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李斯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李斯11.1《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15: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把握实用文的功能性特点 ,突出 目 的性 (针对性) 。
3.学会顺情入机 , 动 言 中务 , 入情入理地 发表 意 见 , 加深对 “ 抱 负 与使命 ” 的认 识。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 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 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 。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 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 。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 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 的成命。 “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 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 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 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导入 :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 , 在所自处耳! ”
“诟莫大於卑贱 , 而悲莫甚於穷困 。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 , 岂可复得! ”
李 斯 早 年 为 郡 小 吏 , 一 次 在 侧 所 中 看 见 老 鼠 , 非 常 瘦 小 肮 脏 , 见 有 人 来 慌 忙 逃 窜 。 又 有 一 次 , 李 斯 在 米 仓 中 看 见 老 鼠 , 长 得 肥 大 而 干 净 , 见 到 有 人 来 还 镇 定 自 若 。 于 是 李 斯 有 感 而 发 , 说 了 这 句 话 “ 人 之 贤 不 肖 譬 如 鼠 矣 , 在 所 自 处 耳 ! ” 意 思 是 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 样 , 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 ,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 。 李斯明白了这一 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 抢夺战。
首 先 , 李 斯 辞 去 了 小 史 官 职 , 于 荀 子 学 帝 王 之 术 。 当 李 斯 学 业 有 成 , 与 荀 子 辞 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 , 就是“诟莫大于卑贱 , 而悲莫甚于穷 困 。 ” , 甚至 , 坦言的說久处卑贱之位 , 困苦之地 。 但绝不因此 「非世而恶利 , 自托 于无为 。 」 正因如此 , 他早已下定決心要 「西说秦王矣」 。 他怎麼也沒想到 , 就是 因他的游说 , 使他登上丞相之位 。 当然这是后话。
然 后 , 李 斯 入 秦 , 得 到 吕 不 韦 的 赏 识 , 从 此 为 吕 不 韦 舍 人 。 给 我 吕 不 韦 的 引 见 , 加 上 李 斯 的 冒 死 觐 见 , 得 到 嬴 政 赏 识 。 但 谁 知 不 久 嬴 政 然 下 逐 客 令 , 非 秦 者 去 , 李 斯 也 列 入 了 逐 去 的 行 列 , 为 了 保 存 自己 , 李 斯 写 了 千 古 第 一 奇 文 《 谏 逐 客 书》 , 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 , 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 , 从此青云直上 。 最后做了秦国 宰相 。 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 而 , 好 景 不 长 。 嬴 政 在 出 游 途 中 驾 崩 了 , 只 留 下 了 一 纸 召 书 。 召 书 分 明 写 着 让扶书继位 , 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 , 篡改召书 , 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 。 在 送 往 刑 场 时 , 李 斯 对 他 的 儿 子 说 “ 吾 欲 与 若 复 牵 黄 犬 俱 出 东 门 逐 狡 兔 , 岂 可 复 得 ! ” 就 这 样 一 句 简 单 的 话 , 将 他 对 死 的 不 甘 和 命 运 的 不 公 表 达 得 淋 漓 尽 致 。 李 斯 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仓鼠之叹 战国时期,李斯出生在了楚国的一个平民百姓家中,凭借着 自 己的努 力,李斯成功跨越平民阶层,成为了楚国的一名小吏。
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衣食无忧,可李斯并不满足于此。李斯无意间在官府的粮仓中发现 了一只老鼠。让人意外的是,这只老鼠不仅又肥又大,还一点也不怕人。见到李斯也不 躲避,反而大摇大摆地躺在粮仓中吃东西。李斯顿时如梦初醒,说: “人之贤不肖,譬 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就是著名的仓鼠之叹。意思是老鼠在不同的环境,会做出完 全不同的反应。人也是如此,身处环境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会截然不同。的确,个人 努力固然重要,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谓,平台决定起点,个人影响终点。
于是,李斯立刻辞去了小吏的职位,师从荀子,学习法家思想,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归 来后,他没有回到楚国,去了秦国发展。先是投靠了秦国宰相吕不韦门下,随后又审时 度势,在吕不韦与嬴政意见不合时,转而成为了嬴政的谋士。)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斯 (? — 前208年) 战国时期楚国上蔡 (今河南上蔡西南) 人 ,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 , 成而入秦 , 得到秦王的器重 , 秦统一后官至丞 相 ,积极主张废除诸侯 ,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 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帝死后 , 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 , 立胡亥为帝 。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 , 劝二世 更为法律 , 行“督责之术” ,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 具五刑 , 腰斩于咸阳市 , 夷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 , 没有留下更多文章 , 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 及《泰 山刻石文》 、《琅琊台石刻》传世 ,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 ,李斯一人而已。 ”
