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14: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引言
十四、五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虽然老师讲过《阿Q正传》是伟大名著,但十几页一口气读下来,像是一碗饭里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实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反复寻思。寻思的主题是:阿Q到底是白痴还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笑这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玩的人和事,怎么自己身边就没有如此活宝?把他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小品,能成就多少个卓别林?想想竟没人发现这一点,真是遗憾。
二十五岁时读《阿Q正传》,《阿Q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
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Q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Q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D……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个圆,因为太努力,结果画成了瓜子形。
革命
阿Q过去对革命的看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阿Q“神往”革命?
恋爱的悲剧
结果
生计问题
从中兴到末路
事件
五个条件
求食—行窃—进城
穷途末路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被小尼姑咒骂“断子绝孙的阿Q”,于是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太爷家唯一的女仆——吴妈
挨打,赔罪,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恋爱之由:
恋爱对象:
悲剧结局:
第四章问题
1、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意味。
2、概括阿Q的女性观,说说自己的看法。
3、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请说说这个人物的形象。
4、赵太爷分明地列出了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5、请简要地评价吴妈这个人。
阿Q的女性观是:
女人都是水性杨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同时也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思考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愣,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篷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体会“蓬” “粗”用词的准确性。
从听觉、触觉写感觉-----迟钝麻木----精神胜利法使其精神麻木,也使其肉体麻木。
--------感觉不到打的轻重(先听声,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
阅读第五章节:生计问题 
在这一章节中写了几个生活片段
在这一章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古怪”,描写阿Q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谁料这小子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突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生计问题
1、写了几个生活片段?
觉得古怪
和小D “龙虎斗”
静修庵偷萝卜
愚昧麻木不觉悟,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在这一章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古怪”,描写阿Q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1、第一个“古怪”,表明阿Q感觉冷,已无衣可穿。
第二个“古怪”,表明女人们怕见到阿Q,已无人可理。
第三个“古怪”,表明阿Q饿肚子,断绝了生路。
思考 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用个“钻”字,妙在哪里?
写出“自作多情”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勾勒了一个滑稽可笑又令人深思的场面,其中高超的白描、词语的重复和句式的多变,收到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体现了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的性格。
2“谁料这小子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认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突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圆滑无赖。
2、一场“龙虎斗”之后,阿Q怎样解决“生计问题”?
到尼姑庵偷萝卜。
“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从城里回来,发了大财;
末路:知道了阿Q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小偷”。
革命、不准革命——七、八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七、八两章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
赵太爷:低声下气(“老Q”)
茶房酒肆:人心摇动、谣言旺盛(革命党“白盔白甲,穿崇正皇帝的素”)
第七章 “革命”
1.革命消息传来时,未庄人有什么反应?
说明:
封建势力对革命恐惧、慌乱,城乡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群众保守落后,革命严重脱离群众 。
第七章 “革命”
对革命党的认识:
—— 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 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
革命浪潮波及到未庄时,阿Q是如何表现的?
深恶—神往—快意— 宣布投降革命
造反了!造反了!
1、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2、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为”有哪些?
我要什么就是
什么,我欢喜谁就
是谁!
①报复杀人(改变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
②抢夺财物(生存的要求)
③挑选女人(传种接代,万不可 “绝子绝孙”)
1、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革命对象
1、喊口号
2、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3、到静修庵“革命”
4、投降“革命党”假洋鬼子
群众:既反映了农民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革命行为
3、
阿Q本来对其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为什么现在却要主动“结识”他?
秀才在假洋鬼子处讨得一块“银桃子”,大家都很惊服,阿Q感到受了冷落,于是决定“赶紧去找假洋鬼子商量”。
4、他来到钱府,看到了什么?
假洋鬼子站在院子中央,“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自我吹嘘,厚颜无耻
假洋鬼子:
◆革命表现:
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 砸龙 牌,抢宣德炉,对阿Q扬起哭丧棒,进城拉关系,买得“银桃子”
▲“革命”目的:
投机革命
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趁机投机革命,夺取革命果实。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5、洋先生不准阿Q革命,“阿Q心里便涌起了忧愁”。 “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小D
赵家遭抢了:箱子,器具,秀才娘子的宁式床—— 全都抬走了。
6、 赵家遭抢,阿Q “越想越气” ,为什么?
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
阿Q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以七、八章为主,结合全文,阿Q处在一个什么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只有一条乌篷船与外界相连
阿Q、小D、王胡之类
邹七嫂、吴妈等
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
看客
交通不便、偏僻——闭塞
阿Q、小D、王胡之类
邹七嫂、吴妈等
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
看客
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
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
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
国民愚昧、社会黑暗
九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
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未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况?
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不便,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一切。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在屈辱中求生存,这便是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典型的概括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第九章 大团圆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在这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用意?
