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回答1~2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26′
B.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C.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
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解析】 第1题,图中P点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第2题,图中②角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如果②角增大2°,则黄赤交角就减小2°,将变为21°26′,那么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纬21°26′之间运动,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变为南北纬68°34′~90°,范围缩小了4个纬度。因此选B。
【答案】 1.B 2.B
某同学用地球仪(作为地球)和灯泡(作为太阳)演示地球的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地球仪放置在桌面上,轴XY与桌面的夹角应是( )
A.90° B.23°26′
C.66°34′ D.60°
4.该演示能够反映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不包括( )
A.昼夜交替 B.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C.极昼极夜 D.极光
【解析】 第3题,显然图中的桌面代表黄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6°34′。第4题,该演示能够反映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也能反映出地球公转导致的直射点回归运动和极昼极夜现象,但无法反映太阳活动产生的极光现象。
【答案】 3.C 4.D
5.读图,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球表面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乙表示(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 气流由乙处向甲、丙两侧流动,说明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C
(2012·浙江会考)下图为2011年8月某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遥感图像。完成6~7题。
6.A处的风向为( )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7.此时“风云三号”还有可能监测到( )
A.西南出现旱情 B.江南出现霜冻
C.华南出现沙尘 D.东北出现寒潮
【解析】 第6题,图示为台风云图,A处位于台风中心的南部,风向为西南风。第7题,此时为8月,B、C、D选项不可能出现在夏季。
【答案】 6.D 7.A
(2012·广东会考)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 题。
8.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为寒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甲处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暖流流经海域,海水温暖
B.寒流流经海域,人迹罕至
C.寒暖流交汇区,饵料丰富
D.不受洋流影响,风平浪静
10.洋流对乙地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增温增湿
【解析】 第8题,图中①为北赤道暖流,②为日本暖流,③为北太平洋暖流,④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第9题,甲处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第10题,乙地沿岸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答案】 8.D 9.C 10.D
11.(2012·连云港期末)下面地质构造或地貌示意图明显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丁图所示地貌为地堑,中部岩层下沉,两侧岩层相对上升,图中箭头绘制错误。
【答案】 D
12.(2012·广州期中)读下图,引起热带季雨林带下限高度在世界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世界热带季雨林垂直分布示意图
A.纬度 B.降水量
C.海拔 D.光照
【解析】 在山地自然带中,基带与山地所处的纬度自然带一致,因此,纬度位置决定了基带分布的高度,也就决定了各自然带的下限高度。
【答案】 A
(2012·南宁期末)读南美洲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图中各点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因此其气候类型也相同
B.③地的多雨期和南京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C.④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⑤位于离海洋不远的温带地区,因此降水较多
14.下面四幅图表示的气候类型与③地相同的是( )
【解析】 第13题,①、②两地的纬度虽然相同,但大气环流形式不同,因此气候类型不同;③地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故其多雨期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京基本一致;④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⑤地虽然离海洋不远,但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第14题,③地为地中海气候。四幅图中A是地中海气候,B是温带季风气候,C是热带雨林气候,D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3.B 14.A
读日本铁路及主要城市(聚落)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影响日本城市分布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与气候 B.土地与植被
C.河流与气候 D.河流与资源
16.影响日本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城市
【解析】 第15题,图示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因为日本中部多山,沿海地区相对较平坦。日本南部位于亚热带,气候适宜。第16题,日本由于中部多山,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
【答案】 15.A 16.C
(2012·厦门质检)“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甲 图乙
17.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近2万年来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B.近7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在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第17题,本题的答案可从材料中分析得出,“新仙女木”事件之后便进入温暖的全新世,气候变暖,海平面升至现在位置(0米),故图乙中的③与其对应。第18题,图乙中显示近2万年来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也有一定的波动,故C选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17.C 18.C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20.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解析】 第19题,毁林开荒、植被破坏导致蒸腾作用显著减弱、地表径流增加。第20题,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修建小型水库能进一步增加该流域的水资源。
【答案】 19.B 20.C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_时。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_。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
(4)如果这一天是农历十五,上海地区人们还需要等待约________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的一轮圆月。
【解析】 (1)由图中经度变化规律可知,图中经度为西经度,再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依据可知为西半球。甲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2)由图中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可判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甲地位于37.5°W与22.5°W之间的中点位置,故可推知甲地经度为30°W,由上题可知甲地地方时为6时,而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时,由此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60°E。(3)甲地为30°W,地方时为6时,乙地经度为22.5°W,即可算出乙地地方时为6∶30,而乙地正好位于晨线上,即可知乙地该日6∶30分日出,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即可算出乙地白昼时间长约11小时。(4)由前一题可知,甲地为30°W,地方时为6时,则上海的地方时约为16点,农历十五的圆月大约是18时升起,故还要再过2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的一轮圆月。
【答案】 (1)西 6
(2)北 60°E
(3)11
(4)2
22.(2012·浙江会考)下图为欧洲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A地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气压偏________(髙或低)。据图推断,此时欧洲正值________(冬或夏季)。
(2)此时B地气流__________(上升或下沉),天气__________。
(3)该季节C地受__________(气压带或风带)控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
(4)D处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__边界。
【解析】 第(1)题,比较A地与B地(内陆)可知,A地气压偏低。此时同纬度内陆气压高于海洋,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B地为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第(3)题,C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第(4)题,D地位于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地带。
【答案】 (1)低 冬季
(2)下沉 晴朗
(3)(盛行)西风带 温和多雨
(4)亚欧 非洲 消亡
23.(2012·陕西长安一中检测)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图1
图2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解析】 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读难度较大。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 垂直地域地带性
