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江油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5 18:22:49

文档简介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级高一下期第一学月检测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5分)
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金紫荆卫星三号、四号和六号组成的金紫荆星座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其中卫星六号为国内首颗米级光学试验卫星,可为国内商业、农业资源提供遥感成像服务。下图为金紫荆卫星六号在轨运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天体中,与图中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月球 D. 北极星
2. 对在轨运行的金紫荆星座开展各项活动产生最大干扰的因素可能是( )
A. 高温酷暑 B. 强烈射电 C. 极光干扰 D. 彗星撞击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图中金紫荆卫星六号属于人造天体,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也是地球的卫星, C 正确;地球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A错误;太阳、北极星是恒星,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天体射出的无线电波就叫射电,强烈射电会干扰在轨运行的卫星开展各项活动, B 正确;高温酷署、极光都在地球大气层内部,对在轨运行的金紫荆星座开展各项活动产生的干扰较小, AC 错误;彗星有自己特定的轨道,不会撞击地球卫星, D 错误。故选 B 。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从天文学的角度者,该场景是一次“凌日”现象,凌日,通常是指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在地球上的观察者会发现一个黑点从太阳表面通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 水星、金星 B. 金星、木星
C. 火星、木星 D. 金星、火星
4. 图1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
A. 会导致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B. 出现在色球层
C. 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长波通信 D. 有明显的周期性
【答案】3 A 4. D
【解析】
【3题详解】
“凌日”现象是指类地行星经过日面的现象。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近,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就可以看到一个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照片中的其他黑点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平均温度较低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B错误;一般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A错误;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中断,C错误;一般认为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有周期性,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磁场、大气层): (1)对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2)对电离层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动画电影《冰河世纪1》讲述: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懒、剑齿虎(下图)这三只史前动物,它们不但要充当人类小宝宝的保姆,还要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他回家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题。
5. 猛犸象具有细密的长毛,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其生存环境( )
A. 干旱 B. 炎热 C. 多雨 D. 寒冷
6.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答案】5. D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猛犸象要充当人类小宝宝的保姆,还要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他回家的故事,说明当时气候寒冷。猛犸象具有细密的长毛,极厚的脂肪层,可抵御寒冷,D正确;细密长毛,极厚的脂肪层,不能适应干旱、炎热、多雨的环境,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猛犸象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所以该故事可能发生在新生代,D正确;前寒武纪的生物主要是蓝藻,A错误;古生代为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时代,B错误;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C错误;故选D。
【点睛】猛犸象是最负盛名的史前哺乳动物,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其生存的时代为冰河世纪,它们在极地附近的冰原上觅食与生活,为抵御严寒,猛犸象的皮下脂肪和皮上浓密绒毛层皆厚达10厘米,绒毛层之外还披覆长毛层,毛色呈黑色或深棕色,因此也被称为“长毛象”。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8.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7. D 8. 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
【8题详解】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浙江北部某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霜,下图为该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9. 根据地表差异,判断该村的霜冻最可能出现的聚落位置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村民发现院子里的大香樟树下没有结霜,其主要原因是( )
①树干高大,阻挡了强劲西北风②常绿阔叶,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③枝叶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④树下大气逆辐射强,风力较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霜冻容易在昼夜温差大且夜间气温低的地方形成,读图可知,丁地受湖泊影响,夜间降温较慢,气温较高,D排除;甲在谷底,晚上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底聚积,降温幅度大,导致甲地容易出现霜冻,乙丙在山坡,冷空气不容易堆积,霜冻可能性较小,BC排除,A符合题意。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北部某山村受冬季风西北季风影响较小,①错误;大香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②正确;枝叶会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③正确;树叶阻挡了大气的逆辐射,树下大气逆辐射较弱,④错误。故选B。
