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琴俱亡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琴俱亡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5 17: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
教学课题: 人琴俱亡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教时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2、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高山流水》的故事二、课前热身提问: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详见“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材料。课前可印发给学生。)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三、自主学习,疏通词句。[对话1]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认识的字,请同学写到黑板上,老师归纳补充讲解。[对话2] 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句子,请同学写到黑板上,师生讨论解答。[明确]:a.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b.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c.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倾听故事,酝酿情感。 举手抢答,营造气氛。 疑难句子的翻译 倾听故事,酝酿情感营造气氛。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1、自由阅读课文,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对文中重点词句做上标记。2、四边互动[对话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本题是让学生细细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并能简单分析的句子:①“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②“恸绝良久”、“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觉得“琴”都亡了,可见兄弟俩是真正的知音、知己,情深意切。)[对话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画出有关句子并作分析。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情,模拟人物语气朗读。 。 教师指导,锻炼自己分析课文的能力
[对话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明确]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到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五、让学生小结内容: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王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学生自读课文后讨论自由回答从文中找到依据作答。 反复诵读并体会古文
六、延伸拓展1、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2、补充讲解曹植的《七步诗》: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七步诗”中另类“兄弟情”。 延伸学习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并默写2、完成课后1、2两个题。 作业 及时复习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 这首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2. 链接:今天,在座的同学一般都是独身子女,从血缘关系上来讲,兄弟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经常说“同学如姊妹如兄弟”,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联系自己平时和同学之间相处的实际好好反省。
板书设计: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能绝久 月余亦卒
授后小记:课文翻译较好,较好地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兄弟手足情深。但对个别虚词把握不够好。授课日期: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