2.相关背景
《谏逐客书》 写于秦王政十年 ,秦统一前16年 。 当 时 ,秦国实行连横之策 ,欲吞并六 国,东邻韩国首当其冲,倍受秦国欺凌。韩国为了减轻秦国的威胁,就派了水工郑国到 秦国以帮修水渠的名义来妨碍秦国用兵,但被秦国识破。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大做文章排 挤客卿,认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于是秦王下令 逐客。李斯是楚国人, 当然也在被逐之列。被逐路上,他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秦王 被说服,让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并废逐客令。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 , 以作注溉渠 , 已而觉 。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 者 ,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谏书 …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复李斯官 , 卒用其计谋。 官至廷尉。 二十馀年, 竟并天下 ,尊主为皇帝 , 以斯为丞相。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记载 ,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 倡言凿渠溉田 ,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 , 以实施"疲秦计划" 。 事被发觉 , 秦王嬴 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 , 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 , 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 在被驱逐之列 ,尽管惶恐不安 ,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 , 于是就写下了 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 )
3.解题 ,文体知识
①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
②逐客:驱逐客卿。
③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 《谏逐客书》还有一种书其实就是信,如《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谏逐客书” :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拓展: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讽谏: 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 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 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文体知识
奏疏: 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 。在古代 , 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
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章 :是用来谢恩的;
奏 :是用来弹劾 , 即揭发别人的;
表 :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 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 当然 , 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 , 随着不同的时代 也有变化。
疏 :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如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 、预习检查:
1. 明确字音。
宛 (yuān ) 施 (yì) 雎(jū) 瓮 (w èng) 缶 (fǒu )
赍 (jī) 駃騠 (ju é tí)
①缪mù公 ②蹇jiǎn叔 ③殷yīn盛 ④鄢yān ⑤郢yǐng
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 ⑧穰ráng侯 ⑨太阿ē ⑩纤xiān离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gǎo
搏髀bì 黔qián首
2.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掌握重点字词句。
要求: 读准字音、句读 , 同桌抽查重点词句翻译 ,教师适时点拨、解疑、补充。
2.作为实用性交际语境写作, 《谏逐客书》无疑是典范之作。 “交际语境包括角色、读 者、 目 的、体式、语言五个要素 。 ”即在特定的会话场域中 ,我们要通盘考虑“我是 谁”“对谁说”“怎么说”“说什么”“为什么说”等问题, 以达到有效对话、说服对 方的目的。而李斯无疑是交际场域的成功操盘手,在与秦王对话的过程中,既考虑了交 际双方的处境、身份与地位,又准确拿捏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选择合宜的进谏策略,一 步步避其锋芒、消其隐忧、引其精思,发挥了《谏逐客书》 的最大实用价值。
话题:要不要驱逐客卿
情境: 1.背景:逐渐强大的秦国遭遇郑国事件
2.双方身份: 处在被驱逐之列的进谏者 —— 李斯
身处高位下达逐客令的君王 —— 秦王
目的:劝服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三 、 以下劝上 —— 刀刃上的舞者
1.补充材料:
郑国渠事件的后续:
《史记 · 河渠书》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折今110万亩) , 收皆亩一钟 (折今100公斤)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命曰 郑国渠。 ”
下逐客令的原因:
逐客 的原因 向来有不 同说 法 。一是 "郑 国修 渠案 "引发逐客 ,依据是《 史记 · 李斯列 传》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 以作注溉渠, 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 曰: '诸侯人来事 秦者, 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第二 种说法认为逐客是因为嫪毐叛乱事而起 。据《史记 · 吕不韦列传》 ," (始皇九年) 九 月,夷嫪毐三族,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逐客即由此而来。第三种说法认为逐 客是针对吕不韦的宾客势力 。 《史记 · 吕不韦列传》 载"秦王十年十月 ,免相国 吕不 韦",故逐客是为了清除吕不韦门客的势力。
