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的社会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B.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C.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D.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2.下列关于古代文明成就与文明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
A.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神话、20进制——两河流域文明
B.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发明了车轮——古代埃及文明
C.佛教、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0到9的数字——古印度文明
D.方舟传说、悲剧和喜剧、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古希腊文明
3.公元前518年,他(大流士)再一次用兵埃及,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公元前513年,他又率大军向西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占领了色雷斯等地,波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一帝国( )
①凭借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欧洲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③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出现了买卖活动和转移财产的文契,此类文契记录了交易中的宣誓,但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完全取决于一方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所提供的货物,并通过以物易物来实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B.私有财产缺乏法律保护
C.契约意识尚未形成 D.交易过程尊重个体价值
5.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
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6.法国学者说:“(古希腊)城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空间——一个以市政广场及其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人们就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争论,权力不再限于王宫之中,而是置于这个公共的中心。”该论述强调的是古希腊城邦( )
A.带有人民主权的色彩 B.民众的凝聚力增强
C.注重营造民主的环境 D.公民参政意识高涨
7.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由此可以判定,当时的波斯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封建帝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君主专制
8.希腊人在辩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们还从巴比伦、腓尼基、犹太等文明中汲取营养,最终成长为内涵丰富且成熟的文明,并对埃及文明施加影响,比如,希腊人教会了埃及人如何建造舰船等。到埃及文明后期,两个文明远远不再是父与子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比肩的兄弟。据此可知( )
A.埃及文化“希腊化” B.文明之间有互鉴性
C.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D.希腊文化博采众长
9.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上述史实共同说明( )
A.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B.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C.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西亚文明 D.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
10.“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11.“他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他的事业将世界推入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事业”是指( )
A.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并东征 B.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C.把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 D.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12.公元前七世纪前半期,斯巴达设置了代表平民利益的监察官,从全体民众中选出,所有公民不分贫富均有权当选,任期一年,权限极大。监察官逐渐获得了监察权、提案权及裁决权等重要权力。在修昔底德的记载中,监察官拥有直接拘捕斯巴达王的权力。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具有较强的民主色彩 B.国王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C.实质上就是君主专制 D.监察官实际是国家元首
13.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 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
A.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14.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不同种姓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转化而成。经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婆罗门教祭司后来补进去的。若这一推测成立,祭司的目的是( )
A.维护君主统治 B.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
C.强调职业世袭 D.证明种姓制度合理性
15.“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希波战争、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耸立的海岬)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
——[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抢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
材料三 罗马帝国前期,屋大维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将行省划分为元首省与元老院省。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有军队驻扎。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和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屋大维还设立税务都察使一职,主要职责为前往各行省收取税款。他规定行省禁止举行各种集会、结社活动,但却有意识地宣传对元首的崇拜,几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罗马女神庙和奥古斯都(屋大维)圣庙,人们每年都从行省内各地聚集到省府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
——摘编自杜建军《罗马帝国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随着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外交格局的确定,对于丝绸之路的关注也再次升温。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三国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也进入倒计时。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亚欧大陆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在这条昔日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材料五 我们要珍惜本地区文明多样性这一宝贵财富,摒弃文明冲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各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发展进步注入持久动力。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柏拉图描述的古希腊文明从文明发源地的角度看属于什么文明 古希腊入凭借自身优势在地中海东岸和西班牙之间建立了怎样的国家 这种国家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前期行省制度改革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并谈谈你对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的理解。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18.史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史料二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制的多元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史料二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说明理由。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故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典故。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概述两大帝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3)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三观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可知罗马上层社会希望孩子接受希腊人的教育,较早的接触学习希腊文化知识,可见罗马上层社会对希腊文化的推崇,因此可说明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C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古希腊文明逐渐影响西亚北非等地区,而罗马进入帝国时期是公元前2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罗马上层社会委托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教育儿童,希望儿童较早的接触学习希腊文化,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罗马上层社会普遍雇佣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乳母和教仆主要是奴隶身份,因此材料现象无法说明奴隶制度濒临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产生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文明的特点有:在宗教上的波罗门教和佛教,在社会等级上的种姓制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数学上,创造了0到9的数字,C项正确;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并非20进制,排除A项;发明车轮的是苏美尔人,排除B项;方舟传说在两河流域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②③说法正确,D项正确;古代罗马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①说法错误,排除AC项;波斯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不是“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文契只是一种记录副本,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交易是否能成功……接受对方所提供的货物……以物易物来实现”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买卖交易缺乏制度性规范且无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易媒介,处于物物交换的初始阶段,这表明商业有所发展,但是水平有限,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交易文契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未提及法律对交易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交易中是否遵循诚信精神等契约意识,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即农业产生,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定居成为必要及可能,故材料强调的是生产食物对定居生活方式的重要性,D项正确;其余三项未涉及定居生活方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公民可以在公共空间共同直接参与城邦事务讨论,有利于城邦公民主体意识的发挥,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项正确;人民主权是指公民掌握城邦政权,与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公民参与城邦政治,不是民众的凝聚力增强,排除B项;注重营造民主的环境也是为城邦民主政治服务,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可知国王大流士所发布的命令被坚决执行,国王是政权的中心和最高主宰,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D项正确;材料强调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帝制,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是近代民主制度,排除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希腊人“从巴比伦、腓尼基、犹太等文明中汲取营养”“并对埃及文明施加影响”“到埃及文明后期,两个文明远远不再是父与子的关系,而是可以互相比肩的兄弟”可知文明之间有互鉴性,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D项正确;材料涉及西亚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埃及的影响,未涉及相互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希腊文明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西亚文明,还有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可知,两河流域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的合法性,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题干他促使民主氛围的希腊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广泛交流和希腊化时代可知他的事业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建立亚历山大帝国,A项正确;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B项;将地中海变为帝国内海的是罗马帝国,排除C项;编订《查士丁尼法典》的是东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斯巴达设置了代表平民利益的监察官,从全体民众中选出,所有公民不分贫富均有权当选,任期一年,权限极大。”