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学七下第14章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同步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八下·普宁月考)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关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节能减排 B.退耕还林 C.焚烧秸秆 D.植树造林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对加重环境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C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树木的光合作用还会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为基础题,熟记即可,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2023七上·北海期末)各种类群的植物组成的森林在地球上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中,科学的是( )
A.禁止砍伐和利用任何森林资源
B.大量使用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C.大面积种植一种树,整齐美观
D.有计划、合理地砍伐和利用木材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D.保护森林,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砍伐和利用任何森林资源”,应该有计划、合理地砍伐和利用木材,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大面积种植一种树,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少,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抗病虫害能力下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3.(2023七上·云县期末)我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耗之间达到平衡。以下做法中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
A.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B.尽量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木制品
C.垃圾分类,合理利用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步行、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低碳”生活,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多伐棵树,不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低碳”生活,B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合理利用,符合“低碳”生活,C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可节省大量的能源,少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身边常见的实例,“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4.(2023七上·云县期末)我们要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植被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C.毁林开荒,森林变农田 D.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
【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大植被的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利于保护植被,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能增大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利于保护植被,B不符合题意。
C、毁林开荒,森林变农田,会造成绿色植被面积减小,不利于保护植被,C符合题意。
D、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可以有效地保护绿色植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绿色植被的措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身边常见色保护绿色植被的实例,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退耕还林,多植树造林等。
5.(2023七上·通川期末)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退耕还林,保护森林 B.植树造林防沙固沙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有利于净化空气粉尘,B不符合题意;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C符合题意;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2023八上·桂平期末)下列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
①减少降雨;②净化空气;③保持水土;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而建设,“三北”防护林主要功能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了空气,题干中,②净化空气,③保持水土,④防风固沙说法正确,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被的作用,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绿色植被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三北防护林的功能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
7.(2023八上·柳州期末)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为更好的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主张大量围海造田 B.应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C.不能控制有害动物数量 D.不能开发任何生物资源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大量围海造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地球,A不符合题意。
B.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符合题意。
C.合理控制有害动物数量,使生态平衡处于稳定的状态,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人类可以合理开发一些生物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2023七上·玉林期末)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下列活动能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是( )
A.围湖造田 B.开垦荒地 C.退耕还林 D.伐优留劣
【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围湖造田对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没有很大帮助,A不符合题意。
B.开垦荒地会破坏植物,不利于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B不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能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C符合题意。
D.伐优留劣会破坏森林,不利于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2023七上·朝阳期末)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退耕还林还草,垃圾分类回收
C.少用一次性筷子 D.大量砍伐森林,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能防治水土流失;垃圾分类回收,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对林业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砍伐森林,会破坏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10.(2023七上·揭东期末)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
A.森林覆盖率少 B.外来物种引入
C.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土地沙漠化
【答案】B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人均森林面积少,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①草原,②荒漠,③热带雨林,④常绿阔叶林,⑤落叶阔叶林,⑥针叶林。
11.(2023七上·揭东期末)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涵养水源 C.美化环境 D.净化空气
【答案】A
【知识点】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树木的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植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树木的枝叶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还有过滤和吸收作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树木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因此植物能净化空气。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而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想防风固沙,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42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12.(2023七上·罗湖期末)“碳中和”是指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相互抵消,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当。目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全球共识。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 )
A.退耕还林 B.绿化荒漠 C.退牧还草 D.焚烧秸秤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BC.退耕还林、绿化荒漠和退牧还草都可以有效增加绿色植物的面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碳中和”,ABC不符合题意。
D.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碳排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3.(2023七上·凤县期末)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B.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C.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D.每年的6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我国的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占据了我国植被的主体,A正确;
B、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B正确;
C、我国的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已经退化、沙化,沙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C正确;
