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变化揭示主题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叙述手法,体会构思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人物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结合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
教学难点:祥林嫂之死因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小说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正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算得上是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之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任务一:鲁迅是如何讲故事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叙述线索、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手法、叙述情绪)
【提问】阅读全文,请按“‘我’回鲁镇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两条线,梳理全文,(注意课文排版中的自然隔开),并思考两个故事的关系。(具体教学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推进)
【明确】1.【按时间顺序】“我”回鲁镇的故事:(年底)第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话不投机——第二、三天,看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回四叔书房,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之死,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菜油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第四天(大年初一)凌晨近五更惊醒。(注意开头与结尾环境描写中,作者嘲讽的叙述情绪)
2.【按时间顺序】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卫家山)——一年冬初,初到鲁镇(鲁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卫家山、贺家墺)——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贺家墺)——过了两年,再到鲁镇(鲁镇)——腊月之时,捐了门槛(鲁镇)——冬至祭祖,帮忙遭拒(鲁镇)——被逐出门,沦为乞丐(鲁镇)——除夕前夕,魂灵之问。
3. 【按文中分段】祥林嫂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回鲁镇)祥林嫂之死(结局)
第二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
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
第四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
第五部分: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尾声)
【小结】外框架是“我”的故事+主体是祥林嫂的故事=嵌套式叙事结构。
【提问】一篇优秀的小说,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
文中的两个故事分别采用哪些人称叙述的?其中“祥林嫂的故事”中哪些人讲述的?
【明确】1.外壳叙述层:《祝福》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即“我”回鲁镇的经历以及“我”与祥林嫂的交往历程。(“我”回鲁镇过年的故事)
2.主体叙述层:叙述者“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回忆过程,篇幅最大,讲述最详尽。(“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
3.次要叙述层:指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叙述者:“我”)——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叙述者:卫老婆子)——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叙述者:“我”)——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叙述者:卫老婆子)——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叙述者:祥林嫂)——两年后秋季,再到鲁镇(叙述者:“我”)——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叙述者:“我”)——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叙述者:“我”)——被逐出门,沦为乞丐(叙述者:“我”)——除夕前夕,灵魂之问。(叙述者:“我”)
【小结】三者关系:外壳叙述和次要叙述都为主体叙述服务:外壳叙述引出主体叙述,使故事更紧凑;次要叙述是主体叙述的补充,使斜述更合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应该是柳妈,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作者却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
【明确】设想一: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故事,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
设想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设想三:由“我”作为叙述者,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最为合适。理由有二:
①“我”是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鲁镇的习俗带着抵触和审视眼光,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弱势女人。
②“我”只是个返乡知识分子,无金钱也无地位,除了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以外,对她不能有实际的帮助,不会影响主人公的运数,显得客观。
【提问】那么,“我”在祥林嫂的故事中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整体情节上,“我”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说者和参与者,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都是通过“我”的回忆呈现,“我”有线索作用。
② 人物形象上,“我”接受过五·四新思想,对鲁镇的人和事带有审视眼光却又无力改变;对祥林嫂有同情,却又无能帮助。通过“我”的刻画,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③ 主题表达上,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我”的逃避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祥林嫂失去了精神寄托,有利于揭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连“我”这样有新思想的人都无法给祥林嫂精神出路,可见当时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可见封建礼教对社会的毒害之深)
【提问】为什么说“揭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明确】“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我”与鲁四老 爷“话不投机”,对在“祝福”的礼节中女性地位的丧失并流露出同情,这表现了“我”先进性的一面,但这只是一面。
面对祥林嫂的“生死之问”“我”含糊其词;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我”极力逃避却又心神不宁,甚至想通过下馆子来解脱和麻醉自己。很快,“我”又渐而放松,只剩一丝内疚。询问四叔无望后,“我”独坐思考,甚至将祥林嫂的死解释为一种“为人为己”的解脱。小说的最后“我”变得懒散而且舒适。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无知、冷漠、逃避的“失败者”的形象,这也说明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新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面对现实问题却软弱无力。
另外,“我”和故乡的关系是“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四叔也是话不投机,甚至从四叔俨然的脸上读到了自己也是一个“谬种”,于是决定明天离开鲁镇,进城去了。可见,“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补】小说集《彷徨》鲁迅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也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他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我”这一形象,既写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有心改变现实而又软弱逃避的矛盾心理。
【提问】小说为什么还要用“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的方式?(或者说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辅助主体叙述和全面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
从她被抓走到第二次出现在鲁镇,中间的故事出现“断层”。鲁镇的人也不知道她的生活情况,这个“断层”有谁来叙述比较真实?
只有卫老婆子。她是沟通鲁镇和卫家山两地之间的桥梁,通过卫老婆子的口,我们得知祥林嫂被抓回婆家后便被“转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知情人”的亲身叙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祥林嫂。她的“出格”反抗,她的再嫁屈从,她的侍夫育子,她的夫死子亡等等。
同时,阿毛之死,因为只有祥林嫂自己才是知情者,作者用祥林嫂本人反复叙说的方式重现这段经历。一方面是叙述视角所限,另一方面用“当事人”口述,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卫老婆子的讲述环环相扣,祥林嫂的述说反反复复,不仅让读者明白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祸不单行,也容易使读者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从而切实地体会祥林嫂的苦难人生和精神困境。
【小结】全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为什么还采用当事人亲自讲述?
