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年级联合调研测试
语文
2023.4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另一方面,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不断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其功能性衰退;同时,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传统工业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过或正在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开始争论工业时代的遗留物是保留还是铲除。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段、地区的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更多关注和研究。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
(取材于张善峰、张俊玲等人的相关著作)
材料二:
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筑功能和空间能否有效植入城市;取决于其衍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取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把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当作是起点还是终点,取决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和更新设计手段。上海世博特钢大舞台工程将原上海钢铁三厂的特钢车间加以改建,保持工业结构体系、保留工业建筑特征构件,延续工业历史建筑特征。上海爱德华造船厂船坞通过功能置换成为“跌水景观生物进化展示区”,每个跌水层种植适应相应水位的耐污吸污能力强的挺水植物以净化水质,游客可以穿行在整个生态环保水景区,最后一层区域与黄浦江近距离地亲近,深刻感受都市发展中“野生的自然”。从中不难看到,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对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发展以及艺术化处理都做出了有益的创造性探索。
对城市发展而言,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不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取材于侯凤武、张丽坤等合著《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理念再析》)
材料三: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由首钢园区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改造而成,不仅能满足冬奥会比赛、转播等赛事及配套服务需求,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貌,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大跳台以石景山和四个70米高的冷却塔为背景,对跳台本体的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将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水平面以下3米,使得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最高点,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
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大跳台所在的园区曾见证中国工业的奇迹,承载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
“在制氧厂改造过程中,保留旧工业建筑是为未来保留一份首钢记忆。”首钢滑雪大跳台制氧厂改建负责人及建筑师白雪表示,制氧厂的适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于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尤其是顶部的大通风孔,并增的新的楼层,将其转换为整个滑雪大跳台区域动力中心的新通风站。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从而增加了更具活力的混合使用空间。对于其它工业结构,包括标志性的分馏塔、大量的储液罐和储球以及管架,都进行了保存、净化和翻新。
此外,为使给原工业生产提供水源的群明湖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设计团队结合对工业晾水池的水域生态改善,将原先方正的水岸线进行拓展,经过精确计算,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
(取材于辛自强的相关著作)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工业基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B. 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
C. 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D. 作为工业遗产的它是新型城市景观。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工业时代遗留物的弃留没有争议。
B.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
C. 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有成功也有失败。
D. 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国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工业遗产改造和更新项目逐渐增多。
B. 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C. 首钢工业园区在改造过程中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
D. 群明湖是由晾水池改造而成的,这一改造工程,体现了我国绿色、共享的办奥理念。
4. 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
5. 结合材料二、三,请以首钢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更新为例,阐释其成功因素。
【答案】1. D 2. B 3. C
4. 原则: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
5. ①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节约了成本;
②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
③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④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错误,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可知,应该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工业基地”的衰退,属于因果倒置。
B.“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可知,并不是逐渐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而是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传统工业基地”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C.“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可知,并没有谈到“当务之急”,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错误。根据原文“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可知,列为“历史遗产”的不是“传统工业基地”而是“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请来的是“老管理者”,是考虑其“意见”,不是“采纳规划设计”。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中“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功能空间类型,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像北京798艺术区、上海的八号桥等”可知,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是:“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或者“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者“保护与再利用同时进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中“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可知,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风貌,保护了工业遗产。
依据“制氧厂的造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手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可知,对于不同的工厂、厂房采用合理的改造类型, 节约了成本。
依据“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可知,将工业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让市民共享改造成果,一举多得。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搭链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央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家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客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意韵与意境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 “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 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 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和“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 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 “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8. 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文本二中提到“‘绝句式’小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绝句式’小说”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 ①语言简短,故事短小。如第4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文章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②意蕴深长,言简意丰。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③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作者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错。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错。“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正面描写他精湛的技艺。应为“正面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可知,作者把水碾子碾谷发出的声音比作山歌。“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可知,“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
