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2)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14 11:44:48

文档简介

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2)
一、真题
1.(2022·江西)问题提出:某兴趣小组在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顶点放在正方形中心O处,并绕点O逆时针旋转,探究直角三角板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变化情况(已知正方形边长为2).
(1)操作发现: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与重合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当与垂直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与S的关系为   ;
(2)类比探究:若将三角板的顶点F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正方形的边相交于点M,N.
①如图2,当时,试判断重叠部分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3,当时,求重叠部分四边形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
(3)拓展应用:若将任意一个锐角的顶点放在正方形中心O处,该锐角记为(设),将绕点O逆时针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的两边与正方形的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用含的式子表示),
(参考数据:)
2.(2022·东营)和均为等边三角形,点E、D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运动,运动到点B、C停止.
(1)如图1,当点E、D分别与点A、B重合时,请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如图2,当点E、D不与点A,B重合时,(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当点D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请直接写出答案;此时,四边形是哪种特殊四边形?请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
3.(2022·河南)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矩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1)操作判断
操作一: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
操作二:在AD上选一点P,沿BP折叠,使点A落在矩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PM,BM.
根据以上操作,当点M在EF上时,写出图1中一个30°的角:   .
(2)迁移探究
小华将矩形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继续探究,过程如下:
将正方形纸片ABCD按照(1)中的方式操作,并延长PM交CD于点Q,连接BQ.
①如图2,当点M在EF上时,∠MBQ=▲ °,∠CBQ=▲ °;
②改变点P在AD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3,判断∠MBQ与∠CBQ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应用
在(2)的探究中,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当FQ=1cm时,直接写出AP的长.
4.(2022·衡阳)如图,在菱形 中, , ,点 从点 出发,沿线段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运动,过点 作 于点 ,作 交直线 于点 ,交直线 于点 ,设 与菱形 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 (平方单位),点 运动时间为 (秒).
(1)当点 与点 重合时,求 的值;
(2)当 为何值时, 与 全等;
(3)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
(4)以线段 为边,在 右侧作等边三角形 ,当 时,求点 运动路径的长.
5.(2022·常德)在四边形中,的平分线交于,延长到使,是的中点,交于,连接.
(1)当四边形是矩形时,如图,求证:①;②.
(2)当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如图,(1)中的结论都成立,请给出结论②的证明.
6.(2022·益阳)如图,矩形ABCD中,AB=15,BC=9,E是CD边上一点(不与点C重合),作AF⊥BE于F,CG⊥BE于G,延长CG至点C′,使C′G=CG,连接CF,AC′.
(1)直接写出图中与△AFB相似的一个三角形;
(2)若四边形AFCC′是平行四边形,求CE的长;
(3)当CE的长为多少时,以C′,F,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C′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二、模拟预测
7.(2023·蒸湘模拟)已知:如图,矩形中和中,点C在上,,,,连接,点M从点D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同时,点N从点E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过点M作交于点H,交于点G.设运动时间t(s)为().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
(2)连接,作交于Q,当四边形为矩形时,求t的值;
(3)连接,,设四边形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8.(2023·随州模拟)如图,在正方形中,点E在直线右侧,且,以为边作正方形,射线与边交于点M,连接、.
(1)如图1,求证:;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
①如图2,当G、C、M三点共线时,设与交于点N,求的值;
②如图3,取中点P,连接,求长度的最大值.
9.(2023·萧县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为,分别落在x轴和y轴上,将绕点O逆时针旋转,使点B落在y轴上,得到,与相交于点F,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F,交于点G.
(1)求k的值.
(2)连接,则图中是否存在与相似的三角形?若存在,请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选其中一种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点M在直线上,N是平面内一点,当四边形是正方形时,请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
10.(2022·颍州模拟)如图①,在正方形中,点P为对角线上一点,连接.
(1)求证:;
(2)如图②,过P点作,交射线于点E.求证:;
(3)在图③中,过P点作,交射线于点E,猜想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11.(2022·宣州模拟)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多边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做了如下探究: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上的两点,连接DE,CF,若DE⊥CF,求证:CF=DE.
(2)如图2,在矩形ABCD中,过点C作CE⊥BD交AD于点E,若,求的值.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90°,E为AB上一点,连接DE,过点C作DE的垂线交ED的延长线于点G,交AD的延长线于点F,且AB=5,AD=3,CF=7.求DE的长.
12.(2023九下·南昌期中)如图,两个全等的四边形和,其中四边形的顶点O位于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O.
(1)如图1,若四边形和都是正方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②重叠部分的面积始终等于四边形的;③.
(2)应用提升:如图2,若四边形和都是矩形,,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类比拓展:如图3,若四边形和都是菱形,,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不成立,请写出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可用表示),并选取你所写结论中的一个说明理由.
13.(2023·郓城模拟)实践与探究
(1)操作一:如图①,将矩形纸片对折并展开,折痕与对角线交于点E,连结,则与的数量关系为   .
(2)操作二:如图②,摆放矩形纸片与矩形纸片,使B、C、G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边上,连结,M为的中点,连结、.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③,摆放正方形纸片与正方形纸片,使点F在边上,连结,M为的中点,连结、、.已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5,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求 的面积.
14.(2023·青岛模拟)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矩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做了如下探究:
(1) [观察与猜想]
如图①,在正方形中,点E、F分别是、上的两点,连接、,,则的值为=   ;
(2)如图②,在矩形中,,,点E是上的一点,连接,,且,则的值为   .
(3) [性质探究]
如图③,在四边形中,.点E为上一点,连接,过点C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G,交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4) [拓展延伸]已知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④,点P是上的点,过点P作,垂足为O,点O恰好落在对角线上.求的值;
(5)如图⑤,点P是上的一点,过点P作,垂足为O,点O恰好落在对角线上,延长、交于点G.当时,   .
15.(2023·青岛模拟)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90°,AB=10cm,BC=8cm,OD垂直平分AC.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D出发,沿D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当一个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过点P作PE⊥AB,交BC于点E,过点Q作QF∥AC,分别交AD,OD于点F,G.连接OP,EG.设运动时间为t(s)(0<t<5),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
(2)设四边形PEGO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EGO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连接OE,OQ,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OE⊥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6.(2023九下·历下月考)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
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17.(2023·青岛模拟)如图,在矩形中,,,动点P从点D出发沿向终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对角线向终点C运动.过点P作,交于点E,动点P、Q的运动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运动到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
(1)当E、Q重合时,求t的值;
(2)设四边形的面积为S,当线段在点Q右侧时,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时,求t的值;
(4)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和点Q,使P、Q、E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8.(2023·沁阳模拟)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开展了以“矩形纸片折叠”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的矩形纸片规格相同),已知矩形纸片宽AB=8,长AD=8.
动手实践:
(1)如图1,腾飞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点A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连接,然后将纸片展平,得到四边形,则折痕BE的长为   .
(2)如图2,永攀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沿经过A、C两点的直线折叠,展开后得折痕AC.再将其沿经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OC上(O为两条折痕的交点),第二条折痕与AD交于点E.请写出OC与O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探究小组将图1中的四边形剪下,在AE上取中点F,将△ABF沿BF折叠得到△MBF,点P、Q分别是边上的动点(均不与顶点重合),将沿PQ折叠使的对应点N恰好落在BM上,当的一个内角与相等时,请直接写出的长.
19.(2023·封丘模拟)在四边形中ABCD,点E为AB边上的一点,点F为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EF⊥AB.
(1)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①如图1,请直接写出AE与DF的数量关系;
②将△EBF绕点B逆时针旋转到图2所示的位置,连接AE,DF,猜想AE与D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3,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BC=mAB,其它条件都不变,将△EB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E′BF′,连接AE′,DF′,请在图3中画出草图,并直接写出AE′与DF′的数量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1;1;
(2)解:①如图2中,结论:△OMN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过点O作OT⊥BC,
∵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BT=CT,
∵BM=CN,
∴MT=TN,
∵OT⊥MN,
∴OM=ON,
∵∠MON=60°,
∴△MON是等边三角形;
②如图3中,连接OC,过点O作OJ⊥BC于点J.
∵CM=CN,∠OCM=∠OCN,OC=OC,
∴△OCM≌△OCN(SAS),
∴∠COM=∠CON=30°,
∴∠OMJ=∠COM+∠OCM=75°,
∵OJ⊥CB,
∴∠JOM=90°-75°=15°,
∵BJ=JC=OJ=1,
∴JM=OJ tan15°=2-,
∴CM=CJ-MJ=1-(2-)=-1,
∴S四边形OMCN=2××CM×OJ=-1.
(3)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1)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OF与OB重合时,OE与OC重合,此时重叠部分的面积=△OBC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
当OF与BC垂直时,OE⊥BC,重叠部分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
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S1与S的关系为S1=S.
理由:如图1中,设OF交AB于点J,OE交BC于点K,过点O作OM⊥AB于点M,ON⊥BC于点N.
∵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OM=ON,
∵∠OMB=∠ONB=∠B=90°,
∴四边形OMBN是矩形,
∵OM=ON,
∴四边形OMBN是正方形,
∴∠MON=∠EOF=90°,
∴∠MOJ=∠NOK,
∵∠OMJ=∠ONK=90°,
∴△OMJ≌△ONK(AAS),
∴S△PMJ=S△ONK,
∴S四边形OKBJ=S正方形OMBN=S正方形ABCD,
∴S1=S.
故答案为:1,1,S1=S.
(3)如图4,将沿翻折得到,则,此时则当在上时,比四边形的面积小,
设,则当最大时,最小,
,即时,最大,
此时垂直平分,即,则
如图5中,过点O作OQ⊥BC于点Q,

