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5 18:2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根据《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图》和材料,分析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1.背景: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①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摊丁入亩”
取消收丁税,
进一步减轻
农民负担
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
②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2:
康熙十年(1671年)规定:新垦荒地四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到康熙十二年,又进一步放宽到十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清政府颁布的
开荒执照
材料1:
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3)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材料二:如高产作物番薯的种植,也由福建等沿海地区很快推广到河南、山东、直隶、山西、贵州等省。在浙江部分地区,番薯已占民食之半。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表现: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
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作坊
手工业工场
家庭生产,规模较小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纺织图
(1)根据图片说出图中纺织生产的流程。
(2)这种手工生产有何特点?
规模大、分工合作、
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盛泽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
舟辑塞港,街道肩摩
河港交叉,水道纵横如网。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繁荣的
商业网
全国性市场
区域性市场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汉口镇,武
汉三镇之一,
地处两江之
滨,居四大
名镇之首。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
《盛世滋生图》局部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皇家看故宫,
民宅看乔家”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徽商最大的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人口的增长
三、人口的增长
3亿
全国人口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时期
1.5亿
全国人口
1亿
全国人口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原因:
(1)清朝前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2)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3)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二: 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2.25亩。
——教师教学用书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课堂小结
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农业
发展表现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商业
发展表现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表现
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增
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传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
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1.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2.某历史兴趣小组打算编排一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课本剧。
你认为下列情景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粮店出售占城稻 B.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C.买东西不再使用铜钱 D.景德镇瓷器在市面上畅销
A
C
随堂训练
3.(四川内江中考题)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4.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④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随堂训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