由原文“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当我让“见过世面”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的深奥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深思,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可知“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
本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作者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材料一中大量运用短句,如“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他累了,倦了”等,节奏整齐,言简意赅,和谐优美,类似“绝句”。材料一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的故事,却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以小见大。可概括出:语言简短,故事短小。如第4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文章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
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了反映了如何对待传统文明的深刻思想。“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可概括出:意蕴深长,言简意丰。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用写诗的方式描写人物:写石匠身体健壮,富有阳刚之美,喝茶、吸烟、休憩,诗化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写父亲“让得三分”“晓得礼数”。写人物语言虽用简短的对话,却有极强的画面感,形成独特的意境。可概括出: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作者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于知伯”与“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 “勿复言也”与“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C.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D.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 三国之兵围攻赵国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 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 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14. 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重视有才智的人了。
(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14.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韩庚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魏宣子听取了赵葭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破赵”与“三分其地”为连动结构,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C;
“亲之”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于是”的意思。句意:于是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B.动词,说;名词,言词,意思,含义。句意:不要再说这些了。/你的卜筮结果,卦象没有不吉的言词。
C.“两句中‘阴’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暗中”的意思。句意: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D.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可知,“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闻”,听说;“存”,使……保存;“安”,使……安定;“贵”,重视。
(2)“乱”,混乱;“翼”,从两边;“将”,带领;“犯”,进攻;“禽”,通“擒”,活捉。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根据“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韩康子能听取段规的劝谏。
根据“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可知魏宣子能听取赵葭的劝谏。
根据“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可知韩康子、魏宣子能听取张孟谈的劝谏。
根据“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可知知伯不能听取知过的劝谏,最终失败被擒。
综上分析可知,韩康子、魏宣子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听取别人建议。
参考译文:
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得无厌而且凶狠固执,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对我们韩国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的国家去索要土地,别的国家不给,他必定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于是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打算给他。大臣赵葭劝谏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于是也派人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
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战争开始。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并决开晋水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三年,城中百姓在高处搭棚架居住,吊起锅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要用完了,士兵疲倦病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人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开城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请您放弃这种打算,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好。”
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讲仁爱,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就会被他知道,那么灾祸必然降临,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两位国君立刻与张孟谈秘密联合三国军队,约定好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表示感谢。
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再见知伯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的国君说:“约定今天晚上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新荷叶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 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C. 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D. 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16. 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下阕一二句在表达“鹤瘦松青”的祝寿之意后,从“精神”“德行”“文章”等角度突出寿者的德高望重、受人景仰以及文才出众;②下阕三四句引用谢安典故,激励寿者以生民为重,东山再起,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错。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意谓前来祝寿的人中,既有子侄辈,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寿诞为之生辉。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下片“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接的颂扬,“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从“精神”“德行”“文章”等角度突出寿者的德高望重、受人景仰以及文才出众。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
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以生民为重,东山再起,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李商隐在《锦瑟》中以起兴的手法,引出对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 锦瑟无端五十弦 ⑥. 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犹”“猱”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 ① 。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括奥运标志、运动项目及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 ② 地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 ③ 。在绚烂的 “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让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冬梦”“飞跃”会徽,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而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设计互为肌理,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示例:①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③绵延起伏
19. 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20. 示例:“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可知,此处是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会因汉字大放异彩,可填“锦上添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在锦上面再绣上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
②此处形容会徽的线条生动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可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
