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 蜡烛(第二课时)
导入:小结上文,转入新课。
(一)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21·cn·jy·com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答: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5、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答: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6、“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答:“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7、“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答: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2-1-c-n-j-y
9、“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www-2-1-cnjy-com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21*cnjy*com
(二)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
1、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来源:21cnj*y.co*m】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版权所有:21教育】
设置问题情景三: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21教育网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蜡烛》,写一位南斯拉夫的老母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样在炮火硝烟中收葬苏军烈士并用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悼念烈士的事,深深的震撼了读者的心,现试谈其三个方面的美。21*cnjy*com
1、一批动词雕塑人性之美
这篇小说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用人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话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对话,因为一个牺牲的年青战士的遗体与一个孤独的老妇人之间在一个“方场”上发生的故事,作者就选用一系列的动词雕塑主人公老妇人的人性之类: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个红军去躲炮弹的,当她发现一战士牺牲后,她“慢慢地绕过”那段铁栏杆,写她从容镇定,奋不顾身;写她“把尸身翻过来”,“理好了”他的头发,把他的“手臂弯过来”,“她在他旁边坐下来”,写她对烈士炽热的母爱;写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弹坑中的水,“拖”尸,“画”十字,“吻”遗体“捧”浮士,“堆”坟堆,再“摸”出蜡烛,“插”到坟堆上,“点”上。后来又“取出”另一支蜡烛,向坟墓“鞠躬”等,无不反映她对烈士的崇敬与悼念,无不反映她由一个普通的老妇人一下子变成了反法西斯的斗士,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变成了烈士的亲人或慈母。她虽然默默不语,内心肯定有千言万语,肯定有万千波澜,这样写,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灿烂,此时无声真的胜有声! www.21-cn-jy.com
2、几组对比突出勇者之尊
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谋就了几组对比,并以此升华形象,突出主题。
A.炸得扭曲的铁栏杆与硝烟中不屈的老妇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影形成对比。作者多次写她艰难绕过那段铁栏杆,应有深意。铁栏杆尚且被炸坏,她这个老弱的血肉之躯却从地窖到了地面,决不趴下,这不是写柔中之刚,和弱者之勇吗?
B.炮弹落点的远与近形成对比。在第1 ( http: / / www.21cnjy.com )3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写德国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写炮弹落下离老妇人很远,只在第25段写炮弹落得相当近。为什么炮弹由远而近?想来是因为她点亮的蜡烛“引”来的,但老妇人“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这就写出了她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C.被炸而死的猫与老妇人形成对比。第1 ( http: / / www.21cnjy.com )2自然段写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 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战争残酷,她深知自己老迈不会比猫更敏捷,但她却偏要义无反顾。【出处:21教育名师】
D.黑色大围巾与红色大蜡烛形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比。老妇人特意披着黑色大围巾,体现出庄严、肃穆、凝重气氛,体现出对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庆的结婚蜡烛以及它暖色的光来表示对烈士精神的纪念,表示对入侵者、杀人者的恨与抗争。小说中这两个“道具”的使用意蕴是很深的。
3、、两支蜡烛象征正义之光
作者多次描写蜡烛的火焰与光亮,并写它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炮火中被震熄又被点亮,一支燃尽时另一支又续上,特别是结尾处充满深情的笔墨:“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就极具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母亲”(代表了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眼泪”,即正义的悼念,它又是一个反侵略的“儿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义的圣光在感召着世人。对读者而言,更有视觉的冲击力,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四)总结:
1.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21cnjy.com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 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2、写作特色 :A.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B.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C.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五)布置作业: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文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2·1·c·n·j·y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