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课件+学案+练习)——对接选择性必修-2024届高考历史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课件+学案+练习)——对接选择性必修-2024届高考历史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5 12:08:43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精讲案)
课时10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改革 时期 背景 内容(措施) 作用(或结果)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②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
②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③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安石变法 北宋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难,农民起义不断,游牧民族袭扰边境 ②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了也欠妥当,最终失败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危机不断加深 ①整谢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②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危机暂时缓解
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1.秦朝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北方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击匈奴取得大胜
西面 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
(1)民族关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2)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4.唐朝
(1)民族关系
西北各族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唐保持密切联系
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南诏 南诏王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6.元朝:
(1)民族关系::“行汉法”;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边疆管理: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7.明朝
(1)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北方 修长城,布军镇,与各族开展贸易
东北、西北和西南 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
方式 概况
联姻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设新机构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01
秦汉: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
02
隋唐:对外交流活跃,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03
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04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05
明清:(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是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夏尔尼使团来到中国。
06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①西周:建立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②东周: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③春秋: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课时11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与货币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2)表现
派别 代表人物 观点
儒家(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法家(法治) 商鞅 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韩非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结果: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②汉朝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课时11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与货币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背景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铸律
②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影响 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
法律 唐高宗时修订《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教化 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层教化: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④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课时11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商业贸易与货币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8课】
(2)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
①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乡约,《吕氏乡约》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为“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④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1.古代商业
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2.古代贸易
时期 表现
商朝 出现了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的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1)丝绸之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唐宋以后的海上贸易:设置市舶司,掌握对外贸易
(3)朝贡贸易: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中国古代的货币【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5课】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北宋 “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①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②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1.秦汉时期:征收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隋唐时期
(1)隋朝:征收租调役。
(2)唐朝:①前期实行租庸调制;②780年,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5.明清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①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②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清朝
①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②意义: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课时12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时期 内容
战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订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
汉朝 西汉时,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朝 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户色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①乡设三老、啬夫、游徼;②里设里正。后代沿袭,稍有变化
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演变
时期 内容
秦汉 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互相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为推行保甲制;乡清朝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举措
形式 内容
储粮赈灾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弱势群体 ①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鸠仗,以示尊重
②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出现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特点
①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②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1.历史上的疫病
二、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二·第14课】
(1)类型:天花和鼠疫。
(2)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3)防治
①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清理污水,掩埋尸体,发放药物;修建饮水道、下水道。
②重视疫病防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
③建立专门的救治机构。
④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
18世纪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19世纪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2.中医药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素、秦汉时期大量战国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
东汉晚期 ①华佗:创制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东汉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①孙思邈著成《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课时13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3)秦汉至隋唐
(1)原始社会: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发的形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①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时段 内容 特点
秦汉时期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隋唐时期 唐朝佛学繁荣,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辉煌灿烂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课时13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4)宋朝
①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学的理学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近代:衰落与复兴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表现
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③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②张载、范仲淹、文天样和顾炎武等人的的思想主张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以德治国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为政以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③“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历程 ①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响 ①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链接·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
清末民初 ①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②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初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近代 ①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译书机构,开展留学教育
③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④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史料
⑤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①汉字、儒学、佛教、政治制度等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
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②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1.内涵: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即“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的治国思想。
①德主刑辅:“德主”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采取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来争取民众拥护支持,此为主;“刑辅”即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采取法律等强制性措施来强迫服从、实现控制,此为辅
②以礼入法”: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相结合,宗法伦理与法律制定相结合
