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2章-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学课件+作业(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2章-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学课件+作业(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18:38:47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
1.读图、画图分析,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新课导入建议
你看到天空中的云彩在动么?大风吹来、树叶在摇摆么?这都是大气运动的表现。那么,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导入新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地位分析
本课时知识是本节内容的基础。大气运动必须有能量来源,本课时知识即介绍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时有出现,有时结合后面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的内容一同命题。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演示结束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层 太阳辐射 削弱 热量 保温 云层 可见光 散射 选择性 臭氧 红外线 1.阴天时气温为什么比晴天低?
【提示】 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地面辐射 水汽 二氧化碳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 2.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过后,往往在早晨出现露或霜冻,试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提示】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露,或凝华成霜。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问题导思】 
1.大气中什么物质具有反射作用?影响大气反射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主要是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大气反射作用的强弱主要受云的影响。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2.反射和散射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提示】 反射使太阳辐射回归宇宙空间;散射使太阳辐射改变方向,向四面八方散开。
3.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
【提示】 因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部分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对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2)图中B表示________作用。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层。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吸收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思路点拨】 观察所给图,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在图中的体现,然后利用削弱作用原理进行解题。
【精讲精析】 A表示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典型例子是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B表示反射作用,白天阴天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气温不会太高。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对流层中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答案】 (1)散射 四面八方(各个)
(2)反射 低
(3)紫外线 平流
(4)红外线 对流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问题导思】 
1.为什么说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提示】 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愈长。太阳温度高,其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而地球表面温度低,其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2.为什么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
【提示】 因为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而地面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气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升温。
3.大气是如何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
【提示】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何意义?
【提示】 大气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能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使夜间气温不至于过低,从而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之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损失,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具体图示分析如下:比较两地昼夜温差大小的思路
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分析。
一看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二看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三看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下垫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1)与成都相比,拉萨(  )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  )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地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思路点拨】 本题实际是考查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大小比较及其差异原因。从图中可看出拉萨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成都,而日较差大小要从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大气逆辐射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地势的高低、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影响很大。
【解析】 第(1)题,拉萨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亦小,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第(2)题,地势高低差异属于地面状况不同。
【答案】 (1)C (2)C [图表展示]
读教材第P33页图2-1-3 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解图精要]
结合图名及图可知,本图展示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读图把握以下要点:
(1)观察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
(2)观察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到达地面的路程;
(3)思考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因素。[图表应用]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有何分布特点?
【提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的。
2.自赤道到两极,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何变化,这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提示】  自赤道到两极,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3.自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穿越的大气路程有何特点,这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提示】  自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穿越的大气路程越来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1.(2012·寿光期中)在交通信号中,常用“绿灯行,红灯停”,其科学道理是(  )
A.红灯鲜艳美丽,绿灯柔和醒目
B.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有关
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有关
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有关
【解析】 大气对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起散射作用强,对波长较长的红色光起散射作用弱,红光的穿透距离远,比较醒目,易引起行人注意。
【答案】 B(2012·博山期中)读下图,完成2~3题。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解析】 通过图示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能力弱,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暖”地面,地面利用地面辐射“暖”大气,大气以逆辐射保温地面。
【答案】 2.A 3.D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题。4.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
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
【解析】 从图中可知①为太阳短波辐射;②为地面长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白天晚上都存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答案】 D5.图中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解析】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白天有云,温度偏低,夜晚有云,温度偏高,温差小。
【答案】 D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是: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2)下列自然现象是图中什么作用的结果:
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________。(填字母)
②夜间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________。(填字母)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填字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个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是射向地面的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反射
(2)D C C课时作业(七)课件68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利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掌握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及特点。●新课导入建议
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的军队。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是施用火攻的绝好良机,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引入谷中……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即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豪情壮志,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这场雨是天意?还是人为?导入新课——热力环流和风。●教学地位分析
本课时知识介绍大气运动的常见形式——热力环流和风,是高考的高频考点。结合气候要素等值线分布图进行命题是高考的命题趋势。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演示结束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1.白天,沿海地区的风向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相对陆地气温低,是高压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平行 斜交 ① ③ ④ 垂直 垂直 相反 2.由近地面到高空,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 越来越小。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常见形式 【问题导思】 
1.如图1,一地区受热,空气会作何运动?近地面与上空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气压如何变化?
