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3)
一、真题
1.(2022·深圳)
(1)【探究发现】如图①所示,在正方形中,为边上一点,将沿翻折到处,延长交边于点.求证:
(2)【类比迁移】如图②,在矩形中,为边上一点,且将沿翻折到处,延长交边于点延长交边于点且求的长.
(3)【拓展应用】如图③,在菱形中,为边上的三等分点,将沿翻折得到,直线交于点求的长.
2.(2022·广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 = 120°,AB = 6,连接BD .
(1)求BD的长;
(2)点E为线段BD上一动点(不与点B,D重合), 点F在边AD上,且BE=DF,
①当CE丄AB时,求四边形ABEF的面积;
②当四边形ABEF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时,CE+CF的值是否也最小?如果是,求CE+CF的最小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2022·安顺)如图1,在矩形中,,,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将矩形沿折叠,顶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线段的长;
(2)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如图2,,分别是线段,上的动点(与端点不重合),且,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2022·兰州)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 ,EP与正方形的外角 的平分线交于P点.试猜想AE与EP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思考尝试】同学们发现,取AB的中点F,连接EF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这个题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CP,可以求出 的大小,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突击小组深入研究希望小组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DP.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当 时,请你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
二、模拟预测
5.(2023·陈仓模拟)定义:若四边形有一组对角互补,一组邻边相等,且相等邻边的夹角为直角,像这样的图形称为“直角等邻对补”四边形,简称“直等补”四边形.
根据以上定义,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1,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的点,将△BCE绕B点旋转,使BC与BA重合,此时点E的对应点F在DA的延长线上,则四边形BEDF (填“是”或“不是”)“直等补”四边形;
(2)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10,CD=2,AD>AB,过点B作BE⊥AD于E.
①过C作CF⊥BF于点F,试证明:BE=DE,并求BE的长;
②若M是AD边上的动点,求△BCM周长的最小值.
6.(2023·遵义模拟)(1)【问题探究】如图1,在正方形中,点E、F分别在边、上,且,求证:.
(2)【知识迁移】如图2,在矩形中,,,点E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且,求的值.
(3)【拓展应用】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中,,,点分别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当与的度数之间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有?试写出其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7.(2023·南山模拟)平行四边形中,点E在边上,连,点F在线段上,连,连.
(1)如图1,已知,点E为中点,.若,求的长度;
(2)如图2,已知,将射线沿翻折交于H,过点C作交于点G.若,求证:;
(3)如图3,已知,若,直接写出的最小值.
8.(2023·坪山模拟)将正方形的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记旋转角为,连接,过点B作直线,垂足为点F,连接.
(1)如图1,当时,的形状为 ,的值为 ;
(2)当时,
①(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根据图2的情形进行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②如图3,正方形边长为4,,,在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与相似?若存在,则的值为 ▲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2023·南山模拟)在正方形中,点是对角线上的动点(与点,不重合),连接.
(1)将射线绕点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
①依题意补全图1;
②小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线段存在以下数量关系:的平方和等于的平方.小深把这个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
想法1:将线段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线段,要证的关系,只需证的关系.
想法2:将沿翻折,得到,要证的关系,只需证的关系.
…
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一种方法即可)
(2)如图2,若将直线绕点B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若正方形边长为,,求的长.
10.(2023·光明模拟)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①,在中,,垂足为E,F为的中点,连接,,试猜想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独立思考:请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的启发,将沿着(F为的中点)所在直线折叠,如图②,点C的对应点为,连接并延长交于点G,请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问题解决:智慧小组突发奇想,将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如图③,点A的对应点为,使于点H,折痕交于点M,连接,交于点N.该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若此的面积为20,边长,,求图中阴影部分(四边形)的面积.请你思考此问题,直接写出结果.
11.(2023·深圳模拟)如图1,已知点G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垂足为点E,,垂足为点F.
(1)证明与推断:
②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推断:的值为 ▲ ;
(2)探究与证明:
将正方形的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试探究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与运用:
正方形在旋转过程中,当B、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如图3所示,延长交于点H,若,则 .
12.(2023·佛山模拟)数学学习总是循序渐进、不断延伸拓展的,数学知识往往起源于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思考、猜想出的一些结论.但是所猜想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人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后,如果所猜想的结论在逻辑上没有矛盾,就可以作为新的推理的前提,数学中称之为定理.
(1)推理证明:
在八年级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时,借助工具测量就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当时并未说明这个结论的符合题意性.九年级学习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图1,在中,若是斜边上的中线,则,请你用矩形的性质证明这个结论的符合题意性.
(2)迁移运用:利用上述结论解决下列问题:
①如图2,在线段异侧以为斜边分别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与,E、F分别是、的中点,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3,对角线、相交于点O,分别以、为斜边且在同侧分别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与,求证:是矩形;
13.(2023·禅城模拟)
(1)【操作体验】用一张矩形纸片折等边三角形.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图),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平(图②).
第二步,如图③,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C落在上的P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折出,,得到.
请证明△PBC是等边三角形.
(2)【数学思考】
如图④,小明画出了图③的矩形和等边三角形.他发现,在矩形中把经过图形变化,可以得到图⑤中的更大的等边三角形.请描述图形变化的过程.
(3)【问题解决】
已知矩形一边长为,另一边长为.对于每一个确定的的值,在矩形中都能画出最大的等边三角形.请画出不同情形的示意图,并写出对应的的取值范围.
14.(2022·南沙模拟)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为边AD上的一点,连结CE,过D作DF⊥CE于点G,DF交边AB于点F.已知DG=4,CG=16.
(1)EG的长度是 .
(2)如图2,以G为圆心,GD为半径的圆与线段DF、CE分别交于M、N两点.
①连接CM、BM,若点P为BM的中点,连结CP,求证∠BCP=∠MCP.
②连接CN、BN,若点Q为BN的中点,连结CQ,求线段CQ的长.
15.(2022·顺德模拟)如图
(1)动手操作:如图1,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45°的方向剪下一个角,打开,剪出的是一个 形.再利用图形的“旋转”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体会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2)问题探究:如图2,由“动手操作”所得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把一个与它全等的四边形绕点旋转,交于,交于.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迁移:如图3,矩形的对角线交点为,直角的边,分别与边,相交于,.设(为常数),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6.(2022·福田模拟)如图
(1)【教材呈现】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摆放在一起,点为公共顶点,,若固定不动,将绕点旋转,边,与边分别交于点,(点不与点重合,点不与点重合),则结论是否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2)【类比引申】如图2,在正方形中,为内的一个动角,两边分别与,交于点,,且满足,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3,菱形的边长为,,的两边分别与,相交于点,,且满足,若,则线段的长为 .
17.(2022·澄海模拟)如图,已知矩形中,,,点,分别在边,上,沿着折叠矩形,使点,分别落在,处,且点在线段上(不与两端点重合),过点作于点,连接.
