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的应用,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进一步探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相等与不等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关系,是代数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导入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经历、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抓住不等式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一、教材、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
(2)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
(3)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和比较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教学难点是:不等式的解集不是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值,而是适合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
以启发引导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先创设两个问题情景(方程、不等式)通过类比引入“不等式”的概念,然后列举几个数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列式(通过交流合作、小组展示等),帮学生建立“不等式”数学模型;教学不等式的解及解集时,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学生举例等方法,让学生体会领悟其含义;在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采用“教师示例,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试牛刀”“拓展延伸”环节上,采用学生先做后展示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学数学的精神和激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举例、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体现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举例,小组合作讨论、个人展示等方法,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自觉实现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学法
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列出不等式
2、新授:
(1)、不等式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类比初步得出不等式的概念,然后教师予以补充强调
(2)、不等式的运用,帮学生建立“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
(3)、不等式的解
通过提问、学生计算验证判断、追问,进一步引出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让学生举一反三,对概念拓展延伸,加深对解集这个难点的理解
(5)解集的两种表示方法:
用式子表示:如x>a, x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都得到发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列不等式,找不等式的解,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梯度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从易到难,符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水平层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归纳反思、重组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5、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6、作业:
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地到全面发展
七、说教学反思
1、对学情分析不深入不细致。
(1)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缺乏了解。
(2)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估计过高
2、对学生调动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够,导致整个课堂有点沉闷。
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