BM=CN
当BM=CN时,△OMN的面积最小,即S2最小.
在Rt△MOQ中,MQ=OQ tan=tan,
∴MN=2MQ=2tan,
∴S2=S△OMN=×MN×OQ=tan.
如图6中,同理可得,当CM=CN时,S2最大.
则△COM≌△CON,
∴∠COM=,
∵∠COQ=45°,
∴∠MOQ=45°-,
QM=OQ tan(45°-)=tan(45°-),
∴MC=CQ-MQ=1-tan(45°-),
∴S2=2S△CMO=2××CM×OQ=1-tan(45°-).
【分析】(1)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OF与OB重合时,OE与OC重合,此时重叠部分的面=△OBC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当OF与BC垂直时,OE⊥BC,重叠部分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S1与S的关系为S1=S.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①结论:△OMN是等边三角形,证明OMON,可得结论;
②连接OC,过点O作OJ⊥BC于点J,证明△OCM≌△OCN(SAS),推出∠COM=∠CON=30°,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J,即可解决问题;
(3)过点O作OQ⊥BC于点Q, 当BM=CN时,△OMN的面积最小,即S2最小;同理可得,当CM=CN时,S2最大,再分别求解即可。
2.【答案】(1)CD=EF;CD∥EF
(2)解:CD=EF,CD∥EF,成立.
证明:
连接BF,
∵∠FAD=∠BAC=60°,
∴∠FAD-∠BAD=∠BAC-∠BAD,
即∠FAB=∠DAC,
∵AF=AD,AB=AC,
∴△AFB≌△ADC(SAS),
∴∠ABF=∠ACD=60°,BF=CD,
∵AE=BD,
∴BE=CD,
∴BF=BE,
∴△BFE是等边三角形,
∴BF=EF,∠FEB=60°,
∴CD=EF,BC∥EF,
即CD∥EF,
∴CD=EF, CD∥EF;
(3)解:如图,当点D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此时,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
过点E作EG⊥BC于点G,设△ABC的边长为a,AD=h,
∵AB=BC,BD=CD= BC= a, BD=AE,
∴AE=BE= AB,
∵AB=AC,
∴AD⊥BC,
∴EG∥AD,
∴△EBG∽△ABD,
∴,
∴= h,
由(2)知,CD=EF, CD∥EF,
∴四边形CEFD是平行四边形,
∴,
此时,EF=BD,EF∥BD,
∴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
∵BF=EF,
∴是菱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的综合;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和均为等边三角形,
∴AF=AD,AB=BC,∠FAD=∠ABC=60°,
当点E、D分别与点A、B重合时,AB=AD,EF=AF,CD=BC,∠FAD=∠FAB,
∴CD=EF,CD∥EF;
故答案为:CD=EF,CD∥EF;
【分析】(1)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证明△AFB≌△ADC(SAS),推出BF=CD,∠ABF=∠ACD=60°,再证明△EFB是等边三角形,可得结论;
(3)当点D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高模型解决问题。
3.【答案】(1)∠BME或∠ABP或∠PBM或∠MBC
(2)解:①15;15;
② ,
(3)解:cm或cm.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解:
故答案为: ∠BME或∠ABP或∠PBM或∠MBC ;
(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A=∠ABC=∠C=90°
由折叠性质得:AB=BM,∠PMB=∠BMQ=∠A=90°
∴BM=BC


故答案为:15,15;
(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F=CF=4cm,AP=PQ,
∵Rt△BCQ≌Rt△BMQ,
∴CQ=MQ,
当点Q在线段CF上时,
∵FQ= 1cm,
∴MQ=CQ=3cm,DQ= 5cm,
∵PQ2=PD2+ DQ2,
∴( AP+3)2= (8-AP) 2+25,
∴AP=,
当点Q在线段DF上时,
∵FQ= 1cm,
∴MQ=CQ=5cm,DQ=3cm,
∵PQ2=PD2+DQ2,
∴( AP+5) 2= (8-AP) 2+9,
∴AP=,
综上所述: AP的长为cm或cm.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由于∠BEM=90°,可得∠BME=30°(答案不唯一);
(2)①证明Rt△BQM≌Rt△BQC,得∠MBQ=∠CBQ,易得∠MBC=30°得∠MBQ=∠CBQ=15°;
②证明Rt△BQM≌Rt△BQC,得∠MBQ=∠CBQ;
(3)分点Q在线段CF和线段DF上时两种情况讨论,由折叠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解.
4.【答案】(1)解: 与 重合时,
∵ ,
∴ ,
∴ .
(2)解:①当 时,
∵ ,∴ ,
∵ ,∴ ,
∴ ,∴ .
②当 ,
∵ ,∴ ,
∵ ,∴ ,
∴ ,∴ .
∴ 或 .
(3)解:①当 时,
,∴ ,
∴ .
②当 时,
∵ , ,
∴ ,
∴ ,
∴ .
(4)解:连接 .
∵ 为正三角形,∴ ,
在 中, ,
∴ 为定值.
∴ 的运动轨迹为直线,

