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阶段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B D C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A A C D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B A C D D B A
31.(28分)
(1)不同之处:①抗日战争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②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每点2分,总计4分)
原因:材料一:①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②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抗战。(4分)
材料二:①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②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解放区政权。(4分,如作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变化:图1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图2从农民土地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图3公有制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一点2分,共6分)
(3)新内涵: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集体拥有所有权,农民拥有经营权。(2分)
特点:时间上,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形式上,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内容上,不断深化、丰富;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发展性。(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32.(12分)
示例1:
论题: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分)
阐释: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借鉴阿拉伯文化保存的希腊、罗马文献、中国的发明技术等,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进步和欧洲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8分)
总之,世界文明呈多元发展格局,文明的交流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2分)
示例2:
论题:文明的多层次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2分)
阐述:制度交流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古代日本开展大化改新,学习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完善了日本统治制度。
文化交流使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亚历山大帝国在扩张过程中,把希腊文化传播到所到之处,并把希腊文化与埃及文化、西亚文化、印度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区域——“希腊化世界”。
经济交流推动社会发展。新航路开辟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各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8分)
总之,文化交流的层次与内容非常丰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2分)博罗县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学科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总分:100 分,测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日本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 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该学者对日本侵华原因的认识 A.拓展研究视角而趋于全面 B.模糊了侵华战争的侵略性 C.揭露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 D.反映了日本受到西方排挤
2.“以战养战”就是运用中国的物质力量来征服中国。据统计,驻华北、华中侵华日军在1939
年的自给率分别达到36%和41%,1940年分别达到45%和75%,由此可见
A .敌后根据地遭到严重围堵
C . 日军对沦陷区的野蛮掠夺
B. 国统区的经济遭受打击
D. 日军开始调整侵华政策
3. 表 1 为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夹,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表 1
事件 贡献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1942 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配合英军对日作战,保卫滇缅公路
中国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促成《联合国家 宣言》的签订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 战线的建立
日本陆军 70%以上的兵力被派往中国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绝大多数陆军兵力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 日本侵华罪行 D.东方主战场
4. 据统计,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比 1937 抗战前夕增加 47 万多倍,物价飙
升至全国抗战前的 725 万多倍。这种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是
A .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B.维持战争的庞大支出
C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高一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5.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建国,其中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努力的
典范”的事件是指
A.百团大战 B.西安事变
C.北平谈判 D.重庆谈判
6. 1948 年 12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指出“只有彻底消灭反动派、驱逐帝国主义
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独立,才有民主与和平”,据此推测该新年献词的题目是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7. 在1949年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 神圣化。这些措施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C.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 这一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
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这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全国有 2.299 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其中青岛市各界人民 4 万余人举行提灯游行示 威。据此可知示威游行的口号是
A . “内惩国贼,外争主权” B. “打倒四人帮”
C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D. “重返联合国”
9. 1954 年,在这次会议上由于中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通过谈判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 解决,为中国赢得了有利的外交局势,这次重要会议是指
A. 日内瓦会议 B.朝鲜停战谈判
C.万隆会议 D. 中共八大
10 .1957 年底到 1960 年,在高指标的压力下,企业寄希望于增加劳动力储备,某些企业看 到劳动力紧张时,在招工时就“宁多勿少”、“宁早勿迟”。据统计,该时期我国职工人数 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这主要是因为
A .国民经济已经全面恢复 B . 人口减少而造成劳动力短缺
C . “ 一 五 ”计划已顺利完成 D.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高一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11.1960 年底至 1961 年初,毛泽东先后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毛泽东建议下,
中共中央将 1961 年定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C .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B. 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
D.左倾错误已经在全党全面纠正
12.1964 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省的很多企业出现了人员调动、技术援助或整体搬迁的现象, 如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和人员,迁往宁夏中卫县,利用一个下马的铁厂作 为厂址进行生产;抚顺铝厂的纯硅车间和人员,迁到贵州都匀,建设成贵州纯硅厂,为
机械工业提供纯硅原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说明了东北工业区走向衰落
C .源自于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
B. 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13. 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
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销 售的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当时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完善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C.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B.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D.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14.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C. 国家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转移
B .发展经济的手段具有灵活性
D.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15.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国家战略方式重 构区域发展蓝图,深化粤港澳合作,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反映了