面对批逆鳞的凶险,无法避嫌的身份, 宗室的虎视眈眈。如果让你在此种状况下上书劝 谏,你最应该要陈述的是什么? 陈述的时候还应注意些什么?请再读全文,找出能支撑 你观点的依据。
依据一 :课文第四段“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李斯借此跟秦王表忠心 ,意在表 明:我李斯虽为客卿,但忠心不二。 以此可以获得秦王的心理接纳。 (表忠心)
依据二:课文第一段李斯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明君广纳客卿并委以重任 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立足秦国国情, 以史为据,表明客卿可用,且有大用。如此看 来,李斯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的雄才武略也是可以为秦王大用的。 (强调客卿有用)
依据三:课文第三段李斯用太山河海为喻,讲王者胸襟:要海纳百川,广纳客卿。这一 点在心理上极大地满足了秦王的骄傲自豪感。然后又用逐客利敌国的道理来对比阐述逐 客之害与纳客之利。且用“四时充美丽,鬼神降幅,五帝三王无敌”来激励秦王纳客。 用利害关系来深中秦王之下怀。 (阐明纳客逐客的利害关系)
依据四:第一段避其锋芒 摆正己位。《孙子兵法 ·虚实篇》有言: “水之形,避高而趋 下 ;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 。 ”聪明如李斯 ,他在开篇即说“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 矣” ,寥寥数字,轻描淡写,含蓄委婉,却匠心独运,技法高明。据史书记载,李斯写 作此文时已被驱逐至骊邑,面对板上钉钉的事实,他用“臣闻”二字起头,避实就虚, 把“逐客”之实化为“听闻”之虚。 “吏议逐客”四字,宕开一笔,避重就轻,完全不 谈逐客命令是由秦王亲自下达,有一石三鸟之效,一是暗含逐客非王之举、非王之过的 意思,巧妙规避了与秦王硬碰硬的正面交锋, 以及彼此矛盾的进一步恶化, ;二是给秦 王后续收回成命留下了转圜的余地,免去了朝令夕改导致君威受损的尴尬;三是表明自 己针对的只是朝中官吏,矛头绝对不是指向秦王,为秦王平心静气看完该奏疏打下坚实 的基础。 “窃以为”三字以商量的口吻,得体的语言,谦恭的姿态,低调表明了自己的 看法。短短十一个字,深谙帝王之术的李斯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充分照顾到 秦王的身份地位,反复忖度如何措辞才不会触怒天威,避免和他正面刚起来,真可谓用 心良苦。 (注意双方身份)
依据五:第二段李斯抓住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六国的心理需求,而逐客令本质上 却不利于这一愿望的实现,从而击中要害,打动了秦王。 (揣摩君王心理)
应用文的针对性 (身份/场合)
2.依据文章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绘制全文的思维导图。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过往纳客之利: 以客之功 ,使国富利秦强大
如今: 重物轻人逐客 ,非制霸天下之术
未来: 不却众庶 ,方能成就霸业
3.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句意与段落 , 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
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逐客, 臣 以为过矣。
摆事实——先君之得 (第1段) :缪公用五子,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至今冶强; 惠王 用张仪,功施到今; 昭王用范雎,秦成帝业。
摆事实—— 陛下之失 (第2段) :异国之色、 色、珠玉 (取享乐之物) ;非秦者去,为客 者逐 (逐有用之人) 。
讲道理—— (正面) 纳客之利, (反面) 逐客之害——逐客损己利人。
结论——逐客国危。
(第一段:客卿之功:总结历史上四个君王时期,众多客卿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重物轻人:秦王生活中所重声色珠宝,都是外来之物,却不喜欢外来之人,不
问是非,直接逐客。
第一层: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层: 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 以音乐为喻,别国的音乐舒服。
第四层:人和物作比较、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类比论证: 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 (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 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 非秦者去 , 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第三段:利他害己:王者不却众庶;先贤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爱民,逐客对他国有
利。
理论概括: 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正面: 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正: 秦国目前的做法
第四段:逐客之危:逐客关系秦国的安危
总结分析: 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正面: 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 逐客国危)
4.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 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 , 用客卿
而成帝业为据 , 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 , 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 , 继而从理论上 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 ,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小结: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因果论证。 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就是对 比 , 其中有古与今的对比 , 物与人的对比 , 利与弊的对比; 同时又以物比人 , 以小见
大 ,类比假设 ,运用丰富的论证技巧使文章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李斯能力挽狂澜,让秦王收回成命,得益于什么呢?