当 时 ,
当 时 ,
∴ 的运动路径长为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当点M与点B重合时,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PA的长,即可得到t的值.
(2)分情况讨论:当0≤t≤2时,利用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可表示出AM,BM的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证得AP=BM,由此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当2<t≤4时,可表示出AM,BM的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到AP=AM,由此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到t的值.
(3)当0≤t≤2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表示出PQ,MQ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S与t的函数解析式;当2<t≤4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表示出BF,MF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综上所述可得到S与t的函数解析式.
(4)连接AE,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表示出PE的长,在Rt△APE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到∠PAE的正切值,可得到∠PAE是定值;从而可得到点E的运动轨迹是直线,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E的长;再分别求出当t=2和t=4时的AE的长.
5.【答案】(1)证明:①证明过程:
四边形ABCD为矩形,
平分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证明:连接BG,CG,
G为AF的中点,四边形ABCD为矩形,
平分,
(2)解:作,如图所示
由(1)同理可证: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G为AF的中点,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①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BAD=90°,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BAF=∠DAF=45°,推出△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AB=BF,结合BE=FC以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AE=BC=AD,证明△ADG≌△AEG,据此可得结论;
②连接BG,CG,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BAD=90°,AD=BC,则BG=AG=FG,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BAF=∠DAF=45°=∠ABG=∠CBG,证明△ADG≌△BCG,得到∠ADG=∠BCG,由(1)知∠E=∠ADG,进而推出∠E=∠BCG,证明△BOE∽△GOC,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2)作DM⊥BC交BC于点M,连接GM,作GN⊥DM交DM于点N,同(1)可证△ADG≌△AEG,得到∠E=∠ADG,根据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DM=∠DMC=90°,推出BC∥GN∥AD,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DN=MN,则DG=MG,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GDM=∠GMD,证明△BOE∽△GOM,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6.【答案】(1)解:(任意回答一个即可);△AFB∽△BCE;△AFB∽△BGC
(2)解:∵四边形AFCC'是平行四边形,∴AF=CC',由(1)知:△AFB∽△BGC,∴ ,即,设AF=5x,BG=3x,∴CC'=AF=5x,∵CG=C'G,∴CG=C'G=2.5x,∵△AFB∽△BCE∽△BGC,∴ ,即,∴CE=7.5;
(3)解:
分两种情况:①当C'F=BC'时,如图2,
∵C'G⊥BE,∴BG=GF,∵CG=C'G,∴四边形BCFC'是菱形,∴CF=CB=9,由(2)知:设AF=5x,BG=3x,∴BF=6x,∵△AFB∽△BCE,∴ ,即,∴,∴CE=;②当C'F=BF时,如图3,
由(1)知:△AFB∽△BGC,∴ ,设BF=5a,CG=3a,∴C'F=5a,∵CG=C'G,BE⊥CC',∴CF=C'F=5a,∴FG==4a,∵tan∠CBE=,∴,∴CE=3;综上,当CE的长为长为或3时,以C′,F,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C′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任意回答一个即可);①如图1,△AFB∽△BCE,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是矩形,
∴DC∥AB,∠BCE=∠ABC=90°,
∴∠BEC=∠ABF,∵AF⊥BE,
∴∠AFB=90°,
∴∠AFB=∠BCE=90°,
∴△AFB∽△BCE;
②△AFB∽△CGE,
理由如下:∵CG⊥BE,
∴∠CGE=90°,
∴∠CGE=∠AFB,
∵∠CEG=∠ABF,
∴△AFB∽△CGE;
③△AFB∽△BGC,理由如下:
∵∠ABF+∠CBG=∠CBG+∠BCG=90°,
∴∠ABF=∠BCG,
∵∠AFB=∠CGB=90°,
∴△AFB∽△BGC;
【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可证得DC∥AB,∠BCE=∠ABC=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BEC=∠ABF,利用垂直的定义可推出∠AFB=∠BCE,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BCE;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CGE=∠AFB,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CGE;利用余角的性质可知∠ABF=∠BCG,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BGC.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得AF=CC';由△AFB∽△BG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到AF与BG的比值,设AF=5x,BG=3x,可表示出CC′,CG的长,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E的长.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分情况讨论:当C'F=BC'时,如图2,利用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可证得四边形BCFC'是菱形,利用菱形的性质可得到CF的长;再由△AFB∽△BC,可得比例式,即可求出CE的长;当C'F=BF时,由△AFB∽△BG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F,CG的比值,设BF=5a,CG=3a,可表示出CF,C′F的长,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FG的长;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CE的长;综上所述可得到符合题意的CE的长.
7.【答案】(1)解:作,
∵,,,
∴,
∵,,
∴,
∴;
(2)解:若MHQN为矩形时,
∴,
∵,,
∴,,
∴,
∴;
(3)解:连接与交于K,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直角梯形;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作FM⊥BD,易得BD=FE=10cm,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表示出cos∠DBF,进而可求出t的值;
(2)若MHQN为矩形时,则NQ=MH,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MH、NQ,据此不难求出t的值;
(3)连接NH与BF交于K,表示出BH、BQ、HQ,由矩形的性质可得∠KBH=∠NQH=90°,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K,然后表示出CK,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答.
8.【答案】(1)解:如图1,
∵对角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
∴;
(2)解:如图2,
①当G、C、M三点共线时,
∵,
∴,
∵,

∴,
又∵,
∴,
又∵,,
∴,
②如图3,
∵,,
∴,
∴,
∵,
∴;
在中,

当P、B、F三点共线时,
PF有最大值:.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对角线DF为正方形DEFG的对称轴,据此证明;
(2)①利用HL证明△DAE≌△DCG,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NGF=∠GDC,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GFN,△MNF∽△MGD,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
②易证△ADE∽△BDF,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F的值,故当P、B、F三点共线时,PF取得最大值,据此求解.
9.【答案】(1)解:∵四边形为矩形,点B的坐标为,
∴,,.
∵是旋转得到的,
∴,
∴,
∴,
∴,即,
解得,
∴点F的坐标为.
∵的图象经过点F,
∴,
解得.
(2)解:,,,.
选.
证明:∵点G在AB上,
∴点G的横坐标为8,
∴点G的坐标为,
∴.
∵,,,
∴,,
∴,,
∴.
∵,
∴.
(3)(11,7)或(5,-5)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3)由(2)知,
∴,
∵,
∴,
∴,
当时,四边形是正方形,
当点M在点F上方时,如图所示:过点M作轴,交于点L,
∴,
∵,,,
∴,
∵,
∴,
∴,
∴,
∴点,
∵,,

∵点G的坐标为,
∴设点,
∴,,
解得:,

当点M在点F下方时,如图所示:过点M作轴,交延长线于点L,
同理可得,
∴,
∴,
∴点,
∵,,

∵点G的坐标为,
∴设点,
∴,,
解得:,

综上可得:点N的坐标为(11,7)或(5,-5)
【分析】(1)先证出,可得,即,求出,可得点F的坐标,再将其代入求出k的值即可;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①当点M在点F上方时,②当点M在点F下方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0.【答案】(1)证明:由题意得AD=DC,∠ADB=∠CDB,
DP是△ADP和△CDP的共同边,根据边角边定理,
∴△ADP与△CDP是全等三角形,
∴AP=CP.
(2)证明:过点P作AD的垂线,交于点M,作CD的垂线,交于点N.
ABCD是正方形,BD是对角线,
∴四边形PMDN是正方形,
∴PM=PN,
∠MPN=90°,PE⊥PC,
∴∠MPE+∠NPE=90°,∠NPE+∠NPC=90°,
∴∠MPE=∠NPC,
PM⊥AD,PN⊥CD,
∴∠PME=∠PNC=90°,
根据角边角定理,
∴△MPE≌△PCN,
∴PE=PC.
(3)解:连接CE.
△P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C +PE =CE ,
∴PC = CE ,
△DP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PN +DN =PD
∴PD =2DN ,DN= PD ,
DN=PN,
代入前面的数量关系得PC -CN =DN ,
如图,CN+DN=CD代入上式得:CE -CD +CD·PD=0,
在Rt△CDE中,CE =CD +DE ,
∴DE + CD·PD=CD ,
∴CD、DE、P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 + CD·PD=CD .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先求出△ADP与△CDP是全等三角形,再证明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四边形PMDN是正方形, 再求出 ∠MPE=∠NPC, 最后证明即可;
(3)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证明即可。
11.【答案】(1)证明:设DE与CF的交点为G,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FDC=90°,AD=CD,
∵DE⊥CF,
∴∠DGF=90°,
∴∠ADE+CFD=90°,∠ADE+∠AED=90°,
∴∠CFD=∠AED,
在△AED与△DFC中,

∴△AED≌△DFC(AAS),
∴DE=CF,
(2)解:如图2,设DB与CE交于点G,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C=AD,
∵,
∴,
∴,,
∴,
∵,
∴,
∴,
∵∠DCE+∠CDB=∠CDB+∠CBD=90°,
∴∠DCE=∠CBD,
∵,
∴;
(3)解:如图3,过点C作交AF的延长线于点H,
∵,
∴,
∴四边形ABCH为矩形,
∴,,
∴,,
∴,
∴,
∴,
∵,,,
∴,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设DE与CF的交点为G,利用SAS证明△AED≌△DFC,即可得出结论;
(2)利用两个角相等,证明,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3)过点C作交AF的延长线于点H,得出四边形ABCH为矩形,再证明,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12.【答案】(1)①②③
(2)解:关系为,证明如下:
如图,在图2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矩形

∵,

在和中


(3)解:(1)中结论,①成立,②③不成立,符合题意结论②重叠部分的面积始终等于四边形的;③.现证明①如下:
如图,在图3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菱形


∵,

在和中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1)如图,在图1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故①符合题意



故②符合题意
∵四边形是正方形


故③符合题意
【分析】(1)根据ASA证明,可得OE=OF,,从而得出据此判断①②即可;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从而得出,据此判断③;
(2)过点O作于点H,于点G,证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解;
(3)①成立,②③不成立;理由:过点O作于点H,于点G,根据AAS证明△OBH≌△OBG,再根据ASA证明△HOE≌△GOF,可得OE=OF.
13.【答案】(1)
(2)证明:延长与交于点,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是的中点,
∴,
∴,
∴,
∵,

∴;
(3)解:连接,
∴,
∵,
∴点在上,
∴,
在中,是的中点,
∴,
∴,
∴,
在中,是的中点,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的面积为.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将矩形纸片对折并展开,折痕与对角线交于点E,
则:是的中点,四边行为矩形,,
∴,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求出,即可得到;
(2)延长与交于点,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从而可得;
(3)连接AC,先证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可得,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可得,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
14.【答案】(1)1
(2)
(3)证明:过F作于K,如图:
,,
四边形是矩形,
,,

,,







(4)解:过O作于点M,于点N,如图: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矩形,

于点O,









同理,



(5)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如图:
四边形是正方形,
,,





故答案为:1;
(2)如图:
四边形是矩形,





,,

故答案为:;
(5)连接、,如图:










