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二、 课程标准及解读
三、 学情分析
四、 三维目标、重难点的制定及依据
五、 学法、教法分析及依据
六、 教学流程及依据
七、 教学反思
八、 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上一节介绍了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就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列出吸入气体(即大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含量,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得出一呼一吸的过程,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结合在七年级上册所学过的“细胞的生活”和“呼吸作用”的内容,学生大致能知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来自哪里,吸进去的氧气又是去了哪里。
在肺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关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了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接下来介绍胸肌的变化还与胸廓的容积变化有关。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
不过,学生对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扩大,却不一定能说清楚。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想一想,议一议”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是怎样发生的。要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教材在这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结合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肺泡中的氧进入了血液,那么这些氧怎样运输到全身各处?教材在本节并未解释这一问题,而是在旁栏用思考题,引导学生先思考,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课程标准及解读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生物学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
三、学情分析
1、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个性差异已经表现明显,部分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课堂上“吃不饱”,常常游离于教学主渠道之外;部分学生“吃不了”,往往混沌于生物教学汪洋之中。多数学生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比较感兴趣,喜欢亲自实践,动手探索。
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的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体系中,具有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的知识,同时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了解了呼吸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意义,对这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三维目标、重难点的制定及依据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交流、教师精讲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讨论、交流,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做吸气和呼气的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发现自己身体中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制定依据】
1、确定以上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
2、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融合在一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全班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好场所。
3、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求知欲、科学探究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及合作交流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及依据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制定依据】
(1)学生在阅读教材或自学讨论中,只是被动的、生硬的获取知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缺乏思考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知识”学生平时未接触到,上几届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不容易学懂,而这个知识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作为重点考核,所以把这个知识定位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五、学法、教法分析及依据
1、学法分析
(1)任务驱动法
依据:通过观察图片中肺的位置、结构与功能;通过分析图片、自己做吸气和呼气活动,进一步理解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以及气体交换过程。
(2)动手实践法
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将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小组的开展讨论,资质互补。
(3)小组合作学习
依据: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典型例题,激发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争辩,激起思维的碰撞,小组成员互帮互学,从观察、讨论中得出“吸气时膈肌收缩,肺扩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肺缩小”的结论。
2、教法分析
(1)引导教学法
依据:针对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归纳总结。
(2)合作交流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否在课堂上交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隔肌运动”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图片分析法
依据:教材中没有胸腔以及胸廓的相关知识,我就用了图片来让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分析图片、理解胸廓扩大,肺扩大;胸廓缩小、肺缩小。
六、教学流程及依据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分钟)
在现实生活中,溺水、煤气中毒为什么会危及生命;患肺炎、尘肺以及跑步时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些问题与“呼吸”密切相关,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呼吸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分家,让学生及时融入课堂中。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和“二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一步将目标细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自觉学习,做到明确具体,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便于学生学习,可检测,可操作。
(三)检查预习(3分钟)
预习提纲:阅读课本,动手实践,然后完成下列2个问题。(课件上)
检查方式:1、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
2、抽学生回答预习题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课前的准备能提高教师课堂的效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促使教师明确精讲内容。
(四)课堂学习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自主探究】 (4分钟)
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动手做一做,亲自体验一下,吸气和呼气
时,胸廓是扩大或是缩小?膈肌是收缩或是舒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做吸气和呼气运动,感受胸廓的变化情况,将实践经验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也为下面的合作探究做准备。
【要求】仔细观察图形,分析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完成空格内容。(7分钟)
(1)①和②模拟表示呼吸系统的结构
是 和 。③是 。
(2)呼气时,膈肌 ,隔顶 ;吸气时,膈肌 ,隔顶 。
(3)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压 肺内气压,外界气体 。
(4)乙图中用手向下拉橡皮膜,表示当③处于 (收缩、舒张)状态时,②被动 (扩大、缩小),完成 过程。
典型例题------模拟膈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近4年的云南省初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题,关于“模拟膈肌运动”的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且往往是用“模型示意图”来考查,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这个考点设计成典型题来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图形,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探究活动二)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6分钟)
想一想: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阅读教材P47,并仔细观察下列图形,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自主探究】
肺泡和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个别提问——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图形,根据问题,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表达能力,也为后面的合作探究“肺泡和血液的气体变化“打下基础。
(1)在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以后,肺泡和血液中的气体各发生了那些变化?
肺泡中的 少了, 多了,血液中的 多
了, 少了。
(2)如果用以下图示表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请根据图示回答: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氧气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肺泡
外界环境
二氧化碳
氧气
肺泡
血液
氧气
二氧化碳
【合作探究】(5分钟)
根据上图提示,小组交流讨论气体交换情况。(二氧化碳或氧气。)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既有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内容,也融入了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要会区分类似的知识内容,避免知识点之间的混淆。同时在知识的获取和辨别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吐露个人的见解。
(五)课堂测评
紧扣目标设计了C层题、B层题和A层题。(课件上)
【设计意图】根据“二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紧扣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出能够检出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达标情况的检测题,促使20% A层次的优等生完成C、B、A层次的题;50% B层次的中等生完成C、B层次的题,30% C层次的潜能生完成C层次的题。
(六)反思小结、整理提高(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请根据测评内容,总结出解题方法、思路,并找出易错点。
【板书设计】
吸气: 膈肌缩, 膈顶降;外界氧气入肺进血液。
呼气: 膈肌舒, 膈顶升;血液二氧化碳入肺出外界。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授内容概括、梳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能起到强化、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同时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查找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肯定方面:
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这节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我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去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1、肺、胸腔以及胸廓的知识,由于教材中没有胸腔以及胸廓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准备了这方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和结合老师的讲解了解相关的知识。
2、肌肉与胸腔容积变化的关系,这一块我是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观察教材插图、阅读相关知识来了解。
3、胸腔容积与肺容积变化的关系,这一块相对较难,我为小组准备了演示装置,让学生通过活动、演示理解胸廓扩大,肺扩大;胸廓缩小、肺缩小。
4、肺容积与气压变化的关系,由于此处涉及到大气压力的相关知识,初一的学生没有物理这方面的知识为基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准备了注射器,让学生体验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变为理性认识突破难点,基本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目标。最后利用流程图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完整的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不足之处:
1、我没有在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功夫,也没有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默默坐着不动口也不动手,感到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与他没有关系。
2、没有做好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没有及时查找上课存在的问题和采取补救的措施。
3、我对学生“课后巩固拓展训练题”的检查落实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认真的对待“课后巩固拓展训练”这个环节。
八、教学设计理念
1、“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在两个自主探究和两个合作探究一共5个问题。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先学后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在让学生亲自做吸气和呼气活动,感受胸廓的变化情况,从而领悟肺与外界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等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导学纲要的引领,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融为一体,围绕“二五三“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4、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标》中涉及到的考点、热点知识融入课堂训练,精心设计训练题,例如“模拟膈肌运动”的典型题和当堂测评中的类似题,通过平时的训练,教师在复习中就不慌不忙,松驰有度,放收自如。
5、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本节课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