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1: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走近作者:鲁迅(188i-i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
了解背景:1926年3月i8 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其中的一
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2)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3)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4)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l)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2)她又拿起那桶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3)但到憎恶她的时候, 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1.思考本文分为几部分内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本文怎样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思考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方法。
探究点一、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提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探究点二、速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文中一共写了哪儿件事。
探究点三、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宇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点四、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点五、精读课文,思考本文怎样运用了先抑后扬,真实写人的写作方法。
1.找出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ō) 烦琐(suǒ) 陆玑(jī)
2.画出并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
(2)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3.解释下列词语。
(l)惊然:          (2)俱惮:
(3)诘问:          (4)渴慕:
(5)咒骂:          (6)疏懒: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l)“我”起初为什么憎恨阿长,讨厌阿长 后来又为什么对她产生敬意
(2)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你认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
(一)基础达标
1. 下列加点的宇注音完全正确的二项是(   )
A.保姆(mú) 憎恶(è)   絮说(xù)
B.惊骇(hài) 福橘(jǔ)   疏懒(shú)
C.渴慕(mù) 寂寞(mó)   掳去(luē),
D.诘问(jié) 孤孀(shuāng) 搜集(sōu)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严峻深沉 栩栩如生    迥然不同
已。檬昧落后 和协一致   真率粗扩
C。渴慕异常 炉火纯青    幽默恢谐
D.饱蘸浓情 无限欢悦    真情实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两青年不务正业,手头缺钱就去打劫金店,用一把假手枪吓得老板面如土色。
B.青年人要多读书,勤思考,并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拂沸扬扬的新生活。
C.现在这个疲惫的,缺少活力和主力的火箭,输给雷霆是情有可原的。
D.然而从他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睛里他看到了一种深不可测的东西。
4.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七年级时我们还学了出自这部集子的另一篇作品             ,它描写的是鲁迅先生 时代的生活。
(二)文本探究
5.下面对课文的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分析这篇回忆性散文要注意区别作者的双重眼光,是儿时的眼光,一是写作时的眼光。
B.“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对阿长的全部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拙同情与怀念。
C.鲁迅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儿时和阿长的相处,含蓄而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D.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鲁迅对她的赞扬又是如此的热烈和真挚。
6.指出作者写阿长时所采用的描写手法(只回答要点)
(三)综合实践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陈玉蓉,55岁,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可能导致克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寸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当晚她就开始了减肥之旅。随后酌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送到嘴边又放下。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走破了四欢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二个病人能在短短7 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的。”2009 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I)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王要内容。
(2)有关陈玉蓉的帖子出现在[母爱论坛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引起了网友对母爱的热议,下面是两位网友的跟帖评论,请你以“网友寸草心”的身份也跟帖,写二句评论的话。
网友三春晖: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但更多的是平凡的。
网友康乃馨:母爱很平凡;她是我晚归时那盏等候的灯。
网友寸草心:
(四)拓展延伸
8.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二年,[B]当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绎张满了笑意 。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 斤米友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校食堂,气喘呼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
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燥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
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 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来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她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合,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可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陶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2)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答:我选(   )处:
(3)第⑨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4)课文中阿长和这篇选文中的母亲,为了孩子,她们有什么相似点?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预习自测

课中探究
学始于疑

质疑探究

我的知识网络图

当堂检测

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