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万丈狂谰(lán)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喂养;比喻培养)
B.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D.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3.选出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2003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福州圆满结束。
B.记者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站在山顶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B.人是社会之本,人的素质如何,决定一个社会的走向,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C.写字练习进入汇川区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天的活动,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B.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C.“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D.“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来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7.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8.小李同学为广播站的“雅正之声”节目收集了一些素材,下列句子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 )
A.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
B.学生黄明收到老师送给他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C.某校即将举行一百周年校庆,李校长对赞助者说:“感谢您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
D.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二、综合性学习
9.学完《黄河颂》一文,班级开展了以“歌颂黄河,保卫黄河”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下面素材,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士兵说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2)请你参照示例,围绕活动主题,另外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讲黄河历史
栏目二:
栏目三:
(3)我国许多地方举行了以“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梦”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为了表示对这次活动的支持,班委会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突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母亲河的广告语。
(4)作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场白。
三、语言表达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 多少英雄的故事,
望黄河滚滚, 在你的身边扮演!
奔向东南。 啊,黄河!
惊涛澎湃, 你是伟大坚强,
掀起万丈狂澜; 像一个巨人
浊流宛转,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结成九曲连环;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从昆仑山下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奔向黄海之边; 啊!黄河!
把中原大地 你一泻万丈,
劈成南北两面。 浩浩荡荡,
啊!黄河! 向南北两岸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11.诗中,诗人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12.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九曲连环”?请你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经哪几个省区?
13.“啊!黄河!”在诗中多次出现,是何修辞?起什么样的作用?
14.诗人借黄河表达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16.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本题中
A项中“九曲连环”的“曲”应读“qū”。B正确C项中“一泄万丈”的“泄”应写作“泻”。D项中“屏嶂”的“嶂”应写作“障”,“万丈狂谰”的“谰”应写作“澜”。故选B。
2.B
【详解】“宛转”在句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3.D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B.“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而非指普通人多,成语使用不恰当。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项用词不当,将“山顶”改为“山峰”;C项句式杂糅,删去“目的”或“为了”;D项句式冗杂,删去“还有”或“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辨析能力。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除了领会文章的立意,理解布局谋篇,品读词句外,还要重视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全面提高读写能力。A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B项将“分号”改为“逗号”;C项将“冒号”改为“逗号”。
6.B
【详解】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B项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
7.D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先表层的,后深层次的,先“黄土地”后“炎黄子孙”再“文化”。故选D。
8.B
【详解】试题分析:A久仰:早已仰慕。很早就知道并且仰慕你了。语境为“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所以错了。应改为“久违”。C绵薄之力:谦词,常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运用对象错误。D高抬贵手: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运用语境错误。
9.(1)示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2)示例:①诵黄河诗句 ②看黄河现状 ③谈黄河明天(任答两个)
(3)示例:示例 1,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示例2,保护母亲河,实现中国梦。
(4)合乎题意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材料的能力。
由“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知,材料一把“黄河”等同于“中华民族”;材料二中的“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表现了黄河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由“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可知,黄河是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源泉。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
设计活动栏目时,一要围绕“歌颂黄河,保卫黄河”的主题,二要参照示例且切实可行。示例:唱黄河颂歌,看黄河电影,写黄河感受等。
(3)本题考查广告词。围绕“突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母亲河”拟写。
示例:同饮一河水,共护母亲河。我和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
(4)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
写开场白时,要有称呼,要先对活动主题、目的进行陈述,再宣布活动开始,语言要流畅有文采,且要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在陈述活动主题、目的时,可以借鉴课文内容,比如,作为母亲河的黄河,不但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时时处处保卫着中华民族不受外敌的入侵。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习黄河的伟大精神,把中华民族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1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根据材料一“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知,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根据材料二“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可知,黄河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据此可作答.
1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12.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陕、晋、豫、鲁九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入渤海。 13.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引向深入。 1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语境,“摇篮”本义是:通常装在摇摆器上或悬挂于枢轴上可以摇摆的婴儿床或吊床。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屏障”本义是泛指遮蔽、阻挡之物,这里“用体魄筑成屏障”写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这里侧重于表现黄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保卫的作用。
12.解答此题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加以解答。从黄河发源地,到流经几个省市,最后注入渤海。
13.“啊!黄河!”在诗中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黄河颂”着眼于“歌颂”。课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诗人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15.(1)芦花之怒;(2)黄河之怒。 16.“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 1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即可。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文章①②③段描写了芦花盛开的景象,“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可以概括为芦花之怒,④⑤⑥段描写了黄河浩荡,“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可以概括为黄河之怒。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注意细节归纳作答。文章讲述了作者此行观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遗憾”,从⑦⑧段可知,当“我”以及其他游客知道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时,内心都很遗憾和不舍,尤其是一个外地人专程赶来看不到入海的景象更是“遗憾到死”。但是此行也有收获,即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从第⑨段可知作者从看到的黄河景色中领悟到了芦苇的野性,黄河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综 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解答时,从词语锤炼或修辞手法的角度,把握关键字句,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1)句中出现大量动词,“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生动地表现出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将黄河奔流不止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借此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2)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句子“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一句将全世界比喻成了雪的天堂,表现芦花怒放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则运用排比的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芦花怒放的赞叹。
点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
18.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格、描写方法、烘托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需要从内容上看与全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与全文的关系。这里 “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属于正面描写。“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则属于侧面烘托。内容上围绕文章中心,点出“怒从黄河来”这一主题,并突出风大,为下文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景象的情节做铺垫。据此分析,分析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主旨分析作答。本题需要把“芦花”与“黄河”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找到两者相联系或者相同的地方.从文中可以看出,芦花从黄河边生长出来,沿袭了黄河的刚烈,即使百花凋零,它也要独自飘荡在天地间,凝成一片雪白,它包容着黄河的怒气,也展示着自己的倔强,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芦花如同浩浩荡荡,一泻万丈的黄河一般,团结并进,蔓延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困难顽强抗争,不惧生死、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