图1【提示】 受热地区空气会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气压降低;上空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升高(如图2)。        
 
图2          2.如图3,一地区冷却,空气会作何运动?近地面与上空空气的密度如何变化?气压如何变化?图3 【提示】 冷却地区空气会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升高;上空空气密度变小,气压降低(如图4)。
图43.如图5,相邻两地区,一地受热、一地冷却,则两地区的近地面气压有何差异,上空有何差异?两地区的近地面和上空的气流如何运动?
图5【提示】 近地面,冷却地区形成高压,受热地区形成低压,空气由冷却地区向受热地区运动;上空,地面受热地区形成高压,地面冷却地区形成低压,空气由地面受热地区上空流向地面冷却地区上空(如图6)。
图6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热岛环流(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______(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________(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在图中用箭头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空气的运动方向。【思路点拨】 冰块相当于冷处,电炉相当于热处。这样,实验演示的是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
【解析】 第(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低压,冰块处形成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B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3)题,纸片A、B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心。第(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答案】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言之有理即可)。
(4)大体如下图所示。风的形成及判定 【问题导思】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如何产生的?其方向如何?其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
【提示】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会产生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决定于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2.读P36图2-1-7,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如何?观察图中地转偏向力的箭头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变化,说明影响地转偏向力大小的因素?
【提示】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右,在南半球指向左。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呈正比。3.读P36图2-1-7,在不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风向怎样?南半球与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提示】 在不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在南半球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方。
4.读P36图2-1-8,若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正北,分别说明南北半球风向的差异。
【提示】 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1.影响风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2.在等压线图中,如何断定风力大小和风向?
(1)风力大小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2)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点的风向
①在等压线图中,过某点作等压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该方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高空风偏转90°),画出实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PN,则O点风向为
(  )
A.③或④ B.②或③
C.③或⑦ D.⑥或⑦(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组,注意考虑不同情况:高空的还是地面的,南半球的还是北半球的。
【解析】 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 > 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第(3)题,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角。
【答案】 (1)A  (2)C (3)D[图表展示]
教材第36页图2-1-7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示意(北半球)和图2-1-8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示意(北半球)[解图精要]
由图名可知,两图展现的是作用力与风向的关系。读图把握以下要点:
(1)观察各作用力的方向及变化,对比高空及地面作用力的差异。
(2)观察风向与其它作用力的关系,对比高空与地面风向的差异。[图表应用]
1.地面风所受三力的合力怎样?
【提示】 合力为0。
2.地面风与高空风的风向有何差异?
【提示】 高空风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地面风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由地面至高空,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 由地面至高空,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到一定高度,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变为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下图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字序号为具体内容,下列组合最恰当的是(  )①地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垂直运动 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④空气水平运动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
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
【解析】 由于不同地区间的冷热不均,首先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出现差异,气压差的存在进而引起水平运动,这样便形成了热力环流。
【答案】 B2.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解析】 温度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C图中海洋上白天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应下沉。
【答案】 C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解析】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而A、C风向向左偏,偏转方向错。
【答案】 D4.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解析】 高空不受摩擦力影响,故高空的风速比地面大。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右偏,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夹角约为45°,高空向右偏90°,故高空风向发生顺时针方向的偏转。综上所述,D为正确答案。如下图所示:
【答案】 D5.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解析】 风力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本题等压线疏密程度一样。且比例尺相同,则等压线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就越大。
【答案】 C6.(2012·廊坊期中)读“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箭头V表示A点空气匀速运动方向,此图是_____(南、北)半球气压分布图,判断理由____________。
(3)F1、F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_____(填字母),只影响风向的是________(填字母)。A、C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
(4)画出B、C两点风向。【解析】 第(1)题,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据图可知,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第(2)题,图示显示,该地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应为南半球气压形势。第(3)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第(4)题,先画出该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向左呈一夹角画出风向。【答案】 (1)F1
(2)南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左偏
(3)F1、F3 F2 C 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略 课时作业(八)课件64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解读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新课导入建议
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导入新课——大气环流。
●教学地位分析
本课时知识介绍大气运动的重要形式大气环流。高考中命题率较高,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结合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进行命题。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演示结束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 自转 赤道与极地 地表热量分布 地转偏向力 a d b e c f A B E C F D G H K I L J M 太阳直射点 北 南 1.冰岛火山爆发,使欧洲的航空业受到严重影响,试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原因。
【提示】 冰岛位于西风带,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随盛行西风飘散到欧洲大陆上空,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飞机飞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完整 海洋 海陆热力 热低 冷高 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2.日本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事故,放射性物质飘逸到大气中,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信息称:“这些放射性物质不会飘散到我国大陆上空,居民不必担心。” 为什么?
