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桃花源记》导学案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亮,后改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为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诣太守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乃大惊( ) 具答之( ) 延至其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 ) 处处志之(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为具言所闻 B.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 )( )( )( )等。
1.《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探究点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探究点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探究点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探究点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看到渔人的表现?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品质?
探究点5: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探究点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点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点8:我们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 http: / / www.21cnjy.com )(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
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向:寻向所志( )耽耽相向(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用原文填空。
(1)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2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4)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5)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7.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省以致善】
我的收获:
基础达标
1.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中:中无杂树 晋太元中
B.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 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 寻:寻病终 寻向所志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咸来问讯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皆叹惋
3.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含义。
(1)屋舍俨然( )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2)欲穷其林( )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
(3)芳草鲜美( )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这里指味道好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A.没有出路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与世间隔的地方
(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
4.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我们还学过他的诗《 》《 》。
文本探究
5.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本文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 B.一鼓作气 C.无人问津 D.怡然自乐
6.下列各项中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声。
7.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时局动荡的东晋时代,耳闻目睹百姓的苦难,为什么却为我们刻画了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
综合实践
8.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陶渊明的做官史:
(1)29岁时,陶渊明首次走上仕途,作了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七年。
(2)36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3)40岁时,出任镇州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不久辞归。
(4)41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时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任职仅八十余天。
材料二:关于陶渊明的对联:
昔我曾眠三径菊
今谁又报一山诗
酔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
笑天下,归园田,榆柳已经荫后檐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 的人生态度。
(2)材料二中第一幅对联中“三径菊”“一山诗”让我们想起了陶渊明的名句
;第二幅对联是由陶渊明的诗句 演化而来的。
(3)结合课文《桃花源记》和这两则材料,你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精读
9.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惊异的一句是 ,显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桃花源人听了会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是( )
A. 渔人“志”得不准,所以难以寻找。
B. 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C. 照应开头“异”字,进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
D. 暗示桃花源所处的位置太隐蔽,是难以找到的。
(7)陶渊明生活在一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的时代,他为什么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一
预习自测
二
课中探究
学始于疑
一
质疑探究
二
我的知识网络图
三
当堂检测
四
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