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5 15:4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保护区内湿地广布,其位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较高的海拔 B.较高的纬度位置 C.崎岖的地形 D.茂密的森林植被
2.三江源湿地较高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 B.涵养水源 C.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D.净化水质
3.在设立自然保护区之前,三江源地区土地退化严重。导致其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农垦 B.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过度放牧 D.工矿交通建设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构建了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图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元景观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甲地采取的整治措施为( )
A.缓坡开荒 B.山顶开荒 C.削峁建塬 D.打坝淤地
5.在甲地带发展药果复合生态园的主要原因( )
A.降水较多,水源丰富 B.地势低平,涵养水土
C.病虫害少,环境清洁 D.海拔较高,阳光充足
6.治沟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震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置图,该农牧交错带是很多自然特征的过渡地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农牧交错带位于( )
A.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B.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
C.从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 D.从地势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
8.导致该区域自然特征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植被 D.土壤
陕南汉水谷地和陕北黄土高原都有大面积的梯田分布,但两地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差距。黄土高原梯田农业春季常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下图为陕西省铜川梯田和风堰梯田位置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黄土高原发展梯田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大地表植被覆盖率 B.防止水土流失
C.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D.提高机械化水平
10.风堰梯田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熟制是( )
A.小麦一年两熟 B.小麦两年三熟 C.水稻一年两熟 D.水稻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梯田农业春季使用地膜覆盖的作用正确的是( )
A.增强大气逆辐射 B.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
C.增大地面反射率 D.防止风力侵蚀,保持土壤水分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达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相对较丰富 B.地处高纬度地区,年均温低、蒸发弱
C.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更丰富,内流河流量大
13.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我国北方地区经常出现大规模沙尘暴天气,造成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图为2022年沙尘暴期间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正在经历沙尘暴天气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乙地区草地萎缩较为严重,突出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增加 B.地下水含量增加 C.土壤盐碱度上升 D.植被覆盖率升高
16.丙地区设有许多草方格沙障,主要目的是( )
①削弱风力②保护铁路线③营造景观④减少降水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
材料二: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位置见下列图1)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建成数十个光伏企业集聚的光伏产业园,其发电能力达3350兆瓦。随着光伏电站与龙羊峡水电站的并网发电,该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光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塔拉滩地区的生态改善,植被不断恢复,同时,植被恢复对光伏发电效率和园区灾害风险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园区引入牧羊业(如图2),并形成“光伏发电+羊”的良性循环。
(1)简述光伏发电对土壤的影响。
(2)简述该地成为全球最大水光互补能源基地的区位因素。
(3)说明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的有利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尔沁沙地地处西辽河平原,历史上该地水草丰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由于气候变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沙地。
材料二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端,全旗总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科右中旗于2011年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科右中旗在“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保护环境,同时,因地制宜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实施“改羊增牛”,大力推行舍饲养、饲草种植加工,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对于牛羊的养殖,牧民的经验是: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牛卷着舌头吃草尖,羊喜欢刨着草根吃。总体思路是形成“饲草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读图分析科尔沁沙地历史上能够成为蒙古族天然牧场的优势自然条件。
(2)根据科尔沁沙地的位置,分析导致该地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改羊增牛”对生态环境的益处。
(4)列举舍饲养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
(1)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存在一定动态关系,请将下列选项填入正确位置。
A.耕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B.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C.开垦耕地,植被破坏D.粮食需求量加大、人均耕地减少
____,____,____,____。
(2)黄河流域存在多种自然灾害隐患,判断“自然灾害”、“主要发生的地形部位”和“防治措施”的一一对应关系,用直线正确连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甲地周边坡面上植树造林能够保持水土的原理。
20.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栗元草场是贵州遵义的第一大天然草场,草类高大茂盛,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该地年均降水量达1420mm,相对湿度大,雾日多。草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有丰富而奇特的石林景观,周边有泉、瀑等多个景点。近年来,当地利用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材料二下图为“栗元草场附近等高线地图”。