【提示】 该季节我国北方和日本盛行西北季风,放射性物质会随风飘向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空,对我国影响不大。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提示】 2.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三圈环流。在下图中绘图示意北半球三圈环流。
【提示】 3.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什么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呢?
【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暖空气稳定上升而形成的,是热力原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来自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的气流辐合上升,并在高空外流,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而形成的,是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空气在高空堆积下沉形成的,是动力原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是热力原因。4.六个风带的风向可用如下四个箭头表示:A↖、B↗、C↙、D↘,说明各箭头代表的风带。
【提示】 A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极地东风带,B北半球中纬西风带,C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极地东风带,D南半球中纬西风带。5.观察P39图2-1-12,以春分日与秋分日图为基准,观察冬至日与夏至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变化及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提示】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这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移动。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的变式图
通过变式图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课本图2-1-11相对照,注意变式图中近地面气压带的位置和近地面六个箭头所代表的风带。(1)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2)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思路点拨】 观察图示地区所在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进行解题。【解析】 第(1)题,X与Y两地位于同纬度,其气温的差异主要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第(2)题,大陆西岸不同纬度的三地降水差异,主要是大气环流状况的不同造成的,M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终年少雨,N地受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多雨,P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多雨。
【答案】 (1)C (2)B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及其
典型季风环流 【问题导思】 
1.读P39图2-1-13,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地区存在哪些气压中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上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形成亚洲高压,它和美洲高压一起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割成块状,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2.读P40图2-1-14,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地区存在哪些气压中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亚洲低压和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欧大陆上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形成亚洲低压,它和美洲低压一起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割成块状,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3.读P40图2-1-15,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分别是在哪些气压中心之间形成的?南亚呢?
【提示】 东亚的冬季风是在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夏季风是在北太平洋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形成的。南亚的冬季风是在亚洲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的,夏季风是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形成的。
1.1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冬季风2.7月份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和夏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1)澳大利亚大陆7月最高气压与1月最低气压差值最大接近________hPa。
(2)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北部1月盛行________风,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4)澳大利亚北部7月盛行________风,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思路点拨】 分别观察图中1月和7月澳大利亚大陆的等压线,联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进行分析解题。【解析】 第(1)题,澳大利亚7月最高气压大于1022 hPa小于1024 hPa,1月最低气压小于1004 hPa大于1002 hPa,所以气压差值最大接近22 hPa。第(2)、(3)、(4)题,造成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澳大利亚1月盛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答案】 (1)22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西北 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同时,1月份为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北部形成西北风。
(4)东南 七月份为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北部形成东南风。[图表展示]
教材第41页图2-1-15 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解图精要]
由图名可知,两图展现的是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读图把握以下要点:
(1)观察形成亚洲冬、夏季风的气压中心,思考东亚和南亚季风的不同成因。
(2)观察不同地区季风风向,思考其成因。[图表应用]
1.说出东亚冬、夏季风的源地,分析其性质。
【提示】 东亚冬季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州高压区,受其影响,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季风;东亚夏季风来自暖湿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受其影响,形成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2.下面四图分别代表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风向,说出各字母代表的具体季风。
【提示】 A代表东亚的冬季风,B代表东亚的夏季风,C代表南亚的夏季风,D代表南亚的冬季风。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提示】  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的冬季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风的成因既有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也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1.图中字母M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P是极地高气压带,N是副极地低气压带,M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中心点为南极点,故D处是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如②所示。
