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6 15:2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赫鲁晓夫认识到了“经济管理方面过分集中”的弊端,但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坚信不疑。勃列日涅夫则重申“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据此可知,苏联的改革( )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B.打破原本的个人崇拜
C.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 D.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
2.1964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取消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的不合理限制的决议》。苏共中央委托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和部长会议,审议和解决关于取消最近几年实行的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中生产农产品的限制的问题。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D.加强了党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会议提出:“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决议的意义在于( )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B.建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C.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间题 D.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4.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大力支持;2002年,非洲统一组织发展为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以实现非洲大陆的复兴。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 )
A.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 B.清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C.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 D.成为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
5.下表反映了1966 } 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变动的情况(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苏联解体导致经济发展困难
C.苏联改革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美苏冷战局势逐渐加剧 B.多极化趋势成为世界主要发展潮流
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7.1959-1960年,西方石油公司两次降低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标价。对此,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随后,阿尔及利亚等九国也加入该组织。这一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
A.主导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B.推动亚非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 D.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8.198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86年2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这些决(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我国党政机关的行政效率 B.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C.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D.完善中共纪律检查法律体系
9.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西欧开始时,最不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不过是1:2,200年后,这种差距变成了1:60。这反映出,作者强调(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 B.反对西方霸权成为时代主题
C.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D.推翻世界殖民体系的必然性
10.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 )
A.波兰 B.匈牙利 C.保加利亚 D.民主德国
11.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A.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C.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D.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以上材料可知( )
A.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宪法规定了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D.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13.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4.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激烈动荡,短短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欧剧变原因的是。( )
A.受苏联模式的制约 B.各国改革成效不大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D.与苏联建立经互会
15.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靠下达大量指令性指标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表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
A.旨在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C.取得巨大经济成效 D.导致了农业发展缓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 形式 简介
始于1929年 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 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 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 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 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 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 推广“谢基诺工作法” 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材料二 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史料二 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史料三
(1)根据史料一,分析苏联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史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18.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问题
地区 问题 结果 措施
亚洲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导致金融危机  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 欠下巨额外债,影响发展  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发展最不平衡 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挑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世界上的贫困人口有一半居住在五个国家: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甚至占到全球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的历史影响。
(2)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单元知识结构图。请你在C处填写一项符合单元学习的主题,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认为社会主义需要计划的方式进行调节,结合所学苏联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种观点不能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故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主要在于僵化经济理论的束缚,C项正确;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不是材料的主旨,且材料中勃列日涅夫的观点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者只是批判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并未对领导人进行怀疑指责,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断定苏联的改革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取消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的不合理限制的决议》”、“取消最近几年实行的对集体农庄庄员、工人和职员个人副业中生产农产品的限制的问题”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有哪些束缚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不同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材料重点强调农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中领导,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这一决议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D项正确;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从非洲统一组织大力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到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国家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到实现国家富强、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A项正确;“清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而且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在非洲依然存在,排除B项;推动非洲国家的一体化,不等于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非洲一体化仍然任重而道远,排除C项;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是欧盟等区域集团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从1966-1880年,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项正确;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改革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表明苏联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未显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D项正确;两极格局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瓦解,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不符,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不断在加强,但尚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可知面对西方国家的掠夺,产油国加强合作,共同维护正当利益,进而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C项正确;这一组织的影响力不足以主导多极化的进程,排除A项;万隆会议以及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B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来自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属于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区域集团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1986年”可关联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严禁和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相关规定实质是对党政机关权力的约束,有利于为改革开放提供公平竞争环境,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形成,排除B项;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规定,并非法律,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工业革命以来,最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改变题干中现象就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反对西方霸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具有必然性,但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的是民主德国,D项正确;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交通事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充分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综合国力增强,BD项不全面,排除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说明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D项正确;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能说明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材料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明这一“真理”后来并未真正实行。但是,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这一“真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不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与苏联建立经互会是为了与美国进行冷战和对峙,不是东欧剧变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由于苏联模式弊端的显露,各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的出现,ABC项都是东欧剧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5.B
【详解】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给企业下达的指标减少,而不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改革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演变: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推进工业化,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体制)在苏联确立,倡导技术革新,加快经济发展,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③20世纪40年代,苏联进行卫国战争(或苏德战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④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进行经济改革,加强企业自主权,提供工人积极性,谢基诺工作法推广运动成为主要形式。
(2)示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华南、西南等地,人民解放战争和肃清土匪的工作还在进行,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开赴朝鲜。面对当时内外困难居民,中国人民没有退缩,全国自发兴起劳动竞赛和支援前线运动。张凡夫的漫画《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漫画中一个工人全神贯注操纵机器,背后的产量统计表直线上升,图片题字也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保卫祖国三者统一。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具有时代性、阶段性特点,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结合所学知识,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主要竞赛形式;根据材料“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始于1935年”“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顿巴斯煤矿年轻的掘煤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大幅提高采煤生产定额,被最高苏维埃政府作为先进典型推广全国,全国工业各领域普遍推行以斯达汉诺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术、改进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而忘我工作、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这说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旗帜是“斯达汉诺夫运动”;根据材料“ 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始于194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因此20世纪40年代,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进行改革,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20世纪60年代谢基诺工作法推广运动成为主要形式。
(2)首先提取材料二信息,时间是195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华南、西南等地,人民解放战争和肃清土匪的工作还在进行,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开赴朝鲜。从图片内容上可知,漫画中一个工人全神贯注操纵机器,背后的产量统计表直线上升,图片题字也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保卫祖国三者统一,最后可从图片的内涵及创作背景上组织答案。
17.(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
(2)特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影响: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到21世纪初物质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解析】(1)
作用:根据材料“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
(2)
特点:根据材料“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可归纳出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根据材料“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归纳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改革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3)
现象:根据材料漫画关键信息“光有钱买不了东西”“提着钱不知道买啥东西”可知,由20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到21世纪初物质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18.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②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③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详解】挑战: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凭借掌控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领导权,通过“剪刀差”来剥削发展中国家,得出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分析,得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依据材料“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等,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19.(1)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与和平运动。(任答三点)
(2)示例1
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理由: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经历艰难改革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示例2
主题: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理由: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从1945年到1991年全世界共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战中,士兵死亡上千万,战争耗费近3600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可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根据材料“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可知,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根据材料“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根据材料“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可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可知,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主题:根据单元知识结构图可以看出,其主题是战后世界的变化,其中已经罗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因此可以提炼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经历艰难改革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