(3)无 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24.读下面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由图可知,大气中CO2增多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研究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降水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南沿海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强度、频率会增加。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气候变暖与碳元素的关系。第(1)题,结构图的填写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分析。第(2)题,大气中的CO2的增多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原因有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CO2排放增多,也有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植被使吸收CO2的功能减弱。第(3)题,考查了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影响人类健康
(2)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大量砍伐森林植被
(3)增加 蒸发加强 台风(热带气旋)
(4)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的合作;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等。
课件57张PPT。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 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解析】 第(1)题,由于北京处于白昼,则AB为昏线,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即150°W的地方时为18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为60°W向东至180°,根据选项中四城市的经度可知,华盛顿不在此经度范围内,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B点的地方时为18时,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即A点刚好发生极夜,由于A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为68°S,则太阳直射22°N,7月中旬为7月11日~7月21日,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计算可得,此期间太阳直射点纬度的最大值约为19°N,故选项A错误;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C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故选项B错误;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尼罗河正值洪水期(或汛期),故选项C错误;塔斯马尼亚岛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以南,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越往南昼越短,因此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故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D
常见的天气系统 该部分知识涉及的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高考命题时很容易与人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相联系,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下气压分布、气流状况(包括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状况)、天气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2.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概念、形成、暖气团运动状况、天气特征(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锋面符号、降水位置与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锋面气旋和近地面天气系统图的判读
当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锋面气旋系统,它的识读方法如下:(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
(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2.(2012·江苏高考)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 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高压脊控制 B. 锋面活动
C. 反气旋过境 D. 热带气旋影响
(2)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
A. 江汉平原 B. 四川盆地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解析】 第(1)题,春夏之交在我国华南地区出现的降水多为锋面雨。选项中A、C天气系统控制一般不会出现降水,D选项中热带气旋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第(2)题,图中发生降水区域位于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降水最强,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集,若降水时间较长导致排水不畅极易引起洪涝灾害。
【答案】 (1)B (2)C2.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暖锋
C.反气旋 D.冷锋【解析】 第(1)题,图示M地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自西指向东,受地转偏向力右偏成西北风。第(2)题,图示阴影区域为从低压中心向西伸出的狭长区域,为冷锋的存在区。
【答案】 (1)C (2)D海洋水及其运动 学习时要注意以下知识点:
1.影响洋流的因素及成因类型。
2.全球洋流分布规律:着重掌握南北半球不同海域的洋流分布模式、环流方向、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及特殊海域如南纬40°~60°附近、北印度洋海域洋流特点及成因。
3.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解读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识记主要洋流名称。4.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海及海洋污染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5.重点复习并掌握洋流的实践意义:
(1)南、北半球
①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
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第二步:根据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确定南北半球。如:
②根据洋流的性质判定,如:(2)确定季节
①根据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如:
②根据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如:(3)洋流名称、流向的判定
①根据纬度判定。如:
②根据经度判定。如:3.(2011·江苏高考)下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露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读图易知震源深度由东向西增大。第(2)题,福岛以东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其方向受海岸延伸方向影响,自西南流向东北。受洋流影响,泄露的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散。
【答案】 (1)D (2)B3.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此完成(1)~(3)题。(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2)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3)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处都可能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B.使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C.在帆船时代,对海洋运输有重要影响;在目前以大型轮船为主的海运时代,对海洋运输没有影响
D.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因此相应海区海底石油资源也很丰富【解析】 第(1)题,由右侧盛行风风向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①处洋流位于大陆东岸,为暖流;②处洋流位于大陆西岸,为寒流;③处洋流是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暖流;④处洋流是东北信风吹拂下形成的北赤道暖流。第(2)题,①处洋流为北半球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第(3)题,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的地方。渔场的分布与海洋石油分布无直接对应关系。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无论帆船还是大型轮船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反之则慢。
【答案】 (1)D (2)C (3)B 地貌及成因 从高考命题的趋势看,今后对地貌的成因、世界和我国的一些热点地貌地区会加以考查。如通过分析景观图、图表、大比例尺区域图,考查热点区域地貌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复买本部分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外力作用与地貌3.板块边界与地貌
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消亡边界位于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又因相互挤压碰撞的两个板块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如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侧的岛弧链。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巨大的高原、山脉,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4.(2012·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首先我们要根据题意得知该题是让我们判断“地层褶皱后”,各种地理过程的先后顺序。岩层的新老判断我们依据“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的规律。该地先后发生了侵蚀、沉积、岩浆活动。
【答案】 D4.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解析】 第(1)题,图中有沉积岩,故有外力作用,①正确;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②正确;A为岩浆岩,有岩浆活动,③正确;E为变质岩,有变质作用,④正确。第(2)题,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形成顺序G早B晚;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B,形成岩浆岩A;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答案】 (1)C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