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水平仍然相当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洲独立运动的力量分散 B.非洲新经济因素比较弱小
C.非洲遭受殖民侵略程度深 D.非洲的殖民统治势力强大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开始觉醒,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B.各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革命团体或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C.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
D.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增强了民族意识
3.如图《分蛋糕》是反映19世纪80年代召开的某欧洲国际会议的漫画。这次会议( )
A.导致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B.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C.缓解了列强在西亚地区矛盾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4.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B.同资本主义发展紧密联系,其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C.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伴随各国之间的扩张和争夺
D.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体系,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5.“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遇到的情况较美洲有所不同……和东方相比,欧洲太贫穷了,拿不出多少值钱的东西来交换,所以只能采用暴力手段。”这一状况描述的是( )
A.早期殖民扩张的情景 B.工业革命后的态势
C.资本输出时期的状况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殖民扩张手段
6.《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1650年,英国茶叶价格为每磅6—10英镑不等,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末,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则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英国人均茶叶消费数量达到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价格革命加速欧洲社会阶层分化 B.商业革命带来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C.工业革命带来英国贫富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商品供给增加
7.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给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这个国家(中国)太过神奇和伟大,他的觉醒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噩梦。我们唯一的方式,是用我们的思想完全替代他们原有的文明,让他们未来的精英和领袖,认为我们才是伟大和先进的。用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完全覆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远比用军旗去统治他们更可靠”。詹姆斯的言论( )
A.实质上是“欲灭其国”“必灭其文” B.推动了殖民侵略向文化侵略的转型
C.造成了中国近现代人才的大量流失 D.肯定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神奇和伟大
8.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9.17世纪以来,来华的欧洲人热衷于收集东方植物的种子或药材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在与巴黎科学院的通信中介绍了中国的三七、当归、人参等,并寄回了制作阿胶的原料,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东方知识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
C.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D.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10.在英国持续近两个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商业力量基于利益从事殖民扩张,政府从职责和财政需求出发支持殖民扩张,移民则是受到新世界理想的驱动而参加到殖民扩张者行列中的。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殖民扩张( )
A.是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 B.由多种力量的合力推动
C.动力来自于商业资本主义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11.随着荷兰海上霸权和贸易垄断权的丧失,国家商业资本收入剧减,严重影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致使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迅速走向衰落。这表明荷兰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航海条例》的颁布 B.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垮台
C.工业品出口量大为下降 D.经济发展缺少内在动力
12.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 )
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13.1963年,有英国学者在演讲中讲道:“可能在将来会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是现在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却不是历史的题材。”据此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化( )
A.落后于欧洲文化 B.缺乏代表性成果
C.具有独立发展特征 D.传承过程发生中断
14.19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人发现,在商业方面,德国以更优的服务、条件和更低的价格,提供至少同等质量的商品,并在度量上采用公制而非英制。德国自非洲取得的从东至西的殖民地,几乎将大陆横切,挫败了英国建设从好望角到开罗铁路的野心。这将导致( )
A.德国经济领先世界 B.英德矛盾日渐加剧 C.非洲为英德所瓜分 D.国际市场竞争充分
15.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的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所产葡萄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后再销往世界。由此推知,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 )
A.促使阿尔及利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加快阿尔及利亚农业现代化进程
C.使阿尔及利亚成为列强资本投资场所
D.造成阿尔及利亚经济呈单一畸形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世界市场:联合、竞争及毫无保障”
材料二 如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工人采集茶叶以出口
图中印度工人在采集茶叶以出口,尽管工钱很少,但他们也由此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这一贸易体系改变着世界几乎每个地方的农业和日常生活。
材料三 由于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厂商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情况下互相调剂需求,它极不稳定,地区与地区竞争。美国中西部谷物一次跌价,除了使少数投机分子破产外,还可能迫使德意志或者阿根廷的小麦种植者以绝望的价格出售产品。当生意萧条时,或者当由于有了节省劳动力的新发明而活计消失时,劳动者就会面临失业。这个体系历经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后者最著名的就是从1873年左右到大约1893年的“长期萧条”。政府制定保护性关税抵制来自别国的竞争。这一切表明19世纪无节制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在80年代之后逐渐地衰落下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损失了约四分之一的海外投资,法国人是三分之一左右,德国人则是全部。
——(美)R.R.帕尔默等著《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在材料一的图中用箭头标出19世纪末欧洲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世界市场的建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利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在逆转吗?
