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1)
一、真题
1.(2022·赤峰)同学们还记得吗?图①、图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实验与探究”中我们研究过的两个图形.受这两个图形的启发,数学兴趣小组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回答:
(1)【问题一】如图①,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点又是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交于点,交于点,则与的数量关系为 ;
(2)【问题二】受图①启发,兴趣小组画出了图③:直线、经过正方形的对称中心,直线分别与、交于点、,直线分别与、交于点、,且,若正方形边长为8,求四边形的面积;
(3)【问题三】受图②启发,兴趣小组画出了图④:正方形的顶点在正方形的边上,顶点在的延长线上,且,.在直线上是否存在点,使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的长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AE=BF
(2)解:过点O作交AD于点M,交BC于点N,作交AB于点T,交CD于点R,如图,
∵点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
又∠A=90°
∴四边形ATOM是正方形,
∴
同(1)可证△
∴
(3)解:∵四边形均为正方形,
∴∠
∵CG在CD上,
∴
又CE在BC的延长线上,
∴
设则
在中,
在中,
延长AD,CE交于点Q,则四边形是矩形,
∴
∴,
在中,
若△为直角三角形,则有,
即
整理得,
解得,
∴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是对角线,
∴∠,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又∠
∴,
∴
∴
故答案为: AE=BF
【分析】(1)利用ASA判断出,即可得答案;
(2)过点O作交AD于点M,交BC于点N,作交AB于点T,交CD于点R, 证明四边形ATOM是正方形, 同(1)可证△则;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设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延长AD,CE交于点Q,则四边形是矩形,,在中,若△为直角三角形,则有即解之可得答案。
2.(2022·龙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在x轴上,顶点D在y轴的正半轴上,M为BC的中点,OA、O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动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向点B运动,到达B点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的面积为S.
(1)求点C的坐标;
(2)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使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解得,,
∵,
∴,,
∵,
∴,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点C坐标为;
(2)解:当时,,
当时,过点A作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3)解:存在点P,使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得:当点P在CD上运动时,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C=∠BAD,BC=AD=5,
∴,
∵点M为BC的中点,
∴,
当CP=PM时,过点M作MF⊥PC于点F,
∴,
设PC=PM=a,则PD=7-a,,
∵PF2+FM2=PM2,
∴,解得:,
∴,
∴此时点P;
当时,
∴,
∴此时点P;
当PM=CM时,过点M作MG⊥PC于点G,则,
∴,
∴PD=7-PC=4,
∴此时点P;
综上所述,存在点P或或,使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分段函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再结合求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即可得到点C的坐标;
(2)分两种情况:①当时,②当时,分别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答案;
(3)分类讨论:①当CP=PM时,过点M作MF⊥PC于点F,②当时,③当PM=CM时,过点M作MG⊥PC于点G,则,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3.(2022·上海市)平行四边形,若为中点,交于点,连接.
(1)若,
①证明为菱形;
②若,,求的长.
(2)以为圆心,为半径,为圆心,为半径作圆,两圆另一交点记为点,且.若在直线上,求的值.
【答案】(1)①证明:如图,连接AC交BD于O,
∵平行四边形,
∴OA=OC,
∵AE=CE,OE=OE,
∴△AOE≌△COE(SSS),
∴∠AOE=∠COE,
∵∠AOE+∠COE=180°,
∴∠COE=90°,
∴AC⊥BD,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菱形;
②∵OA=OC,
∴OB是△ABC的中线,
∵为中点,
∴AP是△ABC的中线,
∴点E是△ABC的重心,
∴BE=2OE,
设OE=x,则BE=2x,
在Rt△AOE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E2-OE2=32-x2=9-x2,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B2-OB2=52-(3x)2=25-9x2,
∴9-x2=25-9x2,
解得:x=,
∴OB=3x=3,
∵平行四边形,
∴BD=2OB=6;
(2)解:如图,
∵⊙A与⊙B相交于E、F,
∴AB⊥EF,
由(1)②知点E是△ABC的重心,
又在直线上,
∴CG是△ABC的中线,
∴AG=BG=AB,GE=CE,
∵CE=AE,
∴GE=AE,CG=CE+GE=AE,
在Rt△AGE中,由勾股定理,得
AG2=AE2-GE2=AE2-(AE)2=AE2,
∴AG=AE,
∴AB=2AG=AE,
在Rt△BGC中,由勾股定理,得
BC2=BG2+CG2=AE2+(AE)2=5AE2,
∴BC=AE,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 △AOE≌△COE(SSS), 再证明即可;
②先求出 BE=2OE, 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 CG是△ABC的中线, 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4.(2022·衢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BD为对角线.点E是边A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结DE交BC于点F,BG平分∠CBE交DE于点G.
(1)求证:.
(2)若.
①求菱形的面积.
②求的值.
(3)若,当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在AE上找一点T,使GT为定值,说明理由并求出ET的值.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BC=DC,AB CD,
∴∠BDC=∠CBD,∠BDC=∠ABD,
∴∠CBD=∠ABD= ∠ABC,
∵ 平分 交 于点G,
∴∠CBG=∠EBG= ∠CBE,
∴∠CBD+∠CBG= (∠ABC+∠CBE)= ×180°=90°,
∴∠DBG=90°;
(2)解:①如图1,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6,
∴OD= BD=3,AC⊥BD,
∴∠DOC=90°,
在Rt△DOC中,OC= ,
∴AC=2OC=8,
∴ ,
即菱形 的面积是24.
②如图2,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DBG=90°
∴BG⊥BD,
∴BG AC,
∴ ,
∴DH=HG,DG=2DH,
∵DG=2GE,
∴EG=DH=HG,
∴ ,
∵AB CD,
∴∠DCH=EAH,∠CDH=∠AEH,
∴△CDH∽△AEH,
∴ ,
∴CH= AC= ,
∴OH=OC-CH=4- = ,
∴tan∠BDE= ;
(3)解:如图3,过点G作GT BC交AE于点T,此时ET= .
理由如下:由题(1)可知,当∠DAB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始终有BG AC,
∴△BGE∽△AHE,
∴ ,
∵AB=BE=5,
∴EG=GH,
同理可得,△DOH∽△DBG,
∴ ,
∵BO=DO,
∴DH=GH=EG,
∵GT BC,
∴GT AD,
∴△EGT∽△EDA,
∴ ,
∵AD=AB=5,
∴GT= ,为定值,
此时ET= AE= (AB+BE)= .
【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C,AB∥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CBD,∠BDC=∠ABD,从而可推出∠CBD=∠ABD= ∠ABC;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CBG=∠EBG=∠CBE,由此可求出∠DBG的度数.
(2)①连接AC交BD于点O,利用菱形的性质可求出OD的长,同时可证得AC⊥BD,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DOC=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C的长,即可得到AC的长;然后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之积的一半,可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
②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去证明BG∥AC,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求出DH与DG的比值,可得到DH=HG,DG=2DH,同时可求出DH和EH的比值;再证明△CDH∽△AE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H的长,利用HO=OC-CH,可求出HO的长;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tan∠DBE的值.
(3)过点G作GT∥BC交AE于点T,一组△BGE∽△AH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EG=GH;同理可证得△DOH∽△DBG,可推出DH=GH=EG;利用GT∥AD,可证得△EGT∽△ED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GT的长;然后求出ET的长.
5.(2022·绍兴)如图,在矩形 ABCD中,AB=6,BC=8,动点 E从点A出发,沿边AD,DC向点C运动,A, D关于直线 BE的对称点分别为M,N,连结MN .
(1)如图,当E在边AD上且 DE=2时,求 ∠AEM的度数.
(2)当N在BC延长线上时,求DE的长,并判断直线MN与直线BD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3)当直线MN恰好经过点 C 时,求DE的长.
【答案】(1)解:∵DE=2,
∴AE=AB=6,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90°,
∴∠AEB=∠ABE=45°.
由对称性知∠BEM=45°,
∴∠AEM=90°
(2)解:如图1,∵AB=6,AD=8,
∴BD=10,
∵当N落在BC延长线上时,BN=BD=10,
∴CN=2.
由对称性得,∠ENC=∠BDC,
∴cos∠ENC= ,
得EN= ,
∴DE=EN= .
直线MN与直线BD的位置关系是MN∥BD.
由对称性知BM=AB=CD,MN=AD=BC,
∴△BMN≌△DCB,
∴∠DBC=∠BNM,
所以MN∥BD.
(3)解:①情况1:如图2,当E在边AD上时,由直线MN过点C,
∴∠BMC=90°,
∴MC= .
∵BM=AB=CD,∠DEC=∠BCE,
∴△BCM≌△CED,
∴DE=MC= .
②情形2:如图3,点E在边CD上时,
∵BM=6,BC=8,
∴MC= ,CN=8- .