③此处与“重峦叠嶂”并列形容线条像山,据此可填“绵延起伏”。绵延起伏:山势高下延伸不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去掉“让”。
搭配不当,“显示……承诺”应改为“表达……承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主干:“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
然后让其余修饰语单独成句,“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这一状语去掉介词“因”,并添加主语“会徽设计”,改为“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这一定语改为“会徽设计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
最后,根据逻辑关系,适当增删词语,连贯表达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① 。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 ② ;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社会的“成于乐”——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
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的我们, ③ 。
2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队长,他牺——”林毅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示例:①使人们具有美的情操和素养(写美的理想、美的意趣、美的品格、美的境界均可。)
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③尤其需要加强美育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示话语中断或停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话题转变或转折;
D.表示声音延长。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语境在说美育的作用,前句指出美育培养人们的某些能力,此处应围绕“美感教育”,使人们具备某些情操、素养、品格或意趣等,应填:使人们具有美的情操和素养(写美的理想、美的意趣、美的品格、美的境界均可)。
②分号表示并列的层次,所填句子应与下文“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保持句式一致,内容上,语段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角度分别论述教育对全民族、新时代和全社会的作用,此处紧扣“兴于诗”,应填: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③这是文段结尾,属于全文总结句,而文章主要强调美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们,应填:尤其需要加强美育。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我担心总有一天技术将超越我们的人际互动,那么,这个世界将出现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
《2016年全球灾难风险报告》概述了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风险,其中人工智能等被视为最危险的因素。
马云在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发言称:“AI时代就是需要爱的时代。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被机器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对科技是否有过担忧?我们该怎么面对科技的发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善假于物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人类首次用望远镜成功求索了追寻百年的黑洞真容。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而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言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古人穿越千年的智慧来对待科学技术,以我之拙见,那便是,善假于现代之科技,为我们,也为子孙后代们造福。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言以蔽之,这句话就是说任何事物的价值与作用于人类而言都是相对的。在我看来这尤其体现在科技上。便利出行的汽车,带来了大气污染的烦恼;对话世界的互联网,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问题:丰富生活的荧屏光线,摧毁了无数人的眼睛。
似乎这真的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塔楼之诗》中所说的:“总是使人间变成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曾试图将其变成天堂。”难道只有彻底摈弃现代科技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吗?恐怕未必,我们自古以来便有铸剑为犁的哲理,也有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劝勉,更有“祸福相依”的先人智慧。又如在当今,拥有摧毁世界力量的核能,也能被人类和平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正让我们的天空越发的湛蓝;墨子号量子卫星可通过加密钥匙让信息运输绝对安全。“合则留,不合则去。”再加上一颗直面困难的坦然之心或许是对待现代科技的最佳态度。
当然,如何处理与现代科技关系的问题不仅仅止步于留与弃,更关乎如何守住伦理道德底线。众所周知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严重违反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在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正好反映了易中天先生在《当代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在我看来,当代中国人最缺底线。”(“如果你问中国当下的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而这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守住伦理道德的底线,善假于器,方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让我们重温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善假于器去杀死庸碌的情怀,照亮前方的黯淡,时常带着怦然心动如往昔般的感觉,不做纵容的悲怆与哭喊,一起拥抱科技新时代。
君子使物,不以物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既有事实的陈述,又有观点的表达。以科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对于科技的认识和看法。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过程:我们先来看一下材料,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前两个材料属于同类,都是近年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隐忧,第三则材料的着眼点,从更为广大更高的角度指出了解决这一隐忧的办法:爱。要写好这道作文题,我们需要对科技有自己的思辨,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益处和弊端分别在哪里,并提出正确对待科技的方式方法。构思行文的过程中,可以紧紧围绕剖析科技的利弊和如何对待科技进行表达和论证。本次作文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立意】①携手科技共建美丽家园;
②携手新科技,展望新生活;
③美好生活,科技为帆;
④创新科技成就美好生活;
⑤科技兴则民族兴。
【素材】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一爱因斯坦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一温伯格
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斯宾塞
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一高尔基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一霍金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5年后,人类登月的奇迹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上海。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太空时代”展览会,吸引了5万观众观看了月球车、登月舱、月球岩石、月球探测器等。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员尤金·舍南特应邀来上海。
从根本,上看来,科学革命就是从“经验的东西向着实验的东西转变”。一美 杜威
【结构】首先题目化用了《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既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也非常契合材料中人类和科技的关系。前两段辩证地指出科技的利与弊,第三段开始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也引出下文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和做法。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2023年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年级联合调研测试
语文
2023.4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结构性衰退;另一方面,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不断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其功能性衰退;同时,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被废弃。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传统工业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过或正在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已开始争论工业时代的遗留物是保留还是铲除。到70年代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府机构就明确认为这些产业类地段是历史地段,并把一些城市20世纪初的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80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地段、地区的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引起了更多关注和研究。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些传统工业基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景观,是一种工业景观,对它们的开发再不能一铲了之,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到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更多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其中包括衰退的产业类地段,这些工业遗产的再开发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关注的问题。
(取材于张善峰、张俊玲等人的相关著作)
材料二:
工业遗产的再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建筑功能和空间能否有效植入城市;取决于其衍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取决于对待历史的态度。把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更新当作是起点还是终点,取决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和更新设计手段。上海世博特钢大舞台工程将原上海钢铁三厂的特钢车间加以改建,保持工业结构体系、保留工业建筑特征构件,延续工业历史建筑特征。上海爱德华造船厂船坞通过功能置换成为“跌水景观生物进化展示区”,每个跌水层种植适应相应水位的耐污吸污能力强的挺水植物以净化水质,游客可以穿行在整个生态环保水景区,最后一层区域与黄浦江近距离地亲近,深刻感受都市发展中“野生的自然”。从中不难看到,随着我国对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对科技手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对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发展以及艺术化处理都做出了有益的创造性探索。
对城市发展而言,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不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不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而是通过改造和更新,让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取材于侯凤武、张丽坤等合著《国内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理念再析》)
材料三: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由首钢园区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改造而成,不仅能满足冬奥会比赛、转播等赛事及配套服务需求,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貌,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大跳台以石景山和四个70米高的冷却塔为背景,对跳台本体的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将赛道与观众席部分下沉至水平面以下3米,使得跳台最高点不高于冷却塔最高点,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
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大跳台所在的园区曾见证中国工业的奇迹,承载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团队请来在首钢生活三四十年的老工人,老管理者一起帮助判断,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尽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貌。
“在制氧厂改造过程中,保留旧工业建筑是为未来保留一份首钢记忆。”首钢滑雪大跳台制氧厂改建负责人及建筑师白雪表示,制氧厂的适应性再利用按照其原有布局逻辑进行,对不同建筑采用了更多样的策略。对于冷却泵站,同样保留原有结构,尤其是顶部的大通风孔,并增的新的楼层,将其转换为整个滑雪大跳台区域动力中心的新通风站。对于其它4座厂房,设计团队修改了结构,只保留底层的构造,在顶部增加了棱层和连接,从而增加了更具活力的混合使用空间。对于其它工业结构,包括标志性的分馏塔、大量的储液罐和储球以及管架,都进行了保存、净化和翻新。
此外,为使给原工业生产提供水源的群明湖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设计团队结合对工业晾水池的水域生态改善,将原先方正的水岸线进行拓展,经过精确计算,将水体面积适当缩小,扩大绿地生态空间,形成丰富多变的群明湖景观节点序列,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亲水空间。同时,基于群明湖开阔的景观视野,设计围绕群明湖铺设了长约3364米的健身步道,方便市民在活动之余,领略连续且多变的现代工业景观体系。
(取材于辛自强的相关著作)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传统工业基地”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的衰退促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B. 正在逐渐地向城市的中心地带集中。
C. 对它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D. 作为工业遗产的它是新型城市景观。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对工业时代遗留物的弃留没有争议。
B.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传统工业基地已被规定为历史遗产。
C. 在20世纪80年代,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有成功也有失败。
D. 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更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国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意识的增强,工业遗产改造和更新项目逐渐增多。
B. 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C. 首钢工业园区在改造过程中大量采纳一些老员工的规划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
D. 群明湖是由晾水池改造而成的,这一改造工程,体现了我国绿色、共享的办奥理念。
4. 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应坚守的原则。
5. 结合材料二、三,请以首钢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更新为例,阐释其成功因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搭链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央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家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客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意韵与意境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 “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 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 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和“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 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 “我”和“爹”“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8. 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文本二中提到“‘绝句式’小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绝句式’小说”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曰:“不如与之。”宣子曰:“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 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于知伯”与“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苏武传》)两句中“因”字含义相同。
B. “勿复言也”与“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C. “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含义不同。
D.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与“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 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 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 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14. 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新荷叶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安石:东晋政治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
B. 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
C. 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
D. 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16. 该词并非一般祝寿之作,而是别有寄寓。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两种动物,分别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写蜀道的山势高险,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李商隐在《锦瑟》中以起兴的手法,引出对往事的追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 ① 。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括奥运标志、运动项目及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 ② 地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 ③ 。在绚烂的 “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让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冬梦”“飞跃”会徽,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而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设计互为肌理,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① 。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 ② ;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社会的“成于乐”——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
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的我们, ③ 。
2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队长,他牺——”林毅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 我本来不想去,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 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我担心总有一天技术将超越我们的人际互动,那么,这个世界将出现一个充满傻瓜的时代。”
《2016年全球灾难风险报告》概述了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风险,其中人工智能等被视为最危险的因素。
马云在第14届国际校长联盟大会上发言称:“AI时代就是需要爱的时代。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被机器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对科技是否有过担忧?我们该怎么面对科技的发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