【点睛】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在冬春季,多为寒潮南下,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或者受寒潮影响后,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夜晚,因地面强烈辐射降温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上加霜”。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其价值堪比黄金,但开采难度极大。中国作为可燃冰储量第一大国,为了开采这一新能源,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台蓝鲸1号(如图),它的最大钻井深度达到了1524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钻井平台作业的最大深度可能位于( )
A. 岩石圈 B. 外核 C. 下地幔 D. 内核
12. 可燃冰最终能量来自于( )
A. 水能 B. 风能 C. 太阳能 D. 地热能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5-10千米,15240米超过了海洋地壳的厚度,而海洋中的岩石圈厚度约为10-20km,15240米在岩石圈范围内,A正确;外核在据地表2900千米处以下,内核比外核更远离地表,BD错误;下地幔在岩石圈以下,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来源其实是有机物发酵后形成,有机物是藻类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合成的,因此,可燃冰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下图是2022年1月16日某时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时刻,昆明地区的风为(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14. 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 重庆 B. 广州 C. 上海 D. 武汉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昆明东北方向为高压,西南为低压,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形成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风力大小看等压线的密集程度,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读图可知,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等压线最密集的是广州,故广州风力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近地面的风是由三个力形成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仅影响风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屋顶绿化(下图右)指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绿色屋顶径流的调节效果,设计如下实验(下图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若实验中提高植被覆盖度( )
A. 导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减慢 B. 植被蒸腾消耗的水量变少
C. 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 D. 导流槽径流达峰时间提前
16. 绿色屋顶被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减少城区的蒸腾量,降低空气湿度 B. 吸烟滞尘,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C. 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根除城市内涝 D. 增大气温日较差,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植被对降水有截留作用,植被覆盖率越大,截留作用越显著,下渗的雨水减少,且下渗作用滞后,会导致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更慢,且导流槽中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滞后,A正确、D错误;植被覆盖率越大,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会更多,B错误;植被覆盖率越大,被植被吸收的水分越多,溢流口流出的水量更少,C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则会增加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城区的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A错误;植被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缓解城区大气污染,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B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概率,C错误;植被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减小气温日较差,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的作用:1.防风固沙:植被阻挡空气的流动,能使风速降低。2.涵养水源:植被覆盖区有大量根系使土壤疏松多孔,利于地表水下渗;地表的枯枝落叶层能够蓄积水分。3防止水土流失:植被根系可以固结土壤;枯枝落叶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植被枝干及叶片减缓降水对地表的冲击。4.调节气候:植被改变下垫面,使下垫面增温降温幅度减小,从而减小气温日较差;植被具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稳定的水汽,湿润气候。5.美化环境:城市中多人工建筑设施,缺乏植被,增加绿化面积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6.净化空气:热带雨林被称作地球之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适当氧气,例如:防止全球气候变暖。
渤海的海水盐度在28‰~31‰,并且会随季节略有变化。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下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辽东湾海水盐度夏季低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 水温高,蒸发旺盛 B. 伏旱天气降水少
C. 辽河径流量较大 D. 东南风风力强劲
18. 某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渤海湾发生风暴潮,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风强盛②正值天文大潮期③入海河流处于洪水期④受台风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夏季水温高,蒸发旺盛,盐度就更高,A错误;辽东湾不受伏旱影响,B错误;辽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大,辽河径流量较大,对辽东湾海水盐度起到稀释作用,使得辽东湾海水盐度夏季较冬季低,C正确;相对而言,东亚地区冬季风强于夏季风,且辽东湾纬度较高,东南风的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C。
【18题详解】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为我国冬季,冬季风强盛,渤海湾位于浅海大陆架上,水比较浅,风助浪高,易发生风暴潮;农历正月十八正值天文大潮期,加剧了风暴潮的程度;我国入海河流洪水期为夏季,台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均与题干时间不符。综上分析,①②对,③④错,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与蒸发之差、淡水汇入、洋流、海域封闭情况等。
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山东青岛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17米高的“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下图为“石老人”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石老人”地貌的类型是( )
A. 海岸地貌 B. 风沙地貌 C. 河流地貌 D. 冰川地貌
20. 下列四幅图片中,与“石老人”成因相同的是( )