由∠BMC=∠CNE=∠BCD=90°,
∴△BMC∽△CNE,
∴ ,
∴EN ,
∴DE=EN= .
综上所述,DE的长为 或 .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利用矩形的性质可知AD=8,由DE的长求出AE的长,可证得AE=AB,利用等边对等角可证得∠AEB=∠ABE=45°,再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得到∠BEM的度数,从而可求出∠AEM的度数.
(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当N落在BC延长线上时,BN=BD=10,即可求出CN的长;利用对称性可知∠ENC=∠BDC,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EN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利用对称性可知BM=AB=CD,MN=AD=BC,可推出△BMN≌△DCB,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DBC=∠BNM,由此可证得结论.
(3)分情况讨论:当E在边AD上时,由直线MN过点C,利用勾股定理求出MC的长;再证明△BCM≌△CED,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求出DE的长;点E在边CD上时,利用BM,BC的长,可得到MC,CN的长;再证明△BMC∽△CN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EN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综上所述可得到DE的长.
6.(2022·杭州)在正方形ABCD中,点M是边AB的中点,点E在线段AM上(不与点A重合),点F在边BC上,且AE=2BF,连接EF,以EF为边在正方形ABCD内作正方形EFGH.
(1)如图1.若AB=4,当点E与点M重合时,求正方形EFGH的面积
(2)如图2.已知直线HG分别与边AD,BC交于点I,J,射线EH与射线AD交于点K.
①求证:EK=2EH;
②设∠AEK=α,△FGJ和四边形AEHI的面积分别为S1、S2.
求证: =4sin2α-1.
【答案】(1)解:由题意,得AE=BE=2,
∵AE=2BF,
∴BF=1,
由勾股定理,得EF2=BE2+BF2=5,
∴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
(2)①证明:由题意,知∠KAE=∠B=90°,
∴∠EFB+∠FEB=90°,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HEF=90°,
∴∠KEA+∠FEB=90°,
∴∠KEA=∠CEFB,
∴△KEA∽△EFB,
∴ =2.
∴EK=2EF=2EH.
②解:由①得HK=GF,
又∵∠KHI=∠FGJ=90°,∠KIH=∠FJG,
∴△KHI≌△FGJ.
∴△KHI的面积为S1.
由题意,知△KHI∽△KAE,
∴ =4sin2α,
∴ =4sin2α-1.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当点E与点M重合时,可求出AE,BE的长,利用AE=2BF,可求出BF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2,即可得到正方形EFGH的面积.
(2)①利用已知和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KAE=∠B=90°,∠KEA+∠FEB=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KEA=∠CEFB,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KEA∽△EF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结论;
②由①得HK=GF,利用AAS证明△KHI≌△FGJ;然后证明△KHI∽△KAE,由此可证得 =4sin2α,即可证得结论.
7.(2022·金华)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0. ,点E从点B出发沿折线B-C-D向终点D运动.过点E作点E所在的边(BC或CD)的垂线,交菱形其它的边于点F,在EF的右侧作矩形EFGH.
(1)如图1,点G在AC上.求证:FA=FG.
(2)若EF=FG,当EF过AC中点时,求AG的长.
(3)已知FG=8,设点E的运动路程为s.当s满足什么条件时,以G,C,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EF相似(包括全等)?
【答案】(1)证明:如图1,
∵菱形ABCD,
∴BA=BC,
∴∠BAC=∠BCA.
∵FG∥BC,
∴∠FGA=∠BCA,
∴∠BAC=∠FGA,
∴FA=FG.
(2)解:记AC中点为点O.
①当点E在BC上时,如图2,过点A作AM⊥BC于点M,
∵在Rt△ABM中,AM= AB=6,
∴
∴ ,
∵ ,
∴ ,
∴AF=ME=1,
∴AG=AF+FG=1+6=7.
②当点E在CD上时,如图3,过点A作AN⊥CD于点N.
同理,FG=EF=AN=6,CN=2,
AF=NE= CN=1,
∴AG=FG-AF=6-1=5
∴AG=7或5.
(3)解:过点A作AM⊥BC于点M,作AN⊥CD于点N.
①当点E在线段BM上时,0i)若点H在点C的左侧,s+8≤10,即0CH=BC-BH=10-(4x+8)=2-4x
由 ,得 ,
即 ,
∴ ,解得 ,
∴.s=4x=1
由 ,得 ,即 ,
∴ ,解得 ,
∴ .
ii)若点H在点C的右侧, ,即 ,如图5,
.
由 ,得 ,
即 ,
∴ ,方程无解.
由 ,得 ,即 ,
∴ ,解得 ,
∴
②当点E在线段MC上时,8EF=6,EH=8,BE=s.
∴BH=BE+EH=s+8,CH=BH-BC=s-2.
由 ,得 ,即 ,
∴ ,方程无解.
由 ,得 ,即 ,
∴ ,解得 (舍去).
③当点E在线段CN上时,10≤s≤12,如图7,过点C作CJ⊥AB于点J,
在Rt△BJC中,BC=10,CJ=6,BJ=8.
∵EH=BJ=8,JF=CE,
∴BJ+JF=EH+CE,即CH=BF,
又∵GH=EF,∠GHC=∠EFB=90°,
∴△GHC≌△EFB,符合题意,
此时,10≤s≤12.
④当点E在线段ND上时,12∵∠EFB>90°,
∴△GHC与△BEF不相似.
综上所述,s满足的条件为:s=1或 或 或10≤s≤12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菱形性质得BA=BC,∠BAC=∠BCA,再由平行线性质得∠FGA=∠BCA,从而得到∠BAC=∠FGA, 进而证出FA=FG;
(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E在BC上时,过点A作AM⊥BC于点M,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M=8,进而求出FG=EF=AM=6,CM=2,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求出CE=ME=1,则AF=1,再由AG=AF+FG即可求出AG的长;②当点E在CD上时,过点A作AN⊥CD于点N,同①中方法求出FG=EF=AN=6,CN=2,AF=NE=CN=1,再由AG=FG-AF即可求出AG的长;
(3)过点A作AM⊥BC于点M,作AN⊥CD于点N,分四种情况:①当点E在线段BM上,090°,所以△GHC与△BEF不相似. 综上可得出满足的条件.
二、模拟预测
8.(2023·保定模拟)在矩形中,,,将矩形绕点B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A,C,D的对应点分别为,,.
(1)当点落在线段上时,完成以下探究.
①如图1,求的长.
②如图2,延长交于点E,求证:.
(2)如图3,以为斜边在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交于点G,交于点H,若,求的长.
(3)如图4,矩形的对角线与相交于点P,连接,,则面积的最小值为 .
【答案】(1)解:①由旋转的性质知.
在中,,,
.
∵四边形为矩形,
,
;
②∵将矩形绕点B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
,,,
.
在和中,
,
∴;
(2)解: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在中,,,,
,
(负值舍去),
在中,,
即,故(负值舍去),
,
,,
,
,
;
(3)9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3)解:∵四边形是矩形,
,,
,
,
.
当点P到线段的距离h最小时,面积有最小值,
此时,点在上,且,
距离h的最小值为,
面积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9.
【分析】(1) ①由旋转的性质知.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由四边形为矩形可得,则; ②由旋转的性质知
,,,则,根据AAS可证
;
(2)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证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则;
(3)由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根据题意可知当点P到线段的距离h最小时,面积有最小值,则点在上,且,距离h的最小值为,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答案。
9.(2023·宁波模拟)如图
(1)【基础巩固】
如图1,于点B,于点C,交BC于点D,求证:。
(2)【尝试应用】
如图2,在矩形ABCD中,E是BC上的一点,作交BC于点F,,若,,求的值。
(3)【拓展提高】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10,,E为AD上的一点,作交AC于点F,交AB于点G,且,求BG的长。
【答案】(1)证明:,,(图1)
,
,
(2)解:设,则(图2)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
,即
,(舍)
(3)解:连结BD交AC于点O,作于H(图3),
∵四边形ABCD是菱形,
,,∴OD:OC:CD=3:4:5
,
,,
,
,
,,∴H是AO的中点,
,,,∴E是AD的中点,,,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ABC=∠DCE=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A=∠CDE,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BC∽△DC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结论.
(2)设CE=EF=x,可表示出BE的长,利用矩形的性质可证得∠B=∠C=90°,利用垂直的定义和余角的性质可证得∠BAE=∠DFC,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BE∽△FCD,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x的值,然后求出AE与DF的比值.
(3)连结BD交AC于点O,作EH⊥AC于点H,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AC⊥BD,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D,OC的长;再利用垂直的定义和余角的性质可证得∠CEH=∠OFD,可证△DFO∽△CF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OH的长,利用点H和点E分别为AO,AD的中点,可求出EH,OF的长,即可得到CF,AF的长;再证明△AGF∽△CDF,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AG的长,根据BG=AB-AG,可求出BG的长.