由(4)知,






即,





故答案为:.
【分析】(1)先证出,可得,再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结合,,求出即可;
(3)过F作于K,先证出,可得,再利用等量代换和化简可得;
(4)过O作于点M,于点N,先证出,可得,再结合,证出,最后求出即可;
(5)连接、,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即可。
15.【答案】(1)解:在Rt△ABC中,∵∠ACB=90°,AB=10cm,BC=8cm,
∴AC=6(cm),
∵OD垂直平分线段AC,
∴OC=OA=3(cm),∠DOC=90°,
∵CD∥AB,
∴∠BAC=∠DCO,
∵∠DOC=∠ACB,
∴△DOC∽△BCA,
∴,
∴,
∴CD=5(cm),OD=4(cm),
∵PB=t,PE⊥AB,易知:PE=t,BE=t,
当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时,
∵EP⊥AB,EC⊥AC,
∴PE=EC,
∴t=8-t,
∴t=4.
∴当t为4秒时,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
(2)解:如图,连接OE,PC.
S四边形OPEG=S△OEG+S△OPE=S△OEG+(S△OPC+S△PCE-S△OEC)

=.
(3)解:存在.
∵S=,
∴t=时,四边形OPEG的面积最大.
(4)解:存在.如图,连接OQ.
∵OE⊥OQ,∴∠EOC+∠QOC=90°,
∵∠QOC+∠QOG=90°,
∴∠EOC=∠QOG,
∴tan∠EOC=tan∠QOG,
∴,
∴,
整理得:5t2-66t+160=0,
解得t=或10(舍弃)
∴当t=秒时,OE⊥OQ.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证出△DOC∽△BCA,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CD和OD的长,当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时,可得t=8-t,再求出t的值;
(2)连接OE,PC,利用割补法可得S四边形OPEG=S△OEG+S△OPE=S△OEG+(S△OPC+S△PCE-S△OEC) =;
(3)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4)连接OQ,根据tan∠EOC=tan∠QOG,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再求出t的值即可。
16.【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
∵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证明△DCG≌△BCE(SAS)可得答案;
(2)延长BE、GD相交于点H.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证△DCG∽△BCE,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H=∠F=90°,即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可证△ECN∽△CGM,可得CM=1,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由勾股定理可得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4 。
17.【答案】(1)解:在矩形中,,,,
则有:,
根据运动的特点有:,,
∴,
当E、Q重合时,如图,
∵,
∴,
∴,解得:,
即当E、Q重合时,;
(2)解:过Q点作于M点,作于N点,延长交于点F,如图,
根据运动的特点有:,,
即,
在矩形中,由可得:四边形、四边形是矩形,
∴,,,
∵,
∴,
即:,
∴,
∴,
∵,,
∴,
∴,即,
∴,
同理可得:,,
∵,,,,,
∴,,,,,
∵,
∴代入整理,可得:,
∵线段在点Q右侧,
∵在(1)中求得当E、Q重合时,,
∴,
即:
(3)解:当时,如图,
∵,
∴,
∴,
∴,
在矩形中,有,
∴,
∴,
∴,
∵在(2)中得到,,
∴,
解得:,或者,
经检验,是方程的增根,舍去;
当时,此时点Q与A点重合,P点与D点重合,
则有E点与C点重合,
∴此时有:;
综上:当时,,或者;
(4)解:在(1)、(2)中得出:,,,,
∴,
∴,
第一大类:当点在点Q右侧时,
当时,
即有:,
解得:;
当时,过P点作于T点,如图,
∵,,
∴,
∴,
∵,
∴在中,,
∴,
解得:,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根,
即此时;
当时,过P点作于G点,如图,
∵,,
∴,即G点为中点,
∵,,
∴,
∴,
∴,
∴,
∴,
解得:;
第二大类:当点在点Q左侧时,此时是钝角三角形,
则只有一种情况,如图,
∵,,
∴,
∵,,
∴,
解得,
此时存在;
综上所述:的值可以为:或或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求出,,,再结合,可得,最后求出即可;
(2)过Q点作于M点,作于N点,延长交于点F,先求出,,,,,利用割补法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
(3)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最后求出t的值即可;
(4)分类讨论: 第一大类:当点在点Q右侧时,①当时,②当时,③当时;第二大类:当点在点Q左侧时,当时,再分别求解即可。
18.【答案】(1)
(2)解:在中,.
∵点A落在OC上,
∴.
∵,
∴.
∴中,.
中,.
∴;
深度探究: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
由翻折可得,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故答案为:.
(3)分类讨论①如图,当时,
∴此时.
∴.
由翻折可知,,
∴,
∴.
②如图,当时,过点M作,分别交、于点G、H.过点N作,过点P作,两平行线交于点J.
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
∵F为中点,
∴.
由翻折可得,.
∴.
∵,
∴.
又∵,
∴,,
∴,
∴,
∴.
设,则.
∵,即
∴.
∵,即,
∴.
联立①②.
解得: .
∴,.
∵在中,,
∴,
∴.
∵,,
∴.
又∵,
∴,
∴,
故可设,则.
∴.
∵,即,
∴,
整理得:.
∴,.
∵在中,,
∴.
∵,
∴,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4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A′=∠BAE=90°,由翻折可得∠ABE=∠A′BE=45°,推出△B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BE=AB,据此计算;
(2)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BO,然后在Rt△ABO、Rt△BO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A、OC的值,据此解答;
(3)当∠A′QP=∠A′BM时,PQ∥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QN=∠BNQ,由翻折可知∠PQN=∠A′QP,QN=QA′,进而推出BQ=QN=QA′=A′B,据此计算;当∠A′PQ=∠A′BM时,过点M作GH∥AB,分别交AE、A′B于点G、H.过点N作JI∥AB,过点P作PJ∥A′B,两平行线交于点J,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ABA′E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根据中点的概念可得AF=EF=4,由翻折可得BM=AB=8,AF=FM=4,∠BMF=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FMG=∠MBH,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MHB=∠FGM=90°,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MHB∽△F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H=2GM,MH=2FG,设GM=x,FG=y,则BH=2x,MH=2y,根据AG=BH可得4+y=2x,根据AB=GH可得8=x+2y,联立求出x、y的值,得到GM、FG、BH、MH,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PJN∽△NIQ,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设JQ=3a,IN=3b,则JN=4a,PJ=4b,由勾股定理可得A′Q、NQ,由PJ=A′I可得b与a的关系,进而表示出A′Q、IN,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I,由BI+IQ+A′Q=8可求出a的值,进而可得A′Q.
19.【答案】(1)解:①四边形为正方形,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
故答案为;
②.理由如下:
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2所示的位置,

, ,



即;
(2)解:如图3,
四边形为矩形,







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
,,,



即.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①根据正方形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 从而得出 , 即得; ②.理由:根据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可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得结论;
(2)证明,可得, 即得,再证可得,继而得解.
1 / 1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2)
一、真题
1.(2022·江西)问题提出:某兴趣小组在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顶点放在正方形中心O处,并绕点O逆时针旋转,探究直角三角板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变化情况(已知正方形边长为2).
(1)操作发现: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与重合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当与垂直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与S的关系为   ;
(2)类比探究:若将三角板的顶点F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分别与正方形的边相交于点M,N.
①如图2,当时,试判断重叠部分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3,当时,求重叠部分四边形的面积(结果保留根号);
(3)拓展应用:若将任意一个锐角的顶点放在正方形中心O处,该锐角记为(设),将绕点O逆时针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的两边与正方形的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用含的式子表示),
(参考数据:)
【答案】(1)1;1;
(2)解:①如图2中,结论:△OMN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过点O作OT⊥BC,
∵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BT=CT,
∵BM=CN,
∴MT=TN,
∵OT⊥MN,
∴OM=ON,
∵∠MON=60°,
∴△MON是等边三角形;
②如图3中,连接OC,过点O作OJ⊥BC于点J.
∵CM=CN,∠OCM=∠OCN,OC=OC,
∴△OCM≌△OCN(SAS),
∴∠COM=∠CON=30°,
∴∠OMJ=∠COM+∠OCM=75°,
∵OJ⊥CB,
∴∠JOM=90°-75°=15°,
∵BJ=JC=OJ=1,
∴JM=OJ tan15°=2-,
∴CM=CJ-MJ=1-(2-)=-1,
∴S四边形OMCN=2××CM×OJ=-1.
(3)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1)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OF与OB重合时,OE与OC重合,此时重叠部分的面积=△OBC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
当OF与BC垂直时,OE⊥BC,重叠部分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
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S1与S的关系为S1=S.
理由:如图1中,设OF交AB于点J,OE交BC于点K,过点O作OM⊥AB于点M,ON⊥BC于点N.
∵O是正方形ABCD的中心,
∴OM=ON,
∵∠OMB=∠ONB=∠B=90°,
∴四边形OMBN是矩形,
∵OM=ON,
∴四边形OMBN是正方形,
∴∠MON=∠EOF=90°,
∴∠MOJ=∠NOK,
∵∠OMJ=∠ONK=90°,
∴△OMJ≌△ONK(AAS),
∴S△PMJ=S△ONK,
∴S四边形OKBJ=S正方形OMBN=S正方形ABCD,
∴S1=S.
故答案为:1,1,S1=S.
(3)如图4,将沿翻折得到,则,此时则当在上时,比四边形的面积小,
设,则当最大时,最小,
,即时,最大,
此时垂直平分,即,则
如图5中,过点O作OQ⊥BC于点Q,