(1)求证:;
(2)若,求的长;
(3)若,求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将沿翻折到处,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2)解:延长,交于,如图:
设,
在中,,
,
解得,
,
,,
,
,即,
,,
,,
,,
,即,
,
设,则,
,
,
,即,
解得,
的长为;
(3)解:(Ⅰ)当时,延长交于,过作于,如图:
设,,则,
,
,
,
,
沿翻折得到,
,,,
是的角平分线,
,即①,
,
,,,
在中,,
②,
联立①②可解得,
;
(Ⅱ)当时,延长交延长线于,过作交延长线于,如图:
同理,
,即,
由得:,
可解得,
,
综上所述,的长为或.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即可;
(2)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答案】(1)解:连接AC,设AC与BD的交点为O,如图,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 OA=OC,AB∥CD,AC平分∠DAB,
∵∠BAD = 120°,
∴∠CA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O=AB sin60°==,
∴BD=2BO=;
(2)解:如图,过点E作AD的垂线,分别交AD和BC于点M,N,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6,
由(1)得:BD=;
菱形ABCD中,对角线BD平分∠ABC,AB∥CD,BC=AB=6,
∴MN⊥BC,
∵∠BAD=120°,
∴∠ABC=60°,
∴∠EBN=30°;
∴EN=BE
∵,
∴MN=,
设BE=,则EN=,
∴EM=MN-EN=,
∵S菱形ABCD= AD MN=,
∴S△ABD= S菱形ABCD=,
∵BE=DF,
∴DF=,
∴S△DEF=DF EM= =,
记四边形ABEF的面积为s,
∴s= S△ABD - S△DEF =-(),
∵点E在BD上,且不在端点,∴0①当CE⊥AB时,
∵OB⊥AC,
∴点E是△ABC重心,
∴BE=CE=BO=,
此时 =,
∴当CE⊥AB时,四边形ABEF的面积为;
②作CH⊥AD于H,如图,
∵CO⊥BD,CH⊥AD,而点E和F分别在BD和AD上,
∴当点E和F分别到达点O和点H位置时,CF和CE分别达到最小值;
在菱形ABCD中,AB∥CD,AD=CD,
∵∠BAD=120°,
∴∠ADC=60°,
∴△ACD是等边三角形,
∴AH=DH=3,
∴CH=,
∵,
∴当,即BE=时, s达到最小值,
∵BE=DF,
∴DF=3,
此时点E恰好在点O的位置,而点F也恰好在点H位置,
∴当四边形ABEF面积取得最小值时,CE和CF也恰好同时达到最小值,
∴CE+CF的值达到最小,
其最小值为CO+CH==12.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求出 △ABC是等边三角形, 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BO的值,最后求出BD的值即可;
(2)①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s,再求出 点E是△ABC重心, 最后求解即可;
②根据题意先求出 △ACD是等边三角形, 再求出 DF=3, 最后求最小值即可。
3.【答案】(1)解:如图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将矩形 沿 折叠,顶点 恰好落在 边上的点 处,
,
在 中, ,
,
设 ,则 ,
在 中, ,
,
解得 ,
;
(2)证明: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
中, ,
,
,
四边形 为菱形;
(3)解: ,设 , 是直角三角形
设
由(2)可得
①当 时,如图,
, ,
解得 ;
②当 时,
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 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BC和CD长,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CF长,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F,则可得出AF长,设 ,在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答;
(2)根据(1)的结论分别求得GF、DG,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和矩形的性质求出EA和GA,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G长,再求出GF长,从而得出 ,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
(3)设 ,设 ,利用(2)的结果求出 ,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即①∠DNM = 90°,②∠NDM=90°,分别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
4.【答案】(1)解:AE=EP,
理由如下:取AB的中点F,连接EF,
∵F、E分别为AB、BC的中点,
∴AF=BF=BE=CE,
∴∠BFE=45°,
∴∠AFE=135°,
∵CP平分∠DCG,
∴∠DCP=45°,
∴∠ECP=135°,
∴∠AFE=∠ECP,
∵AE⊥PE,
∴∠AEP=90°,
∴∠AEB+∠PEC=90°,
∵∠AEB+∠BAE=90°,
∴∠PEC=∠BAE,
∴△AFE≌△ECP(ASA),
∴AE=EP;
(2)解:在AB上取AF=EC,连接EF,
由(1)同理可得∠CEP=∠FAE,
∵AF=EC,AE=EP,
∴△FAE≌△CEP(SAS),
∴∠ECP=∠AFE,
∵AF=EC,AB=BC,
∴BF=BE,
∴∠BEF=∠BFE=45°,
∴∠AFE=135°,
∴∠ECP=135°,
∴∠DCP=45°;
(3)解: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
由(2)知,∠DCP=45°,
∴∠CDG=45°,
∴△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D与G关于CP对称,
∴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
∵AB=4,
∴BG=8,
由勾股定理得AG= ,
∴△ADP周长的最小值为AD+AG=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分析】(1)取AB的中点F,连接E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中点的概念可得AF=BF=BE=CE,则∠BFE=45°,∠AFE=135°,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DCP=45°,则∠ECP=135°,推出∠AFE=∠ECP,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PEC=∠BAE,利用ASA证明△AFE≌△ECP,据此可得结论;
(2)AB上取AF=EC,连接EF,由(1)同理得∠CEP=∠FAE,证△FAE≌△CEP,得∠ECP=∠AFE,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BF=B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F=∠BFE=45°,则∠AFE=∠ECP=135°,然后根据∠DCP=∠ECP-∠DCE进行计算;
(3)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则△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与G关于CP对称,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5.【答案】(1)是
(2)解:①证明:∵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10,CD=2,AD>AB,
∴∠ABC=90°,∠ABC+∠D=180°,
∴∠D=90°,
∵BE⊥AD,CF⊥BE,
∴∠DEF=90°,∠CFE=90°,
∴四边形CDEF是矩形,
∴DE=CF,EF=CD=2,
∵∠ABE+∠A=90°,∠ABE+∠CBE=90°,
∴∠A=∠CBF,
∵∠AEB=∠BFC=90°,AB=BC,
∴△ABE≌△BCF(AAS),
∴BE=CF,AE=BF,
∵DE=CF,
∴BE=DE;
∵四边形CDEF是矩形,
∴EF=CD=2,
∵△ABE≌△BCF,
∴AE=BF,
∴AE=BE-2,
设BE=x,则AE=x-2,
在Rt△ABE中,x2+(x-2)2=102,
解得:x=8或x=-6(舍去),
∴BE的长是8;
②∵△BCM周长=BC+BM+CM,
∴当BM+CM的值最小时,△BCM的周长最小,
如图,延长CD到点G,使DG=CD,连接BG交AD于点M′,过点G作GH⊥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H,
∵∠ADC=90°,
∴点C与点G关于AD对称,
∴BM+CM=BM+MG≥BG,即BM+CM≥BM′+M′C,
∴当点M与M′重合时,BM′+M′C的值最小,即△BCM的周长最小,
在Rt△ABE中,AE6,
∵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
∴∠A+∠BCD=180°,
∵∠BCD+∠GCH=180°,
∴∠A=∠GCH,
∵∠AEB=∠H=90°,
∴△ABE∽△CGH,
∴,即,
∴GH,CH,
∴BH=BC+CH=10,
∴BG2,
∴△BCM周长的最小值为210.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将△BCE绕B点旋转,BC与BA重合,点E的对应点F在DA的延长线上,
∴∠ABF=∠CBE,BF=BE,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
∴∠ABE+∠CBE=90°,
∴∠ABE+∠ABF=90°,即∠EBF=∠D=90°,
∴∠EBF+∠D=180°,
∵∠EBF=90°,BF=BE,
∴四边形BEDF是“直等补”四边形.