有人说李斯高超的说理技巧是让他取信于秦王的主要原因,但经过梳理我们发现李 斯劝谏的出发点,一是站在历史事实的角度论说客卿对秦国之利,另一方面站在秦国未 来发展的方向上论说逐客之害,所以他是让秦王看到了他时时刻刻为秦国,为自己谋划 打算的忠心和责任心,是他肩负起了一个臣子的使命。他不但改变的秦王的决策,最终 在秦王一统六国的事业中贡献的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高明的劝说不仅要动之以情 , 晓之以理 , 喻之以义 , 更要做到知己知彼 , 李斯的本 篇劝谏之辞的高明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李斯的尴尬 , 秦王已经发布命令 , 事后劝谏 , 难以下台; 自己也是受损当 事方 ,很容易被秦王迁怒)
①设身处地 ,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全篇七八百余言 ,李斯不仅只字不提个人荣辱进 退 ,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 而是把自己切身利益融入到秦国的统一大业之中 , 完全是站 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 , 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 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 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 ,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 ,“纳客就能
统一天下 ,逐客则可能亡国。 ”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 ,击中了要害。
②道古论今 , 选例典型 。 文章的第一段是回顾历史 , 也就是道古; 第二段是剖析眼 前 , 也就是论今。第三段是展望将来 ,从古说到今 ,从现在说到将来。 时间推移有一定 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 ,“论今”是解释是非 ,“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 步重要。
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 、 最熟悉的 。 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 , 为什么只选了这 四位呢? 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 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 在物与人的对比中 , 也 选用的是秦王生活中熟悉的场景 ,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 , 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 论据无
可辩驳的说服力量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 ,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③正反论证 , 利害并举 , 对比强烈 。 正面论说 , 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 反面推论 , 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 纳客与逐客 , 利害两相对照 ,是非就更明显 , 利害就更清楚。第 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 ,结果无敌天下 ,从正面啟发 ,这是动之以利。 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 ,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 ,从反面启发 , 晓之以害。
④结构严谨 , 语言恣肆 。 综合运用铺陈 、 排比 、 对偶等修辞方法 , 造成饱满的气 势 ,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感染力。《谏逐客书》 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 ,是铺陈手法的运 用和排比句、 对偶句的大量使用。 如第二、 三段都铺陈、 排比了大量事实 , 读之令人有 迎接不暇的感觉。 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 , 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 , 大大加强了文章的 气势。
四、拓展
1. 以评促感,巩固篇性
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 的评价, 同时结合刚才的 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 虽 批逆鳞, 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
也。 ” ——刘勰《文心雕龙 ·论说》
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 而秦用之,犹人才不 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
之法。 ” ——李涂《文章精义》
3.“细玩行文, 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 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 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
——林云铭《古文新义》
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如上书《谏逐客》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并恢复了李斯的官 职。文章第二段写法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 彩的段落,请结合古人评价和文本进行赏析。
①以秦王之所好来类比 ,反复陈说,直击“逐客”之过。 以"取人"与"选物"作比较,指 出对"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为客者"全在驱逐之列。如此"重"物"轻"人,"非所以跨 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一层虽短,却是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用取物标准与用人标准 类比,而是直陈取物时兼采天下、用人反独重本土是一种对"人"的忽视。
②运用大量排比铺陈和鲜明对比 ,使文章富于文采,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又有了 一 种 不 容 辩 驳 的 力 量 。 正 反 两 面 设 喻 。 以 珠 宝 等 为 例 , 正 面 指 出 秦 王 对