BM=CN
当BM=CN时,△OMN的面积最小,即S2最小.
在Rt△MOQ中,MQ=OQ tan=tan,
∴MN=2MQ=2tan,
∴S2=S△OMN=×MN×OQ=tan.
如图6中,同理可得,当CM=CN时,S2最大.
则△COM≌△CON,
∴∠COM=,
∵∠COQ=45°,
∴∠MOQ=45°-,
QM=OQ tan(45°-)=tan(45°-),
∴MC=CQ-MQ=1-tan(45°-),
∴S2=2S△CMO=2××CM×OQ=1-tan(45°-).
【分析】(1)如图1,若将三角板的顶点P放在点O处,在旋转过程中,当OF与OB重合时,OE与OC重合,此时重叠部分的面=△OBC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当OF与BC垂直时,OE⊥BC,重叠部分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1;一般地,若正方形面积为S,在旋转过程中,重叠部分的面积S1与S的关系为S1=S.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2)①结论:△OMN是等边三角形,证明OMON,可得结论;
②连接OC,过点O作OJ⊥BC于点J,证明△OCM≌△OCN(SAS),推出∠COM=∠CON=30°,解直角三角形求出OJ,即可解决问题;
(3)过点O作OQ⊥BC于点Q, 当BM=CN时,△OMN的面积最小,即S2最小;同理可得,当CM=CN时,S2最大,再分别求解即可。
2.(2022·东营)和均为等边三角形,点E、D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运动,运动到点B、C停止.
(1)如图1,当点E、D分别与点A、B重合时,请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如图2,当点E、D不与点A,B重合时,(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当点D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请直接写出答案;此时,四边形是哪种特殊四边形?请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并给予证明.
【答案】(1)CD=EF;CD∥EF
(2)解:CD=EF,CD∥EF,成立.
证明:
连接BF,
∵∠FAD=∠BAC=60°,
∴∠FAD-∠BAD=∠BAC-∠BAD,
即∠FAB=∠DAC,
∵AF=AD,AB=AC,
∴△AFB≌△ADC(SAS),
∴∠ABF=∠ACD=60°,BF=CD,
∵AE=BD,
∴BE=CD,
∴BF=BE,
∴△BFE是等边三角形,
∴BF=EF,∠FEB=60°,
∴CD=EF,BC∥EF,
即CD∥EF,
∴CD=EF, CD∥EF;
(3)解:如图,当点D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此时,四边形是菱形.
证明:
过点E作EG⊥BC于点G,设△ABC的边长为a,AD=h,
∵AB=BC,BD=CD= BC= a, BD=AE,
∴AE=BE= AB,
∵AB=AC,
∴AD⊥BC,
∴EG∥AD,
∴△EBG∽△ABD,
∴,
∴= h,
由(2)知,CD=EF, CD∥EF,
∴四边形CEFD是平行四边形,
∴,
此时,EF=BD,EF∥BD,
∴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
∵BF=EF,
∴是菱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的综合;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和均为等边三角形,
∴AF=AD,AB=BC,∠FAD=∠ABC=60°,
当点E、D分别与点A、B重合时,AB=AD,EF=AF,CD=BC,∠FAD=∠FAB,
∴CD=EF,CD∥EF;
故答案为:CD=EF,CD∥EF;
【分析】(1)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证明△AFB≌△ADC(SAS),推出BF=CD,∠ABF=∠ACD=60°,再证明△EFB是等边三角形,可得结论;
(3)当点D运动到BC的中点时,四边形的面积是面积的一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高模型解决问题。
3.(2022·河南)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矩形的折叠”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
(1)操作判断
操作一: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D与BC重合,得到折痕EF,把纸片展平;
操作二:在AD上选一点P,沿BP折叠,使点A落在矩形内部点M处,把纸片展平,连接PM,BM.
根据以上操作,当点M在EF上时,写出图1中一个30°的角:   .
(2)迁移探究
小华将矩形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继续探究,过程如下:
将正方形纸片ABCD按照(1)中的方式操作,并延长PM交CD于点Q,连接BQ.
①如图2,当点M在EF上时,∠MBQ=▲ °,∠CBQ=▲ °;
②改变点P在AD上的位置(点P不与点A,D重合),如图3,判断∠MBQ与∠CBQ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应用
在(2)的探究中,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cm,当FQ=1cm时,直接写出AP的长.
【答案】(1)∠BME或∠ABP或∠PBM或∠MBC
(2)解:①15;15;
② ,
(3)解:cm或cm.
【知识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1)解:
故答案为: ∠BME或∠ABP或∠PBM或∠MBC ;
(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BC,∠A=∠ABC=∠C=90°
由折叠性质得:AB=BM,∠PMB=∠BMQ=∠A=90°
∴BM=BC


故答案为:15,15;
(3)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F=CF=4cm,AP=PQ,
∵Rt△BCQ≌Rt△BMQ,
∴CQ=MQ,
当点Q在线段CF上时,
∵FQ= 1cm,
∴MQ=CQ=3cm,DQ= 5cm,
∵PQ2=PD2+ DQ2,
∴( AP+3)2= (8-AP) 2+25,
∴AP=,
当点Q在线段DF上时,
∵FQ= 1cm,
∴MQ=CQ=5cm,DQ=3cm,
∵PQ2=PD2+DQ2,
∴( AP+5) 2= (8-AP) 2+9,
∴AP=,
综上所述: AP的长为cm或cm.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由于∠BEM=90°,可得∠BME=30°(答案不唯一);
(2)①证明Rt△BQM≌Rt△BQC,得∠MBQ=∠CBQ,易得∠MBC=30°得∠MBQ=∠CBQ=15°;
②证明Rt△BQM≌Rt△BQC,得∠MBQ=∠CBQ;
(3)分点Q在线段CF和线段DF上时两种情况讨论,由折叠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解.
4.(2022·衡阳)如图,在菱形 中, , ,点 从点 出发,沿线段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运动,过点 作 于点 ,作 交直线 于点 ,交直线 于点 ,设 与菱形 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 (平方单位),点 运动时间为 (秒).
(1)当点 与点 重合时,求 的值;
(2)当 为何值时, 与 全等;
(3)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
(4)以线段 为边,在 右侧作等边三角形 ,当 时,求点 运动路径的长.
【答案】(1)解: 与 重合时,
∵ ,
∴ ,
∴ .
(2)解:①当 时,
∵ ,∴ ,
∵ ,∴ ,
∴ ,∴ .
②当 ,
∵ ,∴ ,
∵ ,∴ ,
∴ ,∴ .
∴ 或 .
(3)解:①当 时,
,∴ ,
∴ .
②当 时,
∵ , ,
∴ ,
∴ ,
∴ .
(4)解:连接 .
∵ 为正三角形,∴ ,
在 中, ,
∴ 为定值.
∴ 的运动轨迹为直线,

