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2、、能说说小弗郎士思想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感悟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能学习本文的写法进行创新写作。
重点、难点 1、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写法进行创新写作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最后一课”的确是意义深远的,你觉得这节课中谁的变化会最大?二、研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感悟文章情感(一)研读描写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人物形象1、仔细研读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语段,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思考“最后一课”使他产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明确: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2、是什么使他产生了这样的变化?【明确: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能管住自己B、他有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他深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国行为的影响C、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普鲁士侵略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禁止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他们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3、小结: 作者侧重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由顽皮、幼稚、不爱学习、不懂事,可还能管住自己进而变得成熟、懂事的小弗郎士,写出了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 (二)研读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品味人物形象1、小组合作,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韩麦尔先生?【明确:(1)语言:小说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2)动作、神态:通过细致描绘人物的动作、神态,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2、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总之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进行的。三、激活思想、创新写作(一)激活思想1、课堂总结: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交流感悟【明确:A、情感上:失去国土的法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B、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3、课内外链接:探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 ( http: / / www.21cnjy.com )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材料一: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材料二: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材料三:今天,我们对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教师点拨: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意对即可。(二)创新写作1、续写: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或《回家的路上》。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描写本班的一个同学(200字左右)3.课外作业:阅读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 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