1.可以有效补充第一人称的叙述空白,使故事情节更连贯;
2.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祥林嫂遭遇的现场,表现其丰富而苦难人生,有真实感;
3.有利于刻画祥林嫂的反抗性,揭示其精神困境,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4.使人物活动的场景始终聚焦在鲁镇,使小说结构严谨,也便于集中通过年终“祝福”习俗的描绘营造沉郁的氛围。
【补充】“我”是主叙述视角,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是次叙述视角。因为“我”是有限叙述视角,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事,如果由“我”来叙述,显然违反有限视角的原则。
这种主次叙述视角结合的手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现过: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分析】主视角是林冲,而这段则由“次视角”李小二来叙述。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金圣叹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
从叙事学的角度概括,这一段的作用:①叙述视角由视觉转为听觉,便于叙述者吸引听众走入故事情境;②制造一个神秘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通过一个小二的视角来写,表达叙述者对高俅等恶势力的不满情绪。
【提问】《祝福》为什么要从祥林嫂之死写起?(分析叙述手法倒叙的使用)
【明确】①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力;
②开篇集中笔墨描写年终祝福的情景,与小说的主旨有关,有利于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在开篇描写年终祝福的场面,形成一个热闹而又沉闷氛围,为主要人物祥林嫂出场做铺垫;
④“我”是带着嘲笑的口吻来叙述祝福的场景的,为下文和四叔的冲突、对祥林嫂的同情做铺垫。
(三)任务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作者是如何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
外貌 眼睛 身体状况 人物经历 内心世界
头上扎着白头绳,两颊却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健康(有生命力) 新寡,私自逃出打工 精神正常 安分耐劳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亚健康 再寡,丧子,被赶 精神悲哀 安分耐劳
之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动 身体衰弱不堪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精神麻木 濒临崩溃
(四)任务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
【提问】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只有“秋天”与“冬天”,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查找“春天”“秋天”与“冬天”发生在她身上的悲惨之事。
【明确】1.“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春天,她的第一任丈夫死了。
2.“因为春天事务忙”——在春天,她被婆婆绑回家。
3.“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在春天,她的孩子被狠叼了。
4. “有一年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在冬初,她初到鲁镇,(冬初逃出求生,可见艰难)
5.“但有一年的秋季……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在秋季,她再到鲁镇(人生的秋季真正开始)
6.“微雪点点地下来了”——在下雪的冬季,柳妈的阴司之说,让祥林嫂的精神进入寒冬。
【提问】小说一共写了三次祝福,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1.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作用一:对爆竹的描写,自然环境,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暗、低沉的景象,为主人公提供活动背景,反衬祥林嫂之死。
作用二:对女人准备福礼的描写,社会环境,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破折号插入的部分说明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暗示封建礼教害死祥林嫂的主题。
3.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上具有象征意义,象征 “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手法上,“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的凄然离世形成对比,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提问】请分析文中四次“雪花”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了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此时雪花飘在祥林嫂死后,烘托“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点到即止。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④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的结尾,借雪的猖狂暗示封建礼教思想之浓,含蓄地揭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雪的命运)
(五)教学总结:思考探究小说的主旨
【提问】祥林嫂之死因是什么?(开放式探究)
【明确】1. 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祥林嫂还是“四十上下的女人”,讨口饭吃不成问题。
2. 被封建四大“绳索”“绞”死的:鲁四老爷代表的政权,婆婆代表的族权,地狱代表的神权,祥林代表的夫权——权威盛行看法,站在阶级角度,有道理,但略有牵强生硬,甚至荒谬。如鲁四老爷虽然对祥林嫂没什么好感,但也仅是“皱了皱眉”而已,骂也不是当着祥林嫂的面。鲁四老爷代表“政权”,未免上纲上线。
3.封建礼教观念“吃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观念以及对女人和寡妇的成见与偏见吃掉的。她悲剧的特点是没有凶手,是没有刽子手的死亡,她是被一种观念逼上死路的——这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相通,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精神内因。
4.自我折磨,自我恐吓致死的:祥林嫂愚昧、胆小、死脑筋——也有一定道理。
5.死于希望的被剿灭:
1.最初,(一个普通女人)希望与丈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希望,丈夫很快撒手人寰——希望破灭。
2.然后,希望降格为“从一而终,为夫守节”(只能按社会的惯例),她设法逃离婆家,到鲁镇打工;被捉,又以死抗婚,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一希望的持守。
3.接着,与贺老六生子,逐渐步入生活的常轨,又有做一个普通女人与家人安生过日子的希望,可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加上大伯的收屋驱逐——希望被彻底铲除。
4.再次流浪到鲁镇后,希望基本的生存和一丝同情,于是不断地描述阿毛惨死,但依然被扑灭——因为人们已经很不耐烦,立刻会粗暴地打断她。丧夫、失子属于天灾,想倾诉而不得是人祸。
5. 在鲁镇,祥林嫂是一个别样的玩物、不洁之物、不祥之物、一个异类,只剩生之希望,但柳妈的“死后被分尸”之说,四婶的大喊 “你放着罢,祥林嫂!”和 “我”对祥林嫂心理的误判,让她彻底崩溃。柳妈出于取乐,四婶出于自私,“我”出于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祥林嫂生命希望的最后屠戮,且以一种极为自然,极为家常的方式,很轻松地完成。因此,祥林嫂的死就成了必然!
祥林嫂一个愚拙而善良,内向而烈性,强韧而脆弱,痴情而清醒,清醒而混沌,混沌而简单,简单而复杂的普通女性。作者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小如微尘,贱如奴隶的平凡生命的悲剧,一个卑微寻常的希望被践踏的悲剧,更可悲的是祥林嫂自己也是屠戮者!
【提问】标题“祝福”有什么内涵?
【明确】表层含义:鲁镇的人用烹熟的“福礼”向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
深层含义:祝福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比,与冷漠的社会氛围构成反讽,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人情冷暖的思考,对冷酷社会的揭露,对知识分子彷徨心态的反思,对封建礼教野蛮吃人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