当 时 ,
当 时 ,
∴ 的运动路径长为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当点M与点B重合时,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PA的长,即可得到t的值.
(2)分情况讨论:当0≤t≤2时,利用点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可表示出AM,BM的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证得AP=BM,由此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当2<t≤4时,可表示出AM,BM的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到AP=AM,由此可得到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到t的值.
(3)当0≤t≤2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表示出PQ,MQ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S与t的函数解析式;当2<t≤4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表示出BF,MF的长;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综上所述可得到S与t的函数解析式.
(4)连接AE,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表示出PE的长,在Rt△APE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到∠PAE的正切值,可得到∠PAE是定值;从而可得到点E的运动轨迹是直线,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E的长;再分别求出当t=2和t=4时的AE的长.
5.(2022·常德)在四边形中,的平分线交于,延长到使,是的中点,交于,连接.
(1)当四边形是矩形时,如图,求证:①;②.
(2)当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如图,(1)中的结论都成立,请给出结论②的证明.
【答案】(1)证明:①证明过程:
四边形ABCD为矩形,
平分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证明:连接BG,CG,
G为AF的中点,四边形ABCD为矩形,
平分,
(2)解:作,如图所示
由(1)同理可证:
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G为AF的中点,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①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BAD=90°,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BAF=∠DAF=45°,推出△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AB=BF,结合BE=FC以及线段的和差关系可得AE=BC=AD,证明△ADG≌△AEG,据此可得结论;
②连接BG,CG,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C=∠BAD=90°,AD=BC,则BG=AG=FG,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BAF=∠DAF=45°=∠ABG=∠CBG,证明△ADG≌△BCG,得到∠ADG=∠BCG,由(1)知∠E=∠ADG,进而推出∠E=∠BCG,证明△BOE∽△GOC,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2)作DM⊥BC交BC于点M,连接GM,作GN⊥DM交DM于点N,同(1)可证△ADG≌△AEG,得到∠E=∠ADG,根据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DM=∠DMC=90°,推出BC∥GN∥AD,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DN=MN,则DG=MG,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GDM=∠GMD,证明△BOE∽△GOM,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6.(2022·益阳)如图,矩形ABCD中,AB=15,BC=9,E是CD边上一点(不与点C重合),作AF⊥BE于F,CG⊥BE于G,延长CG至点C′,使C′G=CG,连接CF,AC′.
(1)直接写出图中与△AFB相似的一个三角形;
(2)若四边形AFCC′是平行四边形,求CE的长;
(3)当CE的长为多少时,以C′,F,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C′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答案】(1)解:(任意回答一个即可);△AFB∽△BCE;△AFB∽△BGC
(2)解:∵四边形AFCC'是平行四边形,∴AF=CC',由(1)知:△AFB∽△BGC,∴ ,即,设AF=5x,BG=3x,∴CC'=AF=5x,∵CG=C'G,∴CG=C'G=2.5x,∵△AFB∽△BCE∽△BGC,∴ ,即,∴CE=7.5;
(3)解:
分两种情况:①当C'F=BC'时,如图2,
∵C'G⊥BE,∴BG=GF,∵CG=C'G,∴四边形BCFC'是菱形,∴CF=CB=9,由(2)知:设AF=5x,BG=3x,∴BF=6x,∵△AFB∽△BCE,∴ ,即,∴,∴CE=;②当C'F=BF时,如图3,
由(1)知:△AFB∽△BGC,∴ ,设BF=5a,CG=3a,∴C'F=5a,∵CG=C'G,BE⊥CC',∴CF=C'F=5a,∴FG==4a,∵tan∠CBE=,∴,∴CE=3;综上,当CE的长为长为或3时,以C′,F,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C′F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任意回答一个即可);①如图1,△AFB∽△BCE,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是矩形,
∴DC∥AB,∠BCE=∠ABC=90°,
∴∠BEC=∠ABF,∵AF⊥BE,
∴∠AFB=90°,
∴∠AFB=∠BCE=90°,
∴△AFB∽△BCE;
②△AFB∽△CGE,
理由如下:∵CG⊥BE,
∴∠CGE=90°,
∴∠CGE=∠AFB,
∵∠CEG=∠ABF,
∴△AFB∽△CGE;
③△AFB∽△BGC,理由如下:
∵∠ABF+∠CBG=∠CBG+∠BCG=90°,
∴∠ABF=∠BCG,
∵∠AFB=∠CGB=90°,
∴△AFB∽△BGC;
【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可证得DC∥AB,∠BCE=∠ABC=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BEC=∠ABF,利用垂直的定义可推出∠AFB=∠BCE,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BCE;利用垂直的定义可证得∠CGE=∠AFB,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CGE;利用余角的性质可知∠ABF=∠BCG,利用有两组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证得△AFB∽△BGC.
(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得AF=CC';由△AFB∽△BG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到AF与BG的比值,设AF=5x,BG=3x,可表示出CC′,CG的长,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求出CE的长.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分情况讨论:当C'F=BC'时,如图2,利用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可证得四边形BCFC'是菱形,利用菱形的性质可得到CF的长;再由△AFB∽△BC,可得比例式,即可求出CE的长;当C'F=BF时,由△AFB∽△BGC,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F,CG的比值,设BF=5a,CG=3a,可表示出CF,C′F的长,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FG的长;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CE的长;综上所述可得到符合题意的CE的长.
二、模拟预测
7.(2023·蒸湘模拟)已知:如图,矩形中和中,点C在上,,,,连接,点M从点D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同时,点N从点E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过点M作交于点H,交于点G.设运动时间t(s)为().
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
(2)连接,作交于Q,当四边形为矩形时,求t的值;
(3)连接,,设四边形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1)解:作,
∵,,,
∴,
∵,,
∴,
∴;
(2)解:若MHQN为矩形时,
∴,
∵,,
∴,,
∴,
∴;
(3)解:连接与交于K,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直角梯形;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作FM⊥BD,易得BD=FE=10cm,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表示出cos∠DBF,进而可求出t的值;
(2)若MHQN为矩形时,则NQ=MH,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MH、NQ,据此不难求出t的值;
(3)连接NH与BF交于K,表示出BH、BQ、HQ,由矩形的性质可得∠KBH=∠NQH=90°,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K,然后表示出CK,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答.
8.(2023·随州模拟)如图,在正方形中,点E在直线右侧,且,以为边作正方形,射线与边交于点M,连接、.
(1)如图1,求证:;
(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
①如图2,当G、C、M三点共线时,设与交于点N,求的值;
②如图3,取中点P,连接,求长度的最大值.
【答案】(1)解:如图1,
∵对角线是正方形的对称轴,
∴;
(2)解:如图2,
①当G、C、M三点共线时,
∵,
∴,
∵,

∴,
又∵,
∴,
又∵,,
∴,
②如图3,
∵,,
∴,
∴,
∵,
∴;
在中,

当P、B、F三点共线时,
PF有最大值:.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对角线DF为正方形DEFG的对称轴,据此证明;
(2)①利用HL证明△DAE≌△DCG,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NGF=∠GDC,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DCG∽△GFN,△MNF∽△MGD,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
②易证△ADE∽△BDF,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F的值,故当P、B、F三点共线时,PF取得最大值,据此求解.
9.(2023·萧县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为,分别落在x轴和y轴上,将绕点O逆时针旋转,使点B落在y轴上,得到,与相交于点F,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F,交于点G.
(1)求k的值.
(2)连接,则图中是否存在与相似的三角形?若存在,请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选其中一种进行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点M在直线上,N是平面内一点,当四边形是正方形时,请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
【答案】(1)解:∵四边形为矩形,点B的坐标为,
∴,,.
∵是旋转得到的,
∴,
∴,
∴,
∴,即,
解得,
∴点F的坐标为.
∵的图象经过点F,
∴,
解得.
(2)解:,,,.
选.
证明:∵点G在AB上,
∴点G的横坐标为8,
∴点G的坐标为,
∴.
∵,,,
∴,,
∴,,
∴.
∵,
∴.
(3)(11,7)或(5,-5)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3)由(2)知,
∴,
∵,
∴,
∴,
当时,四边形是正方形,
当点M在点F上方时,如图所示:过点M作轴,交于点L,
∴,
∵,,,
∴,
∵,
∴,
∴,
∴,
∴点,
∵,,