2.影响: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1)积极性:
①律令儒家化、以礼入法,建立了合理的封建法律秩序,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进一步巩固儒家的正统地位
③将“天下为家”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
(2)局限性:
①根本目的是维护君权、父权、夫权;
②本质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工具;
③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可能保持封建社会的长久不衰,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阻碍力量。
二、中华文化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维度 阐释 对“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1)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等部分国家和地区 (2)构成这个历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影响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几项。这几大要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明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自古以来就被西方人民所喜爱,亚麻纸、火药、指南针、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先后传到西方
思想意识 (1)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影响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他们将中国的“仁政”“仁君”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民本思想等文化资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绘,借以作为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和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材料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未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就是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摘自《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这些外交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在处理对外交往时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新中国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1)内涵:倡中庸,行仁义扬王道,弃霸道重诚信兼爱非攻重义轻利和而不同求真务实。
(2)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符合统治者维护稳定和谐的统治秩序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了有共同认知基础的文化圈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成功范例。(从不同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3)外交成就史实: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助于维护地区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可知,重诚信;重义轻利;根据材料“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可知,倡中庸,行仁义;根据材料“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可知,兼爱非攻;和而不同;根据材料“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可知,根据材料“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可知,扬王道,弃霸道;求真务实。
(2)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等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如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符合统治者维护稳定和谐的统治秩序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了有共同认知基础的文化圈;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成功范例。
(3)外交成就史实: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重要性: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维护地区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谢谢观看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精准训练)——2024届高考历史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没得到作者认可 B.未建立正常秩序 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
2.据史书载,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始于汉高祖,后历代沿袭。这种赐印( )
A.有意彰显华夷之别 B.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凸显夷强华弱时局 D.旨在促进边疆开发
3.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
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4.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
C.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他还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议》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6.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易中天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中天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中的四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殷商甲骨文中有卜问枣水治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伤寒杂病论》载有百合鸡子汤方,此类史料甚多。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辨证施治原则初步确立
8.隋唐两朝的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流连其间并逐渐定居,其中中亚的粟特人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入唐以后,随着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长安成为粟特人在华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军事实力的空前强大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D.国内民族关系的融洽
9.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40%,到1072年,客户比例下降到30%。这一现象( )
A.抑制租佃关系发展 B.导致政府户籍管理失控
C.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D.反映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10.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他辅政十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没,诸子或自杀或被流放。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未能得到明神宗的支持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羁縻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羁縻政策相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之处。
12.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的措施;依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肯定,故AB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B项正确;华夷之别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带有民族不平等意味,“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无法体现华夷之别,排除A项;“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不能反映夷强华弱,排除C项;“中央王朝给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属官颁赐印绶”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材料不能体现其目的是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准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体现出引礼入律,礼法合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以吏为师,排除A;约法省禁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也无法体现慎刑慎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排除D。
4.答案:A
5.答案:(1)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移风易俗;推进封建化进程。
(2)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
举例:观点:我认为迁都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说明: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可以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中来分析,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封建化进程,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再结合材料一中“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的信息可概括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移风易俗。
(2)本小问属于开放题,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史论结合即可,如果选择赞同,可依据材料二中“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等信息来论证;如果选择反对,可从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来说明。
6.答案:(1)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孔子:“仁”(或者“仁者爱人”)、“礼”(或者“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庄子:“齐物”、“逍遥”。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苦干、自我牺牲。韩非子:严刑峻法、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术势结合。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治,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建立天下之法,工商皆本。
(3)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兴起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在这场思想运动中,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展开激烈讨论,对社会现实、人生道德等命题展开交锋,各家代表人物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分析各家主张列出代表思想即可,除答案中列出的,还可以回答: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庄子:“齐物”;“逍遥”。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韩非子:严刑峻法;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术势结合。
(2)从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看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3)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发展。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殷商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枣水治疟的记载,后世也有牡蛎主伤寒寒热、百合鸡子汤方的记载,说明我国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B正确;A错在“领先世界”,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经验的积累,排除C;辨证施治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传播佛教、景教、摩尼教的僧徒信士不断增多”可知,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外邦人来华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这反映了隋唐时期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与军事实力无关,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外邦人来华定居属于国际交往,而非国内民族关系,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40%,到1072年,客户比例下降到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意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抑制租佃关系发展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而不是作用,排除A项;客户比例下降不足以得出政府户籍管理失控,排除B项;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易导致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应该有利于客户比例上升才对,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张居正改革在政治经济方面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其死后家人下场悲惨,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反映出改革与宦官的联系,排除B项;张居正改革没有涉及内阁参政体制,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答案:(1)突出特点:继承唐制(或继承历史传统);更加完善。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2)进步之处: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做主;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现代法律地位。