A. B.
C. D.
21. 石老人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19. A 20. D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老人”位于青岛近海地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石老人”孤立的矗立在海水之中,因此“石老人”属于海岸地貌,A正确;风沙地貌主要在内陆干旱地区,一般不在沿海地区,B错误;图示区域没有河流和冰川分布,不是河流和冰川地貌,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石老人”为海岸地貌,结合选项图片可知,A图为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而不是海岸地貌,A错误;B图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而不是海岸地貌,B错误;C图为冰川地貌,而不是海岸地貌,C错误;D图为海洋侵蚀地貌,与石老人成因一致,D正确。故选D。
【21题详解】
石老人属于地貌形态,在岩石圈,海洋属于水圈,图示区域在地表之上,有大气,在大气圈内,图示中有滨海植物,植物在生物圈,所以图示景观涉及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4个圈层,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无锡某校地理小组开展“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在此过程中,某同学通过手机APP获取了一个观察点的海拔。下图为观察点海拔及该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图中观察点5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122m B. 82m C. 108m D. 98m
23. 关于甲、乙两地坡度和光照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B.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C.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D.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答案】22. C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观察点5海拔高度l62米,读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出,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20米,观察点2海拔高度在40—60米之间,因此观察点5和观察点2之间的相对高度△H应满足102m<△H<122m,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读图可以看出,与乙坡相比,甲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更小,AB错误;无锡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根据图中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向可知,甲坡是阳坡,光照条件好,乙坡是阴坡,光照条件较差,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n表示两地相隔的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相对高度)。
“滴水叶尖”是指树叶的叶尾细长,能排除树叶内较多的水分,又避免雨水在叶面上积存。古代建筑师们根据“滴水叶尖”的特点和功能创造了瓦档。左图为某“滴水叶尖”照片,右图为“滴水瓦档”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滴水叶尖”常出现在( )
A. 热带草原 B. 常绿硬叶林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25. “滴水瓦档”利用的“滴水叶尖”主要特点和功能是( )
A. 叶片宽大,吸收水量较多 B. 叶尾细长,观赏价值较高
C. 叶尾细长,引导雨水滴落 D. 叶片光滑,大量反射光照
【答案】24. C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滴水叶尖”,说明这里水汽充足。其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一个标志,它是树木适应高温高湿气候的一个表象。热带雨林气候,植物茂盛,对流雨旺盛,雨水顺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
【25题详解】
滴水叶尖树叶的叶尾细长,能排除树叶内较多的水分,又避免雨水在叶面上积存。建筑师们根据树叶的形状和滴水叶尖的功能创造了瓦档,主要是因为“滴水叶尖”叶尾细长,引导雨水滴落,故C正确;滴水瓦档主要作用是排水,与叶面吸收水量无关,故A排除;该造型主要的功能非观赏功能,与叶面反射光照无关,故B、D排除。因此排除A、B、D,选择C。
【点睛】“滴水叶尖”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名字,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对流运动显著,每天午后两点左右都会由于强对流而形成对流雨,而热带地区的植物较茂盛,雨水顺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滴水叶尖也是一个植物学名词,指叶尾细长,易含蓄水珠。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广志绎》中记载:“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与“南土”比,“北土”( )
A. 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 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 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D. 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27. 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貌 C. 岩石 D. 水文
【答案】26. C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题意,江南泥土,较为潮湿,空隙较小,江北为沙土,较为干旱,空隙较大;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孔隙较小,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由此可知“北土”透水性好、持水性差,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27题详解】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地貌、岩石、水文的差异不是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土壤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母质:影矿物组成、成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气候:影响矿物合成分解、影响动物生命活动;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腐殖质的重要成分,生物如近蚓等活动对成土速度有影响;4、地形对母质、水热条件、土壤发育的影响,山地南北坡土组成有差异;5、时间:影响成土速度和发育程度;6、人类活动:人通过耕种活动使土壤熟化,缩短成士时间,向土壤中施用化肥农药,改变土壤物质组成和理化性质。
格栅坝,又名格栏坝,是指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栏网格,其功能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的格栅坝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欲获取此类灾害受灾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导航系统 D. 信息高速公路
29. 格栅坝的主要功能是( )
A. 防止水土流失 B. 阻挡泥石流 C. 减轻风沙危害 D. 减轻洪涝灾害
30. 遇到格栅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 抓住漂浮物漂浮 B. 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 沿沟谷方向往低处跑 D. 向沟谷两侧高地躲避
【答案】28. A 29. B 30. D
【解析】
【28题详解】