故答案为:是;
【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得∠ABF=∠CBE,BF=BE,结合正方形的性质、角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得∠EBF=∠D=90°,进而得∠EBF+∠D=180°,从而根据“直等补”四边形的定义即可判断得出答案;
(2)①由“直等补”四边形得∠ABC=90°,∠ABC+∠D=180°,进而判断出四边形CDEF是矩形,得DE=CF,EF=CD=2, 再利用AAS判断出△ABE≌△BCF,得BE=CF,AE=BF,推出BE=DE, AE=BE-2, 设BE=x,则AE=x-2, 在Rt△ABE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可得BE的长;②根据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得△BCM周长=BC+BM+CM,故当BM+CM的值最小时,△BCM的周长最小, 延长CD到点G,使DG=CD,连接BG交AD于点M′,过点G作GH⊥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H, 判断出点C与点G关于AD对称, 得BM+CM=BM+MG≥BG, 即BM+CM≥BM′+M′C, 当点M与M′重合时,BM′+M′C的值最小,即△BCM的周长最小;判断出△ABE∽△CGH,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出CH、HG的值,在Rt△BHG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BG即可解决本题.
6.【答案】(1)证明:设AE、DF相交于点G,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E=∠C=90°,
∴∠ADG+∠CDG=90°,
∵AE⊥DF,
∴∠AGD=90°
∴∠DAG+∠ADG=90°,
∴∠DAG=∠CDG,
在△ADE和△DCF中,
∴△ADE≌△DCF (ASA),
∴AE= DF;
(2)解:过点N作于点P,、相交于点H,
,
,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3)解:,理由如下:
过点E作交于点K,过点N作交于点L,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若,
则,
,
,
,
,
,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1)设AE、DF相交于点G,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CD,∠ADE=∠C=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AG=∠CDG,利用ASA证明△ADE≌△DCF,据此可得结论;
(2)过点N作NP⊥AB于点P,BE、MN相交于点H,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MBH=∠PNM,由矩形的性质可得∠A=∠ABC=∠C=90°,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BE∽△PNM,易得四边形BCNP为矩形,则NP=BC=4,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过点E作EK∥AB交BC于点K,过点N作NL∥BC交AB于点L,易得四边形ABKE、BCNL是平行四边形, 则EK=AB=m,NL=BC=n,则,若若,则△EFK∽△NML,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EK=∠MNL,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K=∠D,∠D=∠CNL,则∠AEK=∠CNL,据此解答.
7.【答案】(1)解:∵,如图1,
∴,
E为的中点,,
∴,
∵,
∴,
在中,,
∴;
(2)证明:如图2,设射线与射线交于点M,
由题可设,
∵,
∴,
∴,
∴,
∵,
∴,
∴,
∵,
∴,
∴,
∵,
∴,
延长交于N,
∴,
过E作于P,
则,
在与中,
,
∴,
∴,
过E作于Q,
∴,
∴四边形为矩形,
∵,
∴,
∴,
∴矩形为正方形,
∴,
∴,
在与中,
,
∴,
∴,
∵,
∴;
(3)解:的最小值为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如图3,把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得到等边,同理以为边构造等边,
∴,,
∴,
∴,
在与中,
,
∴,
∴,
∴,
当B,F,M,N四点共线时,最小,
即为线段BN的长度,如图4,
过N作交其延长线于T,
∴,
∵,
∴,
∵,
∴,
∴,
∴,
∵,
∴,
在中, ,
∴,
∴,
∴,
∴的最小值为 .
【分析】(1)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3)结合图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8.【答案】(1)等腰直角三角形;
(2)解:①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当时,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
同理,在中,,
,
,
,
故结论成立;
②存在,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如图,连接,
当时,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
同理,在中,,
,
,
,
故答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②如图,当时,
,
,
,
由①可知,
,
,
,
同理可证,,
,
,
,
,
,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在中,
,
由①可知,
,
,
,
在中,
,
,
.
【分析】(1)先求出△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2)①先求出∠FBE=45°,再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②先求出,再求出,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答案】(1)解:①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
②;理由如下:
想法1:过作,使,连接,如图2所示: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
∴,
在中,,
∴;
想法2,如图所示,
∵四边形是正方形,将沿翻折,得到,
∴,,
∵,
∴
∴
∴
在和中,
,
∴,
∴,
∴,
在中,,
∴;
(2)解:如图所示,过作,使,连接,
∵直线绕点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
∴,
∴,
∴,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
∴,
∴,
在中,,
∴.
∵正方形边长为,
∴,
∵,
设,则
∴
解得:
∴
设,则,
∵.
∴,
解得:
∴.
【知识点】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①根据题意补图即可;② 过作,使,连接, 证明
,可得,再证,可得,从而得出,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 过作,使,连接, 证明,可得,再证,可得,从而得出∠MAF=90°,由勾股定理可得,由正方形的边长为2,可得,由,可设,,根据AC=AE+EC=5x=2,求出x值,即得, 设,则, 由建立关于a方程并解之即可.
10.【答案】(1)解:,
证明:如图,作交于H,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
(2)解:,
证明:如图,连接,
是由翻折得到,
,,
,
,
,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3)解:如图,过点D作于点J,过点M作于T,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四边形为矩形,
,
,
,
设,则,
,
,
,
,
,
,
,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作交于H,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即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得结论;
(2)AG=BG,连接,由折叠的性质可得,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从而得出AG=GB;
(3)过点D作于点J,过点M作于T,根据 即可求解.
11.【答案】(1)解:①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由①知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故答案为:;
(2)解:连接,
由旋转性质知,
在和中,
、,
,
,
,
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3)
【知识点】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3)解:由(2)知,
∵B、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
,
、、三点共线,
,
,
,
,
设,则,
则由得,
,
则,,
,
,
解得:,即,
故答案为:.
【分析】(1)①由、及∠BCD=90°,可得四边形CEGF是矩形,易得∠CGE=∠ECG=45°,可得EGg=EC,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即证;
②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 ,,可得,,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即可求解;
(2)连接,证明, 可得, 即得结论;
(3)证明,可得,设,则,由得,,,由即可求出a值.
