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怎样的经济面貌?
《姑苏繁华图》局部 作者徐扬(苏州人),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部
商业繁荣
下列史料反映出清朝初期的经济面貌?
一、盛世荣光·经济发展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经济荒芜
在整个漫长的十八世纪中,清朝幸运地拥有三位非常能干、勤奋且长寿地君主,分别为康熙、雍正与乾隆。
——[美]罗威廉著,李仁渊、张远译《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康熙
雍正
乾隆
一、盛世荣光·经济发展
一、盛世荣光·经济发展
任务一:
研读史料,归纳清朝前期,经济繁盛的原因(何以扭转清楚经济萧条之势)。
材料三:乾隆帝强调,“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 ——《乾隆帝及其时代》
材料四:康熙十七年开始治黄河,历经三十年,黄淮水患终于得以根治,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一: 顺治至乾隆时期耕地面积变化
兴修水利
材料二:清代开荒执照
推行垦荒政策
重视农业生产
扩大耕地面积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材料五:
推广高产作物
过去
“苏湖熟,天下足”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一、盛世荣光·经济发展
如今
“湖广足,天下熟”
新的商品粮基地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一、盛世荣光·经济发展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清朝前期的 人口数量统计表 时间 人口数
1660年 19088000
1700年 20411000
1730年 25480080
1741年 143411559
1753年 183678259
1779年 275042916
[美]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1
2
3
4
5
6
7
8
9
《姑苏繁华图》局部 作者徐扬(苏州人),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部
图有几家从事布料经营的商铺?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盛世滋生图》
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景象
《前门街市》描绘了北京的繁华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材料八:区域性市场……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杜家骥《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任务二:
研读史料,分析清朝前期手工业、商业涌现的新气象。
材料七: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代纺织图
传统男耕女织图
材料六:
新气象:分工合作
以前:男耕女织
新气象:规模大
新气象:雇佣关系
传统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或家人。
工场手工业:人员更大,人分工细,一般雇佣劳动者。
出现全国市场商业网
工商业市镇扩大
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苏州历史博物馆等合编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二、盛世荣光·工商业繁荣
晋商乔家大院
徽商大宅院
区域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材料九: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
六年(1781年),黄河
“河滩地亩,尽皆耕种
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三、盛世危机·马尔萨斯陷阱
年份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1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51 4.32 756.29 1.75
任务二:
比较康雍乾盛世以降,耕地面积、人口发什么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材料九有何关系?
耕地面积
基本稳定
人口稳步增长
人均耕地面积稳步下降
导致围湖造田
招致洪涝灾害
三、盛世危机·马尔萨斯陷阱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闯关东与走西口
三、盛世危机·马尔萨斯陷阱
康熙
雍正
乾隆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课堂小结
1.175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75%来自于田赋,而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3%,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而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2.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3. 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曾经出现过的盛世景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贞观之治 ②文景之治 ③康乾盛世 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①②④
小试牛刀
D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