遥感的主要功能是拍摄遥感图像,监测受灾情况;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信息;全球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获取此类灾害受灾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格栅坝是指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栏网格,其功能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据此可推知其主要功能是阻挡泥石流,将较大的漂石留在坝内,将较小粒径的泥沙排出,起到拦排结合的效果,但是对水土流失、风沙、洪涝几乎没有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格栅坝主要功能是阻挡泥石流。当泥石流发生时,应朝着垂直泥石流下泻方向的两侧高地逃生,C错误,D正确;抓住漂浮物漂浮是落入洪水的自救方式,A错误;就地寻找坚固掩体躲藏,是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式,B错误。故选D。
【点睛】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选取
(1)利用“点”与“面”区分: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状地理事物,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状地理事物,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2)利用“想”与“看”区分: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
(3)“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技术。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a所示的溶洞景观为典型____地貌,形成该地貌的岩石主要是____。
(2)b所示的河谷是流水____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河谷形态呈____形。若某同学通过无人机对该河谷的两侧山体进行观察,列举可以观察的地貌内容____、____
(3)c所示的沙滩是海浪____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海南省在____季节常受台风影响,台风天气伴随的暴雨往往在山区会引发洪水、____等自然灾害。运用____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台风的形成过程和移动路径。
【答案】(1) ①. 喀斯特 ②. 石灰岩
(2) ①. 侵蚀 ②. V ③. 地貌的高度 ④. 坡度、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
(3) ①. 堆积 ②. 夏秋 ③. 泥石流 ④. 遥感(RS)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种典型地貌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貌的分布、形态、成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溶洞景观为流水溶蚀形成,为典型喀斯特地貌,构成的主要岩石是石灰岩。
【小问2详解】
b所示的河谷是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形成的底部呈"V"形的谷地。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等。
小问3详解】
沙滩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海南省所在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经常发生台风的季节为夏秋季节,台风经常引发山区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运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观测云图,实时监测台风的形成过程和移动路径。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是是华北地区的大河之一,上游众多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自西向东流进华北平原,在天津汇入海河,向东注入渤海。历史上流域内旱涝灾害多发,水资源缺乏。下图分别为海河水系流域图和该地区气候资料图(下图)。
(1)根据材料分析海河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据图可知,人们应对海河洪涝灾害的措施有____、____。
(3)天津市城区某高中在地理课上讨论洪涝对天津的影响时,某同学说,现在比1980年(改革开放时)前后同等降水量条件下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1)夏季(7、8月)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流域面积大,来水量大;上游为高原,下游为平原,来水速度快;扇状水系,支流多,多方同时来水,不宜泄洪;地处平原,流速较慢,排水不畅;入海河道唯一;缺少天然蓄洪场所;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
(2) ①. 修建水库 ②. 新开河道
(3)赞成,理由:①天津城市化进程快,地表硬化面积大增,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②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③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灾害性天气增多;④现在的经济总量远远大于1980年前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反对:理由:①现在比以前,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②上游修建了众多的水库,开挖了大量的入海新河,泄洪能力增加;③上游黄土高原大量植树造林,河流含沙量减少;④政府防洪管理措施更加优化,救援与救助更加得力;⑤天津市的绿化工程大量增加,环境质量大大提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河流域图和该地区气候图为背景,涉及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海河流域夏季降水较多且降水集中,短时间河流补给水源多;海河流域面积较大,集水区面积大,夏季降水时来水量大;海河流域上游为黄土高原地区,下游为平原,地势落差大,雨季来临时来水速度快;图片显示海河流域水系成扇状,支流众多,众多支流同时进入雨季,不易泄洪;海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地区,河流流速较慢,排水不畅;且海河最终流入渤海湾,入海河道单一,缺少天然泄洪场所;海河上游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加剧河道堵塞情况,减缓行洪速度。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人们应对海河洪涝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库、新开河道等。
【小问3详解】
赞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天津城市化进程快,地面硬化面积大大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目前由于对黄土高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海河河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雨季更易发生洪涝灾害;当下全球正处于全球变暖的状态下,全球变暖导致了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且海河下游人口密度较之前大大增加,经济活动也更加密集,一旦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会更加严重。
不赞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预测灾害的能力以及应对灾害的措施更加先进和完善,一旦发生灾害,人们更有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且海河上游修建了众多水库,开挖了大量的入海河流,调洪能力和泄洪能力大大增加;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逐渐恢复,水土流失问题大大减轻,河流含沙量大大减少;政府防洪管理措施也更加优化,救援与救助能力更加得力;目前天津市的绿化工程大量增加,环境质量大大提高,雨季来临时地表径流下渗能力大大增强,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不断减小。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北部草原常年易受寒潮的影响,但对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兰毛都草原影响较小,这里地域广阔,多低山丘陵与河流,水丰草美,草原风光独特(如图所示),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牧草茂盛、由缓丘和河流组成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它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越冬牧场属于典型的杭盖草原。
