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学习重点】:
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结合、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法指导】:
先分析题目,然后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记人写事的作品,分析行文的感情线索,无疑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本文在写人记事上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如先抑后扬对比反衬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如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等,这都为我们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课前预习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写这部书时已45岁了。当时长妈妈也离开人世三十多年了。鲁迅历经求学——留学——弃医从文。在黑暗的社会中颠沛流离,看遍了人性的丑恶和悲凉。对现实的失望让他只有在回忆中寻找给过他爱和力量的美好事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一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被人们称做“冷峻严肃的鲁迅先生最温暖的文章”。相信大家读后,也会在心头涌起暖暖的感动。
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 )急 ②粗拙( ) ③烦suǒ( ) ④惧惮( )
⑤震sǒng( )⑥ 诘( )问 ⑦ 疮( )疤( ) ⑧pī( )雳
我的发现与问题:
二、自主互助
自渎课文,重点研读课文18—28段,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课文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请概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买《山海经》这么点小事让鲁迅先生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这部书对作者有强大的吸引力?
3、“一坐下来就想”,可谓白天想,晚上也想了。你能想出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想得入迷的情形呢?
4、身边的人都不肯帮助我。“我”自己能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
5、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6、可就是这个不识字的长妈妈把《山海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买回来了,帮“我”达成了心愿。看,那么大的一个家庭,真正关心“我”的内心的只有长妈妈。长妈妈不认识字,她也没说怎样买到的书。大家可以想象出她去买书的过程吗?
7、尽管辛苦,为了让“我”高兴,长妈妈心甘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愿去做了。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是孩子充满敬佩和感激的想法。假如真有“神力”支撑长妈妈去买书,那这“神力”是什么?
8、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9、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
三、合作探究
1、 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开事件的支撑,速读课文,看看文中都讲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 这些事件分别表现了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标出课文中表现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完成表格:
发生的事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你能分析一下吗?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四、展示反馈:
五、精讲点拨:
1、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这种写法我们叫什么?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2、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道本课只写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吗?文中还体现了什么感情?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是只有长妈妈一个这样的劳动妇女?
3、我们不要忽略了题目“阿长与《山海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用这样题目是要表达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仅仅是表明《山海经》是阿长买回来的么?
六、巩固拓展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2、亲爱的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课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希望大家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感谢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感谢给予我们关爱和教诲的老师,感谢我们身边的人,不要朝花夕拾,留有遗憾啊!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