夸张手法。讽刺统治者阶级表面凶恶,其实极其虚弱的反动本质 。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3、在这段对话中,老头子说“招罢”,阿Q胡里糊涂的说“我本来要……来投……”,他回答的是什么?问话的人以为是什么?
“投降革命党”
“投案自首”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因为阿Q长期当奴隶,思想上早就有“见了老爷要下跪”的意识。这是他习惯性的动作,这一细节反应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阿Q受封建毒害之深。
5、 “画圆圈”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多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希望他们被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阿Q高唱着精神胜利的老调走向封建统治阶级为他设下的刑场,表现出一个十分深重而又深刻的精神悲剧。
8、结尾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可悲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作者既鞭挞了落后群众幸灾乐祸的心理,又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9、 这里的“狼”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指什么?
“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四)为什么把阿Q之死叫做“大团圆”?
1、阿Q既未和吴妈团圆,也没有和他想革命的愿望团圆,所以“大团圆”其实是不团圆。
2、他虽然画了个圆,却画成了Q,它总结了阿Q颠沛坎坷的一生,说明他的命运和结局都是不圆满的。革命后,他在大堂上画圆招供,意味着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大团圆”的句号。
反语和双关写法
3、显示革命之后,知县老爷还是清朝的原官,官府依然黑暗,依然草菅人命。这是对阿Q所处时代的强烈讽刺,加重了时代的悲剧性。
4、讽刺了哪些喜欢用“才子佳人大团圆”来粉饰反动社会,鼓吹“凡事要团圆”的庸俗文人。
(五).画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阿Q没读过书,本来应当按手印,此处写成画圆,表明他早就被剥夺的受教育的权利。
6、作者在这里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他对阿Q的麻木感到不满和焦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含着泪鞭挞精神胜利法的写法。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一、质朴愚昧——靠出卖劳动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竟与王胡比赛捉虱子,还狠命的咬。二、圆滑无赖——他偷静修庵的萝卜,被老尼姑发现后,竟死皮赖脸不承认。三、自尊自大——他既鄙薄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四、自轻自贱——他为了获得一个“第一”,便自轻自贱,承认自己是“虫豸”。五、率真任性——他迫于生计,被迫偷窃,但回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六、正统卫道——他的思想处处和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七、敏感禁忌——他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八、麻木健忘——他竟找假洋鬼子要求参加革命;对他的一切欺侮,却能很快的忘却,以获得“精神胜利”。九、畏强欺弱——他估量对手,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十、懦弱卑怯——他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 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公堂 时,便自然跪下;他被人打了,不敢 反抗,反说是“儿子打老子”。
十一、狭隘保守——凡是不符合未庄老例的,都认为是错的。十二、盲目趋时——革命党进城,他又将辫子盘在头上,以示“革命”。十三、憎恶权势——他憎恶赵太爷、钱太爷之流,但始终没有找到报复的机会。十四、趋炎附势———他很想去攀附赵太爷,以抬高自己;更想投靠假洋鬼子参加“革命”。十五、不满现状——他总是受人欺辱,常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 子打老子……”十六、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怎样算计 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即使到杀头前,也常想:“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 时也未免要杀头。”……
阿Q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复杂性以及人格的双重性,构成了这部小说典型的艺术形象。
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形象。
应该是: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记叙阿Q 的 “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
鲁迅曾说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可怜 可恨 可悲 可恶
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
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 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轮训在阿Q身上 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和《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由此可见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一句“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自信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一次大型活动的主持中,突然绊倒在地。杨澜不慌不忙,自嘲道:“我的滚翻动作还不过关,下面请看著名的舞狮节目。
——睿智
著名书法家启功写过一个自嘲式的自传,里边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自谦
二战时期,丘吉尔到美国寻求援助。这天,他正泡在白宫的大浴缸里,罗斯福突然摇着轮椅进了屋。丘吉尔说:“罗斯福先生,您瞧,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可是什么也没对美国总统隐瞒啊!”
——睿智
苏格拉底很善于自嘲。他有位悍妻,曾当众把冷水浇到他的头上。苏却说:雷声过后,必有大雨。后来他还进一步总结道:一个男人如果娶了个又丑又恶的妻子,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乐观、豁达
知识拓展——新阿Q主义
我没钱,说明我不是守财奴!
我没车,说明我不需要考虑买车库!
我太胖,说明我不需要吃增肥药!
我不是帅哥,说明我不用担心美女老板骚扰我!
我不是老板,说明我不怕职工倒炒我的鱿鱼!
我不是领导,说明我不用担心忙得开会找替身!
我不是明星,说明我不用担心讨厌的狗仔跟我!
我没去国外旅游,是因为我怕被恐怖组织抓去做人质!
我没去炒股,是因为我怕一夜暴富别人说我爆发户!
我没去开神七,是因为领导不准我假去考飞船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