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4 22: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意义:
意义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发达的中外交通
发明者:
毕昇
朝代:
北宋
改进
北宋
元朝
木活字印刷
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
铜活字印刷
印刷方式:
印刷方式:
排版方式: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指南针
发展过程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宋代发明罗盘
北宋末年指南针用于海船
意义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发展过程
唐朝发明火药
唐朝末年用于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意义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陆路
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
海路
宋代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第三单元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知道明潮的建立;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
3、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4、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5、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明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明朝的疆域。
2、史料实证:通过“锦衣卫印”等实物史料,认识明“锦衣卫”这个机构的真实存在;通过明代青花扁壶等实物史料,了解明代青花瓷器美观,从而认识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的原因。
3、历史解释:通过“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产生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科举考试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4、家国情怀: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
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
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
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
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 说出明朝建立的原因?
答:原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是如何建立的?
答: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
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
寺院里当了和尚,不久以
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
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
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 说出朱元璋采取什么策略来统一全国的?
答: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
奴儿干都司
明朝形势图(1433
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 说出朱元璋加强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在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 在地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在地方,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三司
三司,是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②分封诸子为王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 在中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答:在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
⑴ 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⑵ 军事上,分散兵权,朱元璋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问题思考P67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为监视官民,
朱元璋设立了由
皇帝直接指挥的
锦衣卫,掌管侍
卫、缉捕、刑狱
诸事,保护皇帝,
镇压官民。后来,
明成祖又成立了
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什么叫“厂卫”?设立“厂卫”的目的是什么?
“厂卫”的职责和作用有哪些?
答:“厂卫”是指:由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成立的东厂这两特务组织。
目的:为监视官民。
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
锦衣卫印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意义是什么?
答:意义:明朝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答:目的: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相关史事
朱元璋独揽大权
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
公务,即使日理万机
也难以应付。他曾下
令设置四辅官,以辅
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明成祖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内阁是谁建立的?他的职责主要是做什么
答:内阁的建立者:明成祖。
职责是: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提倡尊孔崇
儒。明朝严格规定考
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明朝提倡什么思想?他规定考试题目来自哪里 还规定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什么为标准?
答:明朝提倡:尊孔崇儒的思想。
考试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五经”
“四书”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朱熹
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
朱熹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科举对考试答卷有哪些严格的要求?
答:对答卷的要求是:“八股文”。
2、什么叫做“八股文”?
答:“八股文”是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八个部分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
之理哉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
先足其民乎 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
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
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
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有者,无忧
矣。(第一股)
里野之间,如茨如粱,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
矣。(第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出题)
吾知一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
后为吾财也。(第三股)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
后为吾有也。(第四股)
取之无限,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第六股)
就义粢盛,足认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
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
与不足乎 (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
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熟与不足乎 (第八股)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
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收结)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3、八股文有哪些弊端?
答:八股文的弊端: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4、给应试人造成哪些影响?
答:对应试人的影响:使其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图
举子看榜图
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明朝时,在经济上哪几方面都有发展?
答: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
2、明代从美洲引进哪些物种?
答:明代从美洲引进的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
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
棉纺织业基地。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
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哪里?
答:丝织业中心:苏州
2、明代的制瓷中心是哪里?它所生产的什么瓷器为什么能畅销于海内外?
答:制瓷中心:景德镇
畅销于海内外的瓷器是:
青花瓷器
畅销于海内外的原因:
明代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明朝时,哪些城市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答: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
2、什么叫商邦?著名的商帮有哪些?
答:商帮是指: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的富人。
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
晋商
徽商
晋商
徽商
知识拓展
廷杖
明太祖时,为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明世宗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十几人被打死。
阅读左边资料回答:
1、明朝时,采用什么来处罚大臣?
答:处罚大臣的方式:“廷杖”
2、用“廷杖”惩处罚大臣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为提高皇帝的权威。
课后活动P69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答: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课后活动P69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答: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地方和中央互不统属,相互牵制,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晋商、徽商
都城;
影响:
商业:
明朝
的统

明朝的建立
时间:
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朱元璋强化
皇权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机构改革: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在地方
在中央
监察:
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科举考试的
变化
经济的发展
变化:
由八个部分组成
内容: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文体:
局限性: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农业:
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景德镇
从南方推向北方是:
棉纺织业
丝织业中心是:
苏州
全国制瓷中心:
全国性商贸城市是:
北京和南京
出现商帮:
课堂小结
1.由于朱元璋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反元起义军领袖。这起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消灭各地群雄,最终统一全国。”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历史机遇
B.个人能力
C.贤臣辅佐
D.群雄势弱
课堂练习
B
2.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课堂练习
B
3.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务。实行这样的管理措施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课堂练习
C
4.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钳制思想
C.控制军队
D.改革科举
课堂练习
A
5.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课堂练习
D
6.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行省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课堂练习
C
7.李二是明代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 )
A.《史记》
B.唐诗
C.宋词
D.“四书”“五经”
课堂练习
D
8.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史料,对学习历史十分重要。明末清初大思杰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引发了文字狱
B.削弱了儒学地位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损害了国家统
课堂练习
C
9.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他,陈益觉得甘薯味道甘美,俱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
课堂练习
C
10.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 )
A.占城稻
B.玉米
C.甘薯
D.向日葵
课堂练习
A
17.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的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的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课堂练习
C
课后练习
1、写出下面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
隋朝建立
隋的统一
开通大运河
唐朝建立
李世民即位
文成公主入藏
鉴真到日本
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平定
唐朝灭亡
王安石变法
宋朝的建立
庆历新政
澶渊之盟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统一
蒙古灭西夏
蒙古灭金
忽必烈继位
南宋灭亡
元朝统一
议定吐蕃归蒙古
元朝建立
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
课后练习
2、背本课知识点
3、预习第15课
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