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奠基(diàn) 背颂 马革裹尸(ɡuǒ) 死而后己
B.难堪(kān) 爆炸 驰骋万里(chěnɡ) 截然不同
C.殷红(yīn) 昆仑 锋芒毕露(lù) 引人注目
D.署名(shǔ) 宰割 热泪满眶(kuānɡ) 鞠躬尽瘁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
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那座山的后面,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那里风景优美,人文和谐,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世外桃源。
B.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
D.索契冬奥会上,与短道速滑带来的激情不同,花样滑冰的别样舞美给观众一帆风顺的感受。
4.邓稼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下面是一段歌颂祖国的文字,请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__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B.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C.今年“五一”期间,北海市消费者举报中心共接到投诉电话6起,同比下降了一倍。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B.星期六去呢?还是星期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C.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
D.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_____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天野飞去。
①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
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
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
④靠左一片宽广的荒场,
⑤荒草离离,一望无边。
⑥极目是离离的荒草。
⑦荒场上不时有些玄青的乌鸦,停下来觅食;
⑧有些玄青的乌鸦不时停下来,在荒场上觅食;
A.①③⑤⑧ B.①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⑥⑧
8.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二、综合性学习
9.学习本文之后,阳光中学七年级××班将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2)【在线交流】
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
(3)【写墓志铭】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三、语言表达
10.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长征”二号FT2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腾空而起,奔向太空。
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长征”二号FT2火箭发射升空。全世界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东风航天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语段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12.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1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14.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了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5.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行文。
16.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17.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18.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是否堪称“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试题分析:A.“颂”应写为“诵”,“己”应写为“已”;C.“殷”应读为“yān”;D.“眶”应读为“kuàng”。
2.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B.妇儒皆知-妇孺皆知。故答案为B。
3.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D项中的“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使用与语境不符,故答案为D。
4.C
【详解】语段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并把祖国比喻成了雄鸡、骏马和巨龙。分析语段中空缺处与前句的关系可知,每个横线句填写的语句,必须与前面的喻体相呼应,体现出喻体的特点。雄鸡一唱天下白,它的一声“高歌”,唤醒的是黎明,驱走的是黑暗;骏马奋蹄千万里,它的一路“疾驰”,挣脱的是羁绊,得到的是自由;巨龙腾飞九重天,它的一飞“冲天”,叱咤的是风云,气吞的是山河。故应选C项。
5.A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生命财产”后加上“的安全”;C项,搭配不当,“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与“一倍”搭配,可将“一倍”改为“一半”或“50%”;D项,否定不当,应改为“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故答案为A。
点睛:句子的正确使用,是表达理解的需要,写好句子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判断病句,要有一定的步骤,先理清主干(主谓宾)看搭配是否有问题,成分是否残缺,再看是否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或矛盾等问题。
6.D
【详解】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
A.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将“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
B.选择性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C.引号内的内容为完整的一句话,感叹号应在后引号里边;
故选D。
7.B
【详解】注意描写的角度和语段的情境。“隔岸”紧承上文“小河”,“靠左”与前文的“靠右”相照应。所以衔接最恰当的是①④⑥⑦。故选B。
8.D
【详解】考查对文本的正确解读。这段话表明了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并没有贬斥奥本海默的意思。
9.(1)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2)①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性的话?
(3)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紧扣“打开科技之窗”这一主题,结合生活积累与体验,设计出灵动、活泼的栏目名称即可。如: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2)此题考查的是综合性学习的掌握。所提问题要符合“科技”的主题,语言表述清晰。
(3)仿写要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平时多读书,勤练习,善积累。本题根据邓稼先的事迹与贡献拟写。
【点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10.(示例):“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详解】试题分析:拟写新闻标题可以用“谁做了什么或怎么样”的格式概括。本题可以从“‘长征’二号FT2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腾空而起,奔向太空”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长征’二号FT2火箭发射升空”这两个语句进行概括。
11.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12.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13.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14.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人物的语言。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情形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邓稼先可能围绕着要“团结”“奋斗”等内容进行劝说。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2.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本题写奥本海默就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美好品质。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即可。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表现两个人物各自性格特点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14.试题分析:半主观试题。解答本题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从人物与历史文化背景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5. 时间 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6.示例一:“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示例二:“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作用:描写戈壁滩的风沙之大,说明实验车队行车的难度很大。 17.侧面烘托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 18.是。理由:①地下室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②室内温度过高,紧张忙碌中,大家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但大家各有分工,按规定的程序完成各自的任务。
【解析】15.中的几个段落开头都有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由此可以判断是时间顺序。选文写的是张其彬在实验基地的见闻和感受,由此可以确定线索。
16.首先找出典型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7.日记体现的是人物的心声。解答本题,要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张其彬怎样的精神品质。
18.结合第七至九段留守人员的工作环境、条件和任务来表述理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