10.(2023·唐山模拟)如图1和图2,在四边形中,,,,,点K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且,点P从点M出发沿折线匀速运动,点E在边所在直线上随P移动,且始终保持;点Q从点D出发沿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点Q的速度是点P的一半,点P到达点N停止,点Q随之停止.设点P移动的路程为x.
(1)当时,求的长;
(2)当时,求x的值;
(3)用含x的式子表示的长;
(4)已知点P从点M到点B再到点N共用时20秒,若,请直接写出点K在线段上(包括端点)的总时长.
【答案】(1)解:,,,
,
;
(2)解:,
,
,
,
;
(3)解:①当点P在上时,此时,
由题意可知,,,
;
②当点P在上时,此时,
,,
,
,,
,
,
,
,,,
,
当时,点Q在点E上方,
,
当时,点Q在点E下方,
,
综上可知,的长为;
(4)解:总时间=.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4)由题意可知,点P移动的总路程为10,时间为20秒,
点P速度为单位长度/秒,
点Q速度为长度单位/秒,
①当点P在上,点E与点K重合时,此时,
运动时间为(秒),
②当点P在上时,设,则,
,
,
,
当点E运动到K时,,
解得:或;
当点Q运动到K时,(秒),
当时,即,
,
点Q先到达K点,此前点E在K点下方,
(秒),
当时,此时点E在K的上方,Q在K下方,
(秒),
总时间=.
【分析】(1)先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再将x=5代入计算即可;
(2)先求出,再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3)分类讨论: ①当点P在上时,此时,②当点P在上时,此时, 再分别求解即可;
(4)分类讨论,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求解即可。
11.(2023·石家庄模拟)如图1,正方形与正方形有公共点,点,分别在,上,点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将正方形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
(1)当时, ;
(2)如图2,当时,连接,,是否为定值?请说明理由;
(3)若,,当,,三点共线时,求的长度.
【答案】(1)
(2)解:是为定值,理由如下:
当时,连接,如图,
在正方形中,即有,,
同理:在正方形中,,,
∴,,
∴,,
∴,
∴,
即是为定值;
(3)解:当时,点,,三点共线时,如图,
∵,
∴,
∵,
∴,
∴,
根据(2)可知:,
∴;
当时,点,,三点共线时,如图,
连接,
由(2)可得:,即,
∵,,
∴,,
∴,
∵,
∴,
∴,
∵,
∴,
∵,
∴,
∴,
∵,
∴;
综上:长度为或者.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当时,如图1所示,
在正方形中,即有,
∴,
同理在正方形中,可得,
∴,
∴,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出,再求出,最后求解即可;
(2)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出 ,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结合图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12.(2023·交城模拟)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
如图1,已知线段,射线,射线,点D在射线上沿着的方向运动,过点D作交于点C,点E是的中点,连接,将沿着BE折叠,点A的对应点为点F,连接.
(1)探究展示:当时,求的值;
(2)如图2,延长交于点G,当点G恰好是中点时,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
(3)拓展探究:在图2中,若,直接写出的长度.
【答案】(1)解:∵,,
∴,
∴是矩形,
∴,,,
∵点E是的中点,
∴,
又∵
∴
∴
由翻折可得:,,
又∵
∴
∴
∵
∴为等边三角形,
∴
在中
,
(2)证明:由(1)可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点G为的中点
∴
由折叠可知:
∴
∵
∴
∵
∴
∴
∵E为的中点
∴
∴
∴
∴
∴四边形为正方形
(3)解:过F点作交,于点P,Q,
则为矩形,
∴,
在中,
,
又∵,
即
解得:,
∴,
又∵
∴,
∴,
即,
在中,
.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证出为等边三角形,可得,再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结合 ,可得,求出,证出,即可证出四边形为正方形;
(3)过F点作交,于点P,Q,根据,可得,求出,再结合,求出,,可得,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
13.(2023·包头模拟)
(1)问题提出
如图①,在矩形的边上找一点E,将矩形沿直线折叠,点C的对应点为,再在上找一点F,将矩形沿直线折叠,使点A的对应点落在上则 .
(2)问题探究
如图②在矩形中,,,点P是矩形边上一点,连接,将、分别沿翻折,得到、,当P、、三点共线时,则称P为边上的“优叠点”,求此时的长度.
(3)问题解决
如图③,矩形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标原点,B,D分别在x轴与y轴上,点E和点F分别是和边上的动点,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当点P是边上唯一的“优叠点”时,连接交于点M,连接交于点N,请问是否能取得最大值?如果能,请确定此时点M的位置(即求出点M的坐标)及四边形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45°
(2)解:如图②中,四边形为矩形,,又,
设,则.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
∵.
∴,,
∴.
∴,
∴,
∴,
解得或8,
经检验,或8,都是原方程的解,
∴或8;
(3)解:如图③中,以为直径作,当与相切于点P时,点P是边上唯一的“优叠点”,此时,连接,
∵,,
∴,
∵,,
∴,
∴,
∴,
即,
在中,∵,,
∴为定值,
∴要使取得最大值,则必需取得最小值;
∴过点P作于点Q,取的中点K,连接,则,
∴.
∴最小时,的值最小,
∵,
∴与重合时.的值最小,此时如图④,
∴在和中,,
∴.
∴,
∴,
∴的最小值为,
∴的最小值为,
∴的最大值为;
∴此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过点M作于点G,过点N作于点H,则,
∴,,
∴设,
∵,
∴,
∴,
∴,
∴,
∴,
∵,
∴,
∴,
∴,
∴.
过点M作于点L,
∴,
∵,
∴,
∴.
∴四边形.
【知识点】圆的综合题;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1)由折叠的性质知,,,
∴,
故答案为:45°;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2)先求出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3)先求出 , 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14.(2023·宽城模拟)如图,是的对角线,,,.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终点,同时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运动到终点,在、上分别以、的速度运动,过点作,交射线于点,连结;以与为边作,设点的运动时间为,与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
(1)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落在边上时,求的值.
(3)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为何值时,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4)连结,当与的一边平行时,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10-5t
(2)解:如图1,点落在边上,则,,
,
,
,
,
,
(3)解: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
如图,与重叠部分图形是五边形,
则,,,
,
∴,
∴,
,
;
时,
∴时,有最大值.
(4)解:的值为秒或秒或2秒.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由题意得:,
,
,
故答案为:(10-5t);
(4)①当时,如图3,
,
,,
,
,
即,;
②当时,如图4,延长交于,则,则,
,
,,
③如图5,当与重合,与重合时,,
此时,,是的中点,
在直线上,
,
综上所述,的值为秒或秒或2秒.
【分析】(1)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2)点落在边上,则,,先证出,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最后求出t的值即可;
(3)根据,可得,再求出,最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4)分类讨论:①当时,②当时,③当与重合,与重合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5.(2023·阿城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与x轴交于点A,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边与y轴交于点E.
(1)求点A的坐标;
(2)如图1,过B作的垂线交y轴负半轴于点D,,设点B的横坐标为t,长为d,求d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连接,当以的长为三边长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是8时,在上取中点F,在上取点N,将射线绕点F顺时针旋转交x轴正半轴于点M,连接,若的周长为6,直线经过点N,求k的值.
【答案】(1)解:∵,,,
∴,
∴,
∴.
(2)解:如图,∵,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点B的横坐标为t,
∴,
∵,
∴,
∴,
∴.
(3)解:如图,过O作,过C作相交于点H,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BOH=∠BOE+∠EOH=90°,
∴为直角三角形,
∵以的长为三边长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是8,
∴的面积为8,
∵,, ,
∴,
∴,(舍去),
∴,
连接过F作交y轴于K,
∵F为中点,
∴,,
∵,
∴,
∵,
∴,
∴,
∵,,,
∴,
∴,
∵的周长为6,
∴,
∴,
∵,
∴,
∴,
∵,
∴,
∴,
∴,
∵直线经过点N,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先求出 , 再求出x=-6,最后求点的坐标即可;
(2)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3)先求出 ,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16.(2023·温州模拟)如图1,在矩形中,,.P,Q分别是,上的动点,且满足,E是射线上一点,,设,.
(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当中有一条边与垂直时,求的长.
(3)如图2,当点Q运动到点C时,点P运动到点F.连结,以,为边作.
①当所在直线经过点D时,求的面积;
②当点G在的内部(不含边界)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在矩形中,.
∵,
∴.
∵,
∴.
∵,
∴.
∴.
(2)解:(ⅰ)当时,
∵,
∴.
∵,
∴,
解得,即.
(ⅱ)当时,
延长交于点H.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在中,,
在中,,
∴,即,解得,即.
(ⅲ)
∵,
∴,
综上,的值为或2;
∴不可能垂直于.
(3)解:
当时,,即,
∴.
①在中,,
∴,即,
解得,
∴.
过点Q作,则.
∴.
②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3)②.