12.【答案】(1)解:延长至点E,使得,连接、,
则,
是上的中线,
,
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中,
,
则四边形是矩形,
,
,
即;
(2)解:①如图连接、,
三角形与是以为斜边直角三角形,
且E是的中点,由(1)可知,
,,
,
是等腰三角形,
又F是的中点,
;
②如图连接,
对角线、相交于点O,
点O是、的中点,
又与是直角三角形,
由(1)可知,
,,
,
是矩形.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延长至点E,使得,连接、,先证出四边形是矩形,可得AB=CE,再结合,可得;
(2)①连接、,先证出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三线合一”可得;
②连接OE,先证出点O是、的中点,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证出AC=BD,即可得到是矩形。
13.【答案】(1)解:由折叠的性质得: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BG是PC的垂直平分线,
∴PB=PC,PB=CB,
∴PB=PC=CB,
∴△PBC是等边三角形.
(2)解:以点B为中心,在矩形中把逆时针方向旋转适当的角度,
得到;
再以点B为位似中心,将放大,使点的对应点落在上,得到;
如图⑤所示;
(3)解:矩形的一边长为,等边三角形边上的高为边长的倍,根据题意,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即可;
(2)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再求解并比较大小即可。
14.【答案】(1)1
(2)解:①证明:连接CM、BM,
由题意知:DG=MG,CG⊥DM,
∴DC=MC,
又BC=DC,
∴MC=BC,
∵P为BM的中点,
∴∠BCP=∠MCP;
②连接CN、BN,过N作NK⊥CD于K,过Q作QH⊥CD于H,连接NH并延长交BC于L,
∵∠DGC=90°,DG=4,CG=16,
∴,
∵GN=DG=4,
∴CN=CG-GN=12,
∵∠DGC=∠NKC=90°,∠DCG=∠NCK,
∴△DCG∽△NCK,
∴,即,
∴,,
∵NK⊥CD,QH⊥CD,∠BCD=90°,
∴,
∴,
又NQ=BQ,
∴KB=CH=,
∵∠NKH=∠HCL=90°,KH=CH,∠KHN=∠CHL,
∴△NHK≌△LHC,
∴NK=CL=,NH=HL,
∴
∴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90°,BC=DC,
∴∠EDG+∠CDG=90°,
∵DF⊥CE,
∴∠DGE=∠DGC=90°
∴∠DCG+∠CDG=90°,
∴∠EDG=∠DCG,
∴△CDG∽△DEG,
∴,即,
∴EG=1.
故答案为:1;
【分析】(1)先证明△CDG∽△DEG,可得,即,再求出EG的长即可;
(2)①连接CM、BM,先证明MC=BC,再结合P为BM的中点,可得∠BCP=∠MCP;
②连接CN、BN,过N作NK⊥CD于K,过Q作QH⊥CD于H,连接NH并延长交BC于L,先证明△DCG∽△NCK,可得,即, 求出 ,,再证明△NHK≌△LHC,可得NK=CL=,NH=HL,求出,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
15.【答案】(1)正方
(2)解:OE=OF,理由如下:
由(1)得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四边形OMHG为正方形,
∴OB=OC,∠OCB=∠OBA=45°,
∵∠COB=∠MOE=90°,
∴∠COF+∠FOB=∠FOB+∠GOB,
∴∠COF=∠GOB,
∴ OEB≌ OFC,
∴OE=OF;
(3)解:如图所示,过点O作OM⊥AB,ON⊥BC,
∴∠OME=∠ONF=∠ONB=90°,
∵∠MBN=90,
∴四边形BMON是矩形,
∴∠MON=∠EOF=90°,
∴∠MOE+∠EON=∠NOF+∠EON,
∴∠MOE=∠NOF,
∴ OME~ ONF,
∴,
∵AO=OC,OM∥BC,
∴AM=MB,
∴OM=,
同理可得ON=,
∴,
∴OE=kOF.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45°的方向剪下一个角,
∴剪下的这个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将其展开后,这个图形为正方形,
故答案为:正方形;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剪纸的特征求解即可;
(2)证明 OEB≌ OFC,可得OE=OF;
(3)过点O作OM⊥AB,ON⊥BC,先证明 OME~ ONF,可得,再结合AM=MB,求出OM=,同理得到ON=,再将数据代入可得,化简即可得到OE=kOF。
16.【答案】(1)成立
(2)证明:如图2,∵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又∵,
∴;
(3)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结论成立
理由:如图1,∵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又∵,
∴,
∴,
∵,
∴,
故答案为:成立
(3)线段的长为
理由:如图3,在上取一点,使,过作于,
又∵四边形为菱形,且,
∴,
∴
∴,
∴,
∴,
∵,,
∴,
∵,
∴,
∴,
∴,
∴,
∵,,
∴2AN=,2AN=AD,
∴,
∵,
∴,
∴,
∵菱形的边长为,
∴,
∵,
∴,
∴,
∵,
∴,
∴,
∴线段的长为.
故答案为.
【分析】(1)先证明可得,结合AC=AB,求出即可;
(2)先证明,再结合可得;
(3)先证明可得,再结合,,求出,求出,然后求出,,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
17.【答案】(1)证明:如图,由折叠可知,
∴,
∵,
∴,
∵,
∴,
∵在矩形中,,
∴
(2)解:∵在矩形中,,
∴四边形是矩形,
∴,
∵,
∴,
∴,
∴,
∵,
∴
(3)解:如图,连接,
∵,,
∴,,
∴在中,,
∴,
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
∴,
∴,,
∵,
∴,
∵,
∴,
∵,
∴,
∴,即,
∴,
∵,
∴,
∴,
∴,
∴在中,,
∵,
∴,
∴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求解即可;
(2)根据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
(3)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求出,再根据可得 ,即, 求出,再根据可得,求出,再求出,最后利用割补法可得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再计算即可。
1 / 1备考202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训练 ——四边形(3)
一、真题
1.(2022·深圳)
(1)【探究发现】如图①所示,在正方形中,为边上一点,将沿翻折到处,延长交边于点.求证:
(2)【类比迁移】如图②,在矩形中,为边上一点,且将沿翻折到处,延长交边于点延长交边于点且求的长.
(3)【拓展应用】如图③,在菱形中,为边上的三等分点,将沿翻折得到,直线交于点求的长.
【答案】(1)解:将沿翻折到处,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2)解:延长,交于,如图:
设,
在中,,
,
解得,
,
,,
,
,即,
,,
,,
,,
,即,
,
设,则,
,
,
,即,
解得,
的长为;
(3)解:(Ⅰ)当时,延长交于,过作于,如图:
设,,则,
,
,
,
,
沿翻折得到,
,,,
是的角平分线,
,即①,
,
,,,
在中,,
②,
联立①②可解得,
;
(Ⅱ)当时,延长交延长线于,过作交延长线于,如图:
同理,
,即,
由得:,
可解得,
,
综上所述,的长为或.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即可;
(2)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3)分类讨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2022·广州)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 = 120°,AB = 6,连接BD .