D、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14.(2023八上·四平期末)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改善水质,B不符合题意。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5.(2023七上·鞍山期末)美丽的校园需要有良好的绿化。下列关于校园绿化、美化的设计,错误的做法是( )
A.种植一些珍稀树木 B.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花卉
C.教室周围密植高大乔木 D.选择对有害气体抗性强的树种
【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对校园进行绿化,可以种植一些珍稀树木,A正确。
B.校园美化,可以结合季节开花综合选择,四季有绿,三季有花,B正确。
C.校园绿化要错落有致,但不要在教学楼临窗处选择种植高大的乔木,这样会阻挡光线,对室内采光不利,C错误。
D.可以选择种植可吸收有害气体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化是指栽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的活动,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校园环境绿化是以绿色的各类花草树木为主,以其特有的美化和防护作用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活动场所。因此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尽量避免选择名贵树种,以减少开支,也不要对原有的校园规划设计做大的改动。
二、资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玉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资料二: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能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泥土直接被雨水冲刷,把肥沃的表层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
资料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得城市绿化用地的急缺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屋(楼)顶绿化作为城市立体绿化中的主体,屋(楼)顶绿化在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益和优势,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健康危机等。
(1)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中的 大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2)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调节 平衡。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森林对生态环境还能起 的作用。
(4)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一方面要减少和限制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积极参加 活动,绿化大地。
(5)从材料三可知做好屋顶绿化,能很好的弥补城市化进程所破坏的绿色植被,如果有条件做“屋顶绿化”,你认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能种植?简单说说理由。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植树造林
(5)不能,屋顶阳光充足,水源条件差,所以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形成“温室效应”。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3)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所以,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之一。
(5)屋顶阳光充足,水源条件差,所以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并不是所有的植被都适合屋顶植被。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三、综合题
17.看图作答。
(1)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2)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3)大城市中最多的固体污染物是 。
【答案】(1)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
(2)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3)生活垃圾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而海啸、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故填: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
(2)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形成“温室效应”现象。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因素。
故填: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3)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大城市中最多的固体污染物是生活垃圾。
故填:生活垃圾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学七下第14章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同步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八下·普宁月考)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关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节能减排 B.退耕还林 C.焚烧秸秆 D.植树造林
2.(2023七上·北海期末)各种类群的植物组成的森林在地球上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中,科学的是( )
A.禁止砍伐和利用任何森林资源
B.大量使用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C.大面积种植一种树,整齐美观
D.有计划、合理地砍伐和利用木材
3.(2023七上·云县期末)我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耗之间达到平衡。以下做法中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
A.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B.尽量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木制品
C.垃圾分类,合理利用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2023七上·云县期末)我们要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植被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C.毁林开荒,森林变农田 D.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
5.(2023七上·通川期末)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退耕还林,保护森林 B.植树造林防沙固沙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6.(2023八上·桂平期末)下列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
①减少降雨;②净化空气;③保持水土;④防风固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23八上·柳州期末)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为更好的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主张大量围海造田 B.应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C.不能控制有害动物数量 D.不能开发任何生物资源
8.(2023七上·玉林期末)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下列活动能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是( )
A.围湖造田 B.开垦荒地 C.退耕还林 D.伐优留劣
9.(2023七上·朝阳期末)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B.退耕还林还草,垃圾分类回收
C.少用一次性筷子 D.大量砍伐森林,促进经济发展
10.(2023七上·揭东期末)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
A.森林覆盖率少 B.外来物种引入
C.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土地沙漠化
11.(2023七上·揭东期末)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涵养水源 C.美化环境 D.净化空气
12.(2023七上·罗湖期末)“碳中和”是指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相互抵消,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相当。目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全球共识。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是( )
A.退耕还林 B.绿化荒漠 C.退牧还草 D.焚烧秸秤
13.(2023七上·凤县期末)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B.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C.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D.每年的6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14.(2023八上·四平期末)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
15.(2023七上·鞍山期末)美丽的校园需要有良好的绿化。下列关于校园绿化、美化的设计,错误的做法是( )
A.种植一些珍稀树木 B.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花卉
C.教室周围密植高大乔木 D.选择对有害气体抗性强的树种
二、资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玉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资料二:据统计,一亩林地比裸地能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森林被砍伐后,裸露的土地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泥土直接被雨水冲刷,把肥沃的表层土连同矿质元素带进江河。
资料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得城市绿化用地的急缺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屋(楼)顶绿化作为城市立体绿化中的主体,屋(楼)顶绿化在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益和优势,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健康危机等。
(1)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中的 大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2)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调节 平衡。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森林对生态环境还能起 的作用。
(4)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一方面要减少和限制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积极参加 活动,绿化大地。
(5)从材料三可知做好屋顶绿化,能很好的弥补城市化进程所破坏的绿色植被,如果有条件做“屋顶绿化”,你认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能种植?简单说说理由。
三、综合题
17.看图作答。
(1)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至少说出3个)?