提示:当点G落在边上时,
∵,
∴,
∴.
∵,
∴.
∵,
∴.
∴,即,
解得.
当点G落在边上时,
作交于点N,作于点M,
则,
∴.
易证,
∴,即,解得,
∴.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4,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2AB=8,则CP=8-y,然后由就可得到y与x的关系式;
(2)当PQ⊥AC时,CQ=4-x,CP=8-y,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x;当QE⊥AC时,延长EQ交AC于点H,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AD=∠ACB=30°,则∠ACD=60°,推出△KPC为等边三角形,得到KC=CP=8-y=x,则DK=4-x,接下来在Rt△DEK、Rt△DEQ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E,据此可得x的值;当∠AEP=∠CAD=30°,∠APE=120°,PE不可能垂直于AC,据此解答;
(3)①当x=4时,y=,即AF=,CF=8-AF=,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x的值,然后求出CQ、PF,过Q作QH⊥PC,求出QH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当点G落在AB边上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GFP=∠QPF,∠BAC=∠DCA,利用AAS证明△AFG≌△CQP,得到AF=CP,代入求解可得x的值;当点G落在BC边上时,作QN∥AD交AC于点N,作NM⊥AD于点M,则MN=DQ=x,AN=2x,NF=-2x,同理证明△QNF≌△GCP,得到NF=CP,代入求出x的值,据此可得x的范围.
17.(2023·秀洲模拟)如图,在中,,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方向向点A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方向向点C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接,在射线上截取,以为邻边作菱形,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求菱形的面积.
(2)当的面积为菱形面积的时,求t的值.
(3)作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①当时,求线段的长.
②当点落在菱形的边上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解:由题意得,,则,
∴当时,,
∵,
∴,
∵四边形是菱形,
∴,
∴;
(2)解:如图2所示,连接,
∵四边形是菱形,
∴,
∵,
∴,
∴,
∴,
∴,
∴,
∴,
∴;
(3)解:①如图3,连接,延长交于点D,
∵点与点B关于直线对称,
∴垂直平分,
∴,
∴,
∵,
∴,
∴,
∴,
∴,即
∴,
∴,
∵,
∴,
在中,,
∴,
在中,,
∴;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3)②如图4所示,当点落在边上,延长交于点D,
∵,
∴,
∴,
∴,
∴,S
∴,
∴,
∴,
∴,
∴;
如图5,点落在边上,延长交于点D,则,,
∵,且,
∴,
∴,
综上所述,的值为或.
【分析】(1)由题意可得:PC=2t,BQ=t,则CQ=6-t,当t=3时,PC=6,CQ=3,根据菱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可得PM、PQ的值,然后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连接QM,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S△PQM=S△NQM=S菱形PQNM,结合题意可得S△PCQ=S△PQM=S△MCQ,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PQ=PM=2CP,由勾股定理可得CQ=CP,代入求解可得t的值;
(3)①连接QB′,延长PQ交BB′于点D,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Q垂直平分BB′,则BD=B′D,BQ=B′Q,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QD=∠B′QD,由已知条件可知∠BQB′=2∠ABC,则∠BQD=∠ABC,推出PQ∥BC,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可得△PQC∽△ABC,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t的值,由勾股定理可得AB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②当点B′落在QN边上,延长PQ交BB′于点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QB′=∠QCM=90°,进而得到∠CPQ=∠CQP=∠BQD=45°,推出PC=QC,代入求出t的值,据此解答;点B′落在MN边上,延长PQ交BB′于点D,则BD=B′D,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结合PM=MN可得CQ=B′D=BB′,据此求解.
18.(2023·宁波模拟)如图
【证明体验】
如图1,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菱形,,点,点分别在边,上,点在菱形内部,将菱形绕点旋转一定的角度,点,始终在菱形的内部.
(1)图2,求证:≌.
(2)【思考探究】
如图3,点,分别在,延长线上,连接并延长与的平分线交于点,连接并延长与的平分线交于连接,,,.
求证:∽;
若,,则线段的长度为▲ ,线段的长为▲ .
菱形绕点旋转度,,是等腰三角形,线段的长为.
【答案】(1)证明:如图2中,
四边形 和四边形 都是菱形, ,
, , ,
在 和 中,
,
≌ ;
(2)解: 证明:如图 中,
四边形 是菱形,
, ,
, ,
, 分别平分 , ,
,
,
,
,
,
∽ ;
②8;7
③ 或 或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2) ② 解:如图 中,连接DB ,过点H作HM⊥BK于点M .
∽ ,
,
,
,
四边形DBMH是矩形,
, ,
,
.
故答案为:8,7;
解:如图 中,当KB=KC时,连接BD ,过点K作KJ⊥DH于点J .
, ,
, ,
, ,
,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如图4-2中,当BC=BK时,四边形BDHK是正方形,KH=m .
如图4-3 中,当CB=CK时, D、C、K共线,过点H作HN⊥BK于点N .
, ,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 的值为 或 或
故答案为: 或 或
【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得AD=AB,AG=AE,∠GAD=∠EAB,从而用SAS判断出△GAD≌△EAB;
(2)①由菱形性质得AB∥CD,AD∥BC,推出∠CBP=∠DAB=60°,∠CDQ=∠DAB=6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QDH=∠KBP=30°,由等角的补角相等得∠ADH=∠ABK=150°,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及角的和差推出∠AHD=∠BAK,从而由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DH∽△KBA;
②连接DB ,过点H作HM⊥BK于点M,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BK,易得四边形DBMH是矩形,得BM=DH=5,DB=MH=,进而可求出MK,最后根据勾股定理算出HK;
③分类讨论:如图4—1中,当KB=KC时,连接BD ,过点K作KJ⊥DH于点J ;如图4-2中,当BC=BK时,四边形BDHK是正方形,KH=m;如图4-3 中,当CB=CK时, D、C、K共线,过点H作HN⊥BK于点N,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9.(2023·宁波模拟)如图1,菱形的边长为,,,分别在边,上,,,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的速度向点匀速运动不与点 C重合 ;的外接圆与相交于点,连接交于点设点的运动时间为ts.
(1) ;
(2)若与相切,
判断与的位置关系;
求的长;
(3)如图3,当点在上运动时,求的最大值,并判断此时与的位置关系;
(4)若点在的内部,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1)60
(2)解:如图,当点 运动到点 时, 与 相切,
四边形 为菱形,
,
与 相切,
与 相切;
连接 ,
由(1)可知, ,
、 分别与 相切,
,
,
弧 的长 ;
(3)解:由图可知: ,
, ,
为等边三角形,
则 , ,
要使 取得最大值,
则 应该取最小值,
当 时, 最小,此时 取得最大值,
点 为 外接圆圆心,
,
,
,
综上: 的最大值为 ,此时 ;
(4)解: 时或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的综合题;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为菱形, ,
, ,
为等边三角形,
,
,
故答案为: ;
(4)①当点p在AB上时,
四边形APCE为圆的内接四边形,
,
,
,
在 和 中, , , ,
≌ ,
,
当点 与点 重合时, ,
,
,
当 时,点 在圆内部;
当点P在BC上运动时,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在 和 中, , , ,
≌ ,
,
当点E与点N重合时, ,
此时 ,
当点P到达点C时, ,
当 时,点N在圆内部;
综上:当 时或 时,点N在圆内部.
【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易证△ACD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得出∠APE的度数;
(2)①当点P运动到点B时, 圆O与AD相切,由切线长定理可证出圆O与CD相切;②连接OD,由切线长定理可得∠ADO=30°,进而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由AO=AD×tan30°可求出AO的长,从而根据弧长计算公式可算出弧APC的长度;
(3)先判断出△ABC是等边三角形,要使CF取得最大值,则AF应该取得最小值,当AC⊥PE时,AF最小,此时CF取得最大值,进而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由CF=CP×cos60°即可求出答案;
(4)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AB上时,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同角的补角相等得∠APC=∠AED,利用AAS判断出△APC≌△DEA,得AP=DE,当点E与点N重合时,DE=DN=AP=4,则MP=1cm,从而可得当0<t<1时,点N在圆内部;② 当点P在BC上运动时,先判断出△APE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SAS判断出△BAP≌△CAE,得BP=CE,当点E与点N重合时,CE=CN=BP=8cm,此时t=17,点点P到达点C时,t=21,点N在圆的内部,可得17<t<21时,点N在圆的内部,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1 / 1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1)
一、真题
1.(2022·赤峰)同学们还记得吗?图①、图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实验与探究”中我们研究过的两个图形.受这两个图形的启发,数学兴趣小组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回答:
(1)【问题一】如图①,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点又是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交于点,交于点,则与的数量关系为 ;
(2)【问题二】受图①启发,兴趣小组画出了图③:直线、经过正方形的对称中心,直线分别与、交于点、,直线分别与、交于点、,且,若正方形边长为8,求四边形的面积;
(3)【问题三】受图②启发,兴趣小组画出了图④:正方形的顶点在正方形的边上,顶点在的延长线上,且,.在直线上是否存在点,使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的长度;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2022·龙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在x轴上,顶点D在y轴的正半轴上,M为BC的中点,OA、O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动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向点B运动,到达B点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的面积为S.