【答案】 1.B 2.B3.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个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升在上。根据60°附近中纬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中纬西风暖而轻,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在副极地形成上升气流,可推断出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A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①为亚洲低压,②为夏威夷高压,④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被低压控制,为北半球夏季。
【答案】 4.B 5.A6.(2012·赣州期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
(4)极锋是________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________风带气流交汇而成的。
(5)此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节)。此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__________气压切断,只保留在_____上;而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_______状分布。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据图中纬度位置可判断气压带的位置,进而可绘出风向。风向的绘制应注意的是图示为南半球,向左偏;从图中气压带的位置可以看出,各气压带位置偏南,因此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此时,北半球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故气压带呈带状分布。【答案】 (1)如下图:
(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见上图
(4)西 极地东
(5)冬季 亚洲高 海洋 带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课时作业(九)课件55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课标解读
1.理解锋面的概念及类型。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4.通过阅读锋和气旋系统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能力。●新课导入建议
你留心看过天气预报吗?“中央气象台11月16日发布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未来三天,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先后有一场雨雪过程,中西部地区以晴到少云天气为主。”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会不一样呢?天气现象受哪些因素影响?导入新课——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教学地位分析
本课时知识是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的“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天气系统图为平台,考查天气系统的判读、天气变化等,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演示结束 气团和锋 温度 气压 冷气团 暖气团 海洋性 大陆性 过渡带 冷 暖 降水 大风 降低 有雾 暖 冷 温暖 移动缓慢 1.“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提示】  “一场春雨一场暖”是指春季暖锋降雨后,气温逐渐回升的现象;“一场秋雨一场寒”则是秋季冷锋降雨后气温逐渐下降的现象。气旋和反气旋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逆时针 顺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下沉为主 阴雨天气 干燥 2.每年7、8月份,我国江淮地区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伏旱”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么?
【提示】 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常出现晴朗天气。 三种锋面系统主要特征比较 【问题导思】 
1.读冷锋天气图,说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提示】 A: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B: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等天气。
C: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2.读暖锋天气图,说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提示】 A′: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
B′:过境时,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
C′: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读准静止锋天气图,说明过境时天气特征。
【提示】 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  )
A.甲图中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降雨天气
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阵性降水
D.乙图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
(2)我国东部受甲图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
A.长江下游伏旱    B.华北平原春旱
C.北方寒潮 D.江淮梅雨【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锋面坡度和气流前进方向判断锋面的类型,才能揭示出现的天气现象。
【解析】 第(1)题,依据锋面两侧的气流运动方向和锋面的坡度可判定:甲图所示为冷锋,乙图所示为暖锋。第(2)题,我国东部北方的寒潮是冷锋造成的;长江下游伏旱的原因是受副高控制;江淮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华北平原春旱是因为春季升温较快、蒸发大,而雨带还未至的缘故。
【答案】 (1)A (2)C气旋和反气旋的特征对比 【问题导思】 
1.读P44图2-1-19,说明气旋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及可能出现的天气。
【提示】 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气旋过境常出现阴雨天气。2.读P44图2-1-20,说明反气旋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及可能出现的天气。
【提示】 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反气旋过境常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1.风向差异3.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思路点拨】 根据图中所给比例尺,计算不同时间图中哪一个天气系统(高压或低压)到达甲地,然后根据天气系统的特点回答。
【解析】 第(1)题,据题干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则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第(2)题,30~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处于低压控制,气流向中心辐合上升,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
【答案】 (1)B (2)C教材第44~45页案例
【点拨】 观察P45图2-1-21,不同性质的气流(冷热、干湿)在高低纬度间移动,促使不同地区的大气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影响着全球的水热分布。
【答案】 大气环流在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据某市2012年5月黄金周期间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1~2题。1.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A.反气旋造成   B.气旋造成
C.冷锋造成 D.暖锋造成
2.这次降水形成的原因是(  )
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解析】 根据坐标系中各要素变化,可以看出,气温持续下降,而气压持续上升,天气呈现晴转阴雨再转晴的变化,符合冷锋过境特点。冷锋过境,由于冷气团势力强大,暖气团被迫抬升,产生阴雨天气。
