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单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真题在线)
1.(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C
2.(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D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 。……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解析:根据“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 。……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货,春酒断瓶酤。”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会馆明清才出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A项。
A
4.(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D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
绢与马
材料一 唐与突厥互市,“以金帛市马”“以助军旅”,唐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代驿制“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各驿站的官马多至75匹、少至8匹,“冠盖相望,邮驿继踵”。士庶也喜骑马出行,“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马球蔚然成风,太宗“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
材料二 突厥、回纥与唐朝进行绢马贸易,规模巨大。回纥“每一马易四十缣(注:细绢),动至数万匹”,除自身消费外,还将多余的绢帛通过中间商人不断向西销售。突厥、回纥还开始建设据点聚积物资,突厥毗伽可汗“欲修筑城壁,造立寺观”。回纥最初“风俗朴厚”,获得唐朝厚利后,登里可汗“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
以绢马贸易为例,阐述唐代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的影响。
【答案】影响:唐与突厥互市中,引入突厥马种,改良了中原马匹质量,装大了唐的骑兵部队。随着马匹数量的增加,驿递得到发展,而社会风气随之转变,士庶也喜骑马出行,马上运动兴起;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市往来,使得少数民族获得大量织物,同时通过中间贸易获得财富;互市往来活动过程中,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吸收汉文化,社会上层建造宫殿以居住,贵妇粉饰装扮。整体而言,农耕与游牧民族互动促进了民族交融交往交流。
6.(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
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谢谢观看(共25张PPT)
单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精讲案)
课时4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②西晋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③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④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东晋、南朝与北朝对峙中处于劣势。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的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①政权范围: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些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②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中原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差异慢慢缩小。
③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进攻东晋被击败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①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与439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政权更迭: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01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第8课、第11课、第17课】
(2)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后随着门阀势力的发展,选官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②管理: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官员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02
(3)律令儒家化: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推动律令儒家化;
③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属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钢五常。
03
(4)户籍制度:①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
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04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制度
(1)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2)冶炼技术:南北朝时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3)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4)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5)信贷: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6)中医药成就: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4课、第7课、第14课】
4.经济与科技成果
【连接·选择题必修3·第14课】
5.教育
学校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1)政权更迭
①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②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③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建设:
①广设仓库,兴建的洛阳城。
②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民族关系
管理机构 ①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主要内容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②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③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盛世
唐太宗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③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①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文化上,大兴文治;
④军事上,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①概况
方位 少数民族 概况
西北 突厥 ·兴衰: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北方 回纥 ·兴起:7世纪初,谢牧在色楞格河一带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西南 吐蕃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遗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对外交往
①原因: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②表现:通过西域加强了与大食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连接·选择题必修1·第11课】
②方式:武力反击:行政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等等。
③管理机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任用各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④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1)安史之乱
3.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
②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
外重内轻的局面
概况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响 唐朝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②爆发: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
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
课时5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
(1)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
(3)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官员管理
(1)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监察: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味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名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1)中书省负责草拟黄帝的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3)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李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成年男子。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三)
4.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表现
魏晋南北朝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曲折: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
(1)文学
①自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②唐朝诗歌创作进人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①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的颜真卿和柳公权。
②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代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③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到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1)孙思邈完成《千金方》;(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
②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1.民族交融的趋势: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
(2)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①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③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3)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沿革及趋势
1.沿革
(1)先秦:从西周到春秋,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重视按军功授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标准从血缘到军功)
(2)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强化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对仕途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隋朝产生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5)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官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选官权力,从地方发展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中央官制 (1)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2)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 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土地制度 (1)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遗,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赋税制度 (1)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2)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军事制度 (1)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2)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材料一 (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谢谢观看单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精准训练)
