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感受人物品质。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题导入,开门见山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第10课古诗三首的第二首,读读诗歌题目,你有什么发现?你见过石灰吗?石灰有哪些作用呢?同学们看看头顶的墙壁,现在的大白墙是油漆涂料刷成的,在古代就是用石灰刷白墙。
题目中还有一个字,吟是什么意思?(吟诵,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这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有什么值得诗人去吟的呢?让我们从诗中去寻找答案。
二、激情导读,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读书声越来越小了,证明同学们准备好了。指名读(字正腔圆)评价,试读。字音(凿、浑、焚) 齐读(看看能否读准字音),指导(和平时有不同 粉骨碎身)
2.同学们,读的越来越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结合注释说一说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说说诗歌的大意,这首诗写了什么呢?
3.初读这首诗,难理解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觉得石灰最原始的样子是什么?在哪里?(出深山)从石头变成石灰要经历几个阶段呢?第一步要面对什么?
千锤万凿里面有两个生字,锤和凿,锤有什么好方法记忆吗?凿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仅仅是一千次一万次吗?(虚词)还有什么千和万的成语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朗诵 凿得不够多 不够狠)接下来呢?烈火焚烧:四点底,四把火,这是怎样的火?(熊火、火光冲天)朗读,仿佛看到了?面对这样的熊火,石灰的态度是什么?(若等闲 )熟悉吗? 朗读(平淡,不值一提)变成石灰了吗?粉骨碎身:粉和碎也是动词,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石灰又是怎样面对如此磨难的?(浑不怕)
4.那它为什么要经历这些苦难呢?(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纯洁白,板书)能看出石灰什么特点?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坚定清白的赞美。我们合作朗读,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这首诗还仅仅是指石灰吗?
三、知人论世,托物言志
1.孩子们,学到这了,你如果有机会穿越时空,面对于谦,会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呢?(老师,能理解成,为什么写这首诗吗?)
2.深入了解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于谦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他的书斋中,挂着一幅画像,他通常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上的这个人——文天祥。于谦就会常常想起文天祥的这句诗,齐读。这一句话,也常常是于谦对自己说的话。成年以后,于谦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仔细阅读,哪个小故事令你最有感触,加深了你对诗句的理解?于谦和石灰到底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能不能从故事中看到石灰的影子?在故事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3.于谦之所以选择石灰来赞美,是因为石灰与他一样,有着清清白白的品质。即使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他有没有变?要成就清白,何其不易,要保持清白,又何等艰难。石灰本是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但是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借石灰自喻,这就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写法——托物言志。
4.于谦清正廉洁,力挽狂澜,在中华的史册上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我们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会颁发“感动中国人物”的奖项。如果让你给于谦颁奖——感动中华人物,你会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呢?让我们来仿照一下钱学森的颁奖辞,拿起笔来试着为于谦写一份。
四、师生合作,升华情感
于谦的故事接下来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看屏幕。这天,北京黑云压城,闷雷滚动,城里的百姓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于谦为官多年,两袖清风,一身清白。暗黑的夜,于谦眼神却如星辰般炯炯闪亮,他面容坚毅,回顾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他会想起他年少时写的这首诗,慷慨地吟诵(师范读)他无悔于自己,无悔于百姓,无悔于国家,他也会听见身旁的百姓,在为他轻轻吟诵。这声音一开始很轻很轻,还有着对当权者的恐惧,但后来百姓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于谦走了,就在这座他曾誓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仍在这天地间回荡。(朗诵)千百年来,这声音一直回荡在人们心中。清白是什么?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是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时此刻,让重新读到这首诗的我们,让我们把这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记在自己的心里。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 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咏物诗中还有哪些诗人的高远志向呢?我们以后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
清白 坚定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