【答案】 1.C 2.D3.读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据图分析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主要是(  )
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
A.暖气团势力强 B.冷气团势力强
C.地形影响 D.海陆位置影响【解析】 南下冷空气遇到云贵高原的阻挡与南部暖空气相峙形成昆明准静止锋。
【答案】 C读下图,回答4~5题。
4.若此图表示地球上的风带分布,则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5.若此图表示的是天气系统,那么能够正确表示冬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系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4题,可先从图中表示风向的箭头根部补绘出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箭头,然后比较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再考虑西风带的风向,则②图可以表示南半球风带分布情况。第5题,如果此图表示天气系统,①、②两图中的气流既有向内流的,又有向外流的,为错图;③、④两图中的气流都由中心流向四周,都为高气压(反气旋),但气流偏转的方向不同,③向右偏表示北半球,④向左偏表示南半球;冬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系统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如③图所示。
【答案】 4.B 5.C
6.(2012·潍坊期中)读下面四幅“天气系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A是________,从气流状况看B属于________。(2)C、D两锋面,过境后气温降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北方夏季的暴雨多与________相关。
(3)在A、B、C、D影响下,一般出现晴朗天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A是反气旋(高压),B是气旋(低压),C是冷锋,D是暖锋,结合各天气系统的特点作答即可。
【答案】 (1)高气压 气旋
(2)C C
(3)A课时作业(十)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甲        乙
1.甲图中③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是(  )
A.a     B.b    
C.c     D.d
【解析】 ③地位于冷气团一侧,在冷锋锋后。
【答案】 A
2.关于图中天气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
A.甲图中②地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B.甲图中①地的气温最高
C.乙图中城市为晴朗天气
D.乙图中c处出现降水天气
【解析】 ①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
【答案】 B
下图是由中央气象局发布的某城市2013年1月17日~20日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连续4天内,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为(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4.与1月17日相比,1月20日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 第3题,可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4天内,该城市气温迅速下降;经历了多云到阴雨,再到多云转晴的天气变化过程。第4题,风和降雨对大气能起到“洗涤”作用,大气中一部分污染物被风带走,一部分污染物作为水汽凝结核随雨水降落。
【答案】 3.C 4.A
《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无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小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回答5~6题。
5.下图中导致“无雨新晴,北风寒彻”这一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
6.下列天气现象的成因和“无雨新晴,北风寒彻”成因相同的是(  )
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③南方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④贵阳秋冬季节的“天无三日晴” ⑤江淮地区7~8月的伏旱天气 ⑥我国北方秋冬季节的寒潮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⑥ D.②⑤⑥
【解析】 第5题,雨后天晴,且“北风、寒彻”等,都符合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特征。第6题,①②⑥为冷锋天气,③为热带气旋控制下的天气,④为准静止锋天气,⑤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答案】 5.A 6.C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判断7~8题。
7.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8.当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上海市吹(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 气流由中心向外顺时针旋转故为北半球高气压(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的西侧吹偏南风。
【答案】 7.A 8.C
(2012·青州期中)2012年10月底至11月初,飓风“桑迪”席卷美国东部,带来大雨和大雪天气,美国820万用户停电,70多人死亡。据此回答9~10题。
9.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的是(  )
10.下图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是(  )
【解析】 飓风从本质上讲是属于气旋(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过境时气压变低,过境后气压恢复。
【答案】 9.D 10.B
(2012·烟台期末)读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A处吹西北风,B处吹东北风,C处吹东南风,D处吹西南风。据此回答11~12题。
11.判断该气压系统为(  )
A.北半球高压 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 D.南半球低压
12.判断E地的天气是(  )
A.很可能是阴雨天气
B.很可能是晴朗天气
C.不可能有上升气流
D.可能有下沉气流
【解析】 第11题,根据A、B、C、D四处的风向可知,它们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右偏形成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四周指向中心,由此可判断该气压系统为北半球的低压。第12题,北半球的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多形成阴雨天气。
【答案】 11.B 12.A
二、综合题
13.(2012·泰安期末)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位于________气压控制下,其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________流动,这种气流运动称为________,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d点吹的风为________(选择填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简述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和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地点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b
c
(3)暖空气在冷、暖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运动。在b、c两地中,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____地。
【解析】 根据图中等压线值可以看出,a为高压中心,图的右侧为锋面气旋,b、d位于冷气团一侧,c位于冷锋锋前,b位于暖锋锋前,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的。
【答案】 (1)高 顺时针由中心向四周 反气旋 晴朗、干燥 B
(2)b点:(过境时)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点:(过境时)降温、阴天、雨雪、大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c
14.(2012·青岛期末)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气温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各点气温画出等温线。
(2)在图中画出锋面位置。
(3)若是冷锋,画出其移动方向(用→表示)。
(4)判断锋面位置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市未来的天气可能会怎样变化?