1.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 )
A.西晋时民族间融合趋势增强 B.内迁民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少数民族内迁导致西晋灭亡 D.内迁民族深受儒家伦理影响
3.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4.唐高祖武德七年,朝廷颁布均田令,“丁男、中男以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乐迁就宽乡者,供听卖口分”。唐初推行均田制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完善土地制度 D.减轻民众税收负担
5.据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考证,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虽有一些“新出门户”,如颍川庾氏、阳翟褚氏出身寒微,也有个别寒人因军功而被提升到士人地位,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由此可知,西晋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不畅 B.察举制的弊端凸显
C.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D.统治基础受到削弱
6.唐前期去往印度求法的僧侣大多选择陆路,而唐后期选择海路者更多。仅唐朝义净《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其中就有33位往来取道南海。这一变化( )
A.归因于政局动荡 B.促进了中印交往
C.反映出佛教衰落 D.取决于疆域扩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8.曹操逼杀孔融、荀彧等人,世家大族在这样的形势下,暂时向曹魏政权屈服。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却不加留难地通过了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向政府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据此可知,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 )
A.缘于察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B.激化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C.以获取世家大族政治支持为目的 D.使社会的流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9.下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 )
史料记载 出处
宋武帝刘裕 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 《宋书》
齐高帝萧道成 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 《齐书》
梁武帝萧衍 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 《梁书》
陈武帝陈霸先 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 《陈书》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
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 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
10.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竹”。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 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11.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 )
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 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
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
12.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农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费,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13.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据图可知( )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扩大
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表
耕地 人口 每人平均市亩数
年代 田亩数 (百万市亩) 年代 人口数 (百万人)
2年(西汉末) 506 2年(西汉末) 59 8.57
146年(东汉) 506 146年(东汉) 47 10.76
1976年(北宋) 255 961年(北宋) 32 7.96
1072年(宋神宗) 660 1109年(宋徽宗) 121 5.45
1784年(乾隆年间) 989 1776年(乾隆年间) 268 3.69
1812年(嘉庆) 1025. 1800年(嘉庆) 295 3.47
——据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北魏一唐代的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
朝代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30亩,限4牛
北齐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隋代 限300~60人,受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受田60亩,限4牛
唐代 不受田 不受田
——整理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与耕地比率(人均耕地面积)的特点,指出农民及政府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该土地制度配套的税收制度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承认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A项符合题意;题干信息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认同,与“少数民族封建化”不对应,“已经完成”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匈奴灭亡西晋,排除C项;题干信息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认同,未体现儒家伦理,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A选项正确;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丁男、中男以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乐迁就宽乡者,供听卖口分”可知,唐初推行均田制,允许还往人口稀少地区时卖口分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唐朝初建,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推行均田制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B项正确;王朝初期没有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A项;完善土地制度,非最终目的,排除C项;减轻民众税收负担不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目的,而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西晋时门阀等级序列业已排定”“但大部分寒人地位卑贱,仕途蹉跎,无法涉足士流”体现了西晋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故A正确;西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排除B;C中“鼎盛”在材料中看不出,排除;D中“受到削弱”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因为西晋一直是按照门第选官,因此谈不上削弱,排除D。
6.答案:A
解析:根据“仅唐朝义净《大唐求法高僧传》所载60位西行求法僧人,其中就有33位往来取道南海。”可得出唐朝中后期由陆路改走海陆,主要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已经由盛转衰,国内政局动荡,而当时的南方较为稳定,因此走南海一带,A项正确;材料强调变化的影响,而不是对外交流本身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佛教衰落无关,排除C项;这一变化并不是因为疆域的大小问题,排除D项。
7.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得出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根据材料一“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得出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经济、对外开放、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作答。
(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根据材料二“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得出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得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丕在废汉建魏前夕”同意了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从曹操到曹丕对世家大族态度对改变,可以看出曹丕作出让步,是为了赢得世家大族对其政权的支持,C项正确;“失去了”表述不当,并且结合所学知识,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是察举制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到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注重门第,不利于社会的流动性加强,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开国皇帝大都出身低微,多以军功积累威望,掌握政权。南朝时期“寒人(庶族)掌权”局面,是对魏晋以来标榜家世门第的门阀士族的冲击,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为南朝主要选官制度,家世门第仍是重要标准,排除D;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选。
10.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刘勰等为魏晋玄学的代表,其作品和当时的科技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
12.答案:C
解析:“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反映了扬州药材市场的繁荣及其影响地区之广大;“(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反映了商品贸易活动对传统坊市制度的冲击;“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反映了扬州都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富商巨贾,动逾百数”反映了商人数量多、商业资本雄厚,以上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代扬州商业经济的繁荣,故C项正确。A、B两项内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商品构成的变化,故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的信息,可知,唐朝著名诗人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原地区长期是经济政治中心,文化发展深受经济政治影响,A项正确。
14.答案:(1)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到10市亩多后就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
农民对策: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阳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兴修水利浇灌系统;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等。
政府对策: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以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均田制最为典型。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
(2)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给奴婢和耕牛的授田,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
解析:(1)根据“每人平均市亩数”可得出东汉时期到达最高点,其后逐渐下降;农民的对策;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人口多,决定了中国古代与欧美农业的区别就是精耕细作,归纳其主要方式就可作答。政府的对策:政府为了税收,要抑制土地兼并,其具体做法就是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2)根据“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可以肯定这是北魏和隋愍封期鸥均田制,根据材料判断,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是北魏的租调制和隋唐的租庸调制。根据材料“奴婢、耕牛授田孺况”等分析,从不同方面分析其对农民、政府、封建经济的影响。单元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精讲案)