(1)求BD的长;
(2)点E为线段BD上一动点(不与点B,D重合), 点F在边AD上,且BE=DF,
①当CE丄AB时,求四边形ABEF的面积;
②当四边形ABEF的面积取得最小值时,CE+CF的值是否也最小?如果是,求CE+CF的最小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连接AC,设AC与BD的交点为O,如图,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 , OA=OC,AB∥CD,AC平分∠DAB,
∵∠BAD = 120°,
∴∠CA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BO=AB sin60°==,
∴BD=2BO=;
(2)解:如图,过点E作AD的垂线,分别交AD和BC于点M,N,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6,
由(1)得:BD=;
菱形ABCD中,对角线BD平分∠ABC,AB∥CD,BC=AB=6,
∴MN⊥BC,
∵∠BAD=120°,
∴∠ABC=60°,
∴∠EBN=30°;
∴EN=BE
∵,
∴MN=,
设BE=,则EN=,
∴EM=MN-EN=,
∵S菱形ABCD= AD MN=,
∴S△ABD= S菱形ABCD=,
∵BE=DF,
∴DF=,
∴S△DEF=DF EM= =,
记四边形ABEF的面积为s,
∴s= S△ABD - S△DEF =-(),
∵点E在BD上,且不在端点,∴0①当CE⊥AB时,
∵OB⊥AC,
∴点E是△ABC重心,
∴BE=CE=BO=,
此时 =,
∴当CE⊥AB时,四边形ABEF的面积为;
②作CH⊥AD于H,如图,
∵CO⊥BD,CH⊥AD,而点E和F分别在BD和AD上,
∴当点E和F分别到达点O和点H位置时,CF和CE分别达到最小值;
在菱形ABCD中,AB∥CD,AD=CD,
∵∠BAD=120°,
∴∠ADC=60°,
∴△ACD是等边三角形,
∴AH=DH=3,
∴CH=,
∵,
∴当,即BE=时, s达到最小值,
∵BE=DF,
∴DF=3,
此时点E恰好在点O的位置,而点F也恰好在点H位置,
∴当四边形ABEF面积取得最小值时,CE和CF也恰好同时达到最小值,
∴CE+CF的值达到最小,
其最小值为CO+CH==12.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四边形-动点问题
【解析】【分析】(1)先求出 △ABC是等边三角形, 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BO的值,最后求出BD的值即可;
(2)①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s,再求出 点E是△ABC重心, 最后求解即可;
②根据题意先求出 △ACD是等边三角形, 再求出 DF=3, 最后求最小值即可。
3.(2022·安顺)如图1,在矩形中,,,是边上的一点,连接,将矩形沿折叠,顶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延长交的延长线于点.
(1)求线段的长;
(2)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3)如图2,,分别是线段,上的动点(与端点不重合),且,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如图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将矩形 沿 折叠,顶点 恰好落在 边上的点 处,
,
在 中, ,
,
设 ,则 ,
在 中, ,
,
解得 ,
;
(2)证明: ,
,
四边形 是矩形,
,
,
,
,
,
中, ,
,
,
四边形 为菱形;
(3)解: ,设 , 是直角三角形
设
由(2)可得
①当 时,如图,
, ,
解得 ;
②当 时,
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 或
【知识点】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BC和CD长,根据折叠的性质求出CF长,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F,则可得出AF长,设 ,在Rt△AEF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答;
(2)根据(1)的结论分别求得GF、DG,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和矩形的性质求出EA和GA,在 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G长,再求出GF长,从而得出 ,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结论;
(3)设 ,设 ,利用(2)的结果求出 ,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即①∠DNM = 90°,②∠NDM=90°,分别根据解直角三角形求解即可.
4.(2022·兰州)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 ,EP与正方形的外角 的平分线交于P点.试猜想AE与EP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思考尝试】同学们发现,取AB的中点F,连接EF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图1中补全图形,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启发,逆向思考这个题目,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CP,可以求出 的大小,请你思考并解答这个问题.
(3)【拓展迁移】突击小组深入研究希望小组提出的这个问题,发现并提出新的探究点: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动点(点E,B不重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DP.知道正方形的边长时,可以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当 时,请你求出 周长的最小值.
【答案】(1)解:AE=EP,
理由如下:取AB的中点F,连接EF,
∵F、E分别为AB、BC的中点,
∴AF=BF=BE=CE,
∴∠BFE=45°,
∴∠AFE=135°,
∵CP平分∠DCG,
∴∠DCP=45°,
∴∠ECP=135°,
∴∠AFE=∠ECP,
∵AE⊥PE,
∴∠AEP=90°,
∴∠AEB+∠PEC=90°,
∵∠AEB+∠BAE=90°,
∴∠PEC=∠BAE,
∴△AFE≌△ECP(ASA),
∴AE=EP;
(2)解:在AB上取AF=EC,连接EF,
由(1)同理可得∠CEP=∠FAE,
∵AF=EC,AE=EP,
∴△FAE≌△CEP(SAS),
∴∠ECP=∠AFE,
∵AF=EC,AB=BC,
∴BF=BE,
∴∠BEF=∠BFE=45°,
∴∠AFE=135°,
∴∠ECP=135°,
∴∠DCP=45°;
(3)解: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
由(2)知,∠DCP=45°,
∴∠CDG=45°,
∴△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D与G关于CP对称,
∴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
∵AB=4,
∴BG=8,
由勾股定理得AG= ,
∴△ADP周长的最小值为AD+AG=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分析】(1)取AB的中点F,连接EF,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中点的概念可得AF=BF=BE=CE,则∠BFE=45°,∠AFE=135°,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可得∠DCP=45°,则∠ECP=135°,推出∠AFE=∠ECP,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PEC=∠BAE,利用ASA证明△AFE≌△ECP,据此可得结论;
(2)AB上取AF=EC,连接EF,由(1)同理得∠CEP=∠FAE,证△FAE≌△CEP,得∠ECP=∠AFE,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得BF=B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EF=∠BFE=45°,则∠AFE=∠ECP=135°,然后根据∠DCP=∠ECP-∠DCE进行计算;
(3)作DG⊥CP,交BC的延长线于G,交CP于O,连接AG,则△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D与G关于CP对称,AP+DP的最小值为AG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二、模拟预测
5.(2023·陈仓模拟)定义:若四边形有一组对角互补,一组邻边相等,且相等邻边的夹角为直角,像这样的图形称为“直角等邻对补”四边形,简称“直等补”四边形.