【解析】 锋面附近是冷暖气团的交汇处,气温变化大,由此可确定锋面的位置。若是冷锋,其移动方向应是由气温低的地方移向气温高的地方。根据锋的特征可分析对B市的影响。
【答案】 (1)~(3)见下图。
(4)-3℃等温线与1℃等温线之间温差在图中最大,可判断这里为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接处,为锋线所在的位置。
(5)大风、降温,伴有雨或雪,或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

一、选择题
(2012·大连期中)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将导致(  )
A.A减少         B.B1增加
C.C增加 D.D增加
2.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  )
A.A增加 B.B1增加
C.B增加 D.E增加
【解析】 第1题,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第2题,火山喷发使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可导致大气云系增多,反射增强。
【答案】 1.D 2.D
3.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云层能强烈反射太阳光,故白天多云时,气温不太高;夜晚云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夜晚多云时,气温不太低。
【答案】 C
(2012·潍坊模拟)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6.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解本组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图中每个箭头的含义。①代表削弱作用,②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四川盆地比青藏高原海拔低,空气中CO2和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中。长江中下游平原阴雨天气比华北平原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答案】 4.A 5.D  6.A
7.(2012·广州期中)读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
【解析】 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不可能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答案】 B
(2012·泰州期末)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8~9题。
8.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9.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 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8.D 9.B
(2012·汕头检测)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回答10~12题。
         甲      乙
10. 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25 ℃ B.12 ℃
C.10 ℃ D.8 ℃
11.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图甲中没有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10 ℃,考虑温室效应作用,放在玻璃瓶中的温度计温度要稍高于10 ℃。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即图乙中的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地球变暗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的结果,即②增强。
【答案】 10.B 11.D 12.B
二、综合题
1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写出相应的辐射名称的代号:图中表示地面吸收的长波辐射是________,短波辐射是________。表示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是________,长波辐射是________,能使大气增温的辐射是________,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是________。被反射和散射回宇宙空间的是________。
(2)其中________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________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________了气温日较差。
【解析】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中,不难得出:①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②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最根本能量来源,③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答案】 (1)F D C H CH F K
(2)CK F 减小
14.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当冷空气缓慢进入某地并滞留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于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2012年11月10日,安徽突降大雾,能见度不足50米,车辆行动缓慢,民众出行困难,大雾天气对各地城市交通造成极大影响。省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提醒公众注意安全。读安徽某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3)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率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解析】  第(1)题,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好而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降低快,导致水汽易于凝结,形成大雾天气。第(2)题,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使光线很微弱,从而能见度降低。第(3)题,应注意联系雾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和凝结核。注意对比甲、乙两路段条件的共性和差异。
【答案】 (1)D
(2)B
(3)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一、选择题
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长发向后飘逸,反映女主角快乐心情。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甲)和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中气温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个时间段进行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17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18时
【解析】 从图甲看出,②③位于高空,①④位于近地面,因此①④两地气温高于高空;从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可知,①地气温低于④地,由于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基本相同,因此气温最低的为②。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长发向后飘逸,说明此时吹海风。白天,由于海洋升温慢,温度低于陆地,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答案】 1.B 2.B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回答3~4题。
3.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近郊区
C.远郊 D.农村
【解析】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为了防止城市风把污染物带入市区,在只考虑城市风的前提下,新建化工厂应该布局在城市风环流之外。而近郊区是城市风吹向市区的必经之路,若在近郊区植树造林,对于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很大帮助。
【答案】 3.C 4.B
(2012·临汾期末)读图,回答5~6题。
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黑龙江)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6.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解析】 第5题,读图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故A错;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故C错;山谷冬季日温差约11 ℃,夏季日温差约13 ℃,故D错。第6题,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约4时左右,此时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积聚在谷地。
【答案】 5.B 6 C
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
A .abcd B. abdc
C. badc D. cbad
8.图中影响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
A. a、d B. c、d
C. a、c D. b、d
【解析】 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可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a)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b)与风向垂直;摩擦力(d)与风向相反。影响风力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