有学者认为,作为与全球化相生相克的一个反命题,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此消彼扬、相互掣肘的一种历史进程,尤其在某一具体领域里,逆全球化的勃兴,往往意味着全球化的式微。反之亦然。研究这一问题时,某学者选择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
这幅木雕最先出现在1493年印制的一本小册子上,他可能是歌洲第一幅描绘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绘画,图中,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坐在左边,正指挥哥伦布和他的三粮船驶向一个小岛。几乎全裸的土著人(画得比欧洲人身材高大)(见有外族人出现)似乎正纷纷逃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南美洲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之前栽培在美国南部的棉花,现已扩展到了地球上每个温暖地带。
——摘自【英】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大国兴衰》(1865年)
材料三 全球化浪潮发展衍变至今已历500余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知名媒体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在跨入21世纪之前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全球化1.0阶段,浪成于微澜之间一西方列强抢占发展先机;全球化2.0阶段,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国际多边机制异军突起;全球化3.0阶段,山重水复疑无路一“逆全球化”亦已全球化。如套用以上提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际,全球化有望迈入全球化4.0阶段,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共构建。在新的国际情势下,世界各国理当积极以自身的发展、智慧引导全球化朝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
——摘编自檀有志《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
材料四 人类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不会因为最近出现的“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治理难题等问题而终结、逆转或回到原点,而是意味着全球化的转折或再出发。全球化再出发的时代恰逢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中国为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案,并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平台。
——摘编自王森垚《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困境及中国因应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以上四则材料对研究全球化这一问题有何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们应坚持的原则。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全球化困境下中国迎接“全球化4.0”的合理建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亚非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新经济因素比较弱小,致使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水平仍然相当落后,B项正确;非洲独立运动的力量分散,属于现实情况,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非洲遭受殖民侵略程度深,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非洲的殖民统治势力强大,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的核心含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当时并非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或政党,如朝鲜,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亚洲觉醒的核心含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亚洲觉醒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增强了民族意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召开的某欧洲国际会议”、“AFRIC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84年召开的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拉丁美洲,排除A项;该会议与西亚地区无关,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西方列强为主导,而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这一世界市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西方的殖民侵略,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状态,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伴随各国之间的扩张和争夺,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殖民者在亚洲殖民掠夺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财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获得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即通过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掠夺,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情景,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与材料“采用暴力手段”不符,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殖民者主要采用资本输出方式进行侵略,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殖民者主要采用商品输出的方式进行侵略,不是“采用暴力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1650年,英国茶叶价格为每磅6—10英镑不等,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末,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则达到100000磅。……”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联系的加强,输入英国的茶叶量大增,使英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也增加,因此体现出海外贸易发展促进商品供给增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工业革命加速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詹姆斯主张用西方思想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远胜于军事,实质上是“欲灭其国”“必灭其文”,A项正确;詹姆斯的言论并未推动殖民侵略向文化侵略的转型,排除B项;詹姆斯的言论并不会造成中国近现代人才的大量流失,排除C项;肯定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神奇和伟大的说法脱离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英国人吸收了中国用瓷器喝茶的文化习俗,在饮茶中,又改进了茶具,向中国输出,体现了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要”,排除A项。;料看不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广泛”,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来华的欧洲人热衷于收集东方植物的种子或药材”“以供医生和博物学家研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中药知识传到西方,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B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展现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商业力量基于利益从事殖民扩张,政府从职责和财政需求出发支持殖民扩张,移民则是受到新世界理想的驱动而参加到殖民扩张者行列的。”可得出得出英国的殖民扩张主要受到商业、政策、移民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多种力量综合的结果,B项正确;是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与材料“政府从职责和财政需求出发支持殖民扩张,”信息不符,排除A项;商业资本主义只是一个方面,排除C项;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家商业资本收入剧减,严重影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致使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迅速走向衰落”及所学知识可知,荷兰依靠雄厚的商业资本成为海上霸主,但随着商业资本收入的剧减,荷兰缺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致使荷兰经济走向衰落,D项正确;英国《航海条例》的颁布不是荷兰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A项排除;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垮台是荷兰经济衰落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B项排除;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商业资本,并非工业资本,C项排除。