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二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宋词二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5: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宋词二首 哲思短章
青春赋
萨缪埃尔·沃尔曼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时期的标志,它是指人应有的心理状态。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必须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决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
人不是因岁月的流逝而老朽,当理想之火泯灭的时候,人生的“暮年”就开始了。岁月的流逝会在皮肤上刻下皱纹,而热情的消失则在心灵上留下痕迹。担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绝望——这些东西正是夭折精神之树的元凶。无论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尚未成熟的少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应该有对奇迹的憧憬,对人生乐趣的寻觅,对竞赛的追求,以及对灿若群星的事物和思想的感知;还要有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像孩子期待即将出现的事物般的好奇心……
人与他的信念成比例地年轻,与疑惑成比例地衰老;与信心和希望成比例地年轻,与恐惧和绝望成比例地衰老。
谁能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或神灵那里领悟到美丽、喜悦、勇气、高尚、力量……谁就富有青春的活力。
当失去所有的梦幻,心灵的花蕊被悲观之雪和沮丧之冰覆盖的时候,他就真正地“衰老”了。这样的人,只有去乞求神灵的怜悯。 修身名句·气节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
 赏读: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吕氏春秋》
 赏读:正义之士的为人,在理不应回避危难,面临灾祸应忘掉私利,舍生行义,视死如归。这里讲的是做人的气节,重义轻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赏读: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赏读: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嘉祐进士。 仁宗时曾任大理评事,神宗时曾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此时游赤壁(苏轼所游为黄冈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宋词方面,开辟了豪放词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的政治家、军事家。23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24—42岁,是他南归以后的一段仕宦生涯,屡遭排挤打击。43—68岁,罢职后,闲居村野,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他的作品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另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2.写作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览赤壁后所作,词人时年47岁。苏轼所游赤壁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一般认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应在今湖北赤壁。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四十二岁到六十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后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3.审美视窗
豪放词派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3.词语解释
①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气吞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北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可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有文采,有功绩。②像灰、烟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③花白的头发。华,通“花”。④歌舞的楼台,指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榭:高土台上的建筑物。⑤普通街巷。⑥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⑦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本诗中引申作草率马虎。⑧回头向北望。⑨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4.名句默写
①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
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②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③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④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主旨归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词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自己老大无为的感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自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提示 先写江岸石壁,“乱”字写出险怪,“穿”字写出高耸。再写江面波涛,“惊”字写汹涌,“拍”字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重点突破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是怎样描绘赤壁之景的?
有什么作用?提示 这首词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了”,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的装束,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苏轼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其用意是什么?提示 镇江这个地方,三国时孙权据以称霸江东,南朝时宋武帝刘裕据以扫荡河洛。作者通过怀古,寄寓着他抗金以收复中原的主张,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辛弃疾在词的上阕用孙权、刘裕两典的用意何在?【考点链接】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或用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一是明用和暗用,二是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明白白地用;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指明出处、指明是谁的事迹。王勃《滕王阁序》中“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用的是孔鲤接受其父孔子教诲和“登龙门”的典故,但融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
正用和反用。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庾信《哀江南赋序》“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用的是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意义一致,为正用。 此外,上一段中无论讲明用或暗用,其例均为正用。反用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果说正用通常起比喻影射的作用,那么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比如,金农的诗《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显然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他的意思刚好与贺知章的意思相反。识别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其次,高考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极为重要。提示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典故,旨在借古讽今,暗指张浚的草率北伐失败,重点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北伐。 说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现实
针对性。提示 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的借鉴。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此句的具体含意是什么?请结合上下阕内容详细分析。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但却报国无门的悲壮苍凉的心情。这几句意思是:我虽然老了,却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辛,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1.文本审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意境开阔,感情豪放
词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还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概括进去,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不仅气势磅礴,还富有深刻的寓意。词中塑造的周瑜器宇轩昂、才华出众、指挥若定,表明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情志豪壮。 (2)语言精练形象
“卷起千堆雪”,一个“卷”字描绘出了波浪的最美形态,形象地表现出江水的力量和壮美。词中仅用三句话就写出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象,仅用六句话就塑造了周瑜的形象。这些足以说明这首词语言精练,无可挑剔。《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多用对比,感情表达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被免职尚有赵王派人探视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的意蕴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2)多用典故
本词用了五个典故,都是京口地区的历史典故,用典的角度尽管不同,但都是托古讽今,各有所指,交织在词中,多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感情。这样的用典,实际上是比兴、寄托手法的强化。2.写作迁移
【角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苏轼一生的写照,尤其到了晚年,真正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地,你心中的苏轼是什么样的呢?请以“我心中的苏轼”为题,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示例】 苏轼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既不“左倾”,也不“右倾”,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凤毛麟角。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的真正独立,铸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苏轼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与农夫相契。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生活更加艰难,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人远隔,一般人很难撑下去,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我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我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轼的影子。虽然宋国很弱、四川很偏、民族多难,但大宋有幸、四川有幸、民族有幸,我们还有苏轼。【漫漫古典情】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
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梦忆稼轩
那应该就是稼轩吧。披盔戴甲,立马于烈烈风中。年轻的脸庞透着一股英气,果然是“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在我的眼里,稼轩不是词人,他是纵横沙场的英雄,是身经百战的将领,是“侠”。《射雕英雄传》里不厌其烦地引用他的词句,并且借郭靖之口说了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是稼轩一生的完美写照。最使我陶醉的是稼轩年轻时的一次壮举——他带着五十轻骑夜袭敌营生擒叛将的壮举。这哪里是军事行动,根本就是唐传奇里的大侠。一个人能有如此的勇气和胆识,难道还不能称之为“侠”?
我知道当时的稼轩正意气风发,盼望着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末世打一番天下。可惜我这个千年之后的来人,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我无力为他打退敌军,无法替他洗雪冤屈。于是——梦忆。
又老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神采飞扬,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英勇的少年将军了。岁月的痕迹已经攀上了鬓角,赋闲的生活也代替了南征北战。是就此消沉,还是奋起直追呢?沉沦固然没志气,奋斗难道就现实吗?王国维曾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综观历史,许多诗人、将才、贤臣,不是满门抄斩,就是贫困潦倒地过一生。更有倒霉者如太史公之类,我就不用再提。稼轩兼备词人、将才、贤臣三种身份,没被诛九族算他运气好。然而他终究跳不出这个套路,还是被革了,他终于赋闲了!
可是,仔细观察稼轩的词,居然没有一首是消沉、沮丧的。就算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是为江山社稷而愁。这样情形下还能心系国家,稼轩不愧“侠”这一称号。忽然想起《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来了。他实在是个英雄,武功盖世,豪气干云,有情有义,难得的是善恶分明,在国家民族的大节上毫不含糊。可最后怎么样呢?家破人亡,自己身蒙不白之冤,更可怕的是得知自己是大宋百姓口中的“辽狗”。而辽主居然还派他去攻打宋朝都城。处在绝境下的萧峰怎么办呢?他选择了自杀。每次我读到萧峰自杀这一段时,都会想起稼轩。萧峰已然身陷绝境,除了自杀没有其他办法。稼轩的时代,昏君当权,奸臣当道,罢官对他来说,是否也是一种解脱呢?还是老了。老得只能纵由青丝变成苍苍白发,老得只能对着残破的山河垂泪。还能怎么样呢?不如归去吧!享受西风残照的黄昏,享受东篱把酒、暗香盈袖的日子。或许,当回顾起昔日风霜的时候,这位老人会斟一杯杜康解忧,或许会挑灯击剑悲歌,又或是只在离去的背影后,留下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