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总分: 100 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20题,总计60分)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2.唐中期,是否担任过县令、刺史,有没有地方政务实践,逐步成为选拔三省、御史台官员的先决条件,即所谓“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省”。这说明( )
A.政府要扩大统治基础 B.君主加强官员管控
C.选官制度需不断完善 D.唐政府放弃科举制
3.如表是不同时期罗马法关于女性继承权的规定,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女性的法律地位全面提高 B. 自然法理念有所发展
C.罗马的国家版图不断扩大 D. 万民法日渐发展完善
4.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 -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6.在以农为主的乡村社会中,小农世代生活于乡里,极少与官府直接接触,官僚体系难以直接渗透到乡村每一家农户。于是宗族就能发挥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乡村地方自治存在的必要性 B. 传统宗法制度影响广泛深远
C.封建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完备 D. 官僚体制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7.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 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8.1879年,一位名为王之春的官员在游记里用新式钟点来记录他的日常活动。19 世纪90年代出版的《老残游记》《海上花列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通俗小说中的人物,都已经在使用新式钟点计时。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加剧 B.新式生活方式日益扩散
C.市民阶层的生活奢侈化 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9.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得到长三角等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为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体现了国家战略的价值所在。这一战略价值使我国( )
A.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C.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0.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的规划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在建造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是( )
A.政权建设 B.自然环境 C.防御需求 D.文化思想
11.下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
A.唐宋土地政策渐趋宽松 B.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动荡影响农业发展
12.汉代史书记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去瘟病。”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告诚人们“凡果落地,隔夜尚不可食,而况虫蚊食者乎 见之者切不可会。”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己产生疫病预防的观念 B. 封建迷信意识广为流传
C.传统中医药学领先世界 D.民众普遍关注食品安全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
A.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强化专制集权
C.强调当政者应以身作则 D.体现了仁和礼的观念
14.普罗泰格拉认为一切道德和法律都只是相对有效,这种有效只与产生这些道德和法律的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它们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所以没有绝对的法律和正义。这一言论( )
A.蕴含着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B.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内在关系
C.有利于公众道德意识的培养 D.强调应该统一民众的道德标准
15.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 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6.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 -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18.在19世纪的美国人看来,向西扩张既是美国的命运,也是上帝赋予美国人的责任。当时的哈德逊画派将美国西部描绘成杳无人烟的荒野,荒野之上的森林、草原、河流和山脉是上帝留给美国人的无主之地。由此可见,该画派( )
A.适应了美国开发西部的国家战略 B.美化了美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行径
C.弱化了美国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 D.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特征
19.拿破仑本人对法律输出作出过如下表态:“《拿破仑法典》的种种利益,公开审判,采用陪审团制,要成为你政府的主要特色。...对. 于一个像在你的职位上的人来说,宪治将是好政策;你会发现公众舆论的支持会给你以优于四邻专制国王的天然的优势地位。”这说明( )
A.拿破仑借助法典宣传扩张 B.《拿破仑法典》巩固了封建帝国
C.法国战胜了欧洲封建势力 D.《拿破仑法典》对世界影响深远
20.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唐代,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有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周边的部族和国家都在主动而心悦诚服地汲取唐文华的营养,“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之花最为盛开、最为灿烂夺目的唐代文化,犹如高处向低处流淌的水流,流向周围各个国家。”茶文化是唐代文化制度输出的具体形态。
——摘自刘礼堂 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8 分) .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来, 英国人的休闲生活,从工业革命前休闲生活多以宗教为中心到工业革命期间的餐饮娱乐休闲、文化休闲、演艺观赏休闲、体育休闲和旅游度假观光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共同发展。18 世纪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娱乐场所管理原则,加强立法和规范,支持文明休闲场所如剧院、音乐厅等的发展,清除室内娱乐场所的暴乱骚动行为。与此同时,政府还不断地建立各类休闲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人们的文明休闲创造更多的条件。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
材料二 20 世纪初,当汽车工业兴起,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轿车时,在欧美等国家出现了汽车露营活动。1910年, “美国露营协会”的前身“美国露营地管理者协会”成立,这标志着露营在西方国家开始成为一个行业。20世纪30年代,为了在经济大萧条后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许多国家公园划定了相应的区域供人们驾车旅游时露营、休闲,这也将汽车露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翟水保《汽车露营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方式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国家汽车露营兴起的条件。(8 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所谓古代中 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基层治理等等...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舂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等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 《“理性政治知识”与 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某朝代为例,谈谈对中国古代政治“现代化”的理解。(12分)(要求:内涵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得出的结论合理。)
高二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总计6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A A D B C D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A D B D A A D
非选择题(共40分)
21、(14分)
(1)特点:是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6分)
(2)意义:促进周边部族和国家发展;促进日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8分)
22、(14分)
(1)变化:从以宗教为中心向世俗化发展;从单一到多样化、丰富化;从野蛮无序到文明化、理性化。(6分)
(2)条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汽车工业和私人汽车的普及;余暇时间增多等。(8分)
23.(12分)
答题应包括下列各要素:内涵(2分)、朝代(1分)、阐释(6分)、结论(3分)。
【示例1】
内涵:中国古代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律令化。(2分)
朝代:西汉(1分)。
阐释:汉承秦制并有创新。在政治制度方面,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地方上沿袭郡县二级制,进一步确立官僚政治并逐渐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方面,推行察举选官,重点考察孝廉贤良和才能;巡视监察方面,中央以御史大夫为首监察百官,州设立刺史巡行郡国;法制建设方面,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开始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典;基层治理方面,实行编户齐民和乡里制度,以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6分,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巡视监察、法制建设、基层治理”任选3个方面作答即可。)
结论:西汉的政治制度与管理,与西周相比呈现制度化、律令化等进步。(2分)但是其政治形态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的制度设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政治制度。(1分)
【示例2】
内涵:中国古代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指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律令化。(2分)
朝代:唐朝(1分)。
阐释:在政治制度方面,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选官制度方面,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巡视监察方面,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还建立了对全国的巡回监察制度;法制建设方面,唐律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基层治理方面,唐朝户籍三年一造,管理制度严格,实行邻保制度,有效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6分,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巡视监察、法制建设、基层治理”任选3个方面作答即可。)
结论: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2分)但其政治制度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设计,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政治制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