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杜甫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
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
2、通过学习此诗,帮助学生放宽胸怀,使视线不局限于
个人荣辱得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蕴含于诗作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杜甫的“诗圣”之誉和其诗作的“诗史”之名。
难点: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问答法为主,合作探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和《春望》,
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作总体上反映的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特别是他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三吏》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包括《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
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朗读录音,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字句。
2.带着以下问题朗读课文
问:(1)诗中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诗中主要人物是有哪些?
明确:(1)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 官吏、老妇
3.复述故事。
(四)、课文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讲解字词 暮:傍晚、黄昏。投:投宿。夜:晚上。走:古义,跑。今义,行走。看:应付。
翻译:傍晚的时候投宿在石壕村这个地方,有差役晚上到这儿来捉人。老头子越过墙逃跑了,老太婆打开门出去应付。
2.诗中为什么不说招兵或征兵,而要说是“捉人”?前面加一个“夜”字有何作用?
明确:“捉人”一词在如实描绘中寓有揭露批判之意,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3. 面对官吏来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明确:老翁 “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段解: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几句话就将矛盾展开,为下文老妇致词营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交代出了老妇致词的由来。这几句写的是故事的开端
板书:暮投石壕村 老妇致词的由来 开端
第二自然段:
1.讲解字词 呼:大声吆喝。怒:愤怒。啼:啼哭。苦:凄苦。
翻译:官吏吆喝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2.官吏与老妇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反映出了什么?
明确:两组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官吏与老妇之间的尖锐矛盾。
段解:这简单的两句总写了官吏进门时的横暴凶残和老妇的悲伤痛苦,揭示了鲜明的阶级对立和惨重的阶级压迫。
第三自然段:
1.讲解字词 致词: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的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的话。翻译:(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话。戍(shù),注意与戊(wù)、戌(xū)的区别。新:指最近。翻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防守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有两个儿子最近战乱中死了。且:暂且。翻译: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的人永远逝去。室中:家中。出入:出去进来。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裙:古义,泛指衣服,今义,专指裙子。出出入入没有完整的衣服。翻译:家中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完整的衣服。虽: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翻译: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今晚跟丛你一起回营去。 赶紧应征河阳需要的劳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炊。
2.在老妇致词的内容中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三层 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段解:这里借老妇的口述,紧扣“怒”字和“苦”字展开情节,写出了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凶暴和冷酷。
小结:从“吏呼一何怒”到“出入无完裙”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都是老妇在自诉不幸,痛苦的诉说着自己的苦,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发展过程。从“老妪力虽衰”到“犹得备晨炊”这里写的是老妇被逼无奈,为保家人平安,自请服役。同时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老妇自诉不幸和自请服役都是老妇“致词”的内容
板书:老妇自诉不幸 发展 老妇自请服役 高潮
老妇“致词”的内容
第四自然段:
1.讲解字词 夜久:到了夜深。绝:停止了、消失。如闻:好像听到。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翻译: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2.“夜久”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映出老妇一再哭诉和官吏百般逼迫的漫长过程。 3. “如闻”二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在干什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并未睡觉,而是在仔细的倾听
对老妇一家的同情之情
4.从“独与老翁别”中“独”字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老妇已经被捉走,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5.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两句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体会到诗人那种难言之痛和吞声之苦。
段解:这几句写老妇被捉走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的凄惨景象。儿媳泣不成声,出入无完裙,诗人最终只能和逃跑归来的老翁作别。老妇被捉,诗人独与老翁作别是老妇致词的结果,同时将故事推向了尾声,写的是故事的结局。通过作者从“夜久”到“天明”的感受,进一步表现诗人对战争的怨愤和对人民的同情。
板书:独与老翁作别 老妇致词的结果 结局
(五)疑难解析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归纳。
(六)分析主题思想
明确: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思考问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老妇的致词,在写老妇致词时诗人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藏问于答、明暗结合
概括出了双方的矛盾,虽然没有直接写吏的蛮横凶暴,但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了。
(七)拓展延伸
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逾墙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八)课后作业
续写本文。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将杜甫诗三首的这三首诗都学完了,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知道了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既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和秀丽景色的,还有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课下背诵这诗。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开端 暮投石壕村 老妇致词的由来 揭露官吏的残暴
发展 老妇苦诉不幸 老妇致词的内容 反映百姓深重灾难
高潮 老妇自请服役 同情劳动人民疾苦
结局 与老翁作别 老妇致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