根据以上定义,解决下列问题:
(1)如图1,正方形ABCD中E是CD上的点,将△BCE绕B点旋转,使BC与BA重合,此时点E的对应点F在DA的延长线上,则四边形BEDF (填“是”或“不是”)“直等补”四边形;
(2)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10,CD=2,AD>AB,过点B作BE⊥AD于E.
①过C作CF⊥BF于点F,试证明:BE=DE,并求BE的长;
②若M是AD边上的动点,求△BCM周长的最小值.
【答案】(1)是
(2)解:①证明:∵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AB=BC=10,CD=2,AD>AB,
∴∠ABC=90°,∠ABC+∠D=180°,
∴∠D=90°,
∵BE⊥AD,CF⊥BE,
∴∠DEF=90°,∠CFE=90°,
∴四边形CDEF是矩形,
∴DE=CF,EF=CD=2,
∵∠ABE+∠A=90°,∠ABE+∠CBE=90°,
∴∠A=∠CBF,
∵∠AEB=∠BFC=90°,AB=BC,
∴△ABE≌△BCF(AAS),
∴BE=CF,AE=BF,
∵DE=CF,
∴BE=DE;
∵四边形CDEF是矩形,
∴EF=CD=2,
∵△ABE≌△BCF,
∴AE=BF,
∴AE=BE-2,
设BE=x,则AE=x-2,
在Rt△ABE中,x2+(x-2)2=102,
解得:x=8或x=-6(舍去),
∴BE的长是8;
②∵△BCM周长=BC+BM+CM,
∴当BM+CM的值最小时,△BCM的周长最小,
如图,延长CD到点G,使DG=CD,连接BG交AD于点M′,过点G作GH⊥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H,
∵∠ADC=90°,
∴点C与点G关于AD对称,
∴BM+CM=BM+MG≥BG,即BM+CM≥BM′+M′C,
∴当点M与M′重合时,BM′+M′C的值最小,即△BCM的周长最小,
在Rt△ABE中,AE6,
∵四边形ABCD是“直等补”四边形,
∴∠A+∠BCD=180°,
∵∠BCD+∠GCH=180°,
∴∠A=∠GCH,
∵∠AEB=∠H=90°,
∴△ABE∽△CGH,
∴,即,
∴GH,CH,
∴BH=BC+CH=10,
∴BG2,
∴△BCM周长的最小值为210.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1)∵将△BCE绕B点旋转,BC与BA重合,点E的对应点F在DA的延长线上,
∴∠ABF=∠CBE,BF=BE,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D=90°,
∴∠ABE+∠CBE=90°,
∴∠ABE+∠ABF=90°,即∠EBF=∠D=90°,
∴∠EBF+∠D=180°,
∵∠EBF=90°,BF=BE,
∴四边形BEDF是“直等补”四边形.
故答案为:是;
【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得∠ABF=∠CBE,BF=BE,结合正方形的性质、角的和差及等量代换得∠EBF=∠D=90°,进而得∠EBF+∠D=180°,从而根据“直等补”四边形的定义即可判断得出答案;
(2)①由“直等补”四边形得∠ABC=90°,∠ABC+∠D=180°,进而判断出四边形CDEF是矩形,得DE=CF,EF=CD=2, 再利用AAS判断出△ABE≌△BCF,得BE=CF,AE=BF,推出BE=DE, AE=BE-2, 设BE=x,则AE=x-2, 在Rt△ABE中,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可得BE的长;②根据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得△BCM周长=BC+BM+CM,故当BM+CM的值最小时,△BCM的周长最小, 延长CD到点G,使DG=CD,连接BG交AD于点M′,过点G作GH⊥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H, 判断出点C与点G关于AD对称, 得BM+CM=BM+MG≥BG, 即BM+CM≥BM′+M′C, 当点M与M′重合时,BM′+M′C的值最小,即△BCM的周长最小;判断出△ABE∽△CGH,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方程求出CH、HG的值,在Rt△BHG中,利用勾股定理算出BG即可解决本题.
6.(2023·遵义模拟)(1)【问题探究】如图1,在正方形中,点E、F分别在边、上,且,求证:.
(2)【知识迁移】如图2,在矩形中,,,点E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且,求的值.
(3)【拓展应用】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中,,,点分别在边上,点M、N分别在边、上,当与的度数之间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有?试写出其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设AE、DF相交于点G,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E=∠C=90°,
∴∠ADG+∠CDG=90°,
∵AE⊥DF,
∴∠AGD=90°
∴∠DAG+∠ADG=90°,
∴∠DAG=∠CDG,
在△ADE和△DCF中,
∴△ADE≌△DCF (ASA),
∴AE= DF;
(2)解:过点N作于点P,、相交于点H,
,
,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
,
四边形是矩形,
,
,
;
(3)解:,理由如下:
过点E作交于点K,过点N作交于点L,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若,
则,
,
,
,
,
,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1)设AE、DF相交于点G,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CD,∠ADE=∠C=90°,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DAG=∠CDG,利用ASA证明△ADE≌△DCF,据此可得结论;
(2)过点N作NP⊥AB于点P,BE、MN相交于点H,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MBH=∠PNM,由矩形的性质可得∠A=∠ABC=∠C=90°,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得△ABE∽△PNM,易得四边形BCNP为矩形,则NP=BC=4,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3)过点E作EK∥AB交BC于点K,过点N作NL∥BC交AB于点L,易得四边形ABKE、BCNL是平行四边形, 则EK=AB=m,NL=BC=n,则,若若,则△EFK∽△NML,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EK=∠MNL,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EK=∠D,∠D=∠CNL,则∠AEK=∠CNL,据此解答.
7.(2023·南山模拟)平行四边形中,点E在边上,连,点F在线段上,连,连.
(1)如图1,已知,点E为中点,.若,求的长度;
(2)如图2,已知,将射线沿翻折交于H,过点C作交于点G.若,求证:;
(3)如图3,已知,若,直接写出的最小值.
【答案】(1)解:∵,如图1,
∴,
E为的中点,,
∴,
∵,
∴,
在中,,
∴;
(2)证明:如图2,设射线与射线交于点M,
由题可设,
∵,
∴,
∴,
∴,
∵,
∴,
∴,
∵,
∴,
∴,
∵,
∴,
延长交于N,
∴,
过E作于P,
则,
在与中,
,
∴,
∴,
过E作于Q,
∴,
∴四边形为矩形,
∵,
∴,
∴,
∴矩形为正方形,
∴,
∴,
在与中,
,
∴,
∴,
∵,
∴;
(3)解:的最小值为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3)如图3,把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得到等边,同理以为边构造等边,
∴,,
∴,
∴,
在与中,
,
∴,
∴,
∴,
当B,F,M,N四点共线时,最小,
即为线段BN的长度,如图4,
过N作交其延长线于T,
∴,
∵,
∴,
∵,
∴,
∴,
∴,
∵,
∴,
在中, ,
∴,
∴,
∴,
∴的最小值为 .
