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5 07: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
A.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B.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
C.晋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背离 D.诸侯纷争拉大了经济差距
2.两晋时,“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社会上“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这说明,当时
A.佛教流行 B.儒学得到发展
C.玄学盛行 D.士人生活奢靡
3.魏晋以来,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人佛教教义中,还将一般的提倡普度众生转向了实实在在的爱国孝亲,依附于儒学的基本伦理。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逐渐地本土化
4.《宋史 夏国传》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日开封府,日翊卫司…日农田司………日文思院,日蕃学,日汉学。”这表明西夏( )
A.行政机构运行正常 B.官僚队伍人员庞杂
C.臣服于北宋的统治 D.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5.清朝《四库全书》评述中国古代科技著作:“是编总括农家诸书,汇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次田制二卷,一为井田,一为历代之制。……次水利九卷,备录南北形势,兼及灌溉器用诸图谱。后六卷则为泰西水法。”据此可知,此部“科技著作”应为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6.北宋时期商品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钱币铸造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是
A.使用黄金白银 B.发行纸币交子 C.创立早期银行 D.铸造更多铁钱
7.《宝祐登科录》记载,1256 年,北宋政府录取进士 601 人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这说明宋朝( )
A.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B.门第观念仍然很盛行
C.官僚与平民等级森严 D.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8.据赵翼统计:“明朝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虽其始不过为学士,后加紧公孤,始终在枢地,不出内阁一步。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该现象体现了这一时期( )
A.皇权受到严格制约 B.内阁大臣彼此牵制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内阁政治相对稳定
9.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密切 D.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10.1867年同文馆增添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冶金学、机械学、解剖学、生理学、国际法、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但又将这些学科统归入“天文算学”的名目之下。此举意在( )
A.宣扬中体西用 B.构建学科体系 C.推动教育进步 D.减轻变革阻力
11.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机构的行为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使中国摆脱了列强控制
C.使家庭手工业走向繁荣
D.助长了盲目排外的风气
1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国共三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这两次土地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主张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③造成国民政府孤立无援
④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3.“印支战争的和平解决,在保证越南民主共和国地位的同时,于美国对华遏制及包围中确立了老挝、柬埔寨这样的缓冲地带,为中国提供了经济建设所需的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印支战争的和平解决”相关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会议 D.开罗会议
14.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首先在上海分别设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各地纷纷效仿,一时出现了“开发区热”。“开发区热”的出现说明
A.中央正式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 B.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全被打破 D.由引进外资开始转向引进技术
15.下列史诗中,目前所知最早产生的是
A.《吉尔伽美什》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
16.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
②拉丁字母直接由腓尼基字母演化而来
③腓尼基人发明了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
④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总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宪的观点,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凤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9.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 48.0%
——高德步《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论近代英国的经济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朝扬州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近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传统观点认为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实,在中国人抵御外辱的同时,各仁人志士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脚步。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与抗争史,还是一部既要独立又要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后西学渐入中国时起,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开始启蒙。
——改编自建红英《“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史某一个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16 BCDDC BADCA ACABA A
17.(1)政府的权力逐渐从满人转向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 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地区免受战争的冲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
18.(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方式:经商(或者做生意,做买卖等);政策:重农抑商
(3)主要观点:抨击君主专制。时代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表明封建专制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19.(1)原因: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
(2)变化: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
原因: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
(3)原因: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
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
20.论题:近代地主阶级的探索救国之路
论述: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其指导思想。所谓“中体西用”是企图在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的经济技术。“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洋务派选择向西方学习,先后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设同文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开展了洋务运动的实践。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在客观实际上却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结论:洋务运动企图在“中体西用”的前提下,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它再次激发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