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新课导入建议
用《地心游记》故事导入,一位教授从冰岛火山口进入地下,最后再岩流的冲击下,从地中海的一个火山口回到地面,引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兴趣导入新课。演示结束 地球的内部圈层 传播速度 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岩石 软流 铁 镍 1.2012年10月24日,都江堰地区发生地震,位于震中的人感觉的震动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 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命活动 光合作用 保温 紫外线 天气变化 运动状况 对流层 平流层 降低 对流 天气现象 稳定 递增 水平 无线电波 97% 湖泊水 地下水 冰川水 生存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地壳 2.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提示】 因为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地球的内部圈层 【问题导思】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遇到不同的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在莫霍面,地震波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2.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在古登堡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据此推测外地核的状态。
【提示】 在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这说明外地核可能是液态。
3.人们经常用煮熟鸡蛋的结构特点来形象地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请你说明两者的结构对应特点。
【提示】 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1)该地震波应是( )
A.纵波 B.横波
C.纵横波 D.无法判断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3)该地可能位于( )
A.116°E,40°N B.90°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思路点拨】 第(1)题,利用波速判断纵、横波。第(2)题,莫霍面是波速变化大的地方。第(3)题,利用莫霍面的深度在海洋和陆地的差异特点进行判断。
【解析】 第(1)题,根据横坐标显示3~6 km/s的速度,可知是横波。第(2)题,从图上看地震波(横波)的波速在地下5 km处突然增大,说明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地区。第(3)题,依据陆壳厚度大于洋壳的原理,参照供选各项确定的实际位置,可知D点在太平洋,其余选项在陆地上。
【答案】 (1)B (2)A (3)D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导思】
1.“光合作用的原料”、“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电离层分别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
【提示】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主要集中在对流层;臭氧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2.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有哪几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有哪几层?
【提示】 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对流层、中间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热层内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3.在组成水圈的水体中,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有哪些?
【提示】 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淡水。2.大气的垂直分层(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思路点拨】 第(1)题,利用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点进行辨别。第(2)题,熟悉电离层的高度。【解析】 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气温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且转折点处温度约为-80℃,所以只有②曲线正确。第(2)题,电离层位于80~150千米的高空,位于高层大气中。
【答案】 (1)B (2)D [图表展示]
教材第24页图1-4-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解图精要]
由图名可知,本图展现的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读图把握以下要点:
(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2)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有一不连续面,在这儿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3)在地下2900千米处,也存在一不连续面,纵波的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图表应用]
1.地球内部三圈层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利用两个不连续面进行划分,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2.地壳的厚度(莫霍面的深度)有何特点?
【提示】 地壳的厚度各地不同,平均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5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7千米。
3.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哪一层?
【提示】 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教材第28~29页案例
【点拨】 实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由于人造基地不可能与地球环境完全相同,由此导致实验失败。
【答案】 “生物圈2号”实验尽管没有获得成功,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以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当努力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耗资巨大、举世瞩目的“生物圈2号”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2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下降,以及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而导致的粮食歉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 (2012·南通期中)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 )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
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C.M表示古登堡界面
D.F、G表示地核,F为非固体物质组成
【解析】 根据题中圈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
【答案】 D2.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 地幔 地壳
B.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地壳
C.岩石圈 地幔 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 地幔 软流层【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它与地幔有相交的部分;地幔和地壳都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它们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包含于地幔。
【答案】 D3.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 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根据各圈层的范围即可回答。
【答案】 D4.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汽、固体杂质主要分布在对流层。
【答案】 C5.读大气垂直分层图,有空气对流运动的层次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①③两图反映了随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逐渐下降的规律,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答案】 C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层的厚度有什么差异?
【解析】 分析图可知:A+B为地壳部分,但厚度不一,有陆壳与洋壳之分。C+D+E为上地幔部分,但C是构成岩石圈的部分,D即为软流层。【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面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为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一般为33千米,B为大洋地壳,平均7千米左右。 课时作业(六)
一、选择题
(2012·莱芜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
A.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解析】 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答案】 1.D 2.D
(2012·烟台调研)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水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解析】 第3题,根据各圈层位置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第4题,①圈层(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状态为液体。
【答案】 3.C 4.C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5~6题。
5.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6.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解析】 第5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第6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答案】 5.A 6.B
(2012·滨州期末)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月球壳和幔的速度变化
7.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8.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解析】 第7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在月球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地球。第8题,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软流层”从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壳与月幔。
【答案】 7.C 8.D
9.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迅速下降。①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所以是正确的。
【答案】 A
10.读下图,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 )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解析】 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纬度约有17~18km,高纬度约有8~9km。
【答案】 B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气体集中分布在( )
A.A层 B.B层
C.C层 D.D层
1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
A.A层 B.B层
C.C层 D.C层以上大气
【解析】 第11题,臭氧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也就是B层。第12题,因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答案】 11.B 12.A
二、综合题
13.读下列大气的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该层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该层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的热源是________。
(3)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
【解析】 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三层,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愈往上吸收热量愈少,温度愈低。平流层臭氧含量高,能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在80~500千米的高层大气中,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答案】 (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辐射 (2)平流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 (3)A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以及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_______和________。
(3)E为_______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的理解程度。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顶部。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答案】 (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2)大洋 大陆
(3)莫霍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6千米。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成分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