【分析】(1)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题意先求出 , 再求出 , 最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求解即可;
(3)结合图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8.(2023·坪山模拟)将正方形的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记旋转角为,连接,过点B作直线,垂足为点F,连接.
(1)如图1,当时,的形状为 ,的值为 ;
(2)当时,
①(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根据图2的情形进行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②如图3,正方形边长为4,,,在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与相似?若存在,则的值为 ▲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等腰直角三角形;
(2)解:①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当时,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
同理,在中,,
,
,
,
故结论成立;
②存在,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如图,连接,
当时,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在中,
,
,
同理,在中,,
,
,
,
故答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②如图,当时,
,
,
,
由①可知,
,
,
,
同理可证,,
,
,
,
,
,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
在中,
,
由①可知,
,
,
,
在中,
,
,
.
【分析】(1)先求出△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2)①先求出∠FBE=45°,再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求解即可;
②先求出,再求出,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2023·南山模拟)在正方形中,点是对角线上的动点(与点,不重合),连接.
(1)将射线绕点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
①依题意补全图1;
②小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线段存在以下数量关系:的平方和等于的平方.小深把这个猜想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
想法1:将线段绕点逆时针旋转,得到线段,要证的关系,只需证的关系.
想法2:将沿翻折,得到,要证的关系,只需证的关系.
…
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用等式表示线段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一种方法即可)
(2)如图2,若将直线绕点B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若正方形边长为,,求的长.
【答案】(1)解:①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
②;理由如下:
想法1:过作,使,连接,如图2所示: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
∴,
在中,,
∴;
想法2,如图所示,
∵四边形是正方形,将沿翻折,得到,
∴,,
∵,
∴
∴
∴
在和中,
,
∴,
∴,
∴,
在中,,
∴;
(2)解:如图所示,过作,使,连接,
∵直线绕点顺时针旋转°,交直线于点,
∴,
∴,
∴,
在和中,
,
∴,
∴,
∵,,
∴,
在和中,
,
∴,
∴,
∴,
∴,
在中,,
∴.
∵正方形边长为,
∴,
∵,
设,则
∴
解得:
∴
设,则,
∵.
∴,
解得:
∴.
【知识点】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分析】(1)①根据题意补图即可;② 过作,使,连接, 证明
,可得,再证,可得,从而得出,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2) 过作,使,连接, 证明,可得,再证,可得,从而得出∠MAF=90°,由勾股定理可得,由正方形的边长为2,可得,由,可设,,根据AC=AE+EC=5x=2,求出x值,即得, 设,则, 由建立关于a方程并解之即可.
10.(2023·光明模拟)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如图①,在中,,垂足为E,F为的中点,连接,,试猜想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独立思考:请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践探究:希望小组受此问题的启发,将沿着(F为的中点)所在直线折叠,如图②,点C的对应点为,连接并延长交于点G,请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问题解决:智慧小组突发奇想,将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如图③,点A的对应点为,使于点H,折痕交于点M,连接,交于点N.该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若此的面积为20,边长,,求图中阴影部分(四边形)的面积.请你思考此问题,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解:,
证明:如图,作交于H,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
,
,,
,
;
(2)解:,
证明:如图,连接,
是由翻折得到,
,,
,
,
,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3)解:如图,过点D作于点J,过点M作于T,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
,
四边形为矩形,
,
,
,
设,则,
,
,
,
,
,
,
,
,
.
【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解析】【分析】(1)作交于H,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得,即得,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得结论;
(2)AG=BG,连接,由折叠的性质可得,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从而得出AG=GB;
(3)过点D作于点J,过点M作于T,根据 即可求解.
11.(2023·深圳模拟)如图1,已知点G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垂足为点E,,垂足为点F.
(1)证明与推断:
②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推断:的值为 ▲ ;
(2)探究与证明:
将正方形的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试探究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与运用:
正方形在旋转过程中,当B、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如图3所示,延长交于点H,若,则 .
【答案】(1)解:①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四边形是矩形,,
,
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由①知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故答案为:;
(2)解:连接,
由旋转性质知,
在和中,
、,
,
,
,
线段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3)
【知识点】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3)解:由(2)知,
∵B、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
,
、、三点共线,
,
,
,
,
设,则,
则由得,
,
则,,
,
,
解得:,即,
故答案为:.
【分析】(1)①由、及∠BCD=90°,可得四边形CEGF是矩形,易得∠CGE=∠ECG=45°,可得EGg=EC,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即证;
②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 ,,可得,,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即可求解;
(2)连接,证明, 可得, 即得结论;
(3)证明,可得,设,则,由得,,,由即可求出a值.
12.(2023·佛山模拟)数学学习总是循序渐进、不断延伸拓展的,数学知识往往起源于人们为了解决某些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思考、猜想出的一些结论.但是所猜想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人们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后,如果所猜想的结论在逻辑上没有矛盾,就可以作为新的推理的前提,数学中称之为定理.
(1)推理证明:
在八年级学习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时,借助工具测量就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当时并未说明这个结论的符合题意性.九年级学习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之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如图1,在中,若是斜边上的中线,则,请你用矩形的性质证明这个结论的符合题意性.
(2)迁移运用:利用上述结论解决下列问题:
①如图2,在线段异侧以为斜边分别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与,E、F分别是、的中点,判断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如图3,对角线、相交于点O,分别以、为斜边且在同侧分别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与,求证:是矩形;
【答案】(1)解:延长至点E,使得,连接、,
则,
是上的中线,
,
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中,
,
则四边形是矩形,
,
,
即;
(2)解:①如图连接、,
三角形与是以为斜边直角三角形,
且E是的中点,由(1)可知,
,,
,
是等腰三角形,
又F是的中点,
;
②如图连接,
对角线、相交于点O,
点O是、的中点,
又与是直角三角形,
由(1)可知,
,,
,
是矩形.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延长至点E,使得,连接、,先证出四边形是矩形,可得AB=CE,再结合,可得;
(2)①连接、,先证出是等腰三角形,再利用“三线合一”可得;
②连接OE,先证出点O是、的中点,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证出AC=BD,即可得到是矩形。
13.(2023·禅城模拟)
(1)【操作体验】用一张矩形纸片折等边三角形.
第一步,对折矩形纸片()(图),使与重合,得到折痕,把纸片展平(图②).
第二步,如图③,再一次折叠纸片,使点C落在上的P处,并使折痕经过点B,得到折痕,折出,,得到.
请证明△PBC是等边三角形.
(2)【数学思考】
如图④,小明画出了图③的矩形和等边三角形.他发现,在矩形中把经过图形变化,可以得到图⑤中的更大的等边三角形.请描述图形变化的过程.
(3)【问题解决】
已知矩形一边长为,另一边长为.对于每一个确定的的值,在矩形中都能画出最大的等边三角形.请画出不同情形的示意图,并写出对应的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由折叠的性质得: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BG是PC的垂直平分线,
∴PB=PC,PB=CB,
∴PB=PC=CB,
∴△PBC是等边三角形.
