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
A.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
B.距今约1万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
C.该图反映了小尺度气候变化
D.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对现代气温没有影响
【解析】 图中反映了距今1万年的气温变化,属于大尺度气候变化,该时期处于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 B
2.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解析】 生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全球变暖,将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气候变暖,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一些物种将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会增加。
【答案】 D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下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 第3题,年轮反映出的是树木生长的快慢,年轮厚说明树木生长快,反映出气候较为温暖;反之则说明生长慢,气候较为寒冷。第4题,M时期属于寒冷期,而A、B、D反映的是温暖期的现象。
【答案】 3.B 4.C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5~7题。
5.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6.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7.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解析】 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第5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第6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第7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CO2的量。
【答案】 5.A 6.B 7.D
读下图,回答8~10题。
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全球气温和海平面的变化
8.由图中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
A.不断上升 B.不断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D.波动上升
9.根据图中全球气温曲线变化趋势判读,目前这种变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加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10.从图中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试分析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砍伐森林 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③臭氧层遭到破坏 ④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①曲线代表CO2含量不断上升。第9题,从图中全球气温曲线可以看出,目前正处于波动上升期,水稻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种植,气温升高后其北界可能北移;而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会变得更加干旱;南方与北方普遍升温;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第10题,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CO2含量增多而带来的温室效应,而CO2含量增多主要是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和燃烧矿石燃料。臭氧层遭到破坏主要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过多;入海河水对海平面上升影响很小。
【答案】 8.A 9.C 10.B
湖水中盐分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的变化。下图是青海湖近1.2万年以来盐分含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3 900年 B.6 500年
C.8 100年 D.1万年
12.与其他阶段相比,湖水盐分含量最低时期的气候特征可能是
A.冷干 B.温干
C.温湿 D.热干
【解析】 第11题,青海湖为咸水湖,湖面水位因蒸发而下降导致盐度变大,其盐度最高时应是其水位最低时,从图中看应是距今8 100年左右。第12题,湖泊盐分最低时,应是湖泊水面最大,此时段说明入湖水量较大时,其气候特征应表现为降水增多。
【答案】 11.C 12.C
二、综合题
13.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作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可知,我国西部降水会增加,气温升高,有利于粮食生产。第(4)题,气候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带来一系列问题。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
材料二 《京都议定书》协议内容及各国批准情况
材料三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在一处浅海水域举行全球首次“水下内阁会议”,马尔代夫总统和内阁成员在水下签署倡议书,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受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的启发,尼泊尔政府2009年12月4日在其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南坡海拔5 200多米的一块平地上召开内阁会议。
材料四 尼泊尔和马尔代夫区域图
(1)多哈气候峰会主要关注的是气候变化中的________。
(2)材料一、二中提到的《京都议定书》是关于什么的协议?
(3)全球气候变暖对材料三、四中的两国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4)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 本题结合热点材料及图片信息,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多哈气候大会特别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是导致气候不断变暖的主要原因,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治,从而使人类具有良好的生存条件。
【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
(2)以法律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3)全球变暖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雪线上升,大量冰雪融化,影响尼泊尔农业灌溉甚至危及该国生存环境;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有被淹没的危险。
(4)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率,寻找新的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
课件5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历程 温度 风 震旦纪 第四纪 波动 冷暖干湿 变化周期 温暖 寒冷 上升 减少 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热 自然资源 加剧 生态系统 物种 作物品种 疫病 人体健康 课时作业(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