(1)求点C的坐标;
(2)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使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2022·上海市)平行四边形,若为中点,交于点,连接.
(1)若,
①证明为菱形;
②若,,求的长.
(2)以为圆心,为半径,为圆心,为半径作圆,两圆另一交点记为点,且.若在直线上,求的值.
4.(2022·衢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BD为对角线.点E是边A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连结DE交BC于点F,BG平分∠CBE交DE于点G.
(1)求证:.
(2)若.
①求菱形的面积.
②求的值.
(3)若,当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在AE上找一点T,使GT为定值,说明理由并求出ET的值.
5.(2022·绍兴)如图,在矩形 ABCD中,AB=6,BC=8,动点 E从点A出发,沿边AD,DC向点C运动,A, D关于直线 BE的对称点分别为M,N,连结MN .
(1)如图,当E在边AD上且 DE=2时,求 ∠AEM的度数.
(2)当N在BC延长线上时,求DE的长,并判断直线MN与直线BD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3)当直线MN恰好经过点 C 时,求DE的长.
6.(2022·杭州)在正方形ABCD中,点M是边AB的中点,点E在线段AM上(不与点A重合),点F在边BC上,且AE=2BF,连接EF,以EF为边在正方形ABCD内作正方形EFGH.
(1)如图1.若AB=4,当点E与点M重合时,求正方形EFGH的面积
(2)如图2.已知直线HG分别与边AD,BC交于点I,J,射线EH与射线AD交于点K.
①求证:EK=2EH;
②设∠AEK=α,△FGJ和四边形AEHI的面积分别为S1、S2.
求证: =4sin2α-1.
7.(2022·金华)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0. ,点E从点B出发沿折线B-C-D向终点D运动.过点E作点E所在的边(BC或CD)的垂线,交菱形其它的边于点F,在EF的右侧作矩形EFGH.
(1)如图1,点G在AC上.求证:FA=FG.
(2)若EF=FG,当EF过AC中点时,求AG的长.
(3)已知FG=8,设点E的运动路程为s.当s满足什么条件时,以G,C,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EF相似(包括全等)?
二、模拟预测
8.(2023·保定模拟)在矩形中,,,将矩形绕点B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A,C,D的对应点分别为,,.
(1)当点落在线段上时,完成以下探究.
①如图1,求的长.
②如图2,延长交于点E,求证:.
(2)如图3,以为斜边在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交于点G,交于点H,若,求的长.
(3)如图4,矩形的对角线与相交于点P,连接,,则面积的最小值为 .
9.(2023·宁波模拟)如图
(1)【基础巩固】
如图1,于点B,于点C,交BC于点D,求证:。
(2)【尝试应用】
如图2,在矩形ABCD中,E是BC上的一点,作交BC于点F,,若,,求的值。
(3)【拓展提高】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10,,E为AD上的一点,作交AC于点F,交AB于点G,且,求BG的长。
10.(2023·唐山模拟)如图1和图2,在四边形中,,,,,点K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且,点P从点M出发沿折线匀速运动,点E在边所在直线上随P移动,且始终保持;点Q从点D出发沿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点Q的速度是点P的一半,点P到达点N停止,点Q随之停止.设点P移动的路程为x.
(1)当时,求的长;
(2)当时,求x的值;
(3)用含x的式子表示的长;
(4)已知点P从点M到点B再到点N共用时20秒,若,请直接写出点K在线段上(包括端点)的总时长.
11.(2023·石家庄模拟)如图1,正方形与正方形有公共点,点,分别在,上,点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将正方形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为().
(1)当时, ;
(2)如图2,当时,连接,,是否为定值?请说明理由;
(3)若,,当,,三点共线时,求的长度.
12.(2023·交城模拟)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
如图1,已知线段,射线,射线,点D在射线上沿着的方向运动,过点D作交于点C,点E是的中点,连接,将沿着BE折叠,点A的对应点为点F,连接.
(1)探究展示:当时,求的值;
(2)如图2,延长交于点G,当点G恰好是中点时,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
(3)拓展探究:在图2中,若,直接写出的长度.
13.(2023·包头模拟)
(1)问题提出
如图①,在矩形的边上找一点E,将矩形沿直线折叠,点C的对应点为,再在上找一点F,将矩形沿直线折叠,使点A的对应点落在上则 .
(2)问题探究
如图②在矩形中,,,点P是矩形边上一点,连接,将、分别沿翻折,得到、,当P、、三点共线时,则称P为边上的“优叠点”,求此时的长度.
(3)问题解决
如图③,矩形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标原点,B,D分别在x轴与y轴上,点E和点F分别是和边上的动点,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当点P是边上唯一的“优叠点”时,连接交于点M,连接交于点N,请问是否能取得最大值?如果能,请确定此时点M的位置(即求出点M的坐标)及四边形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4.(2023·宽城模拟)如图,是的对角线,,,.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运动到终点,同时动点从点出发,沿折线运动到终点,在、上分别以、的速度运动,过点作,交射线于点,连结;以与为边作,设点的运动时间为,与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
(1) (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落在边上时,求的值.
(3)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为何值时,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4)连结,当与的一边平行时,直接写出的值.
15.(2023·阿城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直线与x轴交于点A,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边与y轴交于点E.
(1)求点A的坐标;
(2)如图1,过B作的垂线交y轴负半轴于点D,,设点B的横坐标为t,长为d,求d与t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连接,当以的长为三边长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是8时,在上取中点F,在上取点N,将射线绕点F顺时针旋转交x轴正半轴于点M,连接,若的周长为6,直线经过点N,求k的值.
16.(2023·温州模拟)如图1,在矩形中,,.P,Q分别是,上的动点,且满足,E是射线上一点,,设,.
(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
(2)当中有一条边与垂直时,求的长.
(3)如图2,当点Q运动到点C时,点P运动到点F.连结,以,为边作.
①当所在直线经过点D时,求的面积;
②当点G在的内部(不含边界)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17.(2023·秀洲模拟)如图,在中,,点P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方向向点A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方向向点C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接,在射线上截取,以为邻边作菱形,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求菱形的面积.
(2)当的面积为菱形面积的时,求t的值.
(3)作点B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①当时,求线段的长.
②当点落在菱形的边上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18.(2023·宁波模拟)如图
【证明体验】
如图1,四边形和四边形都是菱形,,点,点分别在边,上,点在菱形内部,将菱形绕点旋转一定的角度,点,始终在菱形的内部.
(1)图2,求证:≌.
(2)【思考探究】
如图3,点,分别在,延长线上,连接并延长与的平分线交于点,连接并延长与的平分线交于连接,,,.
求证:∽;
若,,则线段的长度为▲ ,线段的长为▲ .
菱形绕点旋转度,,是等腰三角形,线段的长为.
19.(2023·宁波模拟)如图1,菱形的边长为,,,分别在边,上,,,点从点出发,沿折线以的速度向点匀速运动不与点 C重合 ;的外接圆与相交于点,连接交于点设点的运动时间为ts.
