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5: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哲思短章
学会赏识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赏读: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2.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赏读:志向小的人容易得到满足,容易满足之后就没有继续奋进的动力。说明一个人要志向远大,方能有巨大的成就。修身名句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赏读: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赏读:如果你有志气,有理想,能成功不在年龄大小; 而没有志气,没有理想,年龄再大也是白活。 1.作家作品
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知识卡片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贤人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2.写作背景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脍炙人口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3.审美视窗
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也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ɡuànɡmiǎnxiǎnchóujìchānbìnpiēnìzhǎijiànchǒumójí藤腾亨享躁燥澡蹑蹑慑摄账帐3.近义辨析
①凝视·注视:____________
②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
③安静·宁静:_____________
④倾泄·倾泻:______________
⑤黯淡·暗淡:_____________
⑥明目张胆·明火执仗: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凝视,多指较长时间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注视,运用范围比“凝视”广,多指注意力集中地看着具体人或物的某一点,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
②偶尔,指有时候,跟“经常”相对。偶然,指事情发生意外,跟“必然”相对,它还有形容词用法。③二者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④倾泄,意思是倾吐和发泄情绪。如“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倾泻,形容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来。如:雨后,山水倾泻下来,汇成了奔腾的急流。⑤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黯淡”第一种意思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第二种意思同“暗淡”。“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
⑥二者都表示“毫无顾忌地公开做坏事”。区别在于:“明目张胆”着重在非常大胆,肆无忌惮;“明火执仗”着重在十分公开,毫无隐蔽。“明火执仗”一般形容掠夺、强占等行径;“明目张胆”不限于此,适用范围要宽得多。
4.词语解释
①明目张胆:____________
②一筹莫展:___________
③不速之客:____________
④昂首阔步:____________
⑤蹑手蹑脚:____________
⑥转弯抹角:____________
⑦莫名其妙:____________ ①明目,睁大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本指有胆有识,敢作敢当。后来用以形容公然去做坏事,毫无顾忌。贬义。②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④昂,仰,高抬。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⑤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⑥第一种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第二种意思是形容路弯弯曲曲。第三种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⑦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答案 结构图示
本文通过记述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常春藤叶,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挽救琼珊生命的故事,歌颂了老艺术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及他们之间拳拳的友谊,同时,琼珊的生死系于一片藤叶,也说明了信念的重要性。主旨归纳
贝尔曼是个失意的老画家,四十年来没有什么成就,最后画的一片常春藤叶却被称之为“杰作”,为什么?
提示 (1)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2)因为这片常春藤叶子给予了病人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表达了普通人之间无私的情谊,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重点突破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表现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小说的阅读重点是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小说阅读的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以微型小说为阅读文本。微型小说的情节常常以富有戏剧性见长,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梳理情节尤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差异性,注意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冲突。考点链接 小说阅读微型小说的主人公常常只有一个,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侧面兼用,且以侧面刻画为主。因为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不太曲折,人物关系不太复杂,所以人物形象较单一,易把握。人们评价微型小说是“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所以,小说的整体把握除了把握情节、人物外,更主要的是把握小说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即把握小说的主题。
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提示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伏笔:(1)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3)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4)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最后一片叶子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有关叶子的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 对琼珊而言:
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唯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从而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艺术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 因为贝尔曼拼着性命画在墙上的那片叶子,琼珊战胜了病魔,勇敢地活了下来。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就是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得胜。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1.文本审美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2)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欧·亨利的小说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内在的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2.写作迁移
【角度】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请你仿照这一特点写一段文字,600字左右。
【示例】
唯不忘相思
在他出世的时候,祖父当然已经老了,他生命中的祖父,不过是一个喜欢打麻将、练太极、浇花钓鱼、爱提当年勇的普通老人。
而他也没有想过,会在十八岁的一个夏夜,与祖父的少年时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亲戚来通知,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前,祖父已经霍然站起:“死了?怎么会?怎么会!”
蓦然觉得自己的失态,转身回房。家人尽皆偷笑。
于是那夜他便知道了,祖父与表妹青梅竹马的童年,情窦初开的年少,他俩私奔六个月的石破天惊。到最后,他们还是被找回了。表妹远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缘。而这些,都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事了。来人是请祖父参加葬礼的。 第二天早上,父亲想和祖父商量的时候,祖父却已经练太极去了。祖父的房门洞开,桌上薄薄一张纸,上面墨色淡淡的五个字:老来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经健忘,那又何必帮他想起?父亲便回绝了来人,从此家中不提此事。
祖父过世的时候他已上大学,主修中文,大二时在图书馆里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兴味盎然,突然,仿佛惊雷般的一瞬,他看到了祖父当年写下的那句诗,而那句诗的全貌竟是:“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他僵在当场,没想到竟然会是如此。 原来祖父一直记得,六十岁的烟尘岁月抵不过初恋女子的一抹笑容,让他在余生的每一寸光阴里深深铭记。而爱情究竟是什么,竟让八十岁的老人仍然在刹那间动容,忘了时光的远走,只以为是红颜弹指老!应该是身为人父和家长的尊严,让祖父不能明白表达自己的心意吧?
当祖父写下那句诗词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孙们能够懂。今日,他终于懂得,可是都已经过去了。
他只能在内心一遍遍念着:“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给天上的祖父听。【漫漫古典情】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
——宋·姜夔《浣溪沙》白石此词作于三十二岁,是怀念合肥情侣最早的作品之一。
全词整体构思颇见白石特色。上、下片,皆笔无虚设,一脉关联,又层层翻进,浑然一体。上片极写天地之高旷、夕阳之无极,实为下片所写相思之深远、伤心之无限造境。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去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天冷了,它们一排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