解析:(1)突出特点:根据材料“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可知继承唐制、更加完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可分析出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2)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可知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根据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可分析出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做主;根据材料“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可分析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具有现代法律地位。
12、答案:(1)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用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
(2)答案: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等角度概括。
(3)答案:根据所学可得出还有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绘画作品。
解析:(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财政收入以白银计算,说明此时白银货币化,《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记载使用白银,说明当时社会流行白银使用,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使用价值;黄宗羲的观点是不赞同使用白银,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银货币化带来负面影响,可以作为研究白银货币化的佐证材料。
(2)依据材料一表格可得出促进国家财政收入货币化,依据材料二的“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等可得出是对白银货币化的反对,体现出白银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
(3)研究历史的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朝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等。(共20张PPT)
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真题再现
1.【2022·辽宁】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
真题再现
2.【2023·浙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B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
真题再现
3.【2022·海南】《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解析: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
真题再现
4.【2023·浙江】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
C
解析: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西晋,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百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再现
5.【2022·湖北】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B
解析: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再现
6.【2022·北京】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A
解析: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真题再现
7.【2020·天津】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B
真题再现
8.【2021·广东】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B
真题再现
9.【2023·浙江】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A
真题再现
10.【2020·海南】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钱币之中,体现了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正确;BCD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真题再现
11.【2021·辽宁】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B
真题再现
12.【2021·全国】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B
真题再现
13.【2021·重庆】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C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故选C项。
真题再现
14.【2021·辽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真题再现
解析:(1)根据“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得出礼仪教育与训练;根据“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得出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根据“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得出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答案:(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真题再现
解析:(2)结合宋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等。
答案:(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真题再现
15.【2022·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真题再现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答案:(1)《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解析:(1)变化:依据材料“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得出《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依据材料“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得出《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依据材料“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得出《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真题再现
解析:(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答案:(2)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单元四 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精讲案)——2024届高考历史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课时10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改革 时期 背景 内容(措施) 作用(或结果)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②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 ②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③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安石变法 北宋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难,农民起义不断,游牧民族袭扰边境 ②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了也欠妥当,最终失败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危机不断加深 ①整谢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②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危机暂时缓解
【链接·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1.秦朝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
(1)设立官职: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北方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三击匈奴取得大胜
西面 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
(1)民族关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2)边疆管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4.唐朝
(1)民族关系
西北各族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与唐保持密切联系
吐蕃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会盟
南诏 南诏王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6.元朝:
(1)民族关系::“行汉法”;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边疆管理:八思巴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7.明朝
(1)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北方 修长城,布军镇,与各族开展贸易
东北、西北和西南 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西藏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
方式 概况
联姻 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军事斗争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册封 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设新机构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易混:中国古代民族之间战争的性质
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不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战争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之分,区分的根本标准在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秦汉: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
3.隋唐:对外交流活跃,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4.宋朝: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5.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6.明清
(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是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夏尔尼使团来到中国。
课时11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商业贸易及货币与赋税制度
【链接·选择题必修一·第8课】
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①西周:建立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②东周: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③春秋: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表现
派别 代表人物 观点
儒家(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法家(法治) 商鞅 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韩非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结果: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②汉朝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背景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铸律 ②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影响 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
法律 唐高宗时修订《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教化 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层教化: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④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2)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
①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乡约,《吕氏乡约》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为“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④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链接·选择题必修二·第7课】
二、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商业
时期 表现
商朝 出现了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的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2.古代贸易
(1)丝绸之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唐宋以后的海上贸易:设置市舶司,掌握对外贸易
(3)朝贡贸易: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链接·选择题必修一·第15课】