(1) ;
(2)若与相切,
判断与的位置关系;
求的长;
(3)如图3,当点在上运动时,求的最大值,并判断此时与的位置关系;
(4)若点在的内部,直接写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E=BF
(2)解:过点O作交AD于点M,交BC于点N,作交AB于点T,交CD于点R,如图,
∵点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
又∠A=90°
∴四边形ATOM是正方形,
∴
同(1)可证△
∴
(3)解:∵四边形均为正方形,
∴∠
∵CG在CD上,
∴
又CE在BC的延长线上,
∴
设则
在中,
在中,
延长AD,CE交于点Q,则四边形是矩形,
∴
∴,
在中,
若△为直角三角形,则有,
即
整理得,
解得,
∴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是对角线,
∴∠,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又∠
∴,
∴
∴
故答案为: AE=BF
【分析】(1)利用ASA判断出,即可得答案;
(2)过点O作交AD于点M,交BC于点N,作交AB于点T,交CD于点R, 证明四边形ATOM是正方形, 同(1)可证△则;
(3)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设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延长AD,CE交于点Q,则四边形是矩形,,在中,若△为直角三角形,则有即解之可得答案。
2.【答案】(1)解:,解得,,
∵,
∴,,
∵,
∴,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点C坐标为;
(2)解:当时,,
当时,过点A作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3)解:存在点P,使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
根据题意得:当点P在CD上运动时,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C=∠BAD,BC=AD=5,
∴,
∵点M为BC的中点,
∴,
当CP=PM时,过点M作MF⊥PC于点F,
∴,
设PC=PM=a,则PD=7-a,,
∵PF2+FM2=PM2,
∴,解得:,
∴,
∴此时点P;
当时,
∴,
∴此时点P;
当PM=CM时,过点M作MG⊥PC于点G,则,
∴,
∴PD=7-PC=4,
∴此时点P;
综上所述,存在点P或或,使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分段函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再结合求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即可得到点C的坐标;
(2)分两种情况:①当时,②当时,分别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答案;
(3)分类讨论:①当CP=PM时,过点M作MF⊥PC于点F,②当时,③当PM=CM时,过点M作MG⊥PC于点G,则,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3.【答案】(1)①证明:如图,连接AC交BD于O,
∵平行四边形,
∴OA=OC,
∵AE=CE,OE=OE,
∴△AOE≌△COE(SSS),
∴∠AOE=∠COE,
∵∠AOE+∠COE=180°,
∴∠COE=90°,
∴AC⊥BD,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菱形;
②∵OA=OC,
∴OB是△ABC的中线,
∵为中点,
∴AP是△ABC的中线,
∴点E是△ABC的重心,
∴BE=2OE,
设OE=x,则BE=2x,
在Rt△AOE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E2-OE2=32-x2=9-x2,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AB2-OB2=52-(3x)2=25-9x2,
∴9-x2=25-9x2,
解得:x=,
∴OB=3x=3,
∵平行四边形,
∴BD=2OB=6;
(2)解:如图,
∵⊙A与⊙B相交于E、F,
∴AB⊥EF,
由(1)②知点E是△ABC的重心,
又在直线上,
∴CG是△ABC的中线,
∴AG=BG=AB,GE=CE,
∵CE=AE,
∴GE=AE,CG=CE+GE=AE,
在Rt△AGE中,由勾股定理,得
AG2=AE2-GE2=AE2-(AE)2=AE2,
∴AG=AE,
∴AB=2AG=AE,
在Rt△BGC中,由勾股定理,得
BC2=BG2+CG2=AE2+(AE)2=5AE2,
∴BC=AE,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 △AOE≌△COE(SSS), 再证明即可;
②先求出 BE=2OE, 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 CG是△ABC的中线, 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4.【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BC=DC,AB CD,
∴∠BDC=∠CBD,∠BDC=∠ABD,
∴∠CBD=∠ABD= ∠ABC,
∵ 平分 交 于点G,
∴∠CBG=∠EBG= ∠CBE,
∴∠CBD+∠CBG= (∠ABC+∠CBE)= ×180°=90°,
∴∠DBG=90°;
(2)解:①如图1,连接AC交BD于点O,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6,
∴OD= BD=3,AC⊥BD,
∴∠DOC=90°,
在Rt△DOC中,OC= ,
∴AC=2OC=8,
∴ ,
即菱形 的面积是24.
②如图2,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DBG=90°
∴BG⊥BD,
∴BG AC,
∴ ,
∴DH=HG,DG=2DH,
∵DG=2GE,
∴EG=DH=HG,
∴ ,
∵AB CD,
∴∠DCH=EAH,∠CDH=∠AEH,
∴△CDH∽△AEH,
∴ ,
∴CH= AC= ,
∴OH=OC-CH=4- = ,
∴tan∠BDE= ;
(3)解:如图3,过点G作GT BC交AE于点T,此时ET= .
理由如下:由题(1)可知,当∠DAB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始终有BG AC,
∴△BGE∽△AHE,
∴ ,
∵AB=BE=5,
∴EG=GH,
同理可得,△DOH∽△DBG,
∴ ,
∵BO=DO,
∴DH=GH=EG,
∵GT BC,
∴GT AD,
∴△EGT∽△EDA,
∴ ,
∵AD=AB=5,
∴GT= ,为定值,
此时ET= AE= (AB+BE)= .
【知识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BC=DC,AB∥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BDC=∠CBD,∠BDC=∠ABD,从而可推出∠CBD=∠ABD= ∠ABC;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CBG=∠EBG=∠CBE,由此可求出∠DBG的度数.
(2)①连接AC交BD于点O,利用菱形的性质可求出OD的长,同时可证得AC⊥BD,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DOC=90°;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C的长,即可得到AC的长;然后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之积的一半,可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
②连接AC,分别交BD、DE于点O、H,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去证明BG∥AC,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求出DH与DG的比值,可得到DH=HG,DG=2DH,同时可求出DH和EH的比值;再证明△CDH∽△AE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H的长,利用HO=OC-CH,可求出HO的长;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tan∠DBE的值.
(3)过点G作GT∥BC交AE于点T,一组△BGE∽△AH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EG=GH;同理可证得△DOH∽△DBG,可推出DH=GH=EG;利用GT∥AD,可证得△EGT∽△ED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GT的长;然后求出ET的长.
5.【答案】(1)解:∵DE=2,
∴AE=AB=6,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90°,
∴∠AEB=∠ABE=45°.
由对称性知∠BEM=45°,
∴∠AEM=90°
(2)解:如图1,∵AB=6,AD=8,
∴BD=10,
∵当N落在BC延长线上时,BN=BD=10,
∴CN=2.
由对称性得,∠ENC=∠BDC,
∴cos∠ENC= ,
得EN= ,
∴DE=EN= .
直线MN与直线BD的位置关系是MN∥BD.
由对称性知BM=AB=CD,MN=AD=BC,
∴△BMN≌△DCB,
∴∠DBC=∠BNM,
所以MN∥BD.
(3)解:①情况1:如图2,当E在边AD上时,由直线MN过点C,
∴∠BMC=90°,
∴MC= .
∵BM=AB=CD,∠DEC=∠BCE,
∴△BCM≌△CED,
∴DE=MC= .
②情形2:如图3,点E在边CD上时,
∵BM=6,BC=8,
∴MC= ,CN=8- .
由∠BMC=∠CNE=∠BCD=90°,
∴△BMC∽△CNE,
∴ ,
∴EN ,
∴DE=EN= .
综上所述,DE的长为 或 .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利用矩形的性质可知AD=8,由DE的长求出AE的长,可证得AE=AB,利用等边对等角可证得∠AEB=∠ABE=45°,再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得到∠BEM的度数,从而可求出∠AEM的度数.
(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当N落在BC延长线上时,BN=BD=10,即可求出CN的长;利用对称性可知∠ENC=∠BDC,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EN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利用对称性可知BM=AB=CD,MN=AD=BC,可推出△BMN≌△DCB,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DBC=∠BNM,由此可证得结论.
(3)分情况讨论:当E在边AD上时,由直线MN过点C,利用勾股定理求出MC的长;再证明△BCM≌△CED,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求出DE的长;点E在边CD上时,利用BM,BC的长,可得到MC,CN的长;再证明△BMC∽△CN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EN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综上所述可得到DE的长.
6.【答案】(1)解:由题意,得AE=BE=2,
∵AE=2BF,
∴BF=1,
由勾股定理,得EF2=BE2+BF2=5,
∴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
(2)①证明:由题意,知∠KAE=∠B=90°,
∴∠EFB+∠FEB=90°,
∵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HEF=90°,
∴∠KEA+∠FEB=90°,
∴∠KEA=∠CEFB,
∴△KEA∽△EFB,
∴ =2.
∴EK=2EF=2EH.
②解:由①得HK=GF,
又∵∠KHI=∠FGJ=90°,∠KIH=∠FJG,
∴△KHI≌△FGJ.
∴△KHI的面积为S1.
由题意,知△KHI∽△KAE,
∴ =4sin2α,
∴ =4sin2α-1.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当点E与点M重合时,可求出AE,BE的长,利用AE=2BF,可求出BF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2,即可得到正方形EFGH的面积.
(2)①利用已知和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KAE=∠B=90°,∠KEA+∠FEB=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KEA=∠CEFB,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KEA∽△EF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证得结论;
②由①得HK=GF,利用AAS证明△KHI≌△FGJ;然后证明△KHI∽△KAE,由此可证得 =4sin2α,即可证得结论.
7.【答案】(1)证明:如图1,
∵菱形ABCD,
∴BA=BC,
∴∠BAC=∠BCA.
∵FG∥BC,
∴∠FGA=∠BCA,
∴∠BAC=∠FGA,
∴FA=FG.
(2)解:记AC中点为点O.
①当点E在BC上时,如图2,过点A作AM⊥BC于点M,
∵在Rt△ABM中,AM= AB=6,
∴
∴ ,
∵ ,
∴ ,
∴AF=ME=1,
∴AG=AF+FG=1+6=7.
②当点E在CD上时,如图3,过点A作AN⊥CD于点N.
同理,FG=EF=AN=6,CN=2,
AF=NE= CN=1,
∴AG=FG-AF=6-1=5
∴AG=7或5.
(3)解:过点A作AM⊥BC于点M,作AN⊥CD于点N.
