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4 20:31: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 学 内 容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3. 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请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难点 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预 案 一、导入:认识一个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学习之前先来认识一个人。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因工作需要,他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写了许多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的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驿路梨花》等。 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时,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二、读懂一篇文 1.理解标题的美妙。 “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前半截,既有诗情,又不画意。驿路在哪儿 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 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标题使人遐思,能引人人胜(胜:优美的;胜境,美妙的境地)。 学生活动:略读文章,知内容,体会构思之妙。 任务一: 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他们与小茅屋发生了什么事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略读全文,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概述,再按课文记叙的顺序概述。 (1)师解析任务。 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确定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方法: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 (2)学生默读5分钟,概述故事内容。明确: 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解放军叔叔:淋雨后,学习雷锋,盖茅屋,帮助过路人。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主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送还用过的食物,方便后来人。 “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要感谢主人。 “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方便后来人。 ②课文“与小茅之间发生的事。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送柴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梨花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3)比较哪种写作顺序更好。 明确: ①茅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②从述人物小茅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4)过渡:“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本篇小说就是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 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1)师解析任务。 确定阅读重点:情节中的悬念和误会。 知识积累: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2)学生快速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明确: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教师小结: 瑶族老人的出现产生了第一次误会,那么我们就会问:小茅屋的主人会是谁 这是第二次悬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又产生了第二次误会,她告诉我们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谜底揭开。 明确: ①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教师小结: 瑶族老人的出现产生了第一次误会,那么我们就会问:小茅屋的主人会是谁 这是第二次悬念。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又产生了第二次误会,她告诉我们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谜底揭后后又再生波澜,我们不禁又会问:解放军为什么会修小茅屋呢?于是就出现了第三次悬念。 由此可知,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着的阅读兴趣。 3.课堂小结 随着谜底的解开,误会的排除,我们明白了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情力、同理(即在自己遇到困境或者得到优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传递。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在风雨中的依靠。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板 书 设 计 15驿路梨花 情节 构思 一波三折 悬念误会 引人入胜 推动情节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内 容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备 课 时 间
课 型 新授 上 课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精读语段,品析小说之美
教学重点 精读语段,品析小说之美
教学难点 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预 案 一、导入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美,构思精致美,人物形象美,其艺术手法也值得我们品读欣赏。接下来我们细读课文,继续欣赏。 二、细读文段,品析小说之美 任务一: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文章,并练习批注,时间3分钟。 批注预设: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批注: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绵延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 (2)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批注: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人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2. 过渡: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小茅屋的呢 任务二: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1.师提出阅读要求:细读并勾画相关描写、批注,时间5分钟。 2.学生一边细读,一边勾画对小茅屋的细节描写。 预设: 批注:这里从外到里对深山中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茅屋“有物无人”的特点。而白木门板上的字、小茅屋里的大竹床、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竹筒里的水、墙上的几行字,又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过渡:受到帮助的过路人,都想见见小茅屋的主人,并当面感谢屋主人,所以才有了“我”和老余的猜想,有了对瑶族老人的误会,又从瑶族老人口里得知是梨花姑娘在帮助过路人,才揭开了谜底。按理说,听了瑶族老人的一番话,应该写“我”的感想才是,可是文中却写的是“梦”。 任务三: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 1.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细读、品析、批注,时间3分钟用PPT 展示第 27自然段: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明确: 这里,用“恍惚”一词准确地点出梦境不清楚,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是虚写,但意境美妙;“香气四溢”用得好,一语双关,既是梨花香,也是小姑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芳香扑鼻、芳香四溢。作者是在用梦境展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用梦幻的场景歌颂心灵美的姑娘,用梦境表现自己的深深感动。写梦境,能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使下文产生第二次误会,误认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三、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任务: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1. 师提出学习的步骤:先勾画“梨花句”并朗读,后揣摩“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再思考标题的妙处。 2. 学生勾画“梨花句”,齐读“梨花句”。用 PPT 展示“梨花句”: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开头:初见梨花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中间:又见梨花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再见梨花 理解并批注“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学生静静地批注(“梨花”的含义和作用)。学生交流,师生对话。 明确: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批注: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教师讲解: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 小结: (1)“梨花”的不同含义: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梨花姑娘:纯洁、美丽。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梨花”的作用:情景交融,营造意境;承上启下,推动情节;虚实映衬,以花喻人;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明确: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 标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季花,在作者笔下,还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式内,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四、学生盘点收获预设: (1)学会了略读,能准确概述故事的内容。 (2)被故事中的人和事感动了,并尝到了文学审美的甜头,领悟到故事中悬念、误会的美妙。 (3)能欣赏文中“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五、结束语 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才有了这样一次美丽的奇遇。“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写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愿同学们做新一代的活雷锋,因为有你,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修改与调整
板 书 设 计 15 驿路梨花 含义 作用 自然界的梨花 情景交融 梨花姑娘 推动情节 雷锋精神 以花喻人 淳朴的民风 升华中心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