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4 19:2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前回顾
1.两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在哪里(哪两条河)?
2.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有哪些?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阴历、楔形文字、60进制、空中花园、《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影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想一想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谁?他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
我们今天知道的印度和古代印度是一个地方吗?
玄奘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的是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在古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印度
今天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很多文明遗址不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
1.地理位置
次大陆: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
古代印度
今天印度
水量丰沛
土壤肥沃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
约BC23世纪
出现早期城市国家
大约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巴早期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早期文明。后因不明原因消失。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
约BC23世纪
出现早期城市国家
约BC16世纪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一些小国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后迁移至中亚平原。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通过北部的开伯尔山口,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定居。
2.古印度文明的沿革
约BC23世纪
出现早期城市国家
约BC16世纪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一些小国
BC324年
孔雀王朝基本上实现了印度的统一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约BC23世纪
②出现小国(雅利安人)
约BC18世纪
BC1500年左右
约BC324年
BC187年
①早期文明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孔雀王朝
③鼎盛时期
哈拉帕遗址
摩亨佐·达罗遗址
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
阿育王宣扬佛教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10-11页梳理古印度的文明历程;
2.文明历程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贰 森严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思考:外来民族征服了本地原住民,而自身人数又不占优势,怎样维持自己的特权统治呢?
1.形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
(第三等级)
(第二等级)
(第四等级)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三)种姓制度
掌握神权,掌管祭祀
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和手工业
②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小故事
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一位大臣的女儿,一天,他出门找那位少女。
在路上,他遇到了一群人,他们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正在敲击某种器物,理发师的儿子急忙躲到一旁。不久,他到了少女家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守卫说:“你不能进去”。
他只好悻悻离去,回家后他跟父亲说:“我不想当理发师,我想从军,成为一名大将军,然后跟大臣的女儿结婚。”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那个女孩是不能与你结婚的。”
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①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想一想:Q1.理发师的儿子在路上为什么要躲避遇到的那群人?
Q2.理发师为何说他儿子不能当上将军,也不能跟大臣的女儿结婚?
3. 特点
一般来说,出身是什么种姓,这一辈子就是什么种姓。
思考:种姓制度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积极: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
消极: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进步;
2.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主要内容第一等: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刹帝利,掌管军事、行政权力第三等: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第四等: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等级之外:贱民,最卑贱人“不可接触者”(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彼此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种姓制度
印度被种姓制度烙下了深深印迹,复杂又徘徊着前进。复杂的国情与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充满着矛盾与坎坷……
在2001年,印度全年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
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
种姓制度
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在各国通过扩大领土的战争中,刹帝利掌握实际的军事力量,获得政治地位,取代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刹帝利与婆罗门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下层平民百姓对种姓制度的不满也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佛教应运而生。
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背景:
时空:
创始人:
文明成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据传35岁时,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年80岁时涅磐。
教义
思考: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诞生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的教众?
材料一:五蕴说:佛陀认为,众生都是由色(物质积聚)、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活动)五种因素积聚而成。
——摘编自易宁《走进古印度文明》
材料二:四谛(真理)说:苦谛(人生各种痛苦)、集谛(引起痛苦的原因)、灭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道谛(解脱痛苦的途径)四种因素积聚而成。人的一生本质是痛苦的,痛苦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
①“众生平等”
②宣扬“忍耐顺从”
吸引受低种姓人
得到国王和富人的支持
文明成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前三世纪后
佛教开始外传
前一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
传入锡兰
(今斯里兰卡)
向北
向东
向南
传入中国内地
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
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传播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 6 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南,传到缅甸、泰国等国。
1.地理位置
2.兴衰历程
早期文明
小国出现
鼎盛
3.文明
种姓制度
阿拉伯数字
佛教
等级
特点
人物、时间、教义、传播
古代印度
南亚次大陆
哈拉巴文明和摩亨·佐达罗文明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基本统一
课堂小结
1.如果你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最有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成年男性公民商讨国家大事
C.国王至高无上,号令天下
D.众生平等,社会和谐
2.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人物:乔达摩 悉达多
3.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宽又高……屠夫、渔夫、舞 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印证 了印度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
A. 种姓制度 B. 庄园制度 C. 城邦制度 D. 封君封臣制度
A
课堂巩固
4、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例如“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位于 ( )
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
5、据报道,某国东部一名属贱民阶层的15岁少年,因自家山羊误入高一等级种姓农民的稻田而被烧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文中某国是( )
A.希腊 B.埃及 C.印度 D .巴比伦
6、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A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