三、中国古代的货币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铜铸币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北宋 “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朝 ①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②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清朝 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链接·选择题必修一·第16课】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征收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隋唐时期
(1)隋朝:征收租调役。
(2)唐朝:①前期实行租庸调制;②780年,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4.元朝:沿袭唐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在税粮外又有“科差”
5.明清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
(2)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①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②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3)清朝
①内容: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
②意义: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课时12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
【链接·选择题必修一·第17课】
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时期 内容
战国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订户籍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宗室籍、宦籍和市籍等
汉朝 西汉时,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朝 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元朝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户色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明朝 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①乡设三老、啬夫、游徼;②里设里正。后代沿袭,稍有变化
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演变
时期 内容
秦汉 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唐朝 实行邻保制度,互相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明朝 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清朝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为推行保甲制;乡清朝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举措
形式 内容
储粮赈灾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优抚弱势群体 ①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鸠仗,以示尊重 ②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宗族救助 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出现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2)特点
①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②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链接·选择题必修二·第14课】
二、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历史上的疫病
(1)类型:天花和鼠疫。
(2)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3)防治
①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清理污水,掩埋尸体,发放药物;修建饮水道、下水道。
②重视疫病防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
③建立专门的救治机构。
④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
18世纪晚期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19世纪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2.中医药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素、秦汉时期大量战国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
东汉晚期 ①华佗:创制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东汉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①孙思邈著成《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课时13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链接·选择题必修三·第1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发的形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①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秦汉至隋唐
时段 内容 特点
秦汉时期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 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隋唐时期 唐朝佛学繁荣,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辉煌灿烂
(4)宋朝
①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学的理学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近代:衰落与复兴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表现
以人为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本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民本思想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③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②张载、范仲淹、文天样和顾炎武等人的的思想主张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和为贵”,主张以德治国 ③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 ①西周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为政以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③“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④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链接·选择题必修三·第2课】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历程 ①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响 ①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清末民初 ①明末,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②徐光启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初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近代 ①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译书机构,开展留学教育 ③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④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史料 ⑤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①汉字、儒学、佛教、政治制度等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
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①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②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③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1.内涵: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即“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的治国思想。
①德主刑辅:“德主”即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采取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措施来争取民众拥护支持,此为主;“刑辅”即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采取法律等强制性措施来强迫服从、实现控制,此为辅
②以礼入法”: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相结合,宗法伦理与法律制定相结合
2.影响: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1)积极性:
①律令儒家化、以礼入法,建立了合理的封建法律秩序,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巩固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进一步巩固儒家的正统地位
③将“天下为家”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
(2)局限性:
①根本目的是维护君权、父权、夫权;
②本质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工具;
③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可能保持封建社会的长久不衰,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阻碍力量。
二、中华文化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维度 阐释
对“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1)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等部分国家和地区 (2)构成这个历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影响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几项。这几大要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明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自古以来就被西方人民所喜爱,亚麻纸、火药、指南针、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先后传到西方
思想意识 (1)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影响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他们将中国的“仁政”“仁君”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民本思想等文化资源加以理想化的描绘,借以作为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和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未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就是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摘自《中国古代外交的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这些外交理念都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在处理对外交往时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史实,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化解新中国初期外交困境的重要性。
答案:(1)内涵:倡中庸,行仁义扬王道,弃霸道重诚信兼爱非攻重义轻利和而不同求真务实。
(2)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符合统治者维护稳定和谐的统治秩序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了有共同认知基础的文化圈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成功范例。(从不同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3)外交成就史实: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助于维护地区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和合’思想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和平’、‘合作’、‘信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想观念”可知,重诚信;重义轻利;根据材料“首先,主张国家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谦让”可知,倡中庸,行仁义;根据材料“其次,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时,主张协调合作、避战慎战”可知,兼爱非攻;和而不同;根据材料“再次,在国家交往的目标上,主张‘近悦远来’、‘共享太平’”可知,根据材料“特别是在汉、唐、明这些堪称古代史上的‘超级大国’的朝代,他们并没有因强大而搞霸权,相反以‘和睦相处’、‘协合万邦’的精神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可知,扬王道,弃霸道;求真务实。
(2)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等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原因,如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符合统治者维护稳定和谐的统治秩序的需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了有共同认知基础的文化圈;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成功范例。
(3)外交成就史实: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重要性: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促进新中国新外交思想的产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由于每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所选道路不同,任何国家都不得将自己国家的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和平外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维护地区安定和世界和平;有助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互利合作;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