①当点E在线段BM上时,0i)若点H在点C的左侧,s+8≤10,即0CH=BC-BH=10-(4x+8)=2-4x
由 ,得 ,
即 ,
∴ ,解得 ,
∴.s=4x=1
由 ,得 ,即 ,
∴ ,解得 ,
∴ .
ii)若点H在点C的右侧, ,即 ,如图5,
.
由 ,得 ,
即 ,
∴ ,方程无解.
由 ,得 ,即 ,
∴ ,解得 ,
∴
②当点E在线段MC上时,8EF=6,EH=8,BE=s.
∴BH=BE+EH=s+8,CH=BH-BC=s-2.
由 ,得 ,即 ,
∴ ,方程无解.
由 ,得 ,即 ,
∴ ,解得 (舍去).
③当点E在线段CN上时,10≤s≤12,如图7,过点C作CJ⊥AB于点J,
在Rt△BJC中,BC=10,CJ=6,BJ=8.
∵EH=BJ=8,JF=CE,
∴BJ+JF=EH+CE,即CH=BF,
又∵GH=EF,∠GHC=∠EFB=90°,
∴△GHC≌△EFB,符合题意,
此时,10≤s≤12.
④当点E在线段ND上时,12∵∠EFB>90°,
∴△GHC与△BEF不相似.
综上所述,s满足的条件为:s=1或 或 或10≤s≤12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菱形性质得BA=BC,∠BAC=∠BCA,再由平行线性质得∠FGA=∠BCA,从而得到∠BAC=∠FGA, 进而证出FA=FG;
(2)分两种情况:①当点E在BC上时,过点A作AM⊥BC于点M,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M=8,进而求出FG=EF=AM=6,CM=2,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求出CE=ME=1,则AF=1,再由AG=AF+FG即可求出AG的长;②当点E在CD上时,过点A作AN⊥CD于点N,同①中方法求出FG=EF=AN=6,CN=2,AF=NE=CN=1,再由AG=FG-AF即可求出AG的长;
(3)过点A作AM⊥BC于点M,作AN⊥CD于点N,分四种情况:①当点E在线段BM上,090°,所以△GHC与△BEF不相似. 综上可得出满足的条件.
8.【答案】(1)解:①由旋转的性质知.
在中,,,
.
∵四边形为矩形,
,
;
②∵将矩形绕点B顺时针旋转得到矩形,
,,,
.
在和中,
,
∴;
(2)解: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在中,,,,
,
(负值舍去),
在中,,
即,故(负值舍去),
,
,,
,
,
;
(3)9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3)解:∵四边形是矩形,
,,
,
,
.
当点P到线段的距离h最小时,面积有最小值,
此时,点在上,且,
距离h的最小值为,
面积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9.
【分析】(1) ①由旋转的性质知.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由四边形为矩形可得,则; ②由旋转的性质知
,,,则,根据AAS可证
;
(2) 由旋转的性质可知,,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证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则;
(3)由四边形是矩形可得,,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根据题意可知当点P到线段的距离h最小时,面积有最小值,则点在上,且,距离h的最小值为,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答案。
9.【答案】(1)证明:,,(图1)
,
,
(2)解:设,则(图2)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
,即
,(舍)
(3)解:连结BD交AC于点O,作于H(图3),
∵四边形ABCD是菱形,
,,∴OD:OC:CD=3:4:5
,
,,
,
,
,,∴H是AO的中点,
,,,∴E是AD的中点,,,
,,
,,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ABC=∠DCE=90°,利用余角的性质可证得∠A=∠CDE,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BC∽△DC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证得结论.
(2)设CE=EF=x,可表示出BE的长,利用矩形的性质可证得∠B=∠C=90°,利用垂直的定义和余角的性质可证得∠BAE=∠DFC,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BE∽△FCD,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x的值,然后求出AE与DF的比值.
(3)连结BD交AC于点O,作EH⊥AC于点H,利用菱形的性质,可证得AC⊥BD,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D,OC的长;再利用垂直的定义和余角的性质可证得∠CEH=∠OFD,可证△DFO∽△CFH,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OH的长,利用点H和点E分别为AO,AD的中点,可求出EH,OF的长,即可得到CF,AF的长;再证明△AGF∽△CDF,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AG的长,根据BG=AB-AG,可求出BG的长.
10.【答案】(1)解:,,,
,
;
(2)解:,
,
,
,
;
(3)解:①当点P在上时,此时,
由题意可知,,,
;
②当点P在上时,此时,
,,
,
,,
,
,
,
,,,
,
当时,点Q在点E上方,
,
当时,点Q在点E下方,
,
综上可知,的长为;
(4)解:总时间=.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4)由题意可知,点P移动的总路程为10,时间为20秒,
点P速度为单位长度/秒,
点Q速度为长度单位/秒,
①当点P在上,点E与点K重合时,此时,
运动时间为(秒),
②当点P在上时,设,则,
,
,
,
当点E运动到K时,,
解得:或;
当点Q运动到K时,(秒),
当时,即,
,
点Q先到达K点,此前点E在K点下方,
(秒),
当时,此时点E在K的上方,Q在K下方,
(秒),
总时间=.
【分析】(1)先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再将x=5代入计算即可;
(2)先求出,再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3)分类讨论: ①当点P在上时,此时,②当点P在上时,此时, 再分别求解即可;
(4)分类讨论,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求解即可。
11.【答案】(1)
(2)解:是为定值,理由如下:
当时,连接,如图,
在正方形中,即有,,
同理:在正方形中,,,
∴,,
∴,,
∴,
∴,
即是为定值;
(3)解:当时,点,,三点共线时,如图,
∵,
∴,
∵,
∴,
∴,
根据(2)可知:,
∴;
当时,点,,三点共线时,如图,
连接,
由(2)可得:,即,
∵,,
∴,,
∴,
∵,
∴,
∴,
∵,
∴,
∵,
∴,
∴,
∵,
∴;
综上:长度为或者.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当时,如图1所示,
在正方形中,即有,
∴,
同理在正方形中,可得,
∴,
∴,
故答案为:;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出,再求出,最后求解即可;
(2)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求出 ,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结合图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12.【答案】(1)解:∵,,
∴,
∴是矩形,
∴,,,
∵点E是的中点,
∴,
又∵
∴
∴
由翻折可得:,,
又∵
∴
∴
∵
∴为等边三角形,
∴
在中
,
(2)证明:由(1)可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点G为的中点
∴
由折叠可知:
∴
∵
∴
∵
∴
∴
∵E为的中点
∴
∴
∴
∴
∴四边形为正方形
(3)解:过F点作交,于点P,Q,
则为矩形,
∴,
在中,
,
又∵,
即
解得:,
∴,
又∵
∴,
∴,
即,
在中,
.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证出为等边三角形,可得,再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结合 ,可得,求出,证出,即可证出四边形为正方形;
(3)过F点作交,于点P,Q,根据,可得,求出,再结合,求出,,可得,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
13.【答案】(1)45°
(2)解:如图②中,四边形为矩形,,又,
设,则.
由翻折的性质可知,.
∴,
∵.
∴,,
∴.
∴,
∴,
∴,
解得或8,
经检验,或8,都是原方程的解,
∴或8;
(3)解:如图③中,以为直径作,当与相切于点P时,点P是边上唯一的“优叠点”,此时,连接,
∵,,
∴,
∵,,
∴,
∴,
∴,
即,
在中,∵,,
∴为定值,
∴要使取得最大值,则必需取得最小值;
∴过点P作于点Q,取的中点K,连接,则,
∴.
∴最小时,的值最小,
∵,
∴与重合时.的值最小,此时如图④,
∴在和中,,
∴.
∴,
∴,
∴的最小值为,
∴的最小值为,
∴的最大值为;
∴此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过点M作于点G,过点N作于点H,则,
∴,,
∴设,
∵,
∴,
∴,
∴,
∴,
∴,
∵,
∴,
∴,
∴,
∴.
过点M作于点L,
∴,
∵,
∴,
∴.
∴四边形.
【知识点】圆的综合题;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解:(1)由折叠的性质知,,,
∴,
故答案为:45°;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2)先求出 ,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3)先求出 , 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14.【答案】(1)10-5t
(2)解:如图1,点落在边上,则,,
,
,
,
,
,
(3)解:当点在线段上运动时,<,
如图,与重叠部分图形是五边形,
则,,,
,
∴,
∴,
,
;
时,
∴时,有最大值.
(4)解:的值为秒或秒或2秒.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由题意得:,
,
,
故答案为:(10-5t);
(4)①当时,如图3,
,
,,
,
,
即,;
②当时,如图4,延长交于,则,则,
,
,,
③如图5,当与重合,与重合时,,
此时,,是的中点,
在直线上,
,
综上所述,的值为秒或秒或2秒.
