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9.1 电荷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正电)
(不带电)
2.核外电子:
(中性)
(负电)
(正电)
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
微观结构
总 结
带电类型 正负电荷数量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N正电荷=N负电荷
N正电荷>N负电荷
N正电荷摩擦起电
丝绸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
橡胶棒 得到电子 带负电
毛皮
例如:丝绸与玻璃棒摩擦
玻璃棒 失去电子 带正电
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摩擦起电
方法: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体,而使物体带电。
接触起电
实质:电荷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接触时,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2Q
接触
+2Q
分开
+Q
+Q
+2Q
接触
+2Q
分开
+4Q
+4Q
+3Q
+3Q
-Q
接触
-Q
分开
+3Q
+3Q
+Q
+Q
接触起电
思考:用什么仪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验电器
张开
靠近接触起电
靠近验电器和接触验电器,验电器所带电荷及电荷分布的情况?
金属导电机理:
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自由电子
正离子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异
远同
实质: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
取一对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A和B,使它们相互接触。起初它们都不带电,把带电导体球C移近导体A
可观察到金属箔如何变化?
提出问题:
这时把球C移开,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感应起电
取一对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A和B,使它们相互接触。起初它们都不带电,把带电导体球C移近导体A
提出问题:
若在球C靠近A时,就把A和B移开,
然后移去C,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发生什么变化?
感应起电
总 结
起电类型 起电本质 电荷总量 起电共性本质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电荷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不变
不变
不变
电荷没有创生,也没有消灭,电荷守恒
表述一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二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1.定义: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用q或Q表示
3.电荷量的正负不表示电荷量的大小,只代表电荷的性质,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2.单位: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4.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绝对值
标量
电荷量
库仑为电荷量的国际单位,定义为1A恒定电流在1s时间间隔内传送的电荷量为1C
1.定义:
2.大小:
(1)元电荷是电荷量的单位,不是指某个电荷。
3.注意点
(2)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均为e,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是不连续的。
(3)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
最小的电荷量(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元电荷用e表示,e=1.60217733×10-19C计算中取e=1.60×10-19C
元电荷
1.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荷量最小的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
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质子
C
2.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C D.4.0×10-17C
A
总结
电 荷
静电感应
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学习了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有什么感悟或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