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4 21: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触及(chù) 诲人不倦(juàn)
B.修润(rùn) 商酌(zhuó) 不耻下问(chǐ)
C.不妥(tuǒ) 恢复(huī) 颠沛流离(pèi)
D.打拱(gǒng) 譬如(bì) 拖沓无理(tà)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字形或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lěizhuì)又别扭。
C.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xì)之了。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5.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 ,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会接纳生命里的每一天,无论好与坏、悲与喜,坦然面对世间的千变万化。
②沉淀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最好的升华。
③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超越的过程。
④有句话说得好:“水的清澈,不是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它懂得沉淀。”
⑤让自己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温柔而强大。
A.②①⑤④③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⑤④②①
7.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二、综合性学习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A______,则吾未之有得。”②一处是,“B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③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④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只要是A______,就能B____________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在横线上补填语句。
(2)①②句中都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3)第④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
三、语言表达
10.文中说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实例,如老师的宽厚待人;爸爸妈妈的宽厚待人等,你对“宽厚待人”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25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3)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4)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有删节)
11.选文围绕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共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文意填空。
第一件: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先生为他描标点,深受教育。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我”拜访叶圣陶先生不遇,第二天就收到他深表悔恨的回信。
12.第(1)段,写叶圣陶先生描标点和让他人为自己修润普通话,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
13.第(2)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能不能删掉使文章更简洁呢?
14.第(3)段,写作者与叶圣陶先生未能相见的事,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
15.第(4)段开头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6.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②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还是送到大门外。
17.按叶圣陶先生所说,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及格”了吗?请写出理由,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⑵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⑶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⑷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自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⑸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⑹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⑺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⑻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⑼ 我感到很意外。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⑽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⑾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⑿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⒀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⒁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⒂ 在我的眼中,那一片爬山虎永远都那么绿着。
(选自《肖复兴散文》,有删改)
18.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19.请赏析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20.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2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 譬如(bì)——pì;
故选D。
2.C
【详解】A项中应为“感慨”,“慨”与“心”有关;
B项中“累赘”读音应为“léi zhuì”,读“lěi”时,组词如“日积月累”,读“lèi”时,组词如“劳累”;
D项中正确写法应是“拖沓”,“杳”读“yǎo”,如“杳无音信”。
故选C。
3.C
【详解】试题分析: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此词与“它们背后藏着”矛盾。
4.B
【详解】试题分析:A语序错误。改为“老师广泛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C逻辑错误。“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D残缺宾语。句末加“的质量”。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5.D
【详解】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对本题各项内容进行分析。
A.明知不安全,还劝对方“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这是不负责的说法;
B.“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语言;
C.“你是不是不想活了”语气太强硬;“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是不负责的说法;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衔接。
先通读句子,把握基本内容。本段内容是关于人生的态度和取舍,可知③为首句;
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③句“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超越的过程”,既然有取有舍,就有两面性,而①句提到“好与坏、悲与喜”,由此可知③位于①前;
①句中,人“坦然面对世间的千变万化”,自然能有所收获,对应⑤句中的“变得温柔而强大”,可知①位于⑤前;
第④中提到“沉淀”,②句紧接着说“沉淀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人生最好的升华”,由此可知④位于②前;由此排序为③①⑤④②。
故选B。
7.A
【详解】【答案】A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A 正确 ;
B项中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内,这里是直接引用《论语》的话;
C项中冒号应改为逗号,这里是间接引用;
D项中“作文”后的逗号应为顿号,“作文”和“自作自受”是并列的词语。
故答案为A。
8.D
【详解】D.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故选D。
9.(1) 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把两个“一处是”后的“,”改为“:”
(3) 把“只要”“就”分别改换成“既”“又”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躬”“诲”“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①②两句中的“一处是”后面的逗号都要改为冒号。(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第④句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只要……就……”改为“既……又……”,因为这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10.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宽厚待人”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11. “我”同叶圣陶先生修润课本,心生敬意。 叶圣陶先生送客,注重礼节。 12.对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深厚,谦虚好学。 13.不能。叶圣陶先生送客人这些小事,事情虽小,却能反映出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4.叶圣陶先生是一个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的人。 15.承接上文“待人厚”,引出下文“律己严”。 16.“一定”体现出叶先生送客的坚持,“三道门,四道台阶”强调距离之远。原句更能表现出叶先生送客时注重礼节,体现他在日常交往上待人宽厚。 17.及格了。因为张中行的这篇文章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示例一:张文平易自然,如“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运用口语,如家常对话,非
常自然。示例二:张文鲜明简洁,如“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语言干净,一个“才”字鲜明传神,写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
【详解】1选文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事在第一、二、三段。第一段开头总说他“待人厚”,紧接着写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先生为他描标点,深受教育,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仍在此段,根据“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及下文,可概括出“‘我’同叶圣陶先生修润课本,心生敬意”。第三件事在第二段,根据“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可概括为“叶圣陶先生送客,注重礼节”。第四件事在第三段,即“我”拜访叶圣陶先生不遇,第二天就收到他深表悔恨的回信。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吕叔湘先生说,看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叶圣陶一一修改过来的事,表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当面指出来表现他待人深厚。
3本题考查以小见大的写法。此文正是通过写叶圣陶生活中细小是事情,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所以不能删去,这样能更好地表现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段写的是“我”去探望他,叶圣陶没在家,他回来后很是懊悔,不该到天坛去看花,并为“我”的际遇感到很悲伤,看出他非常注重友谊、关心他人。
5阅读全文可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是对前三段的总结;“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引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所以,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6第①句比第②句多了一些细节描写,即“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这些细节描写具有强调的作用,强调叶先生送客时注重礼节,待人宽厚。第②句则平淡无奇,感觉像是客气的举动。
7叶圣陶的“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这句话突出了他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口语化、平民化,要简洁,有重点。张中行的这篇文章(节选)写了四件有关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事情,语言平易自然,简洁不烦琐。如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使文章平实朴素,从文中任举一例分析即可。
18.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我”成长的感激(或赞美)之情。 20.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人品还可以答:平和宽厚、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
②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 21.标题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老,表达了“我”对叶老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四到七自然段主要写了叶老帮“我”修改获奖作文《一幅画像》;根据“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可知,文章第八段到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写出了爬山虎具有无穷的生机,而借由爬山虎喻人,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朴实、平和、充满生机,表现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要写了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和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两件事。从叶老给“我”修改作文时,把“书皮”改成了“包书纸”,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等可以看出叶老对待文学作品一丝不苟的文品。而叶老邀请“我”到他家作客时,“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和“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等都可以看出叶老平易近人,平等真诚的人品。据此回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从“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可以看出,标题中的“爬山虎”是因为“我”读过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一文。以此为标题,点明了“我”和叶圣陶先生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结尾“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和“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可以看出,文章标题借物喻人,叶圣陶先生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朴实、平和、充满生机,给像“我”这样的读者带来荫庇和游养,表达了“我”对叶圣陶先生的赞美、崇敬之情,文章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富有意蕴,引人遐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