【分析】(1)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即可;
(2)点落在边上,则,,先证出,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最后求出t的值即可;
(3)根据,可得,再求出,最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4)分类讨论:①当时,②当时,③当与重合,与重合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5.【答案】(1)解:∵,,,
∴,
∴,
∴.
(2)解:如图,∵,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点B的横坐标为t,
∴,
∵,
∴,
∴,
∴.
(3)解:如图,过O作,过C作相交于点H,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BOH=∠BOE+∠EOH=90°,
∴为直角三角形,
∵以的长为三边长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是8,
∴的面积为8,
∵,, ,
∴,
∴,(舍去),
∴,
连接过F作交y轴于K,
∵F为中点,
∴,,
∵,
∴,
∵,
∴,
∴,
∵,,,
∴,
∴,
∵的周长为6,
∴,
∴,
∵,
∴,
∴,
∵,
∴,
∴,
∴,
∵直线经过点N,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先求出 , 再求出x=-6,最后求点的坐标即可;
(2)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3)先求出 ,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16.【答案】(1)解:在矩形中,.
∵,
∴.
∵,
∴.
∵,
∴.
∴.
(2)解:(ⅰ)当时,
∵,
∴.
∵,
∴,
解得,即.
(ⅱ)当时,
延长交于点H.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在中,,
在中,,
∴,即,解得,即.
(ⅲ)
∵,
∴,
综上,的值为或2;
∴不可能垂直于.
(3)解:
当时,,即,
∴.
①在中,,
∴,即,
解得,
∴.
过点Q作,则.
∴.
②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3)②.
提示:当点G落在边上时,
∵,
∴,
∴.
∵,
∴.
∵,
∴.
∴,即,
解得.
当点G落在边上时,
作交于点N,作于点M,
则,
∴.
易证,
∴,即,解得,
∴.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CD=AB=4,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2AB=8,则CP=8-y,然后由就可得到y与x的关系式;
(2)当PQ⊥AC时,CQ=4-x,CP=8-y,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x;当QE⊥AC时,延长EQ交AC于点H,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AD=∠ACB=30°,则∠ACD=60°,推出△KPC为等边三角形,得到KC=CP=8-y=x,则DK=4-x,接下来在Rt△DEK、Rt△DEQ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DE,据此可得x的值;当∠AEP=∠CAD=30°,∠APE=120°,PE不可能垂直于AC,据此解答;
(3)①当x=4时,y=,即AF=,CF=8-AF=,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x的值,然后求出CQ、PF,过Q作QH⊥PC,求出QH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当点G落在AB边上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GFP=∠QPF,∠BAC=∠DCA,利用AAS证明△AFG≌△CQP,得到AF=CP,代入求解可得x的值;当点G落在BC边上时,作QN∥AD交AC于点N,作NM⊥AD于点M,则MN=DQ=x,AN=2x,NF=-2x,同理证明△QNF≌△GCP,得到NF=CP,代入求出x的值,据此可得x的范围.
17.【答案】(1)解:由题意得,,则,
∴当时,,
∵,
∴,
∵四边形是菱形,
∴,
∴;
(2)解:如图2所示,连接,
∵四边形是菱形,
∴,
∵,
∴,
∴,
∴,
∴,
∴,
∴,
∴;
(3)解:①如图3,连接,延长交于点D,
∵点与点B关于直线对称,
∴垂直平分,
∴,
∴,
∵,
∴,
∴,
∴,
∴,即
∴,
∴,
∵,
∴,
在中,,
∴,
在中,,
∴;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3)②如图4所示,当点落在边上,延长交于点D,
∵,
∴,
∴,
∴,
∴,S
∴,
∴,
∴,
∴,
∴;
如图5,点落在边上,延长交于点D,则,,
∵,且,
∴,
∴,
综上所述,的值为或.
【分析】(1)由题意可得:PC=2t,BQ=t,则CQ=6-t,当t=3时,PC=6,CQ=3,根据菱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可得PM、PQ的值,然后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连接QM,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S△PQM=S△NQM=S菱形PQNM,结合题意可得S△PCQ=S△PQM=S△MCQ,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PQ=PM=2CP,由勾股定理可得CQ=CP,代入求解可得t的值;
(3)①连接QB′,延长PQ交BB′于点D,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Q垂直平分BB′,则BD=B′D,BQ=B′Q,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QD=∠B′QD,由已知条件可知∠BQB′=2∠ABC,则∠BQD=∠ABC,推出PQ∥BC,根据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可得△PQC∽△ABC,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t的值,由勾股定理可得AB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计算;
②当点B′落在QN边上,延长PQ交BB′于点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QB′=∠QCM=90°,进而得到∠CPQ=∠CQP=∠BQD=45°,推出PC=QC,代入求出t的值,据此解答;点B′落在MN边上,延长PQ交BB′于点D,则BD=B′D,根据菱形的面积公式结合PM=MN可得CQ=B′D=BB′,据此求解.
18.【答案】(1)证明:如图2中,
四边形 和四边形 都是菱形, ,
, , ,
在 和 中,
,
≌ ;
(2)解: 证明:如图 中,
四边形 是菱形,
, ,
, ,
, 分别平分 , ,
,
,
,
,
,
∽ ;
②8;7
③ 或 或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2) ② 解:如图 中,连接DB ,过点H作HM⊥BK于点M .
∽ ,
,
,
,
四边形DBMH是矩形,
, ,
,
.
故答案为:8,7;
解:如图 中,当KB=KC时,连接BD ,过点K作KJ⊥DH于点J .
, ,
, ,
, ,
,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如图4-2中,当BC=BK时,四边形BDHK是正方形,KH=m .
如图4-3 中,当CB=CK时, D、C、K共线,过点H作HN⊥BK于点N .
, ,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 的值为 或 或
故答案为: 或 或
【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得AD=AB,AG=AE,∠GAD=∠EAB,从而用SAS判断出△GAD≌△EAB;
(2)①由菱形性质得AB∥CD,AD∥BC,推出∠CBP=∠DAB=60°,∠CDQ=∠DAB=6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QDH=∠KBP=30°,由等角的补角相等得∠ADH=∠ABK=150°,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及角的和差推出∠AHD=∠BAK,从而由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DH∽△KBA;
②连接DB ,过点H作HM⊥BK于点M,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可求出BK,易得四边形DBMH是矩形,得BM=DH=5,DB=MH=,进而可求出MK,最后根据勾股定理算出HK;
③分类讨论:如图4—1中,当KB=KC时,连接BD ,过点K作KJ⊥DH于点J ;如图4-2中,当BC=BK时,四边形BDHK是正方形,KH=m;如图4-3 中,当CB=CK时, D、C、K共线,过点H作HN⊥BK于点N,分别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19.【答案】(1)60
(2)解:如图,当点 运动到点 时, 与 相切,
四边形 为菱形,
,
与 相切,
与 相切;
连接 ,
由(1)可知, ,
、 分别与 相切,
,
,
弧 的长 ;
(3)解:由图可知: ,
, ,
为等边三角形,
则 , ,
要使 取得最大值,
则 应该取最小值,
当 时, 最小,此时 取得最大值,
点 为 外接圆圆心,
,
,
,
综上: 的最大值为 ,此时 ;
(4)解: 时或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圆的综合题;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为菱形, ,
, ,
为等边三角形,
,
,
故答案为: ;
(4)①当点p在AB上时,
四边形APCE为圆的内接四边形,
,
,
,
在 和 中, , , ,
≌ ,
,
当点 与点 重合时, ,
,
,
当 时,点 在圆内部;
当点P在BC上运动时,
,
为等边三角形,
, ,
,
,
在 和 中, , , ,
≌ ,
,
当点E与点N重合时, ,
此时 ,
当点P到达点C时, ,
当 时,点N在圆内部;
综上:当 时或 时,点N在圆内部.
【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易证△ACD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即可得出∠APE的度数;
(2)①当点P运动到点B时, 圆O与AD相切,由切线长定理可证出圆O与CD相切;②连接OD,由切线长定理可得∠ADO=30°,进而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由AO=AD×tan30°可求出AO的长,从而根据弧长计算公式可算出弧APC的长度;
(3)先判断出△ABC是等边三角形,要使CF取得最大值,则AF应该取得最小值,当AC⊥PE时,AF最小,此时CF取得最大值,进而根据余弦函数的定义,由CF=CP×cos60°即可求出答案;
(4)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AB上时,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同角的补角相等得∠APC=∠AED,利用AAS判断出△APC≌△DEA,得AP=DE,当点E与点N重合时,DE=DN=AP=4,则MP=1cm,从而可得当0<t<1时,点N在圆内部;② 当点P在BC上运动时,先判断出△APE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SAS判断出△BAP≌△CAE,得BP=CE,当点E与点N重合时,CE=CN=BP=8cm,此时t=17,点点P到达点C时,t=21,点N在圆的内部,可得17<t<21时,点N在圆的内部,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