(1)与缓丘相比,分析河谷附近牧草生长相对于更加繁茂的原因(提示:从土壤角度分析)。
(2)完善“寒潮—大风—雪灾(又称为'白灾')”灾害链。
A雪灾B低温C压垮堤坝D生物冻害E大气污染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古时游牧民族往往选择在杭盖草原附近山地的南麓躲避寒潮越冬的原因。
【答案】(1)靠近河流,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含水份含量较大;河谷地带泥沙易沉积,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厚度大、肥力高。
(2) ①. C ②. A ③. E ④. B ⑤. D
(3)南坡是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较温暖;南坡光照条件好,气温相对较高,利于越冬。
【解析】
【分析】本题以杭盖草原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与缓丘相比,河谷地势低,靠近河流,地下水水位高,土壤含水份含量较大;河谷地带地形平坦,泥沙易沉积,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厚度大、肥力高。
【小问2详解】
读图,由寒潮引发的给牧区带来白灾的应是雪灾,所以②对应A;寒潮带来的灾害有霜冻、大风、雪灾、低温,所以④对应B;低温导致生物冻害,⑤对应D;雪灾发生后的积雪到春季大量融化,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压垮堤坝,①对应C;沙尘暴天气易造成大气污染,③对应E。
小问3详解】
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形的角度看,杭盖草原附近山地的南麓是阳坡也是背风坡;相比北坡而言,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积雪融化春季出现时间早,更有利于牧草恢复、减少牲畜损失。四川省江油中学2022级高一下期第一学月检测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45分)
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金紫荆卫星三号、四号和六号组成的金紫荆星座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其中卫星六号为国内首颗米级光学试验卫星,可为国内商业、农业资源提供遥感成像服务。下图为金紫荆卫星六号在轨运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天体中,与图中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月球 D. 北极星
2. 对在轨运行的金紫荆星座开展各项活动产生最大干扰的因素可能是( )
A. 高温酷暑 B. 强烈射电 C. 极光干扰 D. 彗星撞击
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从天文学的角度者,该场景是一次“凌日”现象,凌日,通常是指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在地球上的观察者会发现一个黑点从太阳表面通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 水星、金星 B. 金星、木星
C. 火星、木星 D. 金星、火星
4. 图1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
A. 会导致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B. 出现在色球层
C. 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长波通信 D. 有明显的周期性
动画电影《冰河世纪1》讲述:冰河期猛犸象、巨型树懒、剑齿虎(下图)这三只史前动物,它们不但要充当人类小宝宝的保姆,还要历经冰河与冰山各种千惊万险护送他回家的故事。据此完成下题。
5. 猛犸象具有细密的长毛,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其生存环境( )
A. 干旱 B. 炎热 C. 多雨 D. 寒冷
6. 推测该故事可能发生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8. “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 持续降低 B. 先降低,后升高
C. 持续增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浙江北部某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霜,下图为该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9. 根据地表差异,判断该村的霜冻最可能出现的聚落位置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村民发现院子里的大香樟树下没有结霜,其主要原因是( )
①树干高大,阻挡了强劲西北风②常绿阔叶,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③枝叶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④树下大气逆辐射强,风力较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物质,其价值堪比黄金,但开采难度极大。中国作为可燃冰储量第一大国,为了开采这一新能源,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台蓝鲸1号(如图),它的最大钻井深度达到了1524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钻井平台作业的最大深度可能位于( )
A. 岩石圈 B. 外核 C. 下地幔 D. 内核
12. 可燃冰最终能量来自于( )
A. 水能 B. 风能 C. 太阳能 D. 地热能
下图是2022年1月16日某时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示时刻,昆明地区的风为( )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14. 该时刻重庆、武汉、广州、上海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 重庆 B. 广州 C. 上海 D. 武汉
屋顶绿化(下图右)指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绿色屋顶径流的调节效果,设计如下实验(下图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若实验中提高植被覆盖度( )
A. 导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减慢 B. 植被蒸腾消耗的水量变少
C. 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 D. 导流槽径流达峰时间提前
16. 绿色屋顶被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减少城区的蒸腾量,降低空气湿度 B. 吸烟滞尘,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C. 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根除城市内涝 D. 增大气温日较差,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渤海的海水盐度在28‰~31‰,并且会随季节略有变化。海冰外缘线是指由基准点向外有海冰分布的最远边界。下图为某年1月15日渤海湾海冰预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辽东湾海水盐度夏季低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
A. 水温高,蒸发旺盛 B. 伏旱天气降水少
C. 辽河径流量较大 D. 东南风风力强劲
18. 某年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八),渤海湾发生风暴潮,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风强盛②正值天文大潮期③入海河流处于洪水期④受台风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山东青岛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17米高的“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下图为“石老人”图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石老人”地貌的类型是( )
A. 海岸地貌 B. 风沙地貌 C. 河流地貌 D. 冰川地貌
20. 下列四幅图片中,与“石老人”成因相同的是( )