(2)解:以点B为中心,在矩形中把逆时针方向旋转适当的角度,
得到;
再以点B为位似中心,将放大,使点的对应点落在上,得到;
如图⑤所示;
(3)解:矩形的一边长为,等边三角形边上的高为边长的倍,根据题意,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即可;
(2)根据要求作出图象,再求解并比较大小即可。
14.(2022·南沙模拟)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为边AD上的一点,连结CE,过D作DF⊥CE于点G,DF交边AB于点F.已知DG=4,CG=16.
(1)EG的长度是 .
(2)如图2,以G为圆心,GD为半径的圆与线段DF、CE分别交于M、N两点.
①连接CM、BM,若点P为BM的中点,连结CP,求证∠BCP=∠MCP.
②连接CN、BN,若点Q为BN的中点,连结CQ,求线段CQ的长.
【答案】(1)1
(2)解:①证明:连接CM、BM,
由题意知:DG=MG,CG⊥DM,
∴DC=MC,
又BC=DC,
∴MC=BC,
∵P为BM的中点,
∴∠BCP=∠MCP;
②连接CN、BN,过N作NK⊥CD于K,过Q作QH⊥CD于H,连接NH并延长交BC于L,
∵∠DGC=90°,DG=4,CG=16,
∴,
∵GN=DG=4,
∴CN=CG-GN=12,
∵∠DGC=∠NKC=90°,∠DCG=∠NCK,
∴△DCG∽△NCK,
∴,即,
∴,,
∵NK⊥CD,QH⊥CD,∠BCD=90°,
∴,
∴,
又NQ=BQ,
∴KB=CH=,
∵∠NKH=∠HCL=90°,KH=CH,∠KHN=∠CHL,
∴△NHK≌△LHC,
∴NK=CL=,NH=HL,
∴
∴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圆-动点问题
【解析】【解答】(1)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90°,BC=DC,
∴∠EDG+∠CDG=90°,
∵DF⊥CE,
∴∠DGE=∠DGC=90°
∴∠DCG+∠CDG=90°,
∴∠EDG=∠DCG,
∴△CDG∽△DEG,
∴,即,
∴EG=1.
故答案为:1;
【分析】(1)先证明△CDG∽△DEG,可得,即,再求出EG的长即可;
(2)①连接CM、BM,先证明MC=BC,再结合P为BM的中点,可得∠BCP=∠MCP;
②连接CN、BN,过N作NK⊥CD于K,过Q作QH⊥CD于H,连接NH并延长交BC于L,先证明△DCG∽△NCK,可得,即, 求出 ,,再证明△NHK≌△LHC,可得NK=CL=,NH=HL,求出,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
15.(2022·顺德模拟)如图
(1)动手操作:如图1,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45°的方向剪下一个角,打开,剪出的是一个 形.再利用图形的“旋转”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体会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2)问题探究:如图2,由“动手操作”所得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点,把一个与它全等的四边形绕点旋转,交于,交于.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拓展迁移:如图3,矩形的对角线交点为,直角的边,分别与边,相交于,.设(为常数),探究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正方
(2)解:OE=OF,理由如下:
由(1)得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四边形OMHG为正方形,
∴OB=OC,∠OCB=∠OBA=45°,
∵∠COB=∠MOE=90°,
∴∠COF+∠FOB=∠FOB+∠GOB,
∴∠COF=∠GOB,
∴ OEB≌ OFC,
∴OE=OF;
(3)解:如图所示,过点O作OM⊥AB,ON⊥BC,
∴∠OME=∠ONF=∠ONB=90°,
∵∠MBN=90,
∴四边形BMON是矩形,
∴∠MON=∠EOF=90°,
∴∠MOE+∠EON=∠NOF+∠EON,
∴∠MOE=∠NOF,
∴ OME~ ONF,
∴,
∵AO=OC,OM∥BC,
∴AM=MB,
∴OM=,
同理可得ON=,
∴,
∴OE=kOF.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解答】(1)解: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45°的方向剪下一个角,
∴剪下的这个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将其展开后,这个图形为正方形,
故答案为:正方形;
【分析】(1)根据折叠的性质和剪纸的特征求解即可;
(2)证明 OEB≌ OFC,可得OE=OF;
(3)过点O作OM⊥AB,ON⊥BC,先证明 OME~ ONF,可得,再结合AM=MB,求出OM=,同理得到ON=,再将数据代入可得,化简即可得到OE=kOF。
16.(2022·福田模拟)如图
(1)【教材呈现】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将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摆放在一起,点为公共顶点,,若固定不动,将绕点旋转,边,与边分别交于点,(点不与点重合,点不与点重合),则结论是否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2)【类比引申】如图2,在正方形中,为内的一个动角,两边分别与,交于点,,且满足,求证:;
(3)【拓展延伸】如图3,菱形的边长为,,的两边分别与,相交于点,,且满足,若,则线段的长为 .
【答案】(1)成立
(2)证明:如图2,∵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又∵,
∴;
(3)
【知识点】菱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边形的综合
【解析】【解答】解:(1)结论成立
理由:如图1,∵和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又∵,
∴,
∴,
∵,
∴,
故答案为:成立
(3)线段的长为
理由:如图3,在上取一点,使,过作于,
又∵四边形为菱形,且,
∴,
∴
∴,
∴,
∴,
∵,,
∴,
∵,
∴,
∴,
∴,
∴,
∵,,
∴2AN=,2AN=AD,
∴,
∵,
∴,
∴,
∵菱形的边长为,
∴,
∵,
∴,
∴,
∵,
∴,
∴,
∴线段的长为.
故答案为.
【分析】(1)先证明可得,结合AC=AB,求出即可;
(2)先证明,再结合可得;
(3)先证明可得,再结合,,求出,求出,然后求出,,最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
17.(2022·澄海模拟)如图,已知矩形中,,,点,分别在边,上,沿着折叠矩形,使点,分别落在,处,且点在线段上(不与两端点重合),过点作于点,连接.
(1)求证:;
(2)若,求的长;
(3)若,求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
【答案】(1)证明:如图,由折叠可知,
∴,
∵,
∴,
∵,
∴,
∵在矩形中,,
∴
(2)解:∵在矩形中,,
∴四边形是矩形,
∴,
∵,
∴,
∴,
∴,
∵,
∴
(3)解:如图,连接,
∵,,
∴,,
∴在中,,
∴,
设,则,,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
∴,
∴,,
∵,
∴,
∵,
∴,
∵,
∴,
∴,即,
∴,
∵,
∴,
∴,
∴,
∴在中,,
∵,
∴,
∴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求解即可;
(2)根据可得,将数据代入可得,求出,再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
(3)设,则,,利用勾股定理可得求出,再根据可得 ,即, 求出,再根据可得,求出,再求出,最后利用割补法可得折叠后重叠部分的面积=,再计算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