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19: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领悟其为学之道。
虽有佳肴
—礼记
学习目标
1、积累“至道”、“相长”、“困”、“学( xiào )”、“虽”等重点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
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文学特色: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
认识作者
戴圣,字次君,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戴圣一生以学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师学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大小戴”。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其要言精义比《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国同乡睢阳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写作背景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有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和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jiāo) 学/相长 (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 /学半。”
  其/此之谓乎?
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最好的道理
困惑
自我反思
所以
好处
味美
即使
自我勉励
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
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同“敩”(xiào),教导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翻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积累词汇
1、通假字
 ① 兑命
 ②学学半
2、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
③.教然后知困
④.教学相长
⑤.然后能自强
通“说(yuè)”,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通“敩(xiào)”,教导。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古义:自我勉励;今义:自力图强
3、一词多义
①.学:a.教学相长
b.学学半:
c.学学半:
②.其: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c.其此之谓乎
学习
通假字,同“敩”,教导
向别人学习
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表推测,大概,恐怕
思考探究
1、你觉得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3、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事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学习,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这样采用类比论证,使道理浅显易懂。
4、“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5、文章结尾处引用《兑命》中的话:“《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6、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不能。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这句话作为论据,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合理性,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能删。
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又从教 与学 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最后从《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二者是主从关系。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8、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能弥补以前的不足。
探究主旨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的“教学相长”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意思一样吗?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文中的“教学相长”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在教的过程中认识的提高,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1、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结合自己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文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3、理解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2、学了本文,你收获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实际,谈谈看法。
(1)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译文:学习的人缺点有四类,教师必须知道才行:在学习中,有的失之于贪多,有的失之于过少,有的失之于把学习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进。这四类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1、理解性默写:
①.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
②.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
③.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④.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嘉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当堂练习
教学相长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学相长 D.教然后知困
2、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 ),所以《礼记》又叫(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四书”指的是( )
“五经”指的是( )

戴圣
《小戴礼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B
4、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②.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5、请写出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6、对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滋味) B.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强)
C.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D.学学半(学习)
7、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B.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A
8、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 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 “学学半”用引用论证,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D. 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9、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B
D
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虽有嘉肴》,文章虽短小,却告诉我们一个特别有用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书山”“学海”不仅要勤用功苦用功,更要学会巧用功妙用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也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在教与学中不断地修炼自我,从中汲取养料。建议大家读读《学记》,体会其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
2、结合自己学习经历,写一篇《<虽有嘉肴>读后感》。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
教学相长
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
教然后知困
自反
自强
学然后知不足
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