【答案】 7.B 8.A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回答9~10题。
9.沿图中XY方向所作的等压线剖面图,下列四幅等压线剖面图中与之最接近的是(  )
10.下列关于图中A、D两处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吹偏北风,D吹偏南风
B.A、D均吹偏南风
C.A、D均吹偏北风
D.A吹偏南风,D吹偏北风
【解析】 第9题,B处为低压中心,C处为高压中心,再对比图形就可以看出A正确。第10题,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心北面气流由边缘向中心流动,北半球向右偏,为偏北风;高压中心东面气流由中心向边缘流动,为偏南风,所以选D。
【答案】 9.A 10.D
下图是亚洲东部某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N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
B.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上升
C.受低气压控制,气流下沉
D.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
12.图中M处等压线的数值(单位:百帕)可能为(  )
A.1004 1006 B.1006 1008
C.1008 1010 D.1004 1010
【解析】 第11题,N地周围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为高压控制。第12题,M处北部相邻等压线数值为1008,西部为1006,根据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可知M处等压线的数值只能是1006或1008。
【答案】 11.D 12.B
二、综合题
13.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3)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解析】 第(1)题,根据热力环流中上升气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越多,近地面气压越低。第(2)题,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A、B、A′、B′气压的大小,热空气上升,近地面
形成低压,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第(3)题,根据风向判断步骤及各个力的特点绘制。
【答案】 (1)B
(2)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3)如下图。
14.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大气运动。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经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下列数据,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解析】 海陆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温度差异造成的。作图时把握住“近地面受热多→气流上升”,“近地面受热少→气流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第(4)题,海风发生在白天,能够把海上湿润、凉爽的气流带入城市,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2)如图:
(3)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冬季最少,夏季最多。
原因:在冬季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正确的画法应是(  )
【解析】 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北风,从北极点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从南极点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答案】 D
2.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关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风向的确定。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南半球”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两则信息。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应为低压带,所以空气是从副热带向两侧辐散。
【答案】 C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读图完成3~5题。
3.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4.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
5.若该图为东亚冬季风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地中,乙是陆地
B.甲、乙、丙三地中,甲地气温高
C.丙气流的性质是温暖湿润
D.海陆热力差异是该环流的成因
【解析】 第3、4题,甲地纬度低于乙地,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可判断甲地为副热带高压,乙地为副极地低压,丙为盛行西风。第5题,东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答案】 3.C 4.B 5.D
(2012·苏州模拟)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P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7.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解析】 第6题,P地位于北回归线至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第7题,Q地降水的暖湿气流来自60°N以南,即中纬西风。
【答案】 6.D 7.A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8~9题。
8.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北信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北风
9.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1月份、冬季 B.乙表示7月份、冬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 第8题,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0°~1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第9题,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即表示7月份。
【答案】 8.B 9.A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1.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压低值出现在北回归线附近为陆地,是由于气温高导致的,所以判断是7月份。第11题,甲地地处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上,盛行东南风。
【答案】 10.C 11.A
12.下图表示地球上某两个区域等压线分布状况,图中数值a>b>c,则
(  )
A.甲、乙两气压形势在同一季节达到强盛
B.甲冬季强盛,乙夏季强盛
C.甲是由副热带高压北移形成的
D.乙是由陆地气温升高形成的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气压形势分别是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两气压形势同在北半球,冬季达到最强盛。
【答案】 A
二、综合题
13.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表示30°和60°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是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处(a或b)的风向一致。
(3)图甲中C处是________气压带,D处是________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图乙所示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5)请说出N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由题意知图甲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A为赤道,C、E处纬度分别为30°N、60°N。第(2)题,B处为东北信风带;图乙中风向右偏,说明为北半球,则a处为东北信风带。第(3)题,C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为西风带,二者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图乙中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N以北,说明为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正值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第(4)题,根据经纬度判断b处位于亚洲东部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第(5)题,N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气压高。
【答案】  (1)C E
(2)东北信 a
(3)副热带高 西 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4)B
(5)N气压带是因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
14.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D地7月盛行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亚洲高压
(2)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
(4)西南 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