A. B.
C. D.
21. 石老人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无锡某校地理小组开展“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在此过程中,某同学通过手机APP获取了一个观察点的海拔。下图为观察点海拔及该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图中观察点5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122m B. 82m C. 108m D. 98m
23. 关于甲、乙两地坡度和光照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B. 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C.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D. 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滴水叶尖”是指树叶的叶尾细长,能排除树叶内较多的水分,又避免雨水在叶面上积存。古代建筑师们根据“滴水叶尖”的特点和功能创造了瓦档。左图为某“滴水叶尖”照片,右图为“滴水瓦档”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滴水叶尖”常出现在( )
A. 热带草原 B. 常绿硬叶林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25. “滴水瓦档”利用的“滴水叶尖”主要特点和功能是( )
A. 叶片宽大,吸收水量较多 B. 叶尾细长,观赏价值较高
C. 叶尾细长,引导雨水滴落 D. 叶片光滑,大量反射光照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广志绎》中记载:“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与“南土”比,“北土”( )
A. 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 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 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D. 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27. 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貌 C. 岩石 D. 水文
格栅坝,又名格栏坝,是指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栏网格,其功能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的格栅坝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欲获取此类灾害受灾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导航系统 D. 信息高速公路
29. 格栅坝的主要功能是( )
A. 防止水土流失 B. 阻挡泥石流 C. 减轻风沙危害 D. 减轻洪涝灾害
30. 遇到格栅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 抓住漂浮物漂浮 B. 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 沿沟谷方向往低处跑 D. 向沟谷两侧高地躲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a所示的溶洞景观为典型____地貌,形成该地貌的岩石主要是____。
(2)b所示的河谷是流水____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河谷形态呈____形。若某同学通过无人机对该河谷的两侧山体进行观察,列举可以观察的地貌内容____、____
(3)c所示的沙滩是海浪____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海南省在____季节常受台风影响,台风天气伴随的暴雨往往在山区会引发洪水、____等自然灾害。运用____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台风的形成过程和移动路径。
3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是是华北地区的大河之一,上游众多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自西向东流进华北平原,在天津汇入海河,向东注入渤海。历史上流域内旱涝灾害多发,水资源缺乏。下图分别为海河水系流域图和该地区气候资料图(下图)。
(1)根据材料分析海河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2)据图可知,人们应对海河洪涝灾害的措施有____、____。
(3)天津市城区某高中在地理课上讨论洪涝对天津的影响时,某同学说,现在比1980年(改革开放时)前后同等降水量条件下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大。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北部草原常年易受寒潮的影响,但对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兰毛都草原影响较小,这里地域广阔,多低山丘陵与河流,水丰草美,草原风光独特(如图所示),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牧草茂盛、由缓丘和河流组成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它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越冬牧场属于典型的杭盖草原。
(1)与缓丘相比,分析河谷附近牧草生长相对于更加繁茂的原因(提示:从土壤角度分析)。
(2)完善“寒潮—大风—雪灾(又称为'白灾')”灾害链。
A雪灾B低温C压垮堤坝D生物冻害E大气污染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
(3)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古时游牧民族往往选择在杭盖草原附近山地的南麓躲避寒潮越冬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