其"致""有""垂""服""乘""建""树"的数件宝物的喜爱,并提出疑问:这些皆非秦所产,秦 王却"说之" ,为何?这是正面设问 ,引起关注。
以玩好、美女为喻从反面论述 ,假设必须出产于秦的东西才能拥有和使用,那么秦王喜 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 。 这是反面设辞, 以"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图景,揭示"非秦则斥"的荒谬。
③几个"不"字连用 ,文气贯通 ,节奏明快 ,语气坚决 。秦王喜欢的玩好和美女将"不 饰""不为""不充""不实""不为用""不为采""不进于前""不立于侧"。
④奇偶句错落: 散行句与对偶句顺着内容需要,构成奇偶错综变化,对偶列举的事例宝 物显得有力,散行的句子有助于说明事理。
⑤设彩 。设彩即敷彩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称"随类赋彩" ,就是指根据不同类别的物 象来运用色即绘画中的着色 。着色不光用彩色,像墨色由于分别各种浓晕染,彩 。"赋 彩"亦作"敷彩"也分成各种彩色。文章也这样,不光是用颜色的字是着色,就是不用颜色 的字也可以着色,像画用墨色来分浓淡那样。如李斯《谏逐客书》 写秦王政 (后来的秦 始皇) 喜爱的服玩之物。 《谏逐客书》运用了这样多的辞藻,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色彩 鲜艳;通过这段话的对比,指出秦王看重美女、宝物而看轻客卿,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 走客卿的感情,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运用辞藻同表达感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里运 用的辞藻,虽说有点夸张,但还是结合秦王宫廷生活来写的,因为秦王平时用的宝物和 爱好的美女就是这样丰富的。这里运用辞藻是自然的,并不做作, 因而"设彩奇丽" 。在 这段里也有颜色字,如"翠凤"的"翠", "西蜀丹青"的"丹青" ,只 占极少数。主要的"设彩奇 丽"不靠用颜色字。有的用著名的产地,如昆山玉、宛珠、阿镐,包括郑卫之女和赵女; 有的靠名牌,如随和宝、太阿剑、纤离马、马;有的是质量好,如翠凤旗、灵鼍鼓、犀 象器 。通过这些珍宝 ,给人 以琳琅满 目 、 富丽珍奇 的感觉 ,构成"设彩奇丽""葩艳陆 离"。
2.结合文章内容 ,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 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 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 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 识。
(《谏逐客书》 的作者) 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 的本事就在于: 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 国考虑, 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 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 (陈建 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
(2) 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 为喻 ,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如文中写道: “ 夫击瓮叩 缶……适观而矣已。 ”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 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 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 客是“资敌国” 、 “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 (指《谏逐客书》 ) 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 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 因而使文章论辩 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 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 染力。
(4) 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 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 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 外交上取得了成功 ,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 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 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 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 ,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 深远影响。
3.今天 ,我们再读《谏逐客书》 ,有着怎样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发展经济 和科技关键靠人才。《谏逐客书》在人才观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①确立人才资源意识。人才也是一种资源 ,并且是第一资源 ,要广纳贤才。
②要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才是最重要的无 形资本 ,把发现、培养、 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 ,是“躬身入局”还是“置身事外”体现了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和担当。 哪 怕献出生命也要“躬身入局”更体现了一个人所担负的使命和抱负 。 李斯的上书 , 是为了 天下所有客卿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李斯的上书 ,是为了帮助秦王统一六国的一种使命;
李斯的上书为了自己能和秦王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和抱负。所以 , 当我们把自己的 命运和国家、 民族的发展合在一起时 ,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