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三峡(郦道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概述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掌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揣摩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鉴赏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借助图片、视频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为品味文本语言作铺垫。通
过开展“我是三峡小导游”活动,将释义、感悟、写作、朗诵有机结合,达到落实基础,提供能力
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
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
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
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三峡美丽风光
设计【一)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
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
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
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
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
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
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峡)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
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话说三峡
1.学生活动,展示交流。
(课前布置,课上检查,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1)简介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认识这位作者是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
文中提到了《水经注》,《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著。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到的长江或三峡的知识。
长江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
南津天,是我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
(3)请学生上台背出自己所积累的有关三峡的诗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词注音、朗读停顿划分。
3.小组合作讨论,疏通字、词、句的意思。
(1)四人一组,由组长带领对个人自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
(2)小组质疑释疑。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其他小组请教,也可师生讨论解决。
(3)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每组派一位同学上台翻译一段,检查讨论的效果。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
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
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
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叠、
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
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此句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就会有航船,清
早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
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象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
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
丽风光。“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
的柏树,在山峰之问,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
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
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象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
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呜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
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
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精读美文,绘三峡美景
1.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多媒体展示活动要求:过把导游瘾,人人都是小导游,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
人口述,限时5分钟,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
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
2.学生交流,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3.交流反馈。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说词,自主发言,学生及老师评价,选出优秀的,评为
“导游之星”。其间穿插朗读指导、训练。
导游词设计范例:
(1)朋友,请随我到三峡看山吧!三峡的山真大啊,如巨龙蜿蜒于巴山蜀水荆楚大地间,
连绵起伏七百里;三峡的山真高呀,高得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想看太阳和月亮是要等到
正午和半夜时分的。看过大海的人,再大的江河也不放在眼里,而看过三峡的山,你说,还有
哪里的山值得看呢?朋友,来吧,三峡的山欢迎你。
(2)你想体验“乘奔御风”的感觉吗?那么,请在夏季到三峡来吧!传说,古时候遇到皇
帝要传达紧急的命令,那“千二百里”的路程也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真是“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啊!你若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只见江水滚滚东去,风声呼呼作响,真
正有种如侠如仙的感觉呢!
(3)春冬季节,三峡风光更是美不胜收。这里潭水碧绿,清波回旋,面对如此明净可爱的
水,连那高高山崖上的奇松怪柏也忍不住要照个影儿呢!山间悬泉瀑布,飞流而下,真有点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呀!水清清、草茸茸、树碧绿、山峻峭。不论是春天还是冬季,三峡
真正有着无限的乐趣啊!
(4)朋友,请随我来看秋之三峡吧!在秋天,三峡以一种别样的风情呈现在我们面前。
她像一位幽怨的女子,那寒林肃涧是她肃然的面容,那哀响不绝凄异的猿啼,是她满腹心事
的诉说。但正是这种凄迷,赋予了她别具一格的风韵,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探寻她的秘密。你
想一睹她的风采吗?你想听听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渔歌吗?那么别迟
疑,请跟我来吧!
五、作业设计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根据课堂活动整理三峡导游词。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具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的课前准备能够有的放矢,培养
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联系旧知不但便于对新课的解读,也实现了对旧知的巩固积累。
二、活动设计将语文学习与写作能力训练融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不但实现了对文本
的感悟,也达到了进行艺术再加工的目的。该教学设计的第四个环节“导游词设计”,要求具
体明确,趣味性强,综合性强。既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赏析美景,又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和想象,将语言品读、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培养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有关资料
《三峡》美
《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疏》,是一篇描写三峡风景的文章。在细细品读之中,不
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进入我们的眼帘。
《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竞在这极
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笔法,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咫尺应须论万里”的
意味。文章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宏观勾勒,可谓笔力雄健,内容雄奇。就那么
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的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
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
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群山的高峻,是横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
山峰高险,是纵向的仰视。就那么一笔,表达手法也令人称奇,除了大笔勾勒,进行正面描写
之外,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4-午夜分,不见曦月”,抬头看天,只有“亭4-a-分”才
可见到世上最美的事物——太阳、月亮,这山的高峻、峡谷的幽深自不待言。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写夏季的江水,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第一
层,用“沿溯阻绝,,写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Z-a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来与飞快的流
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它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
让我们感受到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
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比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
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低有深潭,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a-绝
谳,然而写绝谳还觉单一,还要写绝谳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
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来自于色调润泽、动静有致。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
绿的是深潭;你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你看“悬泉瀑
布”,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
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的是秋景的凄凉。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容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
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
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水光山色之后将笔
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三峡》,美在那独特优美的表达。这一个美点,应该是《水经注》最重要的美点之一,《三
峡》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片断,但整本《水经注》的美的基因却依然贯注在这里。就“水经
注”三字而言,“注”就是“注释”,“注释”就是一般的解说性的文字。然而郦道元是用文学的语
言、用大量的资料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别人的书作注释,将注释写成游记般美
的文字,而且对后代游记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在文体写作上极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
独特优美的视角。在对“三峡”的描述上,作者的视角同样是优美独特的。一千五百年前的三
峡,是狂暴的不能驯服的怪兽,是A-4J']心中的恐惧,人们“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但郦道元
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对三峡的探幽览胜,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之
美。再从文字表达来看,《三峡》精当凝练优美的语言同样令人赞叹。《水经注·江水》中还有
引自《宜都记》的文字,如“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峡口百余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
中夜半,不见日月”“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将它们分别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
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相比,在炼字选词、音调节奏、句法运用、情景韵味方面,郦道元的表达要好得
多。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
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5,有改动,作者:余有)
同题诗文赏读
《三峡》(节选)
余秋雨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的那首诗,从小学课
本里就能读到。……当我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
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的,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
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
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
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
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两个主题
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
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
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江聚的力度和美景,铺排开去
2 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的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
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 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
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
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
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
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
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过大禹治水,说她夜夜与楚裹王幽
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飒鸣响,说她……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
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
窗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
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
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
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
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
撞。他们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
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提示:余秋雨先生以散文的形式展示三峡的人文美,这篇文章就像一个三峡历史人物画
廊,李白、刘备、王昭君、屈原以他们独特的人生旅程向人们昭示着三峡的人文特征。和郦道
元的《三峡》相结合,自然美、人文美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