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殖民者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亚洲与非洲、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与非洲、拉丁美洲相比,亚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项正确;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反抗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口众多地形复杂与国家众多面积较大是次要因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即使是历史学家,在讲授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历史的时候,也存在大量知识空白,这是因为殖民侵略等因素导致文化传承发生中断,D项正确;因非洲文化存在知识空白,所以无法判断古代欧洲文化和古代非洲文化孰优孰劣,排除A项;非洲存在着大津巴布韦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排除B项;古代西非的马里、加纳帝国,东非摩加迪沙等都曾受到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因此“独立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题意可知,德国与英国在商业、度量衡和对外殖民扩张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竞争,说明英德矛盾日渐加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德国经济领先世界,排除A项;非洲不仅仅为英德所瓜分,排除C项;国际市场竞争充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的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以看出法国的殖民统治,使得阿尔及利亚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场所,造成阿尔及利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阿尔及利亚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殖民统治并没有加快,反而延缓了其进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6.(1)
(2)经济结构单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竞争加剧;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全球生态危机加深;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冲突加剧;贫富差距在进一步加大。(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详解】(1)箭头:根据所学,可画出从西欧到全球各地
(2)特点:根据“图中印度工人在采集茶叶以出口”得出经济结构单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根据“但他们也由此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这一贸易体系改变着世界几乎每个地方的农业和日常生活。”得出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概括,具体可得出,积极影响: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竞争加剧。消极方面: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全球生态危机加深;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冲突加剧;贫富差距在进一步加大。
17.(1)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
说明:经济上,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欧洲丧失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1763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可分析出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说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经济上,从西欧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根据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国际地位显著下降。”可分析出欧洲丧失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可分析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冷战;根据材料“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可分析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18.(1)价值:材料一反映了哥伦布航海到美洲的史实,对研究人类从相对孤立逐渐走向会合,全球化的兴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体现出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扩张性、世界各地联系的密切性、殖民国家的主导性等特征,可用于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心并边缘”型国际体系的形成等。材料三概括了全球化的演变历程及重要发展阶段,对整体把握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四指出了当今全球化面临的困境与诸多问题,对全面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及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2)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秉承科学客观的科研态度;广泛占有材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
(3)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全球共识,奉行多边主义,推动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规则平等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扩大共同利益;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共担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办好自己的事情等。
【详解】(1)价值:根据“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哥伦布航海到美洲的史实,对研究人类从相对孤立逐渐走向会合,全球化的兴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体现出的是生产与消费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扩张性、世界各地联系的密切性、殖民国家的主导性等特征,可用于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心并边缘”型国际体系的形成等。根据“全球化浪潮发展衍变至今已历500余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可知材料三概括了全球化的演变历程及重要发展阶段,对整体把握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人类的全球化历史进程不会因为最近出现的‘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治理难题等问题而终结、逆转或回到原点”可知材料四指出了当今全球化面临的困境与诸多问题,对全面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及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秉承科学客观的科研态度;广泛占有材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
(3)根据“全球化再出发的时代恰逢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中国为全球未来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案,并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平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迎接“全球化4.0”的措施包括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全球共识,奉行多边主义,推动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规则平等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扩大共同利益;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共担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平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全面深化改革,办好自己的事情等。
19.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详解】材料中的“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为解题提供了时间依据,表明荷兰侵略台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通过这个信息点并结合教材可知,在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但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所以也要分析殖民国家间的竞争问题。同样依据材料的时间也要分析当时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荷兰侵占台湾。关于其目的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年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得出相关的结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