(2)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3)大城市中最多的固体污染物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对加重环境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C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树木的光合作用还会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为基础题,熟记即可,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D.保护森林,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砍伐和利用任何森林资源”,应该有计划、合理地砍伐和利用木材,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大面积种植一种树,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少,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抗病虫害能力下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③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3.【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步行、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低碳”生活,A不符合题意。
B、使用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多伐棵树,不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低碳”生活,B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合理利用,符合“低碳”生活,C不符合题意。
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可节省大量的能源,少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身边常见的实例,“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4.【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增大植被的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利于保护植被,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能增大植被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发展,利于保护植被,B不符合题意。
C、毁林开荒,森林变农田,会造成绿色植被面积减小,不利于保护植被,C符合题意。
D、严禁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可以有效地保护绿色植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绿色植被的措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解答此题需要多注意身边常见色保护绿色植被的实例,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退耕还林,多植树造林等。
5.【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保护森林有利于保护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有利于净化空气粉尘,B不符合题意;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C符合题意;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6.【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综合);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主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而建设,“三北”防护林主要功能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了空气,题干中,②净化空气,③保持水土,④防风固沙说法正确,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绿色植被的作用,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绿色植被作用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烟滞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等,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三北防护林的功能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大量围海造田,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地球,A不符合题意。
B.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符合题意。
C.合理控制有害动物数量,使生态平衡处于稳定的状态,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人类可以合理开发一些生物资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8.【答案】C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围湖造田对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没有很大帮助,A不符合题意。
B.开垦荒地会破坏植物,不利于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B不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能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C符合题意。
D.伐优留劣会破坏森林,不利于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9.【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能防治水土流失;垃圾分类回收,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对林业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砍伐森林,会破坏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10.【答案】B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我国人均森林覆盖率低,又加上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人均森林面积少,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①草原,②荒漠,③热带雨林,④常绿阔叶林,⑤落叶阔叶林,⑥针叶林。
11.【答案】A
【知识点】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树木的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植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树木的枝叶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还有过滤和吸收作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树木能够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因此植物能净化空气。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而我国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想防风固沙,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42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12.【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BC.退耕还林、绿化荒漠和退牧还草都可以有效增加绿色植物的面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碳中和”,ABC不符合题意。
D.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碳排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3.【答案】D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我国的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占据了我国植被的主体,A正确;
B、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B正确;
C、我国的草原植被由于过度放牧已经退化、沙化,沙化的面积在逐年扩大,C正确;
D、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14.【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改善水质,B不符合题意。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平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保护环境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植树造林、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都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则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5.【答案】C
【知识点】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对校园进行绿化,可以种植一些珍稀树木,A正确。
B.校园美化,可以结合季节开花综合选择,四季有绿,三季有花,B正确。
C.校园绿化要错落有致,但不要在教学楼临窗处选择种植高大的乔木,这样会阻挡光线,对室内采光不利,C错误。
D.可以选择种植可吸收有害气体的绿化树种,净化空气,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绿化是指栽植花草树木以美化环境的活动,绿化可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多种作用。校园环境绿化是以绿色的各类花草树木为主,以其特有的美化和防护作用起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气候等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学校成为清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活动场所。因此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尽量避免选择名贵树种,以减少开支,也不要对原有的校园规划设计做大的改动。
16.【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植树造林
(5)不能,屋顶阳光充足,水源条件差,所以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1)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形成“温室效应”。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因此,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迅速增多,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3)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所以,减缓温室效应就必须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之一。
(5)屋顶阳光充足,水源条件差,所以适合屋顶植被的植物应具有的特征是耐干旱,并不是所有的植被都适合屋顶植被。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17.【答案】(1)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
(2)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3)生活垃圾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而海啸、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故填: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土地沙漠化
(2)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形成“温室效应”现象。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气温升高的因素。
故填:大量燃烧煤、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3)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大城市中最多的固体污染物是生活垃圾。
故填:生活垃圾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