∵点G的坐标为,
∴设点,
∴,,
解得:,

当点M在点F下方时,如图所示:过点M作轴,交延长线于点L,
同理可得,
∴,
∴,
∴点,
∵,,

∵点G的坐标为,
∴设点,
∴,,
解得:,

综上可得:点N的坐标为(11,7)或(5,-5)
【分析】(1)先证出,可得,即,求出,可得点F的坐标,再将其代入求出k的值即可;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①当点M在点F上方时,②当点M在点F下方时,再分别画出图象并求解即可。
10.(2022·颍州模拟)如图①,在正方形中,点P为对角线上一点,连接.
(1)求证:;
(2)如图②,过P点作,交射线于点E.求证:;
(3)在图③中,过P点作,交射线于点E,猜想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1)证明:由题意得AD=DC,∠ADB=∠CDB,
DP是△ADP和△CDP的共同边,根据边角边定理,
∴△ADP与△CDP是全等三角形,
∴AP=CP.
(2)证明:过点P作AD的垂线,交于点M,作CD的垂线,交于点N.
ABCD是正方形,BD是对角线,
∴四边形PMDN是正方形,
∴PM=PN,
∠MPN=90°,PE⊥PC,
∴∠MPE+∠NPE=90°,∠NPE+∠NPC=90°,
∴∠MPE=∠NPC,
PM⊥AD,PN⊥CD,
∴∠PME=∠PNC=90°,
根据角边角定理,
∴△MPE≌△PCN,
∴PE=PC.
(3)解:连接CE.
△P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C +PE =CE ,
∴PC = CE ,
△DP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PN +DN =PD
∴PD =2DN ,DN= PD ,
DN=PN,
代入前面的数量关系得PC -CN =DN ,
如图,CN+DN=CD代入上式得:CE -CD +CD·PD=0,
在Rt△CDE中,CE =CD +DE ,
∴DE + CD·PD=CD ,
∴CD、DE、P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 + CD·PD=CD .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先求出△ADP与△CDP是全等三角形,再证明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四边形PMDN是正方形, 再求出 ∠MPE=∠NPC, 最后证明即可;
(3)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证明即可。
11.(2022·宣州模拟)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多边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做了如下探究: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上的两点,连接DE,CF,若DE⊥CF,求证:CF=DE.
(2)如图2,在矩形ABCD中,过点C作CE⊥BD交AD于点E,若,求的值.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90°,E为AB上一点,连接DE,过点C作DE的垂线交ED的延长线于点G,交AD的延长线于点F,且AB=5,AD=3,CF=7.求DE的长.
【答案】(1)证明:设DE与CF的交点为G,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FDC=90°,AD=CD,
∵DE⊥CF,
∴∠DGF=90°,
∴∠ADE+CFD=90°,∠ADE+∠AED=90°,
∴∠CFD=∠AED,
在△AED与△DFC中,

∴△AED≌△DFC(AAS),
∴DE=CF,
(2)解:如图2,设DB与CE交于点G,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C=AD,
∵,
∴,
∴,,
∴,
∵,
∴,
∴,
∵∠DCE+∠CDB=∠CDB+∠CBD=90°,
∴∠DCE=∠CBD,
∵,
∴;
(3)解:如图3,过点C作交AF的延长线于点H,
∵,
∴,
∴四边形ABCH为矩形,
∴,,
∴,,
∴,
∴,
∴,
∵,,,
∴,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设DE与CF的交点为G,利用SAS证明△AED≌△DFC,即可得出结论;
(2)利用两个角相等,证明,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3)过点C作交AF的延长线于点H,得出四边形ABCH为矩形,再证明,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12.(2023九下·南昌期中)如图,两个全等的四边形和,其中四边形的顶点O位于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O.
(1)如图1,若四边形和都是正方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②重叠部分的面积始终等于四边形的;③.
(2)应用提升:如图2,若四边形和都是矩形,,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类比拓展:如图3,若四边形和都是菱形,,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不成立,请写出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可用表示),并选取你所写结论中的一个说明理由.
【答案】(1)①②③
(2)解:关系为,证明如下:
如图,在图2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矩形

∵,

在和中


(3)解:(1)中结论,①成立,②③不成立,符合题意结论②重叠部分的面积始终等于四边形的;③.现证明①如下:
如图,在图3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菱形


∵,

在和中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菱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1)如图,在图1中,过点O作于点H,于点G
∵于点H, 于点G

∵四边形和都是正方形


∵,

在和中


故①符合题意



故②符合题意
∵四边形是正方形


故③符合题意
【分析】(1)根据ASA证明,可得OE=OF,,从而得出据此判断①②即可;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从而得出,据此判断③;
(2)过点O作于点H,于点G,证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解;
(3)①成立,②③不成立;理由:过点O作于点H,于点G,根据AAS证明△OBH≌△OBG,再根据ASA证明△HOE≌△GOF,可得OE=OF.
13.(2023·郓城模拟)实践与探究
(1)操作一:如图①,将矩形纸片对折并展开,折痕与对角线交于点E,连结,则与的数量关系为   .
(2)操作二:如图②,摆放矩形纸片与矩形纸片,使B、C、G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边上,连结,M为的中点,连结、.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③,摆放正方形纸片与正方形纸片,使点F在边上,连结,M为的中点,连结、、.已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5,正方形纸片的边长为,求 的面积.
【答案】(1)
(2)证明:延长与交于点,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是的中点,
∴,
∴,
∴,
∵,

∴;
(3)解:连接,
∴,
∵,
∴点在上,
∴,
在中,是的中点,
∴,
∴,
∴,
在中,是的中点,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的面积为.
【知识点】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将矩形纸片对折并展开,折痕与对角线交于点E,
则:是的中点,四边行为矩形,,
∴,
∴,
∴,
∴,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求出,即可得到;
(2)延长与交于点,先证出,可得,再结合,可得从而可得;
(3)连接AC,先证出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可得,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可得,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
14.(2023·青岛模拟)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对矩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做了如下探究:
(1) [观察与猜想]
如图①,在正方形中,点E、F分别是、上的两点,连接、,,则的值为=   ;
(2)如图②,在矩形中,,,点E是上的一点,连接,,且,则的值为   .
(3) [性质探究]
如图③,在四边形中,.点E为上一点,连接,过点C作的垂线交的延长线于点G,交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
(4) [拓展延伸]已知四边形是矩形,,
如图④,点P是上的点,过点P作,垂足为O,点O恰好落在对角线上.求的值;
(5)如图⑤,点P是上的一点,过点P作,垂足为O,点O恰好落在对角线上,延长、交于点G.当时,   .
【答案】(1)1
(2)
(3)证明:过F作于K,如图:
,,
四边形是矩形,
,,

,,







(4)解:过O作于点M,于点N,如图: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矩形,

于点O,









同理,



(5)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如图:
四边形是正方形,
,,





故答案为:1;
(2)如图:
四边形是矩形,





,,

故答案为:;
(5)连接、,如图:










由(4)知,






即,





故答案为:.
【分析】(1)先证出,可得,再求出即可;
(2)先证出,可得,再结合,,求出即可;
(3)过F作于K,先证出,可得,再利用等量代换和化简可得;
(4)过O作于点M,于点N,先证出,可得,再结合,证出,最后求出即可;
(5)连接、,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求出即可。
15.(2023·青岛模拟)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90°,AB=10cm,BC=8cm,OD垂直平分AC.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D出发,沿D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当一个点停止运动,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过点P作PE⊥AB,交BC于点E,过点Q作QF∥AC,分别交AD,OD于点F,G.连接OP,EG.设运动时间为t(s)(0<t<5),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
(2)设四边形PEGO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PEGO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连接OE,OQ,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OE⊥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在Rt△ABC中,∵∠ACB=90°,AB=10cm,BC=8cm,
∴AC=6(cm),
∵OD垂直平分线段AC,
∴OC=OA=3(cm),∠DOC=90°,
∵CD∥AB,
∴∠BAC=∠DCO,
∵∠DOC=∠ACB,
∴△DOC∽△BCA,
∴,
∴,
∴CD=5(cm),OD=4(cm),
∵PB=t,PE⊥AB,易知:PE=t,BE=t,
当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时,
∵EP⊥AB,EC⊥AC,
∴PE=EC,
∴t=8-t,
∴t=4.
∴当t为4秒时,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
(2)解:如图,连接OE,PC.
S四边形OPEG=S△OEG+S△OPE=S△OEG+(S△OPC+S△PCE-S△OEC)

=.
(3)解:存在.
∵S=,
∴t=时,四边形OPEG的面积最大.
(4)解:存在.如图,连接OQ.
∵OE⊥OQ,∴∠EOC+∠QOC=90°,
∵∠QOC+∠QOG=90°,
∴∠EOC=∠QOG,
∴tan∠EOC=tan∠QOG,
∴,
∴,
整理得:5t2-66t+160=0,
解得t=或10(舍弃)
∴当t=秒时,OE⊥OQ.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证出△DOC∽△BCA,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CD和OD的长,当点E在∠BAC的平分线上时,可得t=8-t,再求出t的值;
(2)连接OE,PC,利用割补法可得S四边形OPEG=S△OEG+S△OPE=S△OEG+(S△OPC+S△PCE-S△OEC) =;
(3)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
(4)连接OQ,根据tan∠EOC=tan∠QOG,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再求出t的值即可。
16.(2023九下·历下月考)
(1)【问题情境】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正方形CEFG,连接DG、BE,则DG与BE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如图2,四边形ABCD是矩形,AB=2,BC=4,点E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以CE为边在CE的右侧作矩形CEFG,且CG:CE=1:2,连接DG、BE.判断线段DG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升】
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   .
【答案】(1)DG=BE
(2)解:,DG⊥BE.
理由如下:延长BE、GD相交于点H.
∵矩形ECGF、矩形ABCD,
∴∠ECG=∠BCD=90°,
∴∠DCG=∠BCE,
∵CD:CB=2:4=1:2,CG:CE=1:2,
∴CD:CB=CG:CE,
∵∠DCG=∠BCE,
∴△DCG∽△BCE,
∴,∠BEC=∠DGC,