“监察官拥有直接拘捕斯巴达王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斯巴达国王权力受到检察官制约、监督,体现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较强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斯巴达国王权力很大,但受监察官监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城邦的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国王是城邦的元首而不是监察官,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控制着中央官员,直接任命、指挥行省总督、驻军指挥官,反映出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所有官职都与国王的家事关系密切 ,排除A项;波斯未能最终征服希腊,排除C项;哈里发并非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据题意可知,婆罗门的祭祀后补的内容人为的将人划分了不同的等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论证种姓制度的合理性,D项正确;祭祀的目的明显是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并不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和树立婆罗门教的权威以及职业世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波战争、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史实反映的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也说明古代文明交往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D项正确;材料与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无关,排除A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故选D项。
16.(1)文明:海洋文明;国家:城邦国家;特征:一城一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性质: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3)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强化了元首的权威;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
(4)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理解: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自尊、欣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尊重、宽容、乃至欣赏的态度;应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
(5)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可知柏拉图从自然地理环境得角度看待希腊,古希腊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经济基础主要依赖于工商业。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希腊人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古希腊城邦因其陆路交通曲折,相对独立,难以统一,由于地形原因,城邦的规模也很小,城邦的特征有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具有侵略性质。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另一方面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三“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有军队驻扎……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可得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据材料“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和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可以得出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经齐文化交流;根据材料“规定行省禁止举行各种集会、结社活动,但却有意识地宣传对元首的崇拜,几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罗马女神庙和奥古斯都(屋大维)圣庙”可得强化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强化了元首的权威。
(4)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式 古代文明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暴力冲突,二是和平交往。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宝, 如果不了解或不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往往就容易造成我们交往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误解,因此我们应有开放的胸怀,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文明不仅仅指外部文明,要从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对待外部文化两个角度来作答,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时,也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各国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然环境、地理区域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舒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一个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自己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1)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促进宗教和民俗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传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对世界:利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
(2)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深受中原文化辐射);一度受中原王朝的间接统治(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设机构管理);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缓冲区);中原政权的强弱关系到中西(域)关系的亲疏。
原因:①汉唐王朝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华夏文明的影响);②古丝绸之路的推动;③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之间,是各种文明的交汇碰撞,便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④西域各国民众的勤劳智慧,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驱动;⑤宗教信仰因素;⑥物种交流,技术互鉴。
【详解】(1)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可知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根据材料一“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可知促进宗教和民俗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根据材料一“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可知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传播;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物种交流利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可知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根据材料二“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可知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深受中原文化辐射);根据材料二“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可知一度受中原王朝的间接统治(一度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国、设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二“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可知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缓冲区);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可知中原政权的强弱关系到中西(域)关系的亲疏。
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可知汉唐王朝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华夏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来看,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欧之间,是各种文明的交汇碰撞,便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从宗教信仰来看,宗教信仰因素也是推动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因素之一。从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方面来看,西域各国民众的勤劳智慧,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驱动。从物种交流方面来看,物种交流,技术互鉴,也是推动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因素之一。
18.(1)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2)态度: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得出人民主权;依据材料“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得出法律至上;依据材料“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得出轮番而治;依据材料“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得出公民内部的平等。
(2)态度:依据材料“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得出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
理由:依据材料“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得出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依据材料“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得出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从两者的民主形式分析,得出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19.(1)相似之处:都通过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和行省制度;同属农耕文明等。
作用: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逐渐连成一片;(或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2)原因:罗马帝国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基督教成为国教,罗马城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境内政治相对和平稳定;罗马帝国境内使用拉丁语,并不断向外传播,为通向罗马扫除语言障碍。
作用: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帝国的巩固。
(3)战争既充满暴力,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例如亚历山大帝国东侵,暴力征服了西亚等地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详解】(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帝国建立的方式分析,得出都通过征服和扩张建立庞大帝国;从疆域和政治制度分析,得出疆域都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和行省制度;从文明类型角度分析,得出同属农耕文明等。
作用:依据所学,从文明交流和传播角度概述,得出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逐渐连成一片,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2)原因:根据材料二“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得出罗马帝国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依据材料“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得出基督教成为国教,罗马城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从帝国的政治稳定分析,得出境内政治相对和平稳定;从文化角度分析,得出罗马帝国境内使用拉丁语,并不断向外传播,为通向罗马扫除语言障碍。
作用:从交通对经济文化的作用分析,得出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从对帝国的巩固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帝国的巩固。
(3)观点:依据材料“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得出战争既充满暴力,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亚历山大东征分析,得出例如亚历山大帝国东侵,暴力征服了西亚等地后,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并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