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学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学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0: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准确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2、读课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
歼( )灭 要塞 ( ) 溃( )退 荻( )港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3、文中“甚为微弱”和“较为顽强”分别与前文那个语句相照应?
4、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横线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三、拓展提升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我的收获与疑问
1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1: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3、理清本则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背景资料、主体)
4、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5、你认为文中"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6、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三、拓展提升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提示:(1)基本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2)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参考答案
1新闻两则(1课时)
一:3略二:1略2: 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a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3:分别跟前面它所描述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4(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5:“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6:“不料”一词有想不到的意思,对汤恩伯有嘲讽的意味,感彩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