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大道之行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大道之行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1:3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3、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学习重点】
1.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学习程序】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资料助学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 讲信修睦(mù ) 鳏(guān ) 恶(wū)
男有分(fèn )矜(原读jī ( http: / / www.21cnjy.com )n,在文中读guān ) 幼有所长(zhǎng )   矜寡孤独(guān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二)朗读课文
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去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
1.词语
1)大道之行也∶ 2)天下为公∶
3)选贤与能∶ 4)讲信∶
5)修睦∶ 6)亲其亲∶
7)子其子∶ 8)使老有所终∶
9)鳏∶ 10)寡∶
11)孤∶ 12)独∶
13)男有分∶ 14)女有归∶
2.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以他的亲人为亲,不只以他的儿子为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5、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6、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7.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8.“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课后练习,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编纂(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2)谋闭而不兴(兴:
(3)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4)故外户而不闭(闭: )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 、 。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      。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