课时4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②西晋
建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亡 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③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④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南朝;东晋、南朝与北朝对峙中处于劣势。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的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①政权范围: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些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②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中原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差异慢慢缩小。
③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进攻东晋被击败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①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与439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③政权更迭: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第8课、第11课、第17课】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2)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后随着门阀势力的发展,选官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②管理: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官员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3)律令儒家化: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推动律令儒家化;③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属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钢五常。
(4)户籍制度:①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连接·选择性必修2·第4课、第7课、第14课】
4.经济与科技成果
(1)灌溉工具: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2)冶炼技术:南北朝时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3)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4)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5)信贷: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6)中医药成就: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连接·选择题必修3·第14课】
5.教育
学校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1)政权更迭
①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②统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③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建设:
①广设仓库,兴建的洛阳城。
②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连接·选择题必修1·第11课】
(3)民族关系
管理机构 ①礼部: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②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主要内容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②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③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盛世
唐太宗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③政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①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文化上,大兴文治;④军事上,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
①概况
方位 少数民族 概况
西北 突厥 ·兴衰: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北方 回纥 ·兴起:7世纪初,谢牧在色楞格河一带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西南 吐蕃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遗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连接·选择题必修1·第11课】
②方式:武力反击:行政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等等。
③管理机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任用各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④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4)对外交往
①原因: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②表现:通过西域加强了与大食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 ②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 外重内轻的局面
概况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响 唐朝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②爆发: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称为“十国”。
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基。
课时5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一)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连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
(1)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创立 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内容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
(3)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官员管理
(1)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监察: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二)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味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名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1)中书省负责草拟黄帝的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3)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李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成年男子。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表现
魏晋南北朝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2)曲折: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
(1)文学
①自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
②唐朝诗歌创作进人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艺术
①书法: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的颜真卿和柳公权。
②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代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③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3.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到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1)孙思邈完成《千金方》;(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的法显、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
②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1.民族交融的趋势: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
(2)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①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③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3)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
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沿革及趋势
1.沿革
(1)先秦:从西周到春秋,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重视按军功授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标准从血缘到军功)
(2)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强化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对仕途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隋朝产生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5)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2.趋势
(1)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2)选官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3)选官权力,从地方发展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三、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中央官制 (1)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2)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 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土地制度 (1)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遗,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赋税制度 (1)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2)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军事制度 (1)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2)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材料一 (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答案:(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解析:(1)科举制的产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有关。结合所学,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侧重:由材料“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可分析得出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影响:由材料“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忽视实学”,可分析得出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以诗取士”,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由材料“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结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可分析得出,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价值追求:由材料“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诸儒发明经旨”,可分析得出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