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14:48: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传文第五章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作者,积累“缅怀”“彷徨”“不知所措”等易考词语。
梳理演讲者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重点)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重点)
了解演讲者的主要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难点)
学习目标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zhào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
背景
结果
背景链接
瞭望( ) 缅怀( )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
liào
注意“瞭”左边是“目”。
miǎn
探察地形、探察敌情。
探讨问题。
pánɡ huánɡ
不要写成“至于”的“至”。
动词,意为“藏在袖子里”。
cuò
读读写写
字词学习
注意区别于“犯错”的“错”。
多音字

( )埋没
( )没有

méi
【记少余多法】
“埋”除了在“埋怨”中读作“mán”外,其余一律读作“mái”。
形近字
缅( )缅怀
腼( )腼腆
湎( )沉湎
miǎn
miǎn
miǎn
儒( )儒家
懦( )懦弱

nuò
【口诀记忆法】
用“目”来瞭( )望,张“口”音嘹( )亮,如“丝”云缭( )绕。
liào
liáo
liáo
措( )不知所措
错( )错误
cuò
cuò
袖( )衣袖
柚( )柚子
xiù
yòu
徨( )彷徨
惶( )惶恐
huánɡ
huánɡ
词语集注
探索:探听侦察,察看。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探查:深入检查,查看。
格,推究。致,获得。
含贬义。
常用作对即将远行的人表示祝愿。
彷徨:侧重于指看不到出路、方向,有内心苦闷、惶惑的意味。
徘徊:侧重于指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
阅读全文,梳理演讲者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提出问题
整体感知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待统教育的弊端——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实验),并举________的例子进行说明。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计划,要有目标作为向导
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并提出希望。
王阳明
以中国学生大都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精讲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内涵
意义
“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格”竹失败(第4段)
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第8段)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其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续表)
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第11段)
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进而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恐慌的经历(第12段)
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请仔细阅读第6—10段,简要说说这一部分的演讲思路。
提出观点(第6段)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分析原因(第7段)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寻找对策(第8、9段)
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证明实验应是积极的探测。
阐述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适当的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得出结论(第10段)
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要重视实验精神。
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篇演讲词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这篇演讲词在遣词造句上运用了很多表限制的词语,表现出准确、严谨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在庄重的大会上的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用语准确、严谨。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
风 格
效 果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演讲者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②演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个人行动中,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面对激变的世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曾经,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看法。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获得新知,所以侧重于实验精神。
问题探究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我们青年学生,对“格物致知”应当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说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结构梳理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
主旨归纳
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致力于药物研究。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有关书籍八百余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
拓展延伸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完成了约190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极为丰富,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李时珍因此被后世尊为“药圣”。
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在北平时,目睹日军飞机轰炸城市,便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他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
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2022年3月,顾诵芬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庆元五年(1199)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子聿的。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对待学业应不遗余力,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实践的重要性,旨在勉励儿子不要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检验,通过亲身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学完课文后,对于实验精神你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课下搜集有关丁肇中的事迹材料,加深理解。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