∵矩形ECGF
∴∠FEC=∠FGC=∠F=90°
∴∠HEF+∠BEC=180°-∠FEC=90°,∠FGH+∠DGC=90°,
∴∠H=∠F=90°
∴DG⊥BE
(3)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矩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1)DG=BE
理由:
∵正方形ABCD,
∴CD=CB,∠BCD=90°
∵正方形ECGF,
∴CG=CE,∠ECG=90°
∴∠ECG=∠BCD=90°
∴∠DCG=∠BCE
在△DCG和△BCE中
∴△DCG≌△BCE(SAS)
∴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
易证△ECN∽△CGM,
∴,
∵EN=AB=2,
∴CM=1,
∴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
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
由(2)知,
∴BE=2DG
∴2BG+BE=2BG+2DG=2(BG+DG)
∴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BG′=,
∴2BG+BE的最小值为4
故答案为:4.
【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证明△DCG≌△BCE(SAS)可得答案;
(2)延长BE、GD相交于点H.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证△DCG∽△BCE, 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H=∠F=90°,即DG⊥BE;
(3)作EN⊥BC于N,GM⊥BC交BC的延长线于M.可证△ECN∽△CGM,可得CM=1,则点G的运动轨迹是直线MG,作点D关于直线GM的对称点G′,连接BG′交GM于G,此时BG+GD的值最小,最小值=BG′,由(2)知,,BE=2DG,2BG+BE的最小值就是2(BG+DG)的最小值.
由勾股定理可得BG′=,则2BG+BE的最小值为4 。
17.(2023·青岛模拟)如图,在矩形中,,,动点P从点D出发沿向终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对角线向终点C运动.过点P作,交于点E,动点P、Q的运动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运动到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解答下列问题:
(1)当E、Q重合时,求t的值;
(2)设四边形的面积为S,当线段在点Q右侧时,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时,求t的值;
(4)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和点Q,使P、Q、E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在矩形中,,,,
则有:,
根据运动的特点有:,,
∴,
当E、Q重合时,如图,
∵,
∴,
∴,解得:,
即当E、Q重合时,;
(2)解:过Q点作于M点,作于N点,延长交于点F,如图,
根据运动的特点有:,,
即,
在矩形中,由可得:四边形、四边形是矩形,
∴,,,
∵,
∴,
即:,
∴,
∴,
∵,,
∴,
∴,即,
∴,
同理可得:,,
∵,,,,,
∴,,,,,
∵,
∴代入整理,可得:,
∵线段在点Q右侧,
∵在(1)中求得当E、Q重合时,,
∴,
即:
(3)解:当时,如图,
∵,
∴,
∴,
∴,
在矩形中,有,
∴,
∴,
∴,
∵在(2)中得到,,
∴,
解得:,或者,
经检验,是方程的增根,舍去;
当时,此时点Q与A点重合,P点与D点重合,
则有E点与C点重合,
∴此时有:;
综上:当时,,或者;
(4)解:在(1)、(2)中得出:,,,,
∴,
∴,
第一大类:当点在点Q右侧时,
当时,
即有:,
解得:;
当时,过P点作于T点,如图,
∵,,
∴,
∴,
∵,
∴在中,,
∴,
解得:,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根,
即此时;
当时,过P点作于G点,如图,
∵,,
∴,即G点为中点,
∵,,
∴,
∴,
∴,
∴,
∴,
解得:;
第二大类:当点在点Q左侧时,此时是钝角三角形,
则只有一种情况,如图,
∵,,
∴,
∵,,
∴,
解得,
此时存在;
综上所述:的值可以为:或或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求出,,,再结合,可得,最后求出即可;
(2)过Q点作于M点,作于N点,延长交于点F,先求出,,,,,利用割补法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
(3)先证出,可得,再将数据代入可得,最后求出t的值即可;
(4)分类讨论: 第一大类:当点在点Q右侧时,①当时,②当时,③当时;第二大类:当点在点Q左侧时,当时,再分别求解即可。
18.(2023·沁阳模拟)问题情境:
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开展了以“矩形纸片折叠”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的矩形纸片规格相同),已知矩形纸片宽AB=8,长AD=8.
动手实践:
(1)如图1,腾飞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点A落在BC边上的点处,折痕为BE,连接,然后将纸片展平,得到四边形,则折痕BE的长为   .
(2)如图2,永攀小组将矩形纸片ABCD沿经过A、C两点的直线折叠,展开后得折痕AC.再将其沿经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OC上(O为两条折痕的交点),第二条折痕与AD交于点E.请写出OC与OA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探究小组将图1中的四边形剪下,在AE上取中点F,将△ABF沿BF折叠得到△MBF,点P、Q分别是边上的动点(均不与顶点重合),将沿PQ折叠使的对应点N恰好落在BM上,当的一个内角与相等时,请直接写出的长.
【答案】(1)
(2)解:在中,.
∵点A落在OC上,
∴.
∵,
∴.
∴中,.
中,.
∴;
深度探究:
(3)或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
由翻折可得,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故答案为:.
(3)分类讨论①如图,当时,
∴此时.
∴.
由翻折可知,,
∴,
∴.
②如图,当时,过点M作,分别交、于点G、H.过点N作,过点P作,两平行线交于点J.
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
∵F为中点,
∴.
由翻折可得,.
∴.
∵,
∴.
又∵,
∴,,
∴,
∴,
∴.
设,则.
∵,即
∴.
∵,即,
∴.
联立①②.
解得: .
∴,.
∵在中,,
∴,
∴.
∵,,
∴.
又∵,
∴,
∴,
故可设,则.
∴.
∵,即,
∴,
整理得:.
∴,.
∵在中,,
∴.
∵,
∴,
解得,
∴.
综上可知的长为4或.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A′=∠BAE=90°,由翻折可得∠ABE=∠A′BE=45°,推出△B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BE=AB,据此计算;
(2)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值,由等面积法可得BO,然后在Rt△ABO、Rt△BO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OA、OC的值,据此解答;
(3)当∠A′QP=∠A′BM时,PQ∥B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QN=∠BNQ,由翻折可知∠PQN=∠A′QP,QN=QA′,进而推出BQ=QN=QA′=A′B,据此计算;当∠A′PQ=∠A′BM时,过点M作GH∥AB,分别交AE、A′B于点G、H.过点N作JI∥AB,过点P作PJ∥A′B,两平行线交于点J,由翻折和矩形的性质可得四边形ABA′E为正方形,且边长为8,根据中点的概念可得AF=EF=4,由翻折可得BM=AB=8,AF=FM=4,∠BMF=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FMG=∠MBH,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MHB=∠FGM=90°,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MHB∽△FG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H=2GM,MH=2FG,设GM=x,FG=y,则BH=2x,MH=2y,根据AG=BH可得4+y=2x,根据AB=GH可得8=x+2y,联立求出x、y的值,得到GM、FG、BH、MH,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由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PJN∽△NIQ,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设JQ=3a,IN=3b,则JN=4a,PJ=4b,由勾股定理可得A′Q、NQ,由PJ=A′I可得b与a的关系,进而表示出A′Q、IN,根据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BI,由BI+IQ+A′Q=8可求出a的值,进而可得A′Q.
19.(2023·封丘模拟)在四边形中ABCD,点E为AB边上的一点,点F为对角线BD上的一点,且EF⊥AB.
(1)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①如图1,请直接写出AE与DF的数量关系;
②将△EBF绕点B逆时针旋转到图2所示的位置,连接AE,DF,猜想AE与D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3,若四边形ABCD为矩形,BC=mAB,其它条件都不变,将△EB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得到△E′BF′,连接AE′,DF′,请在图3中画出草图,并直接写出AE′与DF′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解:①四边形为正方形,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
故答案为;
②.理由如下:
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2所示的位置,

, ,



即;
(2)解:如图3,
四边形为矩形,







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
,,,



即.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①根据正方形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 从而得出 , 即得; ②.理由:根据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可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得结论;
(2)证明,可得, 即得,再证可得,继而得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