(1)简述该地发展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2)与内蒙古草原相比,简析该地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3)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简述该地宜采取的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解析】1.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高寒,蒸发弱,冻土广布,同时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差,草原面积较大,湿地广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都不属于生态效益,AC错误;三江源为河流源头,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B正确;当地工业污染少,净水水质不是其主要生态价值,D错误。故选B。
3.三江源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不适合家耕,其植被主要是草地,过度放牧是导致其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A错误,C正确;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高寒,人烟稀少,对水资源需求小,工矿交通建设少,B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4.C 5.D 6.A
【解析】4.黄土高原的地形单元主要分为塬、梁、峁;结合图片信息可知甲为峁,地表崎岖将峁削平之后出现一个小平地(塬面),可以在塬面上进行,种植活动,C正确;结合图片信息可排除AB,AB错误;打坝淤地属于在沟谷地区建大坝淤积出一块土地的行为,和图示特征不符,D错误;故选C。
5.黄土高原地形特点为沟壑纵横,塬、梁、峁相对高度不大,因此降水条件,病虫害条件甲地和周边地区相差不大,可排除,AC错误;甲地地势相对较高,不利于涵养水土,B错误;用于甲地海拔相对较高,光照充足,利于生态园内果树的光合作用,提高产品品质,D正确;故选D。
6.黄土高原为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可利用治沟造地合理设计排洪渠道,高效排洪,来达到应对洪涝灾害的目的,A正确;由于黄土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震发生频率较低,B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由于降水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关,该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不需要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C错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取土填沟修筑道路,工程量较大,而且容易面临被侵蚀破坏的风险,不是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方向,D错误;故选A。
【点睛】(1)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2)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由于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地表径流,而且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这种土壤本身的土质就十分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对土壤的保护,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形成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地表形态。
7.B 8.A
【解析】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农牧交错带东北-西南延伸,大致与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相近,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B正确;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属于中温带、暖温带地区,A错误;农牧交错带属于从森林向草原过渡,C错误;农牧交错带主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D错误。故选B。
8.该区域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宜发展农业;西部地区为非季风区,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牧业,所以导致其自然特征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A正确;热量、植被、土壤因素不是导致该区域自然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农牧交错带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东南、冀北、晋北直到鄂尔多斯陕北.它位于华北与内蒙的交界区上,向西已涉及西北区,是从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的广阔地带。
9.B 10.C 11.D
【解析】9.黄土高原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发展梯田会破坏原有植被,减少植被覆盖率,A错误;黄土高原土地质量不高,发展梯田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C错误;梯田连接性较差,不合适机械化操作,D错误。故选B。
10.凤堰梯田位于陕南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区域耕地类型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较低,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温,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地膜覆盖隔绝了土壤与大气的水分交换,有利于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且春季多大风天气,覆盖地膜有利于减少风力侵蚀,D正确;该地春季使用覆盖地膜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和昼夜温差,AB错误;覆盖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取决于地膜的颜色,C错误。故选D。
【点睛】覆盖地膜的作用:①可增加耕层土壤温度,利于作物的发芽出苗,尤其是春播作物和秋播作物,气温相对较低,效果比较明显。②地膜的保水保肥能力强,可以有效防止水分快速蒸发,特别是干旱地块,浇水后有利于保墒。③地膜铺设以后,让杂草得不到阳光和呼吸,可以有效预防其生长甚至杀死杂草。④因为具有保温作用,可以增加耕层土壤温度,导致一些作物生长加快,生育期提前,促进作物的成熟。
12.C 13.C
【解析】12.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AB错误。该地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说明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融雪量大,使水资源相对我国其他沙漠充足,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C正确;该地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同时沿途的下渗量大,高山冰雪融水难以汇流至沙漠地带,补充沙漠地区的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C。
13.该地区有稳定的积雪覆盖地表,反射率增大,地面辐射降低,使得大气温度降低,A错误;积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大气湿度减少,B错误;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春季扬尘,C正确;当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积雪覆盖对土壤的影响。①积雪疏松多孔,内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积雪下方土壤辐射散失热量,同时阻碍了土壤和外部空气的热交换;②冬季积雪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积雪融化,增加土壤含水量,有保湿作用;③积雪含有较多的氮化物,融化后可以增强土壤肥力;④积雪覆盖的地面,能减轻风力侵蚀和风沙灾害,保护土壤。
14.C 15.C 16.A
【解析】14.根据所学可知,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且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且盛行偏西风,容易起沙,形成沙尘暴。又根据图文判断,丙地冷锋过境,风力较大,所以丙地为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甲乙丁三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选C。
15.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提高植被覆盖率,草地不会萎缩,ABD错误。土地盐碱度上升会使得土壤板结,不利于植被的生长,草地萎缩,C正确。故选C。
