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2.相关资料
散射: 散射也是一种反射,只是光从粗糙不平的表面以多种不同角度弥漫式反射。事实上,由于表面不平坦,入射的光以许多不同的角度被反射。
折射:当光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它的速度和方向都可能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到玻璃(即从小密度介质往大密度介质传播),光的速度会减慢,而且如果光是以某个非垂直角度入射到玻璃,那么它射出的方向也会改变,即常说的折射。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绮丽( ) ?殷红( ?) 坠落(? ) 镶( )
衰减( ) 尘埃(? ) 吟咏(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__________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_____________。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_______________。
4.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5.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2. 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4.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④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___________,在内容上起着__________的作用。
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
【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