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备课参考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单元归纳提升课件+综合检测(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7-25 19:02:19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2.应对全球变暖的具体措施(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解析】 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答案】 (1)A (2)B1.据报道,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解析】  “水城”威尼斯地势低,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威尼斯受到严重威胁,人口不断外迁。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1)D (2)C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1)(双选)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双选)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解析】 第(1)题,城市化后,地表植被减少,城市硬化路面使下渗减少,导致洪水过程线提前,且洪峰变大。修建水库后,受水库的调节,洪峰变小且推后。故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②是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③是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④是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第(2)题,城市内涝是因为城市积水不能及时排出,A、C选项与排水无关。
【答案】 (1)AC (2)BD2.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早晚,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答案】 D综合检测(四)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民谣“十八怪”形象地描述了不同地区独特的景观和习俗。阅读不同地区“十八怪”对村落的描述。完成1~2题。
①石头洞里有村寨(云南) ②山上挖洞把房盖(山西) ③烟囱砌在山墙外(东北) ④水泊梁山无水寨(山东)
1.村落形态较为分散的“怪”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村落发展处于穴居阶段的“怪”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在山区、牧区,缺水、炎热或严寒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聚落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第2题,①利用“天然洞穴”是穴居阶段的特点;②窑洞是人工开挖的洞穴。
【答案】 1.A 2.A
(2012·潮州期末)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全球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
4.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解析】 第3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示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影响,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粮食会增产。第4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就目前来看,三地的降水相当,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粮食减产;中亚多为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产幅度(0~40%)没有西亚地区(>40%)大。
【答案】 3.B 4.B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5~7题。
5.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寒潮
C.沙尘暴 D.干旱
6.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7.图中所示的灾害多发的季节是(  )
A.夏秋季节 B.深秋和初春
C.隆冬季节 D.春节前后
【解析】 第5题,从次数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纬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第6题,图中的甲地通过经纬网可知是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较小,主要是位于盆地中,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第7题,由于降温幅度大小是判断寒潮的标准,因此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和“乍寒还暖”的秋末发生的次数最多。
【答案】 5.B 6.A 7.B
(2012·济宁质检)下图是某流域水量收支平衡示意图(单位:亿吨)。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以及开采地下水量X是(  )
A.蒸发 55.43亿吨 B.下渗 40亿吨
C.蒸发 40亿吨 D.下渗 55.43亿吨
9.该地区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
B.扩大水库库容,增强调蓄能力
C.改进灌溉技术,节约用水
D.植树造林,增加地下水渗入量
【解析】 第8题,甲环节与河流径流并列,并指向开采地下水,故其代表的应是下渗;开采地下水量X应为总用水量减去水库蓄水量和河流引水量。第9题,增加地下水的抽取量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8.D 9.A
读世界四个主要大洲年径流总量和人口总量比较图,回答10~12题。
10.四大洲中,人均径流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1.北美洲的面积大于南美洲,但年径流量却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该洲(  )
A.地形较平坦,不利于储水
B.气候干燥,降水总量小
C.海岸线平直,不利于水汽进入
D.植被稀少,涵养水源少
12.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 (  )
A.水资源总量不足 B.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可知四大洲各自的年径流总量和人口总量,做一个简单的除法估算,不难得出四大洲中,人均径流量最多的是南美洲的结论。第11题,南美洲号称“湿热的大陆”是因为其纬度低降水丰富,北美洲虽然面积大于南美洲,但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大,降水总量小,气候干燥,年径流量自然较少。第12题,从图中信息和四大洲人均径流量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答案】 10.D 11.B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形成最早的可能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导致这种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最早形成的城市往往沿河分布。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D城市到B城市之间有山脉阻挡,因此公路选择从地势较低的山间谷地通过。第(3)题,交通线路的密度受人口和城市分布影响,而人口与城市的多寡又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
【答案】  (1)A 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山地地形的限制
(3)东侧 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而西侧沙漠广布,且有山脉阻隔
14.(2012·高考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的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求量大。第(2)题,由上题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