16.丙地大致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沙尘天气较多,设置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面摩擦力,削弱风力,减少风沙移动,保护沿线铁路线,①②正确。设置草方格沙障成本高,并不是为了营造景观,降水量受气候影响,沙障不会减少降水量,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17.(1)光伏板可遮阳,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墒);削弱风力,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2)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戈壁广布,地价低;距离龙羊峡水电站近,提供较稳定的电力。
(3)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发电效率;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羊群清理杂草,降低人工维护成本,降低火灾风险等。
【分析】本题组以青海的光伏产业为背景,涉及到光伏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光伏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详解】(1)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此外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减弱风沙,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2)从能源分析,塔拉滩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地形分析,塔拉滩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光伏电站建设。从地价分析,该地戈壁广布,地价低。从互补性分析,该地距离龙羊峡水电站近,两者并网发电提供较稳定的电力。
(3)引入牧羊业对光伏产业园区主要从发电、土地利用、成本、安全角度分析。从发电角度分析,羊群啃食园区生长过盛的草地,降低杂草对电池板的遮挡,提高发电效率。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园区光伏发电和牧羊并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从生产成本、安全角度分析,羊群清理杂草,降低人工维护成本,降低火灾风险。
18.(1)年降水量400mm左右,水分充足,牧草生长茂盛;河流流经,牲畜饮用水源充足;地势起伏小,便于放牧。
(2)农牧交错带,农作易侵入牧区,导致过度开垦;
农作侵入牧区,压缩草场面积,导致过度放牧;
(3)与羊相比,牛卷着舌头吃草尖,保护草根,不影响草的生长;
获得同样的经济价值时,牛的数量少,对草场和土壤的践踏破坏小,利于草的循环再生;
(4)生态效益:利于草场恢复,促进生态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益:牲畜数量和质量提升;带动牧草种植、加工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效益: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生活环境改善;幸福指数提升;
【分析】本题以科尔沁沙地区域图为资料,涉及了农业区位,沙漠化成因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科尔沁沙地年降水量400mm左右,水分相对充足,因此牧草生长茂盛,适合放牧;该地有河流流经,牲畜饮用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牧业;结合图片可知,该地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适合大规模放牧。
(2)土地沙化的人为原因需要结合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当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图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农牧交错带,当降水较多时,农作易侵入牧区,导致过度开垦,导致草原受到破坏;草原面积缩小,人们就会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的沙化。
(3)“改羊增牛”对生态环境的益处需要结合生活习性和生物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与羊相比,牛卷着舌头吃草尖,因此可以保护草根,不影响草的生长,从而减轻土地沙化,保护生态环境;结合材料可知,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因此获得同样的经济价值时,牛的数量少,对草场和土壤的践踏破坏小,利于草的循环再生,减轻土地沙漠化的威胁。
(4)舍饲养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舍饲养可以减轻对于草原的破坏程度,有利于草场恢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改善,增加生物多样性,这就是舍饲养的生态效益;舍饲养有助于促进牲畜数量和质量提升,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舍饲养可以带动牧草种植、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既是经济效益;舍饲养能够促进该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化水平;舍饲养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生活环境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提升。
19.(1) D C B A
(2) 泥石流 沟谷 建格栅坝 滑坡 陡坡 排水减重 洪涝 平原 加固大堤
(3)①截留雨水②增加下渗③减少地表径流④降低地表径流流速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材料,涉及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影响,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人口增加直接的影响是粮食需求量大,但人均耕地少,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必须开垦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肥力流失,土地质量下降。
(2)沟谷地区地势低洼,径流容易汇聚,易发生泥石流。格栅坝对泥石流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陡坡地区土石的重力较大,下沉的力量较强,容易出现滑坡,排水减重可以减轻流水的侵蚀作用,减轻滑坡的发生。
(3)水循环的角度大致可以从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角度分析。植树造林后树冠可以截留雨水,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截留地表径流,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较少地表径流,减轻对地表的侵蚀作用。
20.(1)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平地少;土层薄、土壤贫瘠;当地多雨雾、湿度大,光照不足,对作物成熟不利。
(2)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条件好,产草量大,单位面积载畜量大;当地纬度低,适宜牧草生长的时期长,草场利用时间长,且受自然灾害影响小。
(3)保护性开发并建设草场资源,防止过度放牧;依托科技,引进良种,提高畜牧业产量和质量;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加强宣传,树立旅游品牌;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分析】本大题以栗元草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栗元草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有丰富而奇特的石林景观。结合所学,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平地少不利于规模种植;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作物生长受限;该地年均降水量达1420mm,相对湿度大,雾日多,光照不足,对作物成熟不利。
(2)与内蒙古草原相比,栗元草场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组合更好,产草量大,单位面积载畜量大;纬度低、热量足,牧草生长期长,可供畜牧业使用的时间也更长;远离冬季亚洲高压中心,冬春季节不易受到沙尘暴、寒潮灾害的影响。
(3)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简述该地应该因地制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对于独特的草场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提高畜牧产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和延长增强畜牧产业链,依托科技,引进良种,提高畜牧业产量和质量,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同时,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建立品牌效应,完善物流运输,加强基础建设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