中央政府
A.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
16.两河地区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 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尼罗河则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 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种差异说明
高一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A .早期文明受洪水影响较大
C.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发展
B.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形态
D.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特点
17.印度史诗《梨俱吠陀》记载:当他们分割普鲁沙 (印度神话中的原始巨人) 时,其口为 婆罗门, 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 (刹帝利) ,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这一神话反映了
A . 印度教的教义
C. 君权神授的观念
B. 印度佛教的产生
D . 印度的种姓制度
18.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两河流域的玛里王国遗址中出土的楔形文 字显示,玛里王国实行议事会决定重大事 务的决策机制,与古希腊民主十分相似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源头在两河流域
B 玛雅文明与古埃及文明都发现金字塔遗址 新航路开辟推动玛雅文明与古埃及的 文明相互交流借鉴
C 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出土了阿拉伯、波斯、 印度和中国的各种器物 古代非洲与中国等国有直接贸易往来
D 阿富汗一处公元1世纪的墓葬中发现多种 饰品,有雕着女神像用希腊语刻着雅典娜 名字的戒指、印度制造的象牙梳、刻着汉 字的中国铜镜 古阿富汗地区与东西方存在文化交流
19.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 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 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这
A .有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 说明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B.不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 阻碍了法律的发展进步
20.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如下:“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 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逮捕。”“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
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由此可见,城市特许状的颁发
A.有利于城市自治 B .是市民抗争的结果
C.促进了王权的加强 D.规范了封君封臣制度
高一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21.图1是6世纪某帝国的疆域图,该帝国
(
帝国疆界
)
图1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
C.把希腊文化推广到帝国各处 D.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22.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废除世袭制,官吏由国家任免。朝鲜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
科书,儒学成为官学。这表明当时东亚
A.照搬中国政治制度 B.文化具有多样性
C.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形成独特的文化 23.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
球性种族分布。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 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人类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的混合。这
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 .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C. 中断了美洲原有社会进程
B.促进美洲社会的近代化
D.使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
24.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 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 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促进世界工商业发展 B.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C.使欧洲海外市场扩大 D.导致亚非拉的殖民化
25.此时 (15世纪) 的意大利城邦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什么叫做文明开化”,意大利的 贵族们可能比欧洲其他地方的人更洁净卫生,喷的香水也更多。“如何做一个合乎礼仪、
高一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举止得体的人”这种类型的书籍开始出现。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社会习俗的极大变化
26.图 2 是伏尔泰的著作《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
这一封面的寓意是
A .科学发展冲击宗教神学
B.经典力学推动工业革命
C. 启蒙运动传承理性精神
D.牛顿力学驱散蒙昧迷信
27.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囚禁狱中的国王路易十六曾感叹:
图 2
“原来是伏尔泰、卢梭亡了法国!”这说明
A.启蒙运动激发了法国民族意识 B .启蒙运动推翻了法国君主专制
C.伏尔泰、卢梭反对教会神权 D.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8. 美国宪法明确地将国会置于政府权力中心,但即使在国会,也存在着监督和制约,因为
国会本身划分为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且两院必须以一致的方式批准所有的法律。 总统对法律的实施负责,而法院则就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进行裁决。这可以用来说明, 美国
A .平衡了各州权力分配 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C.遵循了主权在民原则 D.践行了分权制衡原则
29.大革命以来, 先后颁布了13部宪法……经历了两次王朝复辟,两次推行帝制,五次实施 共和。 ……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制的确立与巩固,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这一国家是
A .美国 B.法国 C.德国 D. 日本
30.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 1/3 的人口。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该学者意在说明
A.美国资产阶级人权的局限性 B.美国实行对外扩张的残暴政策
C. 印第安人对西部开发的贡献 D.美国印第安人数量减少的原因
高一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40 分。第 31 题 28 分,32 题 12 分。
31.中共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 材料一
1942 年 1 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 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25%,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 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对富农的办法等同地主,故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得交租交息。这就 是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摘自 1942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二
1947 年夏,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 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 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摘自 1947 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三
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化
材料四
新时期以来,中共中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1978 年底,小岗村 18 户农民 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1982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 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003 年 3 月《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标志着我国农 村土地承包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013 年,中共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 序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高一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这两个时期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12 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分析三次土地政策内容的变化。
(6 分)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的新内涵,并概括
新时期土地改革的特点。(10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 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 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